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三(二十六段)
關燈
小
中
大
長生。
”倘于此有離,神不守舍,即火藥失其配偶而旋傾。
此以元神采元氣,即如夫婦子母之不可離,離則藥不就,丹不成矣。
夫元神,虛也,元氣亦虛也,以虛合虛,即是以虛合道,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隻怕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胎息不動,則不能與天為一,難以采天地之靈氣矣。
若火候之說,更有說焉。
火即神也,候即息也。
要以元神運元息,即綿綿不斷,固蒂深根者也。
要之,此個火候必要天然神息,如赤子處于母腹,随母呼吸以為呼吸,自家毫無主焉,斯火真藥真,而丹未有不成者也。
生等于此思之,大道不難求矣。
六 古雲:“魚躍鸢飛,無處不是化境。
水流花放,随時都見天機。
”人能于自家心上打掃幹幹淨淨,一年四季雖有風雲晴雨之不同,而其中之景況無在而非生機勃勃,有何憂樂之可雲哉?獨惜人不知道美景現前,而昧焉不覺,隻是一腔私欲,身家萦懷,衣食鑽心,無惑乎天人不相應也。
諸子當此春日在即,久雨初晴,亦有一番新氣象否?要知此個氣象,即是生生不已之機,一陽來複之狀。
悟此,即知人之陽生活子如是如是,不增不減也。
但下手之初,務要先将雜念雜塵一切掃除,庶有混沌之象,所謂無為者是也。
忽焉神氣相抟,所謂“玄關火發,杳冥沖醒,”即無為中生出真消息來,始為有藥可采。
吾見諸子大半上榻時,不知入混沌境以求陽氣發生,所以空采空煉,不見長益者,此也。
故曰“采藥于無,恍惚之中,陽氣生焉”是也。
到得陽氣初生,即吾身少陽之氣,當以少陰之火配之。
此時采取,務須輕輕微微,藥方不走,知否?從此一呼一吸,一往一來,久久醞釀。
此醞釀時,即是混沌時。
夫以天下萬物之生,非陰以蔭之,雨以潤之,則不能抽芽綻葉,何況丹道?故必于一陽之後,又配一陰。
到得陰蔭既久,自得真陽直上,我因其動而升之凝于泥丸,又當混沌一刻,使神氣交融,化為一點靈液。
到得靈液一降,歸于中黃正位,我于是以自然火溫之養之,待氣機再動,再行法工。
諸子工已至此,自有真正神息發見,而口鼻之息絕無動機,此大藥将生時也。
故曰:“結丹于無。
”杳冥之内,靈丹成焉。
丹既成矣,養胎于無,溫溫液液,自然胎嬰長成。
若非以元氣養元神,元神安得充壯?既不充壯,凡遇一切憂郁逆境,皆能動之,蓋以神不壯而懦弱故也。
孟子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乎天地,又有何事之可擾哉?不然,聖人亦猶人耳,何以遇患難不堪之境,以及遺大投艱,無不處之泰然、無入不得?夫豈有異于人耶?隻是将元氣化成元神,當此之時,氣即神,神即氣,混合無分,所以能如此也。
所患學人有求速之心,反加躁暴之氣,又患陽既生矣,不知是清清淨淨一個物事,反生一心,加一意,因之夾雜後天,即使送歸鼎爐,封固溫養,亦不成胎。
古人謂“藥老不成丹”,即夾後天陰識故也;“藥嫩無可取”,即是陽氣未見兀兀騰騰氤氤氲氲之象,急以意采之。
如是行火,反耗散元靈不少。
學者須于此審慎行持,庶不為無益之勞焉。
七 天地間景物宜人之處,其實不在景物,在人心之得與不得耳。
故同一美景,君子見之以為樂,小人見之以為憂。
蓋以君子之心虛而靈,無時不與天地合撰,是以相觀而益得。
小人之心私而暗,無時不與造化相違,是以對境而生悲。
總在人心之自取耳!爾等學道有日,亦能随時随地而有自得之樂否也?果能于晴雨晦明皆無所礙,即可以處富貴貧賤患難之境而無入不得焉。
此雖小小事端,然即小可以觀大。
生等第一要先有本領,然後不為世路崎岖所困。
古聖人所以囚羑裡而作《周易》,厄陳蔡而操弦歌,即是胸懷浩蕩,在己先有樂地,是以無在不樂其所樂也。
爾等于此界地,切勿謂聖人可能而我不能也。
某生行工多年,氣機雖然條暢,而不見築固基址者,隻因下手之初未見本來真面,是以妄采妄煉,夾有渣滓在内,故不能直上菩提,大開福果也。
吾念汝平素好道心誠,今與汝抉之。
否則,爾年邁矣,兼又錯走路頭,欲其返本還原,歸根複命,難矣。
大凡打坐,必先将萬緣放下,一絲不挂,即是此身亦置之于無何有之鄉,我亦不覺其有象。
如此一念操持,即一念歸真,到得渾渾淪淪、無人無我、何地何天之候,即性也。
性即仁也。
我若有覺,即是真正見性也。
由此真性發為元神,即真心也。
明心見性,有何難哉!蓋煉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為之主宰,而後才為我有。
夫曰真意,即真心也。
有此真性,方為有本;得此真心,方為有用。
否皆盲修瞎煉,後來有成,亦不足為仙人重也。
到得見性之後,一靈炯炯,萬象鹹空,于是以吾身蓬蓬勃勃氤氤氲氲先天至精元氣運行于一身内外,上下往來,即是以元神煉大藥也。
如此采取,如此烹煉,方不是後天神氣,亦不至枉勞心力。
大約真性一見,真氣一動,認真修煉,不過一年半載之久,丹基可固,成一長生不老之人仙。
總要下手之初認真性命二字,何為仙,何為凡,庶幾采取先天,烹煉一過,自成一先天大道。
若雜用後天,猶種良苗而和亂草,烏有好結果哉!雖然,性之為物,如此易見,何以成道之人如此其少哉?亦以見性在一時,而煉性則在終身。
唯能以先天元性為本,時刻操持,自然日積月累,而有緝熙光明之候。
如初時見性,不過混沌中一覺,不能八面玲珑。
必養之久久,吾身元氣與太虛元氣無間,方有此境。
又曰:“人身渾與天地一氣,除卻有我之私,皆是天也。
”天豈遠乎哉!欲到此地位,須心空無物,性空似水,至于忘物忘人忘我,才有此太和一氣。
學者欲與太虛同體,必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即出入息一齊化為光明,渾覺自家隻有一點靈光而已。
所謂“元始現一寶珠于空中,”又謂“一顆明珠永不離,”又謂“煉成一粒牟尼寶珠,”其喻名不一,而要不過一靈顯象,常應常靜已耳。
苟非采得先天一點水中之金起來,将神火慢慢煅煉,逼之上升下降,收回五明宮内,烏能結成如此之寶珠哉?此即見性見到極處也,先天元性亦将成法身之時也。
吾師今日所雲,實實指出元性本末始終形象。
生等由此了悟,不拘于吾師之言,亦不離吾師之訓,各人在身心上認取出來,方為真得。
八 人生在世,有許多歲月,若不急早修煉,返還固有之天,一入冥途,又不知落于何道?為鬼為蜮為禽為獸,這就可悲。
仔細思量,何如修德明道之為愈也。
雖然,修煉固人生美事,獨奈紅塵滾滾,迷失本來性天,不得真師指示,又安能知道行道而不失其正也哉?故世有多年學道,到頭了無一得者。
又有終身勤苦,到後竟入旁門者。
更有自修自證,不假師傳,盲修瞎煉,反有傷于性命者。
甚有親師訪友,不惜财力,自喜自得,終久受人欺诳者。
茲幸諸子一入門時即不落于異端邪教,亦是莫大宏福。
遇而不煉,煉而不勤,就辜負夙世良緣,以後恐難再遇也。
某生行工多年,河車運轉已非朝夕,何以不見基成者?良由下手之初不得真清藥物,是以夾雜欲妄,一任日積月累,不啻窯頭之瓦,夾有渣滓在内,終勞而無成也。
今為生示,日夜行工,須要先定一時,滅卻知識之神,泯乎思慮之念,身坐如山,心靜于水。
如此澄淨一番,果然身心安泰,氣息和平,于是将雙目微閉,凝其心神,調其氣息,任其自自然然,一往一來,一開一阖,呼而出,不令之粗,吸而入,不使之躁,久久自無出無入,安然自在,住于中宮,此即凡息停也。
凡息一停,胎息自見。
如此慢慢涵養,自然真氣沖沖,上達心府,此展竅也。
蓋以真氣有力,直上沖乎绛宮,庶幾一身毛竅亦有自開之時。
所謂“一竅相通,竅竅光明”是,又謂“一根既返本,六根成解脫”是。
學者行工到此,始可自虛危穴起,往後而達尾闾,直上泥丸之宮。
若但氣機微動,或僅沖心府,不見七竅大開,又不見一身毛眼皆開,此非真展竅時,切不可驟運河車。
況無水行火,必燒灼一身。
務要有此景況,方得内真外應,外感内靈,吾身之氣與太虛元氣合為一體,所謂真藥者,此也,又謂人盜天地之氣以成丹者,此也。
諸子果有真藥發生,流通一身内外,則多年凝滞陰氣自化為汗,從毛眼而出,一切濁垢之污銷融淨盡,吾身氣質變化,自漸近聖賢矣。
吾再示生。
前工行久,前路已熟,一時不能丢脫,不妨将我元神收羅于玄玄一竅之中,宛然無知無覺,似一個愚癡人一般,其實心死而神不死也。
此即古人築基已成,隻因和沙拌土,起手夾有渣滓,到後還玉液丹,不能堅固耐久,所以又将從前工夫一概抛卻,獨歸渾穆之天,以淘汰乎滓質之私。
此亦一法,爾生請自裁之。
吾觀斯世學人,有但知煉精者,有徒然伏氣者,亦有徒事煉神者。
一節之修,不無可取,而要其保血肉之身、出陰識之神,總非大道也。
更有口言虛無大道,萬緣放下,一塵不染,殊不知放下仍然提起,不染依然大染。
不但無為等教多有如此,即從事吾門弟子亦坐此弊。
唯爾等有見于此,故吾師喜與生訣。
大凡修道,必以虛靈之元神養虛無之元氣。
此個元氣,非精非氣非神,然亦即精即氣即神,是合精氣神而為一者也。
夫人要修大道、成金身,非得此真虛元氣不能也。
然知之猶難,何況把持乎?總之,修煉大丹,非偶然事,不是曆有根器,萬不能遇。
如今切勿自足,還要多積陰功。
陰功豈在外哉?隻将吾大道,遇有緣有德之人,廣為開化,大功即在此矣。
九 今觀諸子靜養,多有天心來複,然不見成功者,何也?夫以本原雖徹,而溫養未久,以故理欲疊乘,不能到清淨自如之境也。
今為生告,務要于洞見本原後,常常提撕喚醒,如瑞岩和尚常自呼曰:“主人翁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
”似此整頓精力,竭蹶從事,夫焉有不終身如一日者哉?近時吾不責面壁溫養煉去睡魔之苦工,然饑時食飯,困時打眠,亦要常常提撕,一昏即睡,一醒即持,不可令其熟睡,長眠不醒。
似此一舉一動,念茲不忘,一靜一默,持之不失,即道果有成熟期矣。
吾曾雲:“顔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又是何等精神?”得一善者,即洞徹本來人也。
拳拳服鷹者,即于洞見本原後,時時提撕喚醒,不許稍有昏沉,而令本來人為其所迷也。
諸子于此有會心,時時無間,刻刻不違,自然心與理融,理與心洽,猶子母之依依而不忍離也。
《書》所謂“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即是藥熟丹成之候,始有此光景也。
周公坐以待旦,夜以繼日,其即此意也欤?然下手之初,尤要認定清真藥物。
精非交感之精,乃是華池中一團神水。
《大洞經》雲:“華池神水融,湧泉灌而潤,周流無有窮。
”是到底生于何所?動于何時?此非漫然從事也。
學人打坐之初,屏除幻妄,收拾精神,輕輕微微坐一晌,忽焉神入杳冥之地,猛然一覺而醒,此時我即觀陰跷一脈動否?如其有動,我當收回空中,即無有動,亦當收回空中,即精生時也。
吾觀諸子氣機不同,姿禀各異,有動者,亦有不動者,要皆始念清明,玄關火發,杳冥沖醒,即無動亦精生也。
精生即陽生,此為真實把據。
氣非呼吸之氣,乃凡息停,真息動,充周一身内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狀,主宰乎先後天之呼吸,周流乎身内外之陰陽,殆可知而不可象者也。
然究竟動于何時?運于何地?坎離一交,凡息一停,此氣即與天地相通,此即氣生之候,由湧泉而上,自十指而起,漸漸周流一身,一如天地氣機運行不息。
苟有一處暫停,即為死物,為病機,非活活潑潑圓通不滞者也。
神非思慮之神,乃由混沌後無知無覺時,忽焉而有知覺,即真神也。
我于是主之,不令遊思妄想參雜其中,隻一心無兩心,隻一念無兩念,即元神用事,識神退聽也。
要之,神也氣也,皆乾坤陰陽之所與我者也。
乾,陽也,陽賦吾性,性寄于心,而發為神,神則無所不照而無物不知者也。
坤,陰也,陰畀吾命,命畀于身,而發為氣,氣則無時不運而無地不充者也。
此性命之原,即亦神氣之所由立也。
然猶非吾人煉丹之本領,修道之真宰也。
夫以此個性命神氣,猶是玄關一動,太極開基,判而為陰陽,寄之人身則為性命、為神氣,猶是一而二者也。
若要真正丹本,必于太極未動之前,鴻鴻濛濛一段太和之氣,非性亦非命,即性亦即命,有非言思拟議所能窮者。
爾生今已洞徹源頭,吾不再勞唇舌。
十 吾師丹還金液,脫卻輪回之苦,爾等還在半途,趕緊修煉,直證無上菩提,庶幾法象常在,永不為鬼神驅遣,堕入三途六道。
不然,難矣。
莫說爾等後學未至大還,即如唐宋以來諸仙,多有僅還玉液,未了金丹,到得福緣一盡,業果即臨。
看來人不證金仙,猶是凡人一般,不過惡業少,不入牛腸馬腹而受諸苦中之苦耳。
諸子趁茲法會宏開,教筵大展,天上高真不以小過相繩,亦不以資格相拘,隻要有志入道,無不遂其願望之心。
獨惜遇而不煉,即不免苦惱之場矣。
生等正好一力承道,不作古今第二人想,立如此大志,即仙真亦喜助而不厭焉。
想法會未開之年,求道之士欲得真師傳授,非由千裡萬裡之遙、勞心勞力之苦,萬不能感格上真下而拔度。
生等如今不出門庭,不勞心力,即得吾師傳玄,何便如之,何樂如之!較吾當初得師授訣十分便易,如此而不修,吾恐仙緣一散,難再遇矣,諸子勉之。
今日再抉修煉之要。
夫道,即太極也。
心,猶陰陽也。
精神魂魄意,猶五行也。
此道懸于太空,未落人身,無極太極之理,陰陽五行之精,渾渾淪淪,浩浩蕩蕩,團聚一區,有何五行,有何陰陽,究有何太極哉?總之一空而已,一真空而已。
當一感而動,一觸而起,又至奇至妙至靈至神,而化生萬物于不盡,極奇盡變以無窮也。
迨至落于人身,已成血肉之軀,氣質之變
”倘于此有離,神不守舍,即火藥失其配偶而旋傾。
此以元神采元氣,即如夫婦子母之不可離,離則藥不就,丹不成矣。
夫元神,虛也,元氣亦虛也,以虛合虛,即是以虛合道,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隻怕人心不死,道心不生,凡息不停,胎息不動,則不能與天為一,難以采天地之靈氣矣。
若火候之說,更有說焉。
火即神也,候即息也。
要以元神運元息,即綿綿不斷,固蒂深根者也。
要之,此個火候必要天然神息,如赤子處于母腹,随母呼吸以為呼吸,自家毫無主焉,斯火真藥真,而丹未有不成者也。
生等于此思之,大道不難求矣。
六 古雲:“魚躍鸢飛,無處不是化境。
水流花放,随時都見天機。
”人能于自家心上打掃幹幹淨淨,一年四季雖有風雲晴雨之不同,而其中之景況無在而非生機勃勃,有何憂樂之可雲哉?獨惜人不知道美景現前,而昧焉不覺,隻是一腔私欲,身家萦懷,衣食鑽心,無惑乎天人不相應也。
諸子當此春日在即,久雨初晴,亦有一番新氣象否?要知此個氣象,即是生生不已之機,一陽來複之狀。
悟此,即知人之陽生活子如是如是,不增不減也。
但下手之初,務要先将雜念雜塵一切掃除,庶有混沌之象,所謂無為者是也。
忽焉神氣相抟,所謂“玄關火發,杳冥沖醒,”即無為中生出真消息來,始為有藥可采。
吾見諸子大半上榻時,不知入混沌境以求陽氣發生,所以空采空煉,不見長益者,此也。
故曰“采藥于無,恍惚之中,陽氣生焉”是也。
到得陽氣初生,即吾身少陽之氣,當以少陰之火配之。
此時采取,務須輕輕微微,藥方不走,知否?從此一呼一吸,一往一來,久久醞釀。
此醞釀時,即是混沌時。
夫以天下萬物之生,非陰以蔭之,雨以潤之,則不能抽芽綻葉,何況丹道?故必于一陽之後,又配一陰。
到得陰蔭既久,自得真陽直上,我因其動而升之凝于泥丸,又當混沌一刻,使神氣交融,化為一點靈液。
到得靈液一降,歸于中黃正位,我于是以自然火溫之養之,待氣機再動,再行法工。
諸子工已至此,自有真正神息發見,而口鼻之息絕無動機,此大藥将生時也。
故曰:“結丹于無。
”杳冥之内,靈丹成焉。
丹既成矣,養胎于無,溫溫液液,自然胎嬰長成。
若非以元氣養元神,元神安得充壯?既不充壯,凡遇一切憂郁逆境,皆能動之,蓋以神不壯而懦弱故也。
孟子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塞乎天地,又有何事之可擾哉?不然,聖人亦猶人耳,何以遇患難不堪之境,以及遺大投艱,無不處之泰然、無入不得?夫豈有異于人耶?隻是将元氣化成元神,當此之時,氣即神,神即氣,混合無分,所以能如此也。
所患學人有求速之心,反加躁暴之氣,又患陽既生矣,不知是清清淨淨一個物事,反生一心,加一意,因之夾雜後天,即使送歸鼎爐,封固溫養,亦不成胎。
古人謂“藥老不成丹”,即夾後天陰識故也;“藥嫩無可取”,即是陽氣未見兀兀騰騰氤氤氲氲之象,急以意采之。
如是行火,反耗散元靈不少。
學者須于此審慎行持,庶不為無益之勞焉。
七 天地間景物宜人之處,其實不在景物,在人心之得與不得耳。
故同一美景,君子見之以為樂,小人見之以為憂。
蓋以君子之心虛而靈,無時不與天地合撰,是以相觀而益得。
小人之心私而暗,無時不與造化相違,是以對境而生悲。
總在人心之自取耳!爾等學道有日,亦能随時随地而有自得之樂否也?果能于晴雨晦明皆無所礙,即可以處富貴貧賤患難之境而無入不得焉。
此雖小小事端,然即小可以觀大。
生等第一要先有本領,然後不為世路崎岖所困。
古聖人所以囚羑裡而作《周易》,厄陳蔡而操弦歌,即是胸懷浩蕩,在己先有樂地,是以無在不樂其所樂也。
爾等于此界地,切勿謂聖人可能而我不能也。
某生行工多年,氣機雖然條暢,而不見築固基址者,隻因下手之初未見本來真面,是以妄采妄煉,夾有渣滓在内,故不能直上菩提,大開福果也。
吾念汝平素好道心誠,今與汝抉之。
否則,爾年邁矣,兼又錯走路頭,欲其返本還原,歸根複命,難矣。
大凡打坐,必先将萬緣放下,一絲不挂,即是此身亦置之于無何有之鄉,我亦不覺其有象。
如此一念操持,即一念歸真,到得渾渾淪淪、無人無我、何地何天之候,即性也。
性即仁也。
我若有覺,即是真正見性也。
由此真性發為元神,即真心也。
明心見性,有何難哉!蓋煉而曰丹,丹即先天元性,然必以真意為之主宰,而後才為我有。
夫曰真意,即真心也。
有此真性,方為有本;得此真心,方為有用。
否皆盲修瞎煉,後來有成,亦不足為仙人重也。
到得見性之後,一靈炯炯,萬象鹹空,于是以吾身蓬蓬勃勃氤氤氲氲先天至精元氣運行于一身内外,上下往來,即是以元神煉大藥也。
如此采取,如此烹煉,方不是後天神氣,亦不至枉勞心力。
大約真性一見,真氣一動,認真修煉,不過一年半載之久,丹基可固,成一長生不老之人仙。
總要下手之初認真性命二字,何為仙,何為凡,庶幾采取先天,烹煉一過,自成一先天大道。
若雜用後天,猶種良苗而和亂草,烏有好結果哉!雖然,性之為物,如此易見,何以成道之人如此其少哉?亦以見性在一時,而煉性則在終身。
唯能以先天元性為本,時刻操持,自然日積月累,而有緝熙光明之候。
如初時見性,不過混沌中一覺,不能八面玲珑。
必養之久久,吾身元氣與太虛元氣無間,方有此境。
又曰:“人身渾與天地一氣,除卻有我之私,皆是天也。
”天豈遠乎哉!欲到此地位,須心空無物,性空似水,至于忘物忘人忘我,才有此太和一氣。
學者欲與太虛同體,必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即出入息一齊化為光明,渾覺自家隻有一點靈光而已。
所謂“元始現一寶珠于空中,”又謂“一顆明珠永不離,”又謂“煉成一粒牟尼寶珠,”其喻名不一,而要不過一靈顯象,常應常靜已耳。
苟非采得先天一點水中之金起來,将神火慢慢煅煉,逼之上升下降,收回五明宮内,烏能結成如此之寶珠哉?此即見性見到極處也,先天元性亦将成法身之時也。
吾師今日所雲,實實指出元性本末始終形象。
生等由此了悟,不拘于吾師之言,亦不離吾師之訓,各人在身心上認取出來,方為真得。
八 人生在世,有許多歲月,若不急早修煉,返還固有之天,一入冥途,又不知落于何道?為鬼為蜮為禽為獸,這就可悲。
仔細思量,何如修德明道之為愈也。
雖然,修煉固人生美事,獨奈紅塵滾滾,迷失本來性天,不得真師指示,又安能知道行道而不失其正也哉?故世有多年學道,到頭了無一得者。
又有終身勤苦,到後竟入旁門者。
更有自修自證,不假師傳,盲修瞎煉,反有傷于性命者。
甚有親師訪友,不惜财力,自喜自得,終久受人欺诳者。
茲幸諸子一入門時即不落于異端邪教,亦是莫大宏福。
遇而不煉,煉而不勤,就辜負夙世良緣,以後恐難再遇也。
某生行工多年,河車運轉已非朝夕,何以不見基成者?良由下手之初不得真清藥物,是以夾雜欲妄,一任日積月累,不啻窯頭之瓦,夾有渣滓在内,終勞而無成也。
今為生示,日夜行工,須要先定一時,滅卻知識之神,泯乎思慮之念,身坐如山,心靜于水。
如此澄淨一番,果然身心安泰,氣息和平,于是将雙目微閉,凝其心神,調其氣息,任其自自然然,一往一來,一開一阖,呼而出,不令之粗,吸而入,不使之躁,久久自無出無入,安然自在,住于中宮,此即凡息停也。
凡息一停,胎息自見。
如此慢慢涵養,自然真氣沖沖,上達心府,此展竅也。
蓋以真氣有力,直上沖乎绛宮,庶幾一身毛竅亦有自開之時。
所謂“一竅相通,竅竅光明”是,又謂“一根既返本,六根成解脫”是。
學者行工到此,始可自虛危穴起,往後而達尾闾,直上泥丸之宮。
若但氣機微動,或僅沖心府,不見七竅大開,又不見一身毛眼皆開,此非真展竅時,切不可驟運河車。
況無水行火,必燒灼一身。
務要有此景況,方得内真外應,外感内靈,吾身之氣與太虛元氣合為一體,所謂真藥者,此也,又謂人盜天地之氣以成丹者,此也。
諸子果有真藥發生,流通一身内外,則多年凝滞陰氣自化為汗,從毛眼而出,一切濁垢之污銷融淨盡,吾身氣質變化,自漸近聖賢矣。
吾再示生。
前工行久,前路已熟,一時不能丢脫,不妨将我元神收羅于玄玄一竅之中,宛然無知無覺,似一個愚癡人一般,其實心死而神不死也。
此即古人築基已成,隻因和沙拌土,起手夾有渣滓,到後還玉液丹,不能堅固耐久,所以又将從前工夫一概抛卻,獨歸渾穆之天,以淘汰乎滓質之私。
此亦一法,爾生請自裁之。
吾觀斯世學人,有但知煉精者,有徒然伏氣者,亦有徒事煉神者。
一節之修,不無可取,而要其保血肉之身、出陰識之神,總非大道也。
更有口言虛無大道,萬緣放下,一塵不染,殊不知放下仍然提起,不染依然大染。
不但無為等教多有如此,即從事吾門弟子亦坐此弊。
唯爾等有見于此,故吾師喜與生訣。
大凡修道,必以虛靈之元神養虛無之元氣。
此個元氣,非精非氣非神,然亦即精即氣即神,是合精氣神而為一者也。
夫人要修大道、成金身,非得此真虛元氣不能也。
然知之猶難,何況把持乎?總之,修煉大丹,非偶然事,不是曆有根器,萬不能遇。
如今切勿自足,還要多積陰功。
陰功豈在外哉?隻将吾大道,遇有緣有德之人,廣為開化,大功即在此矣。
九 今觀諸子靜養,多有天心來複,然不見成功者,何也?夫以本原雖徹,而溫養未久,以故理欲疊乘,不能到清淨自如之境也。
今為生告,務要于洞見本原後,常常提撕喚醒,如瑞岩和尚常自呼曰:“主人翁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
”似此整頓精力,竭蹶從事,夫焉有不終身如一日者哉?近時吾不責面壁溫養煉去睡魔之苦工,然饑時食飯,困時打眠,亦要常常提撕,一昏即睡,一醒即持,不可令其熟睡,長眠不醒。
似此一舉一動,念茲不忘,一靜一默,持之不失,即道果有成熟期矣。
吾曾雲:“顔子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又是何等精神?”得一善者,即洞徹本來人也。
拳拳服鷹者,即于洞見本原後,時時提撕喚醒,不許稍有昏沉,而令本來人為其所迷也。
諸子于此有會心,時時無間,刻刻不違,自然心與理融,理與心洽,猶子母之依依而不忍離也。
《書》所謂“念茲在茲,釋茲在茲,”即是藥熟丹成之候,始有此光景也。
周公坐以待旦,夜以繼日,其即此意也欤?然下手之初,尤要認定清真藥物。
精非交感之精,乃是華池中一團神水。
《大洞經》雲:“華池神水融,湧泉灌而潤,周流無有窮。
”是到底生于何所?動于何時?此非漫然從事也。
學人打坐之初,屏除幻妄,收拾精神,輕輕微微坐一晌,忽焉神入杳冥之地,猛然一覺而醒,此時我即觀陰跷一脈動否?如其有動,我當收回空中,即無有動,亦當收回空中,即精生時也。
吾觀諸子氣機不同,姿禀各異,有動者,亦有不動者,要皆始念清明,玄關火發,杳冥沖醒,即無動亦精生也。
精生即陽生,此為真實把據。
氣非呼吸之氣,乃凡息停,真息動,充周一身内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狀,主宰乎先後天之呼吸,周流乎身内外之陰陽,殆可知而不可象者也。
然究竟動于何時?運于何地?坎離一交,凡息一停,此氣即與天地相通,此即氣生之候,由湧泉而上,自十指而起,漸漸周流一身,一如天地氣機運行不息。
苟有一處暫停,即為死物,為病機,非活活潑潑圓通不滞者也。
神非思慮之神,乃由混沌後無知無覺時,忽焉而有知覺,即真神也。
我于是主之,不令遊思妄想參雜其中,隻一心無兩心,隻一念無兩念,即元神用事,識神退聽也。
要之,神也氣也,皆乾坤陰陽之所與我者也。
乾,陽也,陽賦吾性,性寄于心,而發為神,神則無所不照而無物不知者也。
坤,陰也,陰畀吾命,命畀于身,而發為氣,氣則無時不運而無地不充者也。
此性命之原,即亦神氣之所由立也。
然猶非吾人煉丹之本領,修道之真宰也。
夫以此個性命神氣,猶是玄關一動,太極開基,判而為陰陽,寄之人身則為性命、為神氣,猶是一而二者也。
若要真正丹本,必于太極未動之前,鴻鴻濛濛一段太和之氣,非性亦非命,即性亦即命,有非言思拟議所能窮者。
爾生今已洞徹源頭,吾不再勞唇舌。
十 吾師丹還金液,脫卻輪回之苦,爾等還在半途,趕緊修煉,直證無上菩提,庶幾法象常在,永不為鬼神驅遣,堕入三途六道。
不然,難矣。
莫說爾等後學未至大還,即如唐宋以來諸仙,多有僅還玉液,未了金丹,到得福緣一盡,業果即臨。
看來人不證金仙,猶是凡人一般,不過惡業少,不入牛腸馬腹而受諸苦中之苦耳。
諸子趁茲法會宏開,教筵大展,天上高真不以小過相繩,亦不以資格相拘,隻要有志入道,無不遂其願望之心。
獨惜遇而不煉,即不免苦惱之場矣。
生等正好一力承道,不作古今第二人想,立如此大志,即仙真亦喜助而不厭焉。
想法會未開之年,求道之士欲得真師傳授,非由千裡萬裡之遙、勞心勞力之苦,萬不能感格上真下而拔度。
生等如今不出門庭,不勞心力,即得吾師傳玄,何便如之,何樂如之!較吾當初得師授訣十分便易,如此而不修,吾恐仙緣一散,難再遇矣,諸子勉之。
今日再抉修煉之要。
夫道,即太極也。
心,猶陰陽也。
精神魂魄意,猶五行也。
此道懸于太空,未落人身,無極太極之理,陰陽五行之精,渾渾淪淪,浩浩蕩蕩,團聚一區,有何五行,有何陰陽,究有何太極哉?總之一空而已,一真空而已。
當一感而動,一觸而起,又至奇至妙至靈至神,而化生萬物于不盡,極奇盡變以無窮也。
迨至落于人身,已成血肉之軀,氣質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