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二(三十段)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夫人為學之始,總要先明各人分際。
如禍福死生,榮辱休戚,是非成敗,美惡好醜,皆天為之也,而毫不操諸己;惟進德修業是我事功,修性煉命是我學問,我可以主張得,且德業為我之本,性命是我之根,可以随我生死,去來自如,極之億萬年而不變。
苟不自盡,而徒求之于天,不唯越俎代庖,了無所益,且将我全副精神困在裡許,我之真實色相湛然常寂者,且因之而汨沒矣。
能見及此,舉凡外感之來,無端之擾,全憑眼有智珠,胸藏慧劍,不難照破妖魔,斬斷牽絆。
無奈人于一念之持不能恒久,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雖得之,必失之。
”觀此尤貴久于其道,不以有物累無物,方能以無物照有物,綿綿密密,不貳不息,上下與天地合德,方是仁守之功。
雖然,其理如此,其工匪易。
當下手之初,未必能知,即知未必能守,不妨凝神于虛,調息于漠,使氣有所歸,神有所主,氣不妄動,神不外遊,久久神入氣中而不知,氣包神外而不覺。
如此涵養日久,蘊蓄功深,即協天載于無聲無臭,此即吾教之真混沌,不堕旁門之寂滅也。
吾甚怪今之儒者,以此欲淨理還,為大道之究竟,不肯于百尺竿頭再求虛而能實之真際,不免理欲疊見,終不能成大覺如來,而且挾井蛙之見,毀謗交加,意欲傾滅吾道而後已。
其間非無哲士力辯其誣,無奈一齊之傅難敵衆楚之咻,唯有搔首問天,付之無可如何而已。
此大道之所以無傳,世道之所以愈壞也。
于此有獨立不移、遇魔不退、見難不辭而一肩斯道者,其功讵不偉哉!吾為諸子幸矣,且更為諸子勉焉。
玄關一竅,是修士第一要務,然不得太極無極之真,焉得玄牝現象?如曰有之,亦幻而不實。
夫修丹之要在玄牝,玄牝乃真陰真陽混合而為太極者也,但未動則渾淪無迹耳,故曰無極。
由無極而忽然偶動,即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此陰陽氣機之動靜,即萬物之生成肇焉。
大修行人将神氣打成一片,于此而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于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緻也。
其曰“坎離交而生藥,乾坤交而結丹”,亦無非此真陰真陽之動靜為之,亦無非此太極圓成之物緻之。
雖曰藥曰丹,亦非二也,不過陰陽初交,始見靈氣之發皇;迨至丹成有象,是采外來之靈陽以增吾固有之元氣,故曰“以外藥配内藥”;及收歸鼎爐,封固溫養,焉有不神超無極耶?但恐克念作聖,罔念作狂,一息之不檢,或接人而為人所牽,應物而為物所繞,于是神為氣動,氣因神遷,神氣之歸一者而今又分為二矣。
神氣既分,心志愈弛,而天地生我之靈、父母予我之德,其所存者亦幾希。
古雲“氣息奄奄,朝不及夕”,未嘗不自神氣分而為二所緻也。
吾今叮咛告曰:夫人神氣未交,必求其交。
慎毋一念之不持,而自即于危殆;一事之不謹,而自陷于沉淪。
物欲是幻化之端,性命乃固有之德,與其貪物欲一時之樂,何若求吾千萬年性命之真?又況得之與不得,有命存焉,非等良貴,可以由我自主,一得永得之為愈也。
吾更為呼曰:所求無他,隻是胸懸明鏡,手握寶刀,照破妖魔之膽,拔除物欲之根,不使一有所繞焉足矣。
此即古人雲:“應事接物時,須把靜中所修所得光景,時常玩味可也。
”總在學者振頓精神,常将真我安止虛無竅中,不許神氣偶離。
即孟子平旦之氣由此常操常存,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是。
但恐事物紛投,不得不用心力。
然須事了事,心了心,斷不令外事之牽我心,客氣之動我主。
如此用不著于用,物不著于物,四大皆空,萬緣盡滅。
然而此境未易到也。
其初不妨以心光目光直照丹田,久則神歸氣伏,自返還太極之天。
古雲:“入定工夫在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必妄念克除,而後真息乃生。
真氣既生,則元神自活。
夫以氣之精爽為心,心之充塞為氣,氣與心是二而一者也。
吾今所示,實為切務。
藥在此,丹在此,神仙之成亦無不在此。
道豈多乎哉! 二 下手采取精氣,必要心息相依,神氣不違,真陽真藥即從此發生出來。
行工至此,又要知以定為水,以慧為火,日夜修持,随動随靜,總要心性空明,定而不亂,然後此個元氣真陽才暢發得起來。
若慧覺花開,此是真慧,不可無也。
今之思慮不息,智謀日多,此是知覺之心,在人謂之智慧,而吾道家則目為邪火。
何也?有思慮靈巧,即有營營逐逐之私心,有此私心,得之則喜,失之則怒,怒為邪火,為身心之害者大矣。
故曰:“嗔恚之火一燃,胎息去如奔馬,直待火滅煙消,方才歸于廬舍。
”所以修行人最忌者,莫如嗔恚之火。
而去嗔恚之火,莫如守拙守愚,那聰明才智半點不用,不唯不用,且必忘焉,然後真氣始育。
古來得道之土,所以多愚樸也。
昔子貢見一丈人提甕灌園,曰:“何不為桔槔之便?”其人答曰:“此機械也。
從來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吾不為也。
”此非仙人不能見及此。
吾今日不願生多智慧,但願生等如顔子堕聰黜明,耳目之用一概不事,斯得一心不二,道庶幾矣。
且嗔怒之發,最為真氣之累,又安能使之無哉?而要不外一覺。
心未生嗔時,我唯靜定為宗,既動嗔時,我唯以覺照之,務令随起随滅,庶無傷丹之患。
由此思之,動為陽為火,靜為陰為水,大凡身心一動,必須慎以察之。
古人慎獨之工,職是故也。
總之,動靜之時,在在處處俱要無煩惱之念。
須知欲無煩惱,必先除思慮,塞兌垂簾,動亦定,靜亦定,如此動而神氣一,靜而神氣一,自然日充月盛,學成金仙矣。
吾見生各有家務,有妻室兒女,不能如方士出遊在外毫無一點事情,必有人倫之應,庶物之酬,稍不及防,思慮糾纏,即屬凡火傷丹。
吾今特将上品煉法示之。
爾生務須随事應酬,不可全不經心,亦不宜太為計較,唯從容靜鎮,思一過即置之,行一念即忘之。
如此酬應,雖日夜千頭萬緒,無傷矣。
如此用心,用而不用,不用而用,益生聰明智慧,益見安閑恬淡,此即大道常存,而真氣日充矣。
吾見生行工數年,疾病難蠲,隻緣動念起火而傷元氣。
如依法行持,元氣一壯,百病潛消,長生可得矣。
三 人之煉丹,雖曰性命雙修,其實煉心為要。
心地清淨,那太和一氣自在于此。
認得此氣真,采得此氣實,隻須百日可以築基,十月可以結胎,三年可以超脫。
所以古雲:“辛苦兩三載,快樂幾千年。
”不然,隻徒煉丹,不先煉心,吾未見有成也。
由是以思,人之煉心,第一難事。
試觀古聖仙真有二三十年而未得入門者,蓋以此心未曾煉得幹淨,縱有玄關秘訣,何由行得?此煉心所以為第一步工夫。
然煉心工夫又不區區在端坐習靜間也。
昔邱祖雲:“吾在鬧場學道,勝于靜處百倍。
”又呂祖見開元寺僧法珍坐禅二十餘年,頗有戒行,未知真道,因化一道者入寺,見僧法珍問曰:“爾何學?”曰:“端坐靜養。
”呂曰:“坐可成道乎?”曰:“然。
”呂曰:“大凡學道,先須煉心;既煉其心,尤須伏氣;既伏其氣,無論睡眠,而道俱在其中。
道豈在坐乎?”法珍不悟。
因與上堂觀一僧坐禅良久,頂上出一小蛇,由左床足而下,入尿器,上花台,過陽溝。
呂以刀插其前,蛇畏,由右床足上,而複入僧頂。
此見心地不清,化為毒蛇,百般幻妄,焉能成得道哉!又馬祖兀坐長林,有磨磚作鏡之譏。
總之,學道人必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俱要不離此道。
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然此道精微,非舉足可企,倒不如吾師所示:性是慈愛的物事,命是身中氤氲之元氣;卻将此心安意順之念、活潑蓬勃之氣,常常玩味,不許一息偶離,不令一念參雜,此即古人雲“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這個即性命,性命即太極也。
此為頭腦工夫,根本學問。
再者,學始于不欺暗室,又曰慎獨。
凡視聽言動,自家時時了照,稍違天理,即刻滅除。
如此煉心,無在不是道矣。
尤必加一調息工夫,方是煉命之學。
然調息非閉氣之謂也,必要慢慢操持,始而有息,久則息微,再久則息無,始是命學之真。
故曰:“伏氣不服氣,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
”此個伏字,須要認清,不可徒然閉氣數息為也。
須心無出入,息亦無出入,方是性命兼修之學。
然猶未也。
人生之初,始于一念。
我必從混沌中認取一念之真以為丹本,又于真氣發生、沖突有象以為丹頭,于是行河車工法,即長生之道得矣。
如此修煉,始不似僧法珍坐禅二十年,不遇祖師,了無以得也。
爾等既知此法,必要用個了照心,恒久不已心,如此三年,大道必成。
總之,煉心伏氣,二者必兼而修之。
若但煉心,身命必難保固;若但伏氣,縱壽亦是愚夫。
生須以兩者為法,時刻不離可也。
四 夫道曰煉己,不是孤修兀坐清淨自好者可能煉得本性光明,故呂祖煉道于酒肆淫房,邱祖養丹于麗春院。
夫以上等根器猶必如此磨煉性情,一歸渾樸,何況爾初學人,可不磨而又磨,以去此氣質之私、物欲之蔽者乎?不說成功之候,即今欲行河車,還玉丹以延命,不經幾番挫折,焉能看破紅塵?既未看破,雖然修煉,而一腔聲色貨利、恩愛牽纏,必至到老不放,死亦猶然。
生等席豐履厚,習慣安常,從來少有折磨,是以置之波靡中,喧嘩擾攘不堪,一到靜處,始嘗樂趣,方知妻室兒女概屬塵緣,即血肉身軀亦是幻化之具,除道而外,皆與我無幹涉也。
由是塵垢一清,煉藥有藥,采陽有陽,燒丹有丹。
不然,以私欲滿腔之身,安得有鉛花之發?縱雲有水有火,神氣不敗,此心一走,坎離何交?陰陽難合,而先天一氣又從何而來哉?孔子三戒,顔子四勿,實入聖之至理,煉己之要言也。
雖然,猶未也。
修煉以精氣神為主,如不寶精裕氣,則神不入氣,氣不伏神,不能打成一片,猶男精女血各居其所,兩不相合,安有生男育女之時?學道人欲求一元真氣,始也水火不交,安有真鉛之産?及真陽一動,不行河車工法交媾乾坤,安得成丹?如此神了神,氣了氣,不相凝聚,焉得無息之息以成先天法身、不神之神以配兩大乾坤乎?生等須認取先天之精氣神,于是加以煅煉,對美景而依然不動,任紛華而不稍改移,隻有進火行符,水中金生,進火有度,火裹不發,退符有功,日運己汞包固陽精。
此煉己之要學,亦變化氣質之實工也。
吾願生初行煉己,不辭勞瘁,庶入室之時六根大定、一念不生,自能到混混沌沌之候,有恍惚杳冥之機。
此即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亦即玄關一竅從無生有,庶與我當日生身受氣之初一般無二。
何也?先年投胎奪舍,從恍惚中一念而來,與父母精血吻合。
今不順而逆,乃合陰陽坎離團聚一區,以尋我先天真意真氣。
夫真意即我投生之主宰,真氣即我投生之廬舍,真意即我得天之理以成性,真氣即我得天之命以成形者。
煉己純熟,方有真神真氣,得與天地清空靈陽之氣混合為一。
于是進退溫養,日夜不怠,久則化形而仙道成矣。
如今學人不知煉己事大,妄行一時半刻之工,希圖得藥成丹,不唯無益,且意馬心猿,妄動妄走,後天火起,必傷丹而焚身,不唯不能卻病延年,而反增病促命也。
生等勉之。
總要苦行忍辱,推遣自家内魔,積功累德,消除曆劫外障,自然天神護佑,大丹可成矣。
五 煉丹之道,始以離中之無求坎中之有,到得陽氣萌動,然後以坎中之有會離中之無。
有有無之名,必有有無之義。
諸子須知陽生有象,一經采取煅煉,渾化為無,如此之無,即虛無清淨之藥,結虛無清淨之丹是,是即未生身處一輪明月也。
果能悟徹本原,不落凡夫窠臼,當其有也,是無中之有;當其無也,是有中之無。
雖一陽初動,活子時到,氣機似有可象,而究之心無所有,仍是先天之有,斯為真有。
及藥氣來歸,汞與鉛混合為一,雖謂之無,其實氣機之流動又何嘗全似于無?如此之無,乃是有中之無,方為真無。
是則有也無也,特氣機之起伏耳,而其真元則不在有無中,卻不出有無外。
總之,流通活潑者氣也,虛明洞達者神也。
唯于氣機之中,有此了靈之景,斯得之矣。
再示諸子神氣之要。
氣産運行,而心神不大爽快者,斯神未與氣交也,所謂鉛至而汞不應。
若心神已快,而氣機不甚充滿洋溢者,斯氣未與神合也,所謂汞投而鉛不來。
到得鉛汞融會為一,然後以如來空空之心,合真人深深之息,相吞相啖于黃房。
如靜極而動,即忙起火,動極而靜,又須停符,任其一升一降,往來自如,合天地之造化,與日月為盈虧,是為小周工法。
古人謂一日十二時,皆可為,如覺照則用,不覺照則不用。
若行大周工法,則不似小周有間斷,所謂無來無去,無進無退,不增減,不抽添,一日一夜,唯有綿綿密密,不貳不息,動如斯,靜如斯,行往坐卧亦無不如斯,而要唯以一個了照心常常覺照,不稍間斷而已,若稍有間斷,即與走丹無異,所以為大周天煉神還虛之大造化也。
吾教諸子,第一以煉心為要。
而今修士,多有不從此下手,後來傾倒者多也。
尚其鑒之。
六 元神者,修丹之總機括也。
藥生無此元神,是為凡精無用,不能結胎;還丹無此元神,是為幻相,不能成嬰。
吾竊怪世之修士徒知精氣為寶,不知元神為主,縱說成藥,亦不過保固色身而已,烏能成聖胎哉!吾今為生道破。
夫所謂烹煉陽神者,即此元神采而服之,日積月累,日充月盛而成之者也。
不然,何不曰“陽精陽氣”,而必曰“陽神”哉?可知煉丹者,即煉此元神一味為之主也。
然此是上上乘法,以成金液大還之丹者。
若中下兩品,雖不全用陽神,卻亦離不得陽神,若無陽神,凡精凡氣亦不能凝結于身心,以成長生不老人仙。
若最上乘法,純是陽神一件,雖不離精氣二者,然不過以之為輔助而已。
生須要認得元神清楚,以後才有作用。
夫元神即無極而太極也。
當其虛靜無事,渾渾淪淪,無可名狀;及氣機偶觸,忽焉感孚,躍然而動。
此躍然一動之際,即是真正元神。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若未動時,先存逆料,是未來心;若已動後,猶懷追憶,是過去心;忽感忽應,忽應忽止,是即元神作用,其中稍有計較,不能随應随忘,是謂現在心——皆不名元神,由此采取,即帶濁穢,縱使養成,難以飛騰變化,去來自如。
吾今略為抉破,生好好用工以行采取焉。
然微乎微乎!妙哉妙哉!非上根法器,加之以學問優、見識到,則不可語此也。
又雲玄關一竅即此偶然感動之陽神,又雲玄牝之門亦此陽神之觸發。
然有分别。
玄牝之門,是陰陽交媾之後,一元之氣氤氤氲氲始有朕兆。
若陽神,則是氤氲活潑之氣中靈而覺者是。
雖然是二,究竟一也。
故《太上》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煉丹無此陽神,其所汨沒者大矣。
雖然,此元神也,亦清清淨淨、無雜無染、一心一德之真意也。
其靜也,元神主之;其動也,元神主之;及其采而為藥也,亦元神為之運用而轉旋也。
元神之用,誠大矣哉。
生善會之。
切莫加一念,生一意,一
如禍福死生,榮辱休戚,是非成敗,美惡好醜,皆天為之也,而毫不操諸己;惟進德修業是我事功,修性煉命是我學問,我可以主張得,且德業為我之本,性命是我之根,可以随我生死,去來自如,極之億萬年而不變。
苟不自盡,而徒求之于天,不唯越俎代庖,了無所益,且将我全副精神困在裡許,我之真實色相湛然常寂者,且因之而汨沒矣。
能見及此,舉凡外感之來,無端之擾,全憑眼有智珠,胸藏慧劍,不難照破妖魔,斬斷牽絆。
無奈人于一念之持不能恒久,故孔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雖得之,必失之。
”觀此尤貴久于其道,不以有物累無物,方能以無物照有物,綿綿密密,不貳不息,上下與天地合德,方是仁守之功。
雖然,其理如此,其工匪易。
當下手之初,未必能知,即知未必能守,不妨凝神于虛,調息于漠,使氣有所歸,神有所主,氣不妄動,神不外遊,久久神入氣中而不知,氣包神外而不覺。
如此涵養日久,蘊蓄功深,即協天載于無聲無臭,此即吾教之真混沌,不堕旁門之寂滅也。
吾甚怪今之儒者,以此欲淨理還,為大道之究竟,不肯于百尺竿頭再求虛而能實之真際,不免理欲疊見,終不能成大覺如來,而且挾井蛙之見,毀謗交加,意欲傾滅吾道而後已。
其間非無哲士力辯其誣,無奈一齊之傅難敵衆楚之咻,唯有搔首問天,付之無可如何而已。
此大道之所以無傳,世道之所以愈壞也。
于此有獨立不移、遇魔不退、見難不辭而一肩斯道者,其功讵不偉哉!吾為諸子幸矣,且更為諸子勉焉。
玄關一竅,是修士第一要務,然不得太極無極之真,焉得玄牝現象?如曰有之,亦幻而不實。
夫修丹之要在玄牝,玄牝乃真陰真陽混合而為太極者也,但未動則渾淪無迹耳,故曰無極。
由無極而忽然偶動,即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此陰陽氣機之動靜,即萬物之生成肇焉。
大修行人将神氣打成一片,于此而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于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緻也。
其曰“坎離交而生藥,乾坤交而結丹”,亦無非此真陰真陽之動靜為之,亦無非此太極圓成之物緻之。
雖曰藥曰丹,亦非二也,不過陰陽初交,始見靈氣之發皇;迨至丹成有象,是采外來之靈陽以增吾固有之元氣,故曰“以外藥配内藥”;及收歸鼎爐,封固溫養,焉有不神超無極耶?但恐克念作聖,罔念作狂,一息之不檢,或接人而為人所牽,應物而為物所繞,于是神為氣動,氣因神遷,神氣之歸一者而今又分為二矣。
神氣既分,心志愈弛,而天地生我之靈、父母予我之德,其所存者亦幾希。
古雲“氣息奄奄,朝不及夕”,未嘗不自神氣分而為二所緻也。
吾今叮咛告曰:夫人神氣未交,必求其交。
慎毋一念之不持,而自即于危殆;一事之不謹,而自陷于沉淪。
物欲是幻化之端,性命乃固有之德,與其貪物欲一時之樂,何若求吾千萬年性命之真?又況得之與不得,有命存焉,非等良貴,可以由我自主,一得永得之為愈也。
吾更為呼曰:所求無他,隻是胸懸明鏡,手握寶刀,照破妖魔之膽,拔除物欲之根,不使一有所繞焉足矣。
此即古人雲:“應事接物時,須把靜中所修所得光景,時常玩味可也。
”總在學者振頓精神,常将真我安止虛無竅中,不許神氣偶離。
即孟子平旦之氣由此常操常存,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是。
但恐事物紛投,不得不用心力。
然須事了事,心了心,斷不令外事之牽我心,客氣之動我主。
如此用不著于用,物不著于物,四大皆空,萬緣盡滅。
然而此境未易到也。
其初不妨以心光目光直照丹田,久則神歸氣伏,自返還太極之天。
古雲:“入定工夫在止念,念頭不止亦徒然。
”必妄念克除,而後真息乃生。
真氣既生,則元神自活。
夫以氣之精爽為心,心之充塞為氣,氣與心是二而一者也。
吾今所示,實為切務。
藥在此,丹在此,神仙之成亦無不在此。
道豈多乎哉! 二 下手采取精氣,必要心息相依,神氣不違,真陽真藥即從此發生出來。
行工至此,又要知以定為水,以慧為火,日夜修持,随動随靜,總要心性空明,定而不亂,然後此個元氣真陽才暢發得起來。
若慧覺花開,此是真慧,不可無也。
今之思慮不息,智謀日多,此是知覺之心,在人謂之智慧,而吾道家則目為邪火。
何也?有思慮靈巧,即有營營逐逐之私心,有此私心,得之則喜,失之則怒,怒為邪火,為身心之害者大矣。
故曰:“嗔恚之火一燃,胎息去如奔馬,直待火滅煙消,方才歸于廬舍。
”所以修行人最忌者,莫如嗔恚之火。
而去嗔恚之火,莫如守拙守愚,那聰明才智半點不用,不唯不用,且必忘焉,然後真氣始育。
古來得道之土,所以多愚樸也。
昔子貢見一丈人提甕灌園,曰:“何不為桔槔之便?”其人答曰:“此機械也。
從來有機事者必有機心,吾不為也。
”此非仙人不能見及此。
吾今日不願生多智慧,但願生等如顔子堕聰黜明,耳目之用一概不事,斯得一心不二,道庶幾矣。
且嗔怒之發,最為真氣之累,又安能使之無哉?而要不外一覺。
心未生嗔時,我唯靜定為宗,既動嗔時,我唯以覺照之,務令随起随滅,庶無傷丹之患。
由此思之,動為陽為火,靜為陰為水,大凡身心一動,必須慎以察之。
古人慎獨之工,職是故也。
總之,動靜之時,在在處處俱要無煩惱之念。
須知欲無煩惱,必先除思慮,塞兌垂簾,動亦定,靜亦定,如此動而神氣一,靜而神氣一,自然日充月盛,學成金仙矣。
吾見生各有家務,有妻室兒女,不能如方士出遊在外毫無一點事情,必有人倫之應,庶物之酬,稍不及防,思慮糾纏,即屬凡火傷丹。
吾今特将上品煉法示之。
爾生務須随事應酬,不可全不經心,亦不宜太為計較,唯從容靜鎮,思一過即置之,行一念即忘之。
如此酬應,雖日夜千頭萬緒,無傷矣。
如此用心,用而不用,不用而用,益生聰明智慧,益見安閑恬淡,此即大道常存,而真氣日充矣。
吾見生行工數年,疾病難蠲,隻緣動念起火而傷元氣。
如依法行持,元氣一壯,百病潛消,長生可得矣。
三 人之煉丹,雖曰性命雙修,其實煉心為要。
心地清淨,那太和一氣自在于此。
認得此氣真,采得此氣實,隻須百日可以築基,十月可以結胎,三年可以超脫。
所以古雲:“辛苦兩三載,快樂幾千年。
”不然,隻徒煉丹,不先煉心,吾未見有成也。
由是以思,人之煉心,第一難事。
試觀古聖仙真有二三十年而未得入門者,蓋以此心未曾煉得幹淨,縱有玄關秘訣,何由行得?此煉心所以為第一步工夫。
然煉心工夫又不區區在端坐習靜間也。
昔邱祖雲:“吾在鬧場學道,勝于靜處百倍。
”又呂祖見開元寺僧法珍坐禅二十餘年,頗有戒行,未知真道,因化一道者入寺,見僧法珍問曰:“爾何學?”曰:“端坐靜養。
”呂曰:“坐可成道乎?”曰:“然。
”呂曰:“大凡學道,先須煉心;既煉其心,尤須伏氣;既伏其氣,無論睡眠,而道俱在其中。
道豈在坐乎?”法珍不悟。
因與上堂觀一僧坐禅良久,頂上出一小蛇,由左床足而下,入尿器,上花台,過陽溝。
呂以刀插其前,蛇畏,由右床足上,而複入僧頂。
此見心地不清,化為毒蛇,百般幻妄,焉能成得道哉!又馬祖兀坐長林,有磨磚作鏡之譏。
總之,學道人必于行住坐卧四威儀中,俱要不離此道。
子思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非道也。
”然此道精微,非舉足可企,倒不如吾師所示:性是慈愛的物事,命是身中氤氲之元氣;卻将此心安意順之念、活潑蓬勃之氣,常常玩味,不許一息偶離,不令一念參雜,此即古人雲“行住坐卧,不離這個”,這個即性命,性命即太極也。
此為頭腦工夫,根本學問。
再者,學始于不欺暗室,又曰慎獨。
凡視聽言動,自家時時了照,稍違天理,即刻滅除。
如此煉心,無在不是道矣。
尤必加一調息工夫,方是煉命之學。
然調息非閉氣之謂也,必要慢慢操持,始而有息,久則息微,再久則息無,始是命學之真。
故曰:“伏氣不服氣,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
”此個伏字,須要認清,不可徒然閉氣數息為也。
須心無出入,息亦無出入,方是性命兼修之學。
然猶未也。
人生之初,始于一念。
我必從混沌中認取一念之真以為丹本,又于真氣發生、沖突有象以為丹頭,于是行河車工法,即長生之道得矣。
如此修煉,始不似僧法珍坐禅二十年,不遇祖師,了無以得也。
爾等既知此法,必要用個了照心,恒久不已心,如此三年,大道必成。
總之,煉心伏氣,二者必兼而修之。
若但煉心,身命必難保固;若但伏氣,縱壽亦是愚夫。
生須以兩者為法,時刻不離可也。
四 夫道曰煉己,不是孤修兀坐清淨自好者可能煉得本性光明,故呂祖煉道于酒肆淫房,邱祖養丹于麗春院。
夫以上等根器猶必如此磨煉性情,一歸渾樸,何況爾初學人,可不磨而又磨,以去此氣質之私、物欲之蔽者乎?不說成功之候,即今欲行河車,還玉丹以延命,不經幾番挫折,焉能看破紅塵?既未看破,雖然修煉,而一腔聲色貨利、恩愛牽纏,必至到老不放,死亦猶然。
生等席豐履厚,習慣安常,從來少有折磨,是以置之波靡中,喧嘩擾攘不堪,一到靜處,始嘗樂趣,方知妻室兒女概屬塵緣,即血肉身軀亦是幻化之具,除道而外,皆與我無幹涉也。
由是塵垢一清,煉藥有藥,采陽有陽,燒丹有丹。
不然,以私欲滿腔之身,安得有鉛花之發?縱雲有水有火,神氣不敗,此心一走,坎離何交?陰陽難合,而先天一氣又從何而來哉?孔子三戒,顔子四勿,實入聖之至理,煉己之要言也。
雖然,猶未也。
修煉以精氣神為主,如不寶精裕氣,則神不入氣,氣不伏神,不能打成一片,猶男精女血各居其所,兩不相合,安有生男育女之時?學道人欲求一元真氣,始也水火不交,安有真鉛之産?及真陽一動,不行河車工法交媾乾坤,安得成丹?如此神了神,氣了氣,不相凝聚,焉得無息之息以成先天法身、不神之神以配兩大乾坤乎?生等須認取先天之精氣神,于是加以煅煉,對美景而依然不動,任紛華而不稍改移,隻有進火行符,水中金生,進火有度,火裹不發,退符有功,日運己汞包固陽精。
此煉己之要學,亦變化氣質之實工也。
吾願生初行煉己,不辭勞瘁,庶入室之時六根大定、一念不生,自能到混混沌沌之候,有恍惚杳冥之機。
此即先天一氣從虛無中來,亦即玄關一竅從無生有,庶與我當日生身受氣之初一般無二。
何也?先年投胎奪舍,從恍惚中一念而來,與父母精血吻合。
今不順而逆,乃合陰陽坎離團聚一區,以尋我先天真意真氣。
夫真意即我投生之主宰,真氣即我投生之廬舍,真意即我得天之理以成性,真氣即我得天之命以成形者。
煉己純熟,方有真神真氣,得與天地清空靈陽之氣混合為一。
于是進退溫養,日夜不怠,久則化形而仙道成矣。
如今學人不知煉己事大,妄行一時半刻之工,希圖得藥成丹,不唯無益,且意馬心猿,妄動妄走,後天火起,必傷丹而焚身,不唯不能卻病延年,而反增病促命也。
生等勉之。
總要苦行忍辱,推遣自家内魔,積功累德,消除曆劫外障,自然天神護佑,大丹可成矣。
五 煉丹之道,始以離中之無求坎中之有,到得陽氣萌動,然後以坎中之有會離中之無。
有有無之名,必有有無之義。
諸子須知陽生有象,一經采取煅煉,渾化為無,如此之無,即虛無清淨之藥,結虛無清淨之丹是,是即未生身處一輪明月也。
果能悟徹本原,不落凡夫窠臼,當其有也,是無中之有;當其無也,是有中之無。
雖一陽初動,活子時到,氣機似有可象,而究之心無所有,仍是先天之有,斯為真有。
及藥氣來歸,汞與鉛混合為一,雖謂之無,其實氣機之流動又何嘗全似于無?如此之無,乃是有中之無,方為真無。
是則有也無也,特氣機之起伏耳,而其真元則不在有無中,卻不出有無外。
總之,流通活潑者氣也,虛明洞達者神也。
唯于氣機之中,有此了靈之景,斯得之矣。
再示諸子神氣之要。
氣産運行,而心神不大爽快者,斯神未與氣交也,所謂鉛至而汞不應。
若心神已快,而氣機不甚充滿洋溢者,斯氣未與神合也,所謂汞投而鉛不來。
到得鉛汞融會為一,然後以如來空空之心,合真人深深之息,相吞相啖于黃房。
如靜極而動,即忙起火,動極而靜,又須停符,任其一升一降,往來自如,合天地之造化,與日月為盈虧,是為小周工法。
古人謂一日十二時,皆可為,如覺照則用,不覺照則不用。
若行大周工法,則不似小周有間斷,所謂無來無去,無進無退,不增減,不抽添,一日一夜,唯有綿綿密密,不貳不息,動如斯,靜如斯,行往坐卧亦無不如斯,而要唯以一個了照心常常覺照,不稍間斷而已,若稍有間斷,即與走丹無異,所以為大周天煉神還虛之大造化也。
吾教諸子,第一以煉心為要。
而今修士,多有不從此下手,後來傾倒者多也。
尚其鑒之。
六 元神者,修丹之總機括也。
藥生無此元神,是為凡精無用,不能結胎;還丹無此元神,是為幻相,不能成嬰。
吾竊怪世之修士徒知精氣為寶,不知元神為主,縱說成藥,亦不過保固色身而已,烏能成聖胎哉!吾今為生道破。
夫所謂烹煉陽神者,即此元神采而服之,日積月累,日充月盛而成之者也。
不然,何不曰“陽精陽氣”,而必曰“陽神”哉?可知煉丹者,即煉此元神一味為之主也。
然此是上上乘法,以成金液大還之丹者。
若中下兩品,雖不全用陽神,卻亦離不得陽神,若無陽神,凡精凡氣亦不能凝結于身心,以成長生不老人仙。
若最上乘法,純是陽神一件,雖不離精氣二者,然不過以之為輔助而已。
生須要認得元神清楚,以後才有作用。
夫元神即無極而太極也。
當其虛靜無事,渾渾淪淪,無可名狀;及氣機偶觸,忽焉感孚,躍然而動。
此躍然一動之際,即是真正元神。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
若未動時,先存逆料,是未來心;若已動後,猶懷追憶,是過去心;忽感忽應,忽應忽止,是即元神作用,其中稍有計較,不能随應随忘,是謂現在心——皆不名元神,由此采取,即帶濁穢,縱使養成,難以飛騰變化,去來自如。
吾今略為抉破,生好好用工以行采取焉。
然微乎微乎!妙哉妙哉!非上根法器,加之以學問優、見識到,則不可語此也。
又雲玄關一竅即此偶然感動之陽神,又雲玄牝之門亦此陽神之觸發。
然有分别。
玄牝之門,是陰陽交媾之後,一元之氣氤氤氲氲始有朕兆。
若陽神,則是氤氲活潑之氣中靈而覺者是。
雖然是二,究竟一也。
故《太上》雲:“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煉丹無此陽神,其所汨沒者大矣。
雖然,此元神也,亦清清淨淨、無雜無染、一心一德之真意也。
其靜也,元神主之;其動也,元神主之;及其采而為藥也,亦元神為之運用而轉旋也。
元神之用,誠大矣哉。
生善會之。
切莫加一念,生一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