樂育堂語錄卷三(二十六段)
關燈
小
中
大
一
自古師尊傳道,鮮有如吾今日之單傳直指,必抉至十分透徹,不留一線餘蘊者。
是豈前聖之不能傳哉?亦由時勢之各異耳。
迄今人心陷溺,世道澆漓,大道之微存者幾希,世教之壞,危于累卵,其沉溺于記誦詞章者無論矣,即有笃志聖學,身體力行,直至三五年之久不得真樂,甚有童年講學,皓首茫然而不知其底蘊、嘗其旨趣者,雖由習染既深,锢蔽日久,後天氣質之性、物欲之情竟視為固然,而要皆由于教養之大壞,不得其真際有以緻之也。
或曰,四書五經之解,諸子百家之注,迩來汗牛充棟,較前代為過焉,烏得謂教之無術?府廳州縣之學校,黨庠術序之師承,當時遍滿天下,較古昔猶多焉,何謂養之無所?嗚呼,是不知道之所以然,雖讀盡五車,無益也;不明教之所從來,雖講席萬座,何裨焉?故言愈多而道愈晦,師愈繁而教愈紛矣。
夫以其無承道之人,影響之談,依稀之論,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俗雲:“要知前途三叉路,到此須問過來人。
”知不真者,雖多言而何益?行不至者,縱明示而皆非。
以故世衰道微,上下皆馳于名利之場,鮮有知仁義之德是吾人真樂地者。
嗟乎,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亦因道之不明,愈見道之不行。
吾師目擊心傷,不忍大道廢馳以至于此極也,所以此次所傳,必如老吏斷獄,不窮究到底而不已。
諸子幸遇其際,其前緣前根已結之有夙矣。
雖然,不聞吾教誨,得吾提撕,縱諸子夙根未壞,靈性尚存,三五十年亦不能洞徹本原,返還性天也。
倘若功未積,德未累,即日夜講論直至終身之久,亦無豁然貫通了道成真之一候。
故吾師傳道,必以立功立德為首務,否則,魔障難消,修持多阻,不知者反以吾道為非真。
吾師此山設教,其得吾真傳者僅有數人,人才之難如此!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吾深信其語矣。
如爾數人,個個皆有根緣,人人皆重德行,所以其言易入。
若非諸子數人,吾教終成畫餅。
某生心力俱疲,已得三昧真火,但候功圓行滿,爐火純青,方能跳出迷津,直超彼岸。
某生再加猛烹急煉,亦必丹成有象,其樂無窮,回視聲色貨利與夫恩愛之鄉,皆孽網情羅,了無足系其心者,此為得道之真驗。
若夫大丹無形,大道無象,或有或無,人不可得而見,即己亦不可得而知。
唯有塵世尊榮之事,室家之好,平日所最系戀者,于此有得,重于此,自然輕于彼,樂于此,自然惡于彼,有不期斬除而自然不介意者,此真融融洩洩、大道有得之真驗也。
吾今叮咛告戒,欲求超脫紅塵,誕登彼岸,得孔顔之真樂,為天地之完人,其必先行布施,廣行陰骘,上格蒼穹,而後冤累全消,庶無阻撓。
故曰:“凡俗欲求天上寶,随時須舍世間财。
”又曰:“若使凡夫能知得,天上神仙似水流。
”甚矣哉!道雖大公無私,然亦不許匪人得入也。
此豈天之有私耶?若不如此,善惡何以分明,報應何以昭彰也?某生見已及此,但未至于熟耳。
若到純熟,其樂不可名言,始知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人所視為畏途者,彼皆視為樂境也,又何況其小者外者耶?學人必到此地,方能淡得紅塵。
諸子扪心自問,然欤?否耶? 二 天地之要,别無妙義,總不過一虛盡之。
如能于虛處把得定,立得穩,自然日充月盛,學緝熙于光明,夫豈但六通具足已哉!雖然,以言其體,則本虛也,因有生而後,氣拘物蔽,如一空屋本自闊然開朗,隻為陰渣塵垢間之,則開朗者不開朗矣。
以言其用,則又至靈,隻緣習染塵垢,猶金之陷于泥沙,則光明者不光明矣。
所以吾道教人,不外虛實兩字。
即如水底金生,有蓬勃氤氲之狀,此實也。
而上升下降,聽之自然,出以無心,則實也而虛之矣。
又如靈陽一氣原無聲臭可言,此虛也,而彼此感召,自歸爐鼎,煉成胎嬰,則虛也而實之矣。
如此虛中實,實中虛,才是成仙證聖之本。
無奈今之人知養虛靜,而即著于虛靜一邊,隻知踏實,而又著于踏實一邊,此為泛泛之虛,非真真之虛,為死死之實,非确确之實。
何也?道本無名相也,無方所也。
必要以無方無所而又似有方所行之,方合虛實兼赅之妙。
彼執無著有,雖所堕不同,要皆同此一病,非大道之微妙。
諸子以吾師今日所示為本,庶幾越坐越妙,愈久愈融,不似前此之打坐不久而神氣即倦矣。
設或稍生怠弛心、厭煩心,不須向他處去求,隻自問心之虛與不虛,氣之實與不實。
如或太虛,虛而無著,勢必心神飛越,遊思雜念因無著落而起矣。
抑或踏實,實而不空,又如肩挑背負、手持而足行者,終日終夜,永無息肩駐足,安得不困苦無聊、倦怠不堪乎?總要知虛也而我無意于虛,實也而我若忘其實。
如此行持,即孟子雲:“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唯其無心于事,自然無事于心,則神不勞擾,氣不累贅,打成一片,自然神融氣暢,心曠神怡。
如此久行,未有不得其旨趣而不能耐坐者。
總在諸子心領神會,不許一念之非據我靈府、亂我心性,得矣。
諸子近造吾道,已得三昧之真,隻為用火采藥多著于實一邊,因之不見趣味,故坐久而生厭倦。
唯其道不合于虛無,即不似我本來物事,無怪乎氣血不流通,坐久而身體俱痛,難以終一周也。
煉丹之道,先要踏踏實實,從守中做起,然後引得本來色相出來。
苟不踏實,何以淩空?故三豐雲:“凝神調息于丹田之中。
蓋心止于臍下曰凝神,息歸于元海曰調息,守其清淨自然曰勿忘,順其清淨自然曰勿助。
”如此久久,心神暢遂,氣息悠揚,不假一毫人力作為,自然神無生滅,息無出入,俱是安閑自在,斯時也,始将不神之神、無息之息,随其自運,聽其往來,一若我與神氣融洽為一,又若我與神息兩不相關,此當放下又放下,而後陽生有象矣。
到得陽生,我即收歸爐内,颠倒逆用,返還造化,以成無上極品金仙。
是故用力者,概不是道;不用力,亦不能自成。
須用力于前,順行于後,所謂“盡人事以聽天命”者,是其旨矣。
諸子近來工夫,當用力處,到還知得;至于不當用力的,一味聽之自然,這就大錯,知否?昨日聞生言神靜氣調之會而有心神攪動、不肯皈依之狀,此非神之動也,乃氣機未到自然,不免在心中沖突。
此無他法,唯有坐鎮主人,一靈獨照,管攝他,不許他妄走,調和他,不使他不安,久之氣一靜,神自恬,安有心神出入之患哉?又言天心為主,元神為用者何?天心即寂然不動之中而有一個主腦,元神即感而遂通之後并不知所從來。
此皆自然而然,一靈炯炯,萬象鹹空,雖日用百端,而天心元神究不因之有加損也。
生能識得這個消息,始知煉我虛無之陽,以為我成仙證聖之本。
噫,此個天心元神,修行人鮮有能識其真者。
須知無時不在,但将萬緣放下,而我之主宰自若。
即私欲滿腔之日,而我之主宰亦自若,不過因物欲而偶蔽耳。
在初學之士,未得神清氣爽,雖有天心元神,尚未十分透徹。
我今示爾。
唯于寂然不動中,而有一個主宰,不令外來之物紛紛攪擾,即煉我之天心也。
及至感而遂通,亦要有個主宰,勿令我之靈陽被物牽引而去,即煉我之元神也。
焉有不日積月累,而成一極品之神仙哉!總之,學者下手之初,須如血戰一般,一棒一條痕,一棍一點血,用十分氣力,然後有得。
否則,因循怠玩,一曝十寒,未有能成者也。
吾師此日所言,句句是切近工夫。
但要耐煩辛苦,自家猛勇精進一番,然後澄之又澄,靜而又靜,不覺恍惚杳冥,真陽發生,而人如癡如醉矣。
蘊蓄久之,自有真人出現。
豈若旁門小術徒固陰精以成幻相之神者哉! 三 論陽生不一,有外動之陽生,前已示過。
若内動之陽生,還未親切言之。
夫内動陽生,實由靜定久久自然而生者。
有由偶爾入定,當下即生者,此神入氣中,融洽為一之象也。
我于此再為蘊蓄,内中天然神火,任其靜而動,動而靜,盤旋于丹鼎中,再用外之符火,聽其上下往來、行住起止,所謂“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是。
到得内火一旺,外火自回環于一身之中,鴻鴻濛濛,無有底止,此即氣周神外之候。
我于斯時,唯有坐鎮主人,凝定中宮,務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而已。
諸子近時已做到此處,吾師看來,還未十分如法。
當退符時,一味無思無慮,似乎到佳景,不覺又他去焉。
蓋因未曾老煉,不妨再數周天之息以招回之,久之至于化境,不須搬運推遷,而吾身蓬蓬勃勃,上為薰蒸之氣,下為坎水之精,周流一身上下,往來無有窮期者,此息不期調而自調,精不期煉而自煉,所謂“真橐籥”,又謂“長吹無孔笛,時鼓沒弦琴”者是。
此非吾獨撰也。
呂仙雲:“溫養兩般,内神火而外符火。
保全十月,去有為而就無為”是。
此時雖雲無為,亦要知無為之中,有個真正主人為我主宰,才不落空。
又還要回光返照,數息而若無數者,方能保固真陽,生長胎嬰。
柳真人雲:“一息去,一息來,息息相依莫徘徊。
”由此觀之,内之神火須當安閑自得,調停中立,外之符火是為溫養之火,唯加一番謹慎,著十分了照,聽其息息歸根,息息入定,化為自然之神符,毫不假一分人力,得矣。
吾觀諸子,上榻之初,也知數息招攝此個元氣,到得返還之後,多有遽行下榻,所以一下榻,身中自然元氣又不在了。
又有将到佳景,還未十分穩當,忽然此心煩躁,不能久耐,所以未下榻時元氣已經打散。
此中工用,須要靜之又靜,耐之又耐,坐到天花亂墜,周身血氣自然踴躍,我身渾如太虛,直若無有身形者然,又若此身在氣機包裹中,如春蠶作繭一般,我于此唯有一靈炯炯,獨照當中,内外渾忘,有無不立,才是真诠。
諸子積誠已久,結念已深,吾故将此溫養神火符火一齊傳出。
從今日起,須于未坐之先一切料理清楚。
即有忽來之事,實屬緊要者,不妨下榻相應。
如非急務,不必通知。
無論有效無效,務要用一點神光微照,為我主張。
行住坐卧,皆是如此。
視聽言動,無不如是。
推之事物紛投,困苦疊至,亦無有不從容中道者。
隻怕人心不死,道心難生,又複悠悠忽忽,今日如斯,明日如斯,故終年竟歲而了無進益也。
若能遵守吾言,未見有不成者。
四 夫玄關一竅,正陽生活子時。
呂祖雲:“萬有無一臭,地下聽雷聲。
”古仙雲:“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
”雷乎雷乎,神哉神哉!從此二說觀之,難道玄竅之開、真陽之動,色身中豈無真實憑信,而漫以雷聲喻之乎?張祖又雲:“雷聲隐隐震虛空,電光灼處尋真種。
”古來仙師個個俱以雷鳴比之者,何哉?吾今直為指出,即爾生入定之時,忽然神與氣交,直到真空地位,不覺睡著,鼻息齁齁,一驚而醒。
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
吾身投胎奪舍,其來也,即此倏忽杳冥、忽焉驚醒之一念也。
爾生果于入定時憑空一覺,即是我本來真面,急忙以真意護持,切勿稍縱,如人乘千裡骥絕塵而奔,暫一經眼便認識,不可延遲,遲則無及矣。
故曰:“以前不是,以後不是。
露處隻在一息,一息之後不複見焉。
”爾等務要于靜定時,偶有鼻息齁齁,急忙起立,将此清空一氣收攝将來。
如此坐一次,必有一次長益。
果然不爽其時,不差其度,不待百日,基可得而築矣。
此等要訣,古人但說玄關,未有如吾師實實向人身中指出者。
是知丹訣關乎功德心性,不易語也。
子貢有雲:“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生等自此以後,第一要先将念頭凡息治得死,所謂“死得過,信才生得起來。
”又聞爾生雲,光明和尚言:“要如落氣時節去修煉,”得矣。
此時耳無聞,目無見,萬緣放下,一絲不染,從此躍出,非大道而何?故曰:“從無知無覺時,尋有知有覺處。
”斯言洵不虛矣。
苟未能息氣死心于平時,安得生氣大開、如此充滿世界乎?若夫年老之人卦氣已盡,精神日枯,不從此妙覺修去,何以四大牢固,能久歲月?然但知此竅為主,而不知流行一身,進火退符,調和一身血氣,又安得長久不斃耶?古故雲:“老年人氣血已枯,竹若不敲,安能大覺?琴若不和,安得長神?”故解敲竹者,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喚龜者,即禮下于人,必有所得。
至鼓琴一喻,以真陽一到,自鼓蕩其陰霾,和合其氣血也。
生等須從此百尺高竿再進一步,道不遠矣。
五 古雲:“聖人傳火不傳藥,傳藥不傳火。
”火候之說,不過内外呼吸之息盡之。
然直指呼吸為火又不是。
呼吸,風也,火則神也。
以風扇火而成藥,即以息運神而成丹。
故古雲:“藥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風不融。
”于此可見火藥矣。
又曰:“藥即是火,火即是藥。
”蓋火藥之名,無有定論。
當其神氣合一,坎離相交,而大藥生其間,氤氲騰兀,謂之為藥,然火即在藥中也。
及乾坤交會,龍虎金木混合為一,收斂黃庭,無聲無臭,但以一點真意持守,是即以火溫養。
故煉時謂之為火,火中自有藥在也。
然隻是一個動靜而已。
動而有形,喻之為藥。
靜而無象,拟之為火。
此殆無可名而名,無可狀而狀者。
爾等須知火藥二物,是先天一元真氣,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
性在此,命亦在此,大道亦無不在此。
學者須以心心相印,庶幾有得焉。
吾又言外藥内藥者何?必内藥有形,外藥可得而采。
内藥,吾身之元氣也。
外藥,即太虛中之元氣也,此殆不增不減,随在自如。
但非内照内養有功,必不能招回外來之藥。
故《大集經》雲:“佛成正覺于欲色二界天中。
”即是以元神寂照于中下二田,内之元陽發耀,外之元氣自蓬蓬勃勃包裹一身,渾不知天地人我。
此殆内外合一,盜得天地靈陽歸還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則煉形而化氣,所謂“神仙無别法,隻是此氣充滿一身内外”焉耳。
生等既知真藥,猶要得真火以煅煉之,“以神馭氣氣歸神,不必他術自
是豈前聖之不能傳哉?亦由時勢之各異耳。
迄今人心陷溺,世道澆漓,大道之微存者幾希,世教之壞,危于累卵,其沉溺于記誦詞章者無論矣,即有笃志聖學,身體力行,直至三五年之久不得真樂,甚有童年講學,皓首茫然而不知其底蘊、嘗其旨趣者,雖由習染既深,锢蔽日久,後天氣質之性、物欲之情竟視為固然,而要皆由于教養之大壞,不得其真際有以緻之也。
或曰,四書五經之解,諸子百家之注,迩來汗牛充棟,較前代為過焉,烏得謂教之無術?府廳州縣之學校,黨庠術序之師承,當時遍滿天下,較古昔猶多焉,何謂養之無所?嗚呼,是不知道之所以然,雖讀盡五車,無益也;不明教之所從來,雖講席萬座,何裨焉?故言愈多而道愈晦,師愈繁而教愈紛矣。
夫以其無承道之人,影響之談,依稀之論,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俗雲:“要知前途三叉路,到此須問過來人。
”知不真者,雖多言而何益?行不至者,縱明示而皆非。
以故世衰道微,上下皆馳于名利之場,鮮有知仁義之德是吾人真樂地者。
嗟乎,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亦因道之不明,愈見道之不行。
吾師目擊心傷,不忍大道廢馳以至于此極也,所以此次所傳,必如老吏斷獄,不窮究到底而不已。
諸子幸遇其際,其前緣前根已結之有夙矣。
雖然,不聞吾教誨,得吾提撕,縱諸子夙根未壞,靈性尚存,三五十年亦不能洞徹本原,返還性天也。
倘若功未積,德未累,即日夜講論直至終身之久,亦無豁然貫通了道成真之一候。
故吾師傳道,必以立功立德為首務,否則,魔障難消,修持多阻,不知者反以吾道為非真。
吾師此山設教,其得吾真傳者僅有數人,人才之難如此!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吾深信其語矣。
如爾數人,個個皆有根緣,人人皆重德行,所以其言易入。
若非諸子數人,吾教終成畫餅。
某生心力俱疲,已得三昧真火,但候功圓行滿,爐火純青,方能跳出迷津,直超彼岸。
某生再加猛烹急煉,亦必丹成有象,其樂無窮,回視聲色貨利與夫恩愛之鄉,皆孽網情羅,了無足系其心者,此為得道之真驗。
若夫大丹無形,大道無象,或有或無,人不可得而見,即己亦不可得而知。
唯有塵世尊榮之事,室家之好,平日所最系戀者,于此有得,重于此,自然輕于彼,樂于此,自然惡于彼,有不期斬除而自然不介意者,此真融融洩洩、大道有得之真驗也。
吾今叮咛告戒,欲求超脫紅塵,誕登彼岸,得孔顔之真樂,為天地之完人,其必先行布施,廣行陰骘,上格蒼穹,而後冤累全消,庶無阻撓。
故曰:“凡俗欲求天上寶,随時須舍世間财。
”又曰:“若使凡夫能知得,天上神仙似水流。
”甚矣哉!道雖大公無私,然亦不許匪人得入也。
此豈天之有私耶?若不如此,善惡何以分明,報應何以昭彰也?某生見已及此,但未至于熟耳。
若到純熟,其樂不可名言,始知古人殺身成仁,舍生取義,人所視為畏途者,彼皆視為樂境也,又何況其小者外者耶?學人必到此地,方能淡得紅塵。
諸子扪心自問,然欤?否耶? 二 天地之要,别無妙義,總不過一虛盡之。
如能于虛處把得定,立得穩,自然日充月盛,學緝熙于光明,夫豈但六通具足已哉!雖然,以言其體,則本虛也,因有生而後,氣拘物蔽,如一空屋本自闊然開朗,隻為陰渣塵垢間之,則開朗者不開朗矣。
以言其用,則又至靈,隻緣習染塵垢,猶金之陷于泥沙,則光明者不光明矣。
所以吾道教人,不外虛實兩字。
即如水底金生,有蓬勃氤氲之狀,此實也。
而上升下降,聽之自然,出以無心,則實也而虛之矣。
又如靈陽一氣原無聲臭可言,此虛也,而彼此感召,自歸爐鼎,煉成胎嬰,則虛也而實之矣。
如此虛中實,實中虛,才是成仙證聖之本。
無奈今之人知養虛靜,而即著于虛靜一邊,隻知踏實,而又著于踏實一邊,此為泛泛之虛,非真真之虛,為死死之實,非确确之實。
何也?道本無名相也,無方所也。
必要以無方無所而又似有方所行之,方合虛實兼赅之妙。
彼執無著有,雖所堕不同,要皆同此一病,非大道之微妙。
諸子以吾師今日所示為本,庶幾越坐越妙,愈久愈融,不似前此之打坐不久而神氣即倦矣。
設或稍生怠弛心、厭煩心,不須向他處去求,隻自問心之虛與不虛,氣之實與不實。
如或太虛,虛而無著,勢必心神飛越,遊思雜念因無著落而起矣。
抑或踏實,實而不空,又如肩挑背負、手持而足行者,終日終夜,永無息肩駐足,安得不困苦無聊、倦怠不堪乎?總要知虛也而我無意于虛,實也而我若忘其實。
如此行持,即孟子雲:“若禹之行水也,行其所無事也。
”唯其無心于事,自然無事于心,則神不勞擾,氣不累贅,打成一片,自然神融氣暢,心曠神怡。
如此久行,未有不得其旨趣而不能耐坐者。
總在諸子心領神會,不許一念之非據我靈府、亂我心性,得矣。
諸子近造吾道,已得三昧之真,隻為用火采藥多著于實一邊,因之不見趣味,故坐久而生厭倦。
唯其道不合于虛無,即不似我本來物事,無怪乎氣血不流通,坐久而身體俱痛,難以終一周也。
煉丹之道,先要踏踏實實,從守中做起,然後引得本來色相出來。
苟不踏實,何以淩空?故三豐雲:“凝神調息于丹田之中。
蓋心止于臍下曰凝神,息歸于元海曰調息,守其清淨自然曰勿忘,順其清淨自然曰勿助。
”如此久久,心神暢遂,氣息悠揚,不假一毫人力作為,自然神無生滅,息無出入,俱是安閑自在,斯時也,始将不神之神、無息之息,随其自運,聽其往來,一若我與神氣融洽為一,又若我與神息兩不相關,此當放下又放下,而後陽生有象矣。
到得陽生,我即收歸爐内,颠倒逆用,返還造化,以成無上極品金仙。
是故用力者,概不是道;不用力,亦不能自成。
須用力于前,順行于後,所謂“盡人事以聽天命”者,是其旨矣。
諸子近來工夫,當用力處,到還知得;至于不當用力的,一味聽之自然,這就大錯,知否?昨日聞生言神靜氣調之會而有心神攪動、不肯皈依之狀,此非神之動也,乃氣機未到自然,不免在心中沖突。
此無他法,唯有坐鎮主人,一靈獨照,管攝他,不許他妄走,調和他,不使他不安,久之氣一靜,神自恬,安有心神出入之患哉?又言天心為主,元神為用者何?天心即寂然不動之中而有一個主腦,元神即感而遂通之後并不知所從來。
此皆自然而然,一靈炯炯,萬象鹹空,雖日用百端,而天心元神究不因之有加損也。
生能識得這個消息,始知煉我虛無之陽,以為我成仙證聖之本。
噫,此個天心元神,修行人鮮有能識其真者。
須知無時不在,但将萬緣放下,而我之主宰自若。
即私欲滿腔之日,而我之主宰亦自若,不過因物欲而偶蔽耳。
在初學之士,未得神清氣爽,雖有天心元神,尚未十分透徹。
我今示爾。
唯于寂然不動中,而有一個主宰,不令外來之物紛紛攪擾,即煉我之天心也。
及至感而遂通,亦要有個主宰,勿令我之靈陽被物牽引而去,即煉我之元神也。
焉有不日積月累,而成一極品之神仙哉!總之,學者下手之初,須如血戰一般,一棒一條痕,一棍一點血,用十分氣力,然後有得。
否則,因循怠玩,一曝十寒,未有能成者也。
吾師此日所言,句句是切近工夫。
但要耐煩辛苦,自家猛勇精進一番,然後澄之又澄,靜而又靜,不覺恍惚杳冥,真陽發生,而人如癡如醉矣。
蘊蓄久之,自有真人出現。
豈若旁門小術徒固陰精以成幻相之神者哉! 三 論陽生不一,有外動之陽生,前已示過。
若内動之陽生,還未親切言之。
夫内動陽生,實由靜定久久自然而生者。
有由偶爾入定,當下即生者,此神入氣中,融洽為一之象也。
我于此再為蘊蓄,内中天然神火,任其靜而動,動而靜,盤旋于丹鼎中,再用外之符火,聽其上下往來、行住起止,所謂“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是。
到得内火一旺,外火自回環于一身之中,鴻鴻濛濛,無有底止,此即氣周神外之候。
我于斯時,唯有坐鎮主人,凝定中宮,務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而已。
諸子近時已做到此處,吾師看來,還未十分如法。
當退符時,一味無思無慮,似乎到佳景,不覺又他去焉。
蓋因未曾老煉,不妨再數周天之息以招回之,久之至于化境,不須搬運推遷,而吾身蓬蓬勃勃,上為薰蒸之氣,下為坎水之精,周流一身上下,往來無有窮期者,此息不期調而自調,精不期煉而自煉,所謂“真橐籥”,又謂“長吹無孔笛,時鼓沒弦琴”者是。
此非吾獨撰也。
呂仙雲:“溫養兩般,内神火而外符火。
保全十月,去有為而就無為”是。
此時雖雲無為,亦要知無為之中,有個真正主人為我主宰,才不落空。
又還要回光返照,數息而若無數者,方能保固真陽,生長胎嬰。
柳真人雲:“一息去,一息來,息息相依莫徘徊。
”由此觀之,内之神火須當安閑自得,調停中立,外之符火是為溫養之火,唯加一番謹慎,著十分了照,聽其息息歸根,息息入定,化為自然之神符,毫不假一分人力,得矣。
吾觀諸子,上榻之初,也知數息招攝此個元氣,到得返還之後,多有遽行下榻,所以一下榻,身中自然元氣又不在了。
又有将到佳景,還未十分穩當,忽然此心煩躁,不能久耐,所以未下榻時元氣已經打散。
此中工用,須要靜之又靜,耐之又耐,坐到天花亂墜,周身血氣自然踴躍,我身渾如太虛,直若無有身形者然,又若此身在氣機包裹中,如春蠶作繭一般,我于此唯有一靈炯炯,獨照當中,内外渾忘,有無不立,才是真诠。
諸子積誠已久,結念已深,吾故将此溫養神火符火一齊傳出。
從今日起,須于未坐之先一切料理清楚。
即有忽來之事,實屬緊要者,不妨下榻相應。
如非急務,不必通知。
無論有效無效,務要用一點神光微照,為我主張。
行住坐卧,皆是如此。
視聽言動,無不如是。
推之事物紛投,困苦疊至,亦無有不從容中道者。
隻怕人心不死,道心難生,又複悠悠忽忽,今日如斯,明日如斯,故終年竟歲而了無進益也。
若能遵守吾言,未見有不成者。
四 夫玄關一竅,正陽生活子時。
呂祖雲:“萬有無一臭,地下聽雷聲。
”古仙雲:“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
”雷乎雷乎,神哉神哉!從此二說觀之,難道玄竅之開、真陽之動,色身中豈無真實憑信,而漫以雷聲喻之乎?張祖又雲:“雷聲隐隐震虛空,電光灼處尋真種。
”古來仙師個個俱以雷鳴比之者,何哉?吾今直為指出,即爾生入定之時,忽然神與氣交,直到真空地位,不覺睡著,鼻息齁齁,一驚而醒。
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
吾身投胎奪舍,其來也,即此倏忽杳冥、忽焉驚醒之一念也。
爾生果于入定時憑空一覺,即是我本來真面,急忙以真意護持,切勿稍縱,如人乘千裡骥絕塵而奔,暫一經眼便認識,不可延遲,遲則無及矣。
故曰:“以前不是,以後不是。
露處隻在一息,一息之後不複見焉。
”爾等務要于靜定時,偶有鼻息齁齁,急忙起立,将此清空一氣收攝将來。
如此坐一次,必有一次長益。
果然不爽其時,不差其度,不待百日,基可得而築矣。
此等要訣,古人但說玄關,未有如吾師實實向人身中指出者。
是知丹訣關乎功德心性,不易語也。
子貢有雲:“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生等自此以後,第一要先将念頭凡息治得死,所謂“死得過,信才生得起來。
”又聞爾生雲,光明和尚言:“要如落氣時節去修煉,”得矣。
此時耳無聞,目無見,萬緣放下,一絲不染,從此躍出,非大道而何?故曰:“從無知無覺時,尋有知有覺處。
”斯言洵不虛矣。
苟未能息氣死心于平時,安得生氣大開、如此充滿世界乎?若夫年老之人卦氣已盡,精神日枯,不從此妙覺修去,何以四大牢固,能久歲月?然但知此竅為主,而不知流行一身,進火退符,調和一身血氣,又安得長久不斃耶?古故雲:“老年人氣血已枯,竹若不敲,安能大覺?琴若不和,安得長神?”故解敲竹者,即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喚龜者,即禮下于人,必有所得。
至鼓琴一喻,以真陽一到,自鼓蕩其陰霾,和合其氣血也。
生等須從此百尺高竿再進一步,道不遠矣。
五 古雲:“聖人傳火不傳藥,傳藥不傳火。
”火候之說,不過内外呼吸之息盡之。
然直指呼吸為火又不是。
呼吸,風也,火則神也。
以風扇火而成藥,即以息運神而成丹。
故古雲:“藥不得火不化,火不得風不融。
”于此可見火藥矣。
又曰:“藥即是火,火即是藥。
”蓋火藥之名,無有定論。
當其神氣合一,坎離相交,而大藥生其間,氤氲騰兀,謂之為藥,然火即在藥中也。
及乾坤交會,龍虎金木混合為一,收斂黃庭,無聲無臭,但以一點真意持守,是即以火溫養。
故煉時謂之為火,火中自有藥在也。
然隻是一個動靜而已。
動而有形,喻之為藥。
靜而無象,拟之為火。
此殆無可名而名,無可狀而狀者。
爾等須知火藥二物,是先天一元真氣,即《中庸》雲:“天命之謂性”是。
性在此,命亦在此,大道亦無不在此。
學者須以心心相印,庶幾有得焉。
吾又言外藥内藥者何?必内藥有形,外藥可得而采。
内藥,吾身之元氣也。
外藥,即太虛中之元氣也,此殆不增不減,随在自如。
但非内照内養有功,必不能招回外來之藥。
故《大集經》雲:“佛成正覺于欲色二界天中。
”即是以元神寂照于中下二田,内之元陽發耀,外之元氣自蓬蓬勃勃包裹一身,渾不知天地人我。
此殆内外合一,盜得天地靈陽歸還于我形身之内,久之則煉形而化氣,所謂“神仙無别法,隻是此氣充滿一身内外”焉耳。
生等既知真藥,猶要得真火以煅煉之,“以神馭氣氣歸神,不必他術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