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一(二十九段)
關燈
小
中
大
一
凡人欲學一事,必先見明道理,立定腳根,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極處不休。
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縱不能造其巔,亦不至半途而廢,為不足輕重之人。
凡事有然,又何況性命之學哉!言及神仙,世上人人俱愛,而教之學習此道,百中難得一二。
嗚呼!紅塵滾滾,孽海茫茫,有何樂處?有何美處?獨奈何人不及察,反因此而喪厥良心,不惟不能超凡入聖,且宛轉生滅,愈趨愈下,其受盡諸苦,更不堪言。
吾師是以代為之悲也。
今又為爾生幸焉,曆年辛苦,一生真誠,故有今日之遇。
如精神不振,淡漠相将,今日如故,明日依然,吾恐法收之後,緣了之餘,悔亦晚矣。
論自古神仙,那一個是天生就的?都由匪伊朝夕,由少而多,自微而著,積而至于鋪天匝地、亘古及今得來。
故曰:“釋迦不從地湧,太上不自天生。
”即滿空真宰,無一不幾經折磨、幾遭屈辱,而始修成正等正覺如來金身者,又何況爾中等根器哉!又莫說年華已邁,歲月無多,恐有心學道而無成道之期,不如聽其自然,一任造化為轉移,随其意之所之,全不收拾精神,整頓心力,則如無缰之馬、無索之猿,勢必狂奔妄踯而不已,是又自消前福,以贻後殃,奚可哉?吾想一失人身,萬劫難得;又況生居中國,有禮義文教之光華;又逢法會,得聞道德性命之真谛:此種因緣,即曆代仙師亦少有如此之便易者。
何也?生等但盡其誠,不待出門一步,自獲真傳。
試思古來仙子,雖今日成道,神住大羅天宮,而當日遨遊九州,受盡多般苦惱,曆盡無數風霜,至于貨财之糜費更無論焉,旁門之拐騙且不言矣,待至積誠久而結念深,居心苦而行道難,然後仙真深憐困窮,切念勞苦,然後感而下降,始将大道玄機一步一步傳出,俟功圓行滿,始為一洞真仙焉。
生等較前賢之遇師聞道,其難易為何如也?且自古仙師,多有因時會不良,星辰不偶,深處艱難,無可如何,然後看破紅塵,出而訪道。
如呂祖四十而遇鐘離,五十而得聞至道;張祖六十而始抛家訪道,七十而得火龍授訣。
以此觀之,隻怕不肯一心向道,那怕年紀之已老耶!吾道有雲:“凡人不怕不年輕,隻怕向道不心誠。
”縱至九十、一百歲,果能如法修煉,無論男子婦人,都有移星轉鬥之權,起死回生之妙也。
自古學道最年輕者,除文佛觀音外不多聞。
非少年入道之難也,由少年奉道多有遊移兩可,二意三心,更有仗恃時光,怠于從事,不甚迫切,是以學者多而成者少也。
惟爾等中年老邁之人,凡塵色相已曾曆試其艱,世上名利都是屢經其苦,非但世界聲華視同嚼蠟,了無意味,且知諸般苦趣皆藏于其中,所以道心生而人心死,人心隐而道心彰,始可了悟前因、深徹命寶。
雖曰苦盡甘來,而當其矢志靡他,杳不知有修煉之苦,是以一劫造成,不待另起爐竈焉。
生等果能嘗得世味苦否?道味甘否?這邊重一分,那邊輕一分,切莫似少年人塵緣未了,凡心未空,且功修未積,孽障難消,是以徒思得道而不能成丹也。
生等具挺挺志氣,浩浩天衷,自然丹成,指顧雲騰足下矣。
二 諸子談及陽生之道,已非一端,總不外無思無慮而來。
即如貞女烈婦,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甯舍生而取義。
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設有禍起非常,願捐軀以殉難。
此真正陽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憐孤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候。
隻怕自家忽焉見得,忽焉又為氣阻。
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氣揚,喜發于言,形動于色,洋洋诩诩,不知自收自斂,視有如無,因被氣習牽引而散矣。
又或讀書誦詩,忽焉私欲盡去,一靈獨存,此亦陽生之一端也。
又或朋友聚談,相契開懷,忽然陽氣飛騰,真機勃發,此亦陽生之一道也。
更于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果能順其自然,本乎天性,無所求亦無所欲,未有不優遊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陽生之象也。
總要一動即覺,一覺即收,庶幾神無外慕,氣有餘妍,而丹藥不難于生長,胎嬰何愁不壯旺?即或不至成仙,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幹穴中,氣時歸于爐内,久久真陽自發生矣。
尤要知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
以此思之,縱自家鮮有功德,不能上大羅而參太虛,亦可邁俗延齡,為世間地仙人仙焉。
諸子從此悟得,方知陽即道,道即虛無自然。
子思子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其即此收斂陽光、不許一毫滲漏之說欤?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匝地、亘古曆今之真正元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教初學人,反使無路入門,将他本來色相一片歡欣鼓舞之機亦窒塞焉。
三 人生天地之間,除卻金丹大道、返還工夫以外,形形色色享不盡之榮華富貴,無非一幻化之具。
在不知道之凡夫,第以聲色貨利為務,謂家有赢餘,皆前世修積得好,今生受用甚隆。
誰知享用多則精神消散,到頭來,不惟空手歸去,而且天地與我之真亦消歸無有。
此即太上謂“天地萬物盜我之元氣”者是。
是知榮華美景,即到帝王将相,不知修性立命,還不是日積日深,惟耗散其真元而已,而真身毫無益焉。
故富貴之勞人,不如貧賤之适志者,此也。
古雲:“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寶山空手回。
”斯言洵不誣矣。
吾師往來蜀郡,見世人非役志于富貴功名,即馳情于酒色财氣,吾心甚是憐憫。
獨奈何有心拔度,而彼竟不知返也。
且不惟不肯受度,反啧有煩言,謂吾道為奇怪。
噫!如此其人,吾雖有十分哀憐之意,而亦未如之何也矣!諸子思之,當今之世,人心汩沒,不大抵如斯耶?獨不思一劫人身,能有幾何?轉眼光陰,就是遲暮。
焉知今日富貴,轉世不貧賤乎?又焉知今日為人,轉世不畜類乎?古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大道難逢。
”既得人身,幸生中國,又聞正法,此即無上因緣也,較諸帝王将相忽焉而享、忽焉而滅、轉世即不堪零落者,此其境遇不高出萬萬倍耶?苟能由此潛修,即使不成仙作聖,而轉世再生猶為有根之人,斯亦幸矣。
況乎合茲法會,天上格外加恩,直準一劫修成。
諸子際此良緣,一個個努力前進,不怕難,不辭苦,惟有矢志于道德之場,潛心于功行之地,難道天上神仙盡屬癡聾而不見不聞者乎?隻怕人不肯用心耳,莫患天神之不默護提攜也。
諸子當此世道紛紛、人心昏愦,在凡人以為時處其艱,而在有道高人則又以為大幸。
何也?若使境遇平常,不經磨折,不曆坎坷,還不是平平度去,又孰肯回心向道,著意求玄?惟此千磨萬難,事不遂意,人不我與,方知塵世境況都是勞人草草,無有一件好處,于是淡于名利而潛心為我,厭于人世而矢志清修。
縱今日不得為仙,然仙道已曆其階;若使轉世為人,難道天神豈肯舍爾而他求哉?所以古人雲:“神仙還是神仙種,哪有凡夫能作仙”者,此也。
吾再論今日之遇。
如今學道人不下千萬,能得真常妙道全體大用無一不與之講明者誰乎?惟諸子從吾講學,無有一絲半點遺漏而堕于一邊之學者,此其遇為何如也!足見神天之愛道,獨于生不吝焉。
且生自入道來,屢遭磨勵,曆受風波。
在旁觀看來,學道人還不荷天之庥,反遭許多驚恐。
殊不知遭一番讒謗,即進一分道德,經一番磨煉,即長一分精神,且也夙根習氣為之一消,前冤後孽由此一除。
此正如人之染污泥,經一番洗滌,而身軀爽泰矣;又如金玉藏于石中,經一番煅煉,而光華始出矣。
此福慧雙臻之道,不在于安常處順,而在于曆險經艱。
生莫因人言肆起,而稍有退縮之志也。
吾觀諸子,的是神仙真品,不似拖泥帶水者又想神仙、又思富貴、兩念交雜于一心者比。
四 吾再谕,修煉之道,莫要于水火,須要水清火白,方為先天水火。
火何在?心中之性,性即火也。
然性有二:有氣性,有真性。
氣性不除,則真性不見,仍不免事物之應酬,一時煩惱心起,化為凡火,熱灼一身,而真性為之消滅焉。
故煉丹者,第一在凝神。
凝神無他,隻是除卻凡火,純是一團無思無慮、安然自在之火,方可化凡氣而為真氣也。
諸子打坐,務将那凡火一一消停下去,然後慢慢的凝神。
如此神為真神,火為真火,然後神有方所。
不知其地,漫無歸宿,不知其法,何以下手?此氣穴一處,所以為歸根複命之竅也。
其間一開一合,順其自然,我之神隻有主宰之而已,絕不随其長短消息,此即凝神之法也。
凝神于此,息自然調,日變月化,仙胎成就,猶赤子初得父精母血,有此一團胎息,不疾不徐,不寒不熱,而十月出胎成人矣。
至于水何在?腎中之情,情即水也。
然有妄情、有真情,二者不明,丹必不就。
苟妄情不除,則水經濫行,勢必流蕩而為淫欲。
學者欲制妄情,離不得元神返觀内照,時時檢點,自然淫心邪念一絲不起,始是真情。
倘有動時,即為真氣之累,我于此攝念歸真,采取而上升下降,收回中宮土釜,煅煉一番,則大藥易得,大丹必成。
此水火二者,為人生身之本,成仙作聖之根,切勿混淆而用,不分清濁也。
諸子勉之,此近時急務也。
五 吾示明心見性之真谛。
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虛無元氣,要之,一虛而已矣。
人自有生後,氣質之拘,情欲之蔽,恩愛之纏,此心之不虛者久矣。
氣為心使,精為神役,馳逐妄遊,消耗殆盡。
此學人下手興工,所以貴凝神調息也。
蓋神不凝則散,散則遊思妄想疊出,安能團聚一區以為煉丹之主帥?惟能凝則一,一則虛。
我心之虛,即本來天賦之性;外來太空之虛,即未生虛無之性。
息不調則放,放則内而髒腑、外而肌膚,無非一團躁急之氣運行,欲其凝聚一團而為我造命之本,蓋亦難矣。
惟能調則平,平則和。
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後受天地之命;太和一氣,即未生以前懸于天地之命。
此即真性真命,與天地人物合而不分之性命,亦即神仙造而為神仙之性命也。
生等欲複命歸根,以臻神化之域,亦無他修,隻是凝神令靜,調息令勻,勿忘勿助,不疾不徐,使心神氣息皆入于虛極靜笃而已矣。
但非造作之虛,乃自然之虛。
故天地鬼神人物,同一源也。
然亦非虛而無實也。
惟我之神既虛,則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
人之所以參天地、贊化育、變化無窮、神妙莫測者,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
此虛中所以有實也。
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内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
如此見性,方是真性發見。
心何以明?惟虛則靈,靈則明,明則衆理俱備,萬事兼赅。
未動則浩浩蕩蕩,無識無知,所謂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但覺光明洞達,一理中涵,萬象鹹包,斯得之矣。
及觸物而動,随感而通,遇圓則圓,随方則方,活潑不拘,似遊龍之莫測。
又雲:“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神與意一也,不過動靜之分焉耳。
又聞古雲:“心無性無主,性無心無依。
”心所以載性,性所以統心,是知心之高明廣大、神妙無窮者,即性之量也。
明得這個真心,即明性矣。
但此性未在人身,盤旋清空為元氣,既落人身為元神,要皆虛而不有。
學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将此心放得活活潑潑,托諸于穆之天,遊于太虛之表,始能内伏一身之鉛汞,外盜天地之元陽。
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調,隻覺丹田一點神息,渾浩流轉,似有如無。
我于此守之照之,猶如貓之捕鼠,兔之逢鷹,一心顧諟,不許外遊,自然内感外應,覺天地之元氣流行于一身内外,而無有休息也。
性功到此,命工自易焉。
彼世之山精水怪,能化人形,命功亦雲極矣,但出而觀玩,見可欲則貪,見可畏則懼,甚至做出不仁不義、無廉無恥事來,所以終遭誅戮而莫能逃者,皆由少煉性之工耳。
吾師教人必以明心見性為先務者,正謂此也。
諸子知之否乎? 六 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總總一個法門。
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須知生生死死輪回種子,皆由一念之不自持、妄情幻想,做出百般怪誕出來。
所以古人用工,必先牢拴意馬,緊鎖心猿。
何也?蓋一念之動,即一念之生死所關;一念之息,即一念之涅槃所在。
是則道之成也,豈在多乎?隻須一念把持,自可造于渾渾淪淪、無思無慮之天。
縱有時念起心動,亦是物感而動,非無故自動。
如此動心,心無其心,雖日應萬端,亦真心也。
否則,心有其心,雖靜坐寂照,亦妄心也。
學人造到此境,夫豈易易?要不過由一念之操存,以至于如如自如,了了自了,神通造化,德配乾坤而已矣。
隻怕玄關一動,而漫不經心耳。
果能常操常存,毋稍放逸,遇魔不退,受辱不辭,惟一心一德,将此虛靈妙體涵養久久,自然日充月盛,而玄關現矣。
夫玄關一竅,是吾人煉道丹頭,勿區區于大定大靜中求。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必待大定大靜然後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易指點。
可見學人修養之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所覺,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後無所憶,幹幹淨淨,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
從此一念修持,采取烹煉,封固溫養,久久自成不測之仙。
然而小定小靜,亦見天心之來複。
若人事匆匆,思慮萬端,事為煩擾,如葛之緣蔓,樹之引藤,愈起愈紛,愈紛愈亂,無有止息,為之奈何?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如酒醉之夫迷睡路傍,忽地一碗涼水從頭面噴去,猛然一驚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場空夢,此即玄關竅也。
昔南極仙翁示鶴臞子,真元心體實自玄關一竅尋來,動靜與俱,随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覺耳。
試有人呼子之名,子必應之曰“有。
”此一應是誰?雖曰是口,然主宰其應者,是真元心體也。
是一應間,直将真元心體憑空提出與人看,真善于指點者也。
是知知覺不起時,萬境皆滅,即呼即應,真元顯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滅;知覺紛起時,萬境皆生,一呼一應,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生。
以此思之,知覺不起時,心自若也,知覺紛起時,心亦自若也,以其為虛而靈也,虛則有何生滅哉?隻怕雜妄萦擾,恩愛牽纏,看之不空,割之不斷,斯無以為造道之本耳。
總之,此竅隻此息之頃,以前不是,以後不是。
如人當閟寂之時,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應,即玄關矣。
一應之後,陰陽判為兩儀,又非玄關也。
玄關者,太極将分、兩儀将判之時也。
動不是,靜亦不是,其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間乎!所謂動靜無端,玄關亦無端,學者須善會之。
七 近來所傳者,都是上上乘法。
生須從靜定中細心體貼,方有會悟。
不然,恐信手翻閱,無大滋味。
不知吾單詞隻字,都從心坎中抉出,無半句诳汝也。
下工之始,神遊太虛,洞觀本竅,則以虛合虛,而心明性見,随時俱在,不待真陽生也。
可惜人隻知養虛,不知去間虛之物。
亦第知心馳于欲為不虛,不知力絕夫欲
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縱不能造其巔,亦不至半途而廢,為不足輕重之人。
凡事有然,又何況性命之學哉!言及神仙,世上人人俱愛,而教之學習此道,百中難得一二。
嗚呼!紅塵滾滾,孽海茫茫,有何樂處?有何美處?獨奈何人不及察,反因此而喪厥良心,不惟不能超凡入聖,且宛轉生滅,愈趨愈下,其受盡諸苦,更不堪言。
吾師是以代為之悲也。
今又為爾生幸焉,曆年辛苦,一生真誠,故有今日之遇。
如精神不振,淡漠相将,今日如故,明日依然,吾恐法收之後,緣了之餘,悔亦晚矣。
論自古神仙,那一個是天生就的?都由匪伊朝夕,由少而多,自微而著,積而至于鋪天匝地、亘古及今得來。
故曰:“釋迦不從地湧,太上不自天生。
”即滿空真宰,無一不幾經折磨、幾遭屈辱,而始修成正等正覺如來金身者,又何況爾中等根器哉!又莫說年華已邁,歲月無多,恐有心學道而無成道之期,不如聽其自然,一任造化為轉移,随其意之所之,全不收拾精神,整頓心力,則如無缰之馬、無索之猿,勢必狂奔妄踯而不已,是又自消前福,以贻後殃,奚可哉?吾想一失人身,萬劫難得;又況生居中國,有禮義文教之光華;又逢法會,得聞道德性命之真谛:此種因緣,即曆代仙師亦少有如此之便易者。
何也?生等但盡其誠,不待出門一步,自獲真傳。
試思古來仙子,雖今日成道,神住大羅天宮,而當日遨遊九州,受盡多般苦惱,曆盡無數風霜,至于貨财之糜費更無論焉,旁門之拐騙且不言矣,待至積誠久而結念深,居心苦而行道難,然後仙真深憐困窮,切念勞苦,然後感而下降,始将大道玄機一步一步傳出,俟功圓行滿,始為一洞真仙焉。
生等較前賢之遇師聞道,其難易為何如也?且自古仙師,多有因時會不良,星辰不偶,深處艱難,無可如何,然後看破紅塵,出而訪道。
如呂祖四十而遇鐘離,五十而得聞至道;張祖六十而始抛家訪道,七十而得火龍授訣。
以此觀之,隻怕不肯一心向道,那怕年紀之已老耶!吾道有雲:“凡人不怕不年輕,隻怕向道不心誠。
”縱至九十、一百歲,果能如法修煉,無論男子婦人,都有移星轉鬥之權,起死回生之妙也。
自古學道最年輕者,除文佛觀音外不多聞。
非少年入道之難也,由少年奉道多有遊移兩可,二意三心,更有仗恃時光,怠于從事,不甚迫切,是以學者多而成者少也。
惟爾等中年老邁之人,凡塵色相已曾曆試其艱,世上名利都是屢經其苦,非但世界聲華視同嚼蠟,了無意味,且知諸般苦趣皆藏于其中,所以道心生而人心死,人心隐而道心彰,始可了悟前因、深徹命寶。
雖曰苦盡甘來,而當其矢志靡他,杳不知有修煉之苦,是以一劫造成,不待另起爐竈焉。
生等果能嘗得世味苦否?道味甘否?這邊重一分,那邊輕一分,切莫似少年人塵緣未了,凡心未空,且功修未積,孽障難消,是以徒思得道而不能成丹也。
生等具挺挺志氣,浩浩天衷,自然丹成,指顧雲騰足下矣。
二 諸子談及陽生之道,已非一端,總不外無思無慮而來。
即如貞女烈婦,矢志靡他,一旦偶遇不良,甯舍生而取義。
又如忠臣烈士,惟義是從,設有禍起非常,願捐軀以殉難。
此真正陽生也,不然,何以百折不回若是耶?由是推之,舉凡日用常行,或盡倫常孝友,或憐孤寡困窮,一切善事義舉,做到恰好至當,不無歡欣鼓舞之情,此皆陽生之候。
隻怕自家忽焉見得,忽焉又為氣阻。
又怕自家知道,因而趾高氣揚,喜發于言,形動于色,洋洋诩诩,不知自收自斂,視有如無,因被氣習牽引而散矣。
又或讀書誦詩,忽焉私欲盡去,一靈獨存,此亦陽生之一端也。
又或朋友聚談,相契開懷,忽然陽氣飛騰,真機勃發,此亦陽生之一道也。
更于琴棋書畫,漁樵耕讀,果能順其自然,本乎天性,無所求亦無所欲,未有不優遊自得、消遣忘情者,此皆陽生之象也。
總要一動即覺,一覺即收,庶幾神無外慕,氣有餘妍,而丹藥不難于生長,胎嬰何愁不壯旺?即或不至成仙,果能持守不失,神常返幹穴中,氣時歸于爐内,久久真陽自發生矣。
尤要知人有陽則生,無陽則死。
以此思之,縱自家鮮有功德,不能上大羅而參太虛,亦可邁俗延齡,為世間地仙人仙焉。
諸子從此悟得,方知陽即道,道即虛無自然。
子思子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其即此收斂陽光、不許一毫滲漏之說欤?諸子卓有見地,吾故以鋪天匝地、亘古曆今之真正元陽無時無處而不有者示之;若以此教初學人,反使無路入門,将他本來色相一片歡欣鼓舞之機亦窒塞焉。
三 人生天地之間,除卻金丹大道、返還工夫以外,形形色色享不盡之榮華富貴,無非一幻化之具。
在不知道之凡夫,第以聲色貨利為務,謂家有赢餘,皆前世修積得好,今生受用甚隆。
誰知享用多則精神消散,到頭來,不惟空手歸去,而且天地與我之真亦消歸無有。
此即太上謂“天地萬物盜我之元氣”者是。
是知榮華美景,即到帝王将相,不知修性立命,還不是日積日深,惟耗散其真元而已,而真身毫無益焉。
故富貴之勞人,不如貧賤之适志者,此也。
古雲:“在世若不修道德,如入寶山空手回。
”斯言洵不誣矣。
吾師往來蜀郡,見世人非役志于富貴功名,即馳情于酒色财氣,吾心甚是憐憫。
獨奈何有心拔度,而彼竟不知返也。
且不惟不肯受度,反啧有煩言,謂吾道為奇怪。
噫!如此其人,吾雖有十分哀憐之意,而亦未如之何也矣!諸子思之,當今之世,人心汩沒,不大抵如斯耶?獨不思一劫人身,能有幾何?轉眼光陰,就是遲暮。
焉知今日富貴,轉世不貧賤乎?又焉知今日為人,轉世不畜類乎?古雲“人身難得,中國難生,大道難逢。
”既得人身,幸生中國,又聞正法,此即無上因緣也,較諸帝王将相忽焉而享、忽焉而滅、轉世即不堪零落者,此其境遇不高出萬萬倍耶?苟能由此潛修,即使不成仙作聖,而轉世再生猶為有根之人,斯亦幸矣。
況乎合茲法會,天上格外加恩,直準一劫修成。
諸子際此良緣,一個個努力前進,不怕難,不辭苦,惟有矢志于道德之場,潛心于功行之地,難道天上神仙盡屬癡聾而不見不聞者乎?隻怕人不肯用心耳,莫患天神之不默護提攜也。
諸子當此世道紛紛、人心昏愦,在凡人以為時處其艱,而在有道高人則又以為大幸。
何也?若使境遇平常,不經磨折,不曆坎坷,還不是平平度去,又孰肯回心向道,著意求玄?惟此千磨萬難,事不遂意,人不我與,方知塵世境況都是勞人草草,無有一件好處,于是淡于名利而潛心為我,厭于人世而矢志清修。
縱今日不得為仙,然仙道已曆其階;若使轉世為人,難道天神豈肯舍爾而他求哉?所以古人雲:“神仙還是神仙種,哪有凡夫能作仙”者,此也。
吾再論今日之遇。
如今學道人不下千萬,能得真常妙道全體大用無一不與之講明者誰乎?惟諸子從吾講學,無有一絲半點遺漏而堕于一邊之學者,此其遇為何如也!足見神天之愛道,獨于生不吝焉。
且生自入道來,屢遭磨勵,曆受風波。
在旁觀看來,學道人還不荷天之庥,反遭許多驚恐。
殊不知遭一番讒謗,即進一分道德,經一番磨煉,即長一分精神,且也夙根習氣為之一消,前冤後孽由此一除。
此正如人之染污泥,經一番洗滌,而身軀爽泰矣;又如金玉藏于石中,經一番煅煉,而光華始出矣。
此福慧雙臻之道,不在于安常處順,而在于曆險經艱。
生莫因人言肆起,而稍有退縮之志也。
吾觀諸子,的是神仙真品,不似拖泥帶水者又想神仙、又思富貴、兩念交雜于一心者比。
四 吾再谕,修煉之道,莫要于水火,須要水清火白,方為先天水火。
火何在?心中之性,性即火也。
然性有二:有氣性,有真性。
氣性不除,則真性不見,仍不免事物之應酬,一時煩惱心起,化為凡火,熱灼一身,而真性為之消滅焉。
故煉丹者,第一在凝神。
凝神無他,隻是除卻凡火,純是一團無思無慮、安然自在之火,方可化凡氣而為真氣也。
諸子打坐,務将那凡火一一消停下去,然後慢慢的凝神。
如此神為真神,火為真火,然後神有方所。
不知其地,漫無歸宿,不知其法,何以下手?此氣穴一處,所以為歸根複命之竅也。
其間一開一合,順其自然,我之神隻有主宰之而已,絕不随其長短消息,此即凝神之法也。
凝神于此,息自然調,日變月化,仙胎成就,猶赤子初得父精母血,有此一團胎息,不疾不徐,不寒不熱,而十月出胎成人矣。
至于水何在?腎中之情,情即水也。
然有妄情、有真情,二者不明,丹必不就。
苟妄情不除,則水經濫行,勢必流蕩而為淫欲。
學者欲制妄情,離不得元神返觀内照,時時檢點,自然淫心邪念一絲不起,始是真情。
倘有動時,即為真氣之累,我于此攝念歸真,采取而上升下降,收回中宮土釜,煅煉一番,則大藥易得,大丹必成。
此水火二者,為人生身之本,成仙作聖之根,切勿混淆而用,不分清濁也。
諸子勉之,此近時急務也。
五 吾示明心見性之真谛。
夫先天之心即性,先天之性即虛無元氣,要之,一虛而已矣。
人自有生後,氣質之拘,情欲之蔽,恩愛之纏,此心之不虛者久矣。
氣為心使,精為神役,馳逐妄遊,消耗殆盡。
此學人下手興工,所以貴凝神調息也。
蓋神不凝則散,散則遊思妄想疊出,安能團聚一區以為煉丹之主帥?惟能凝則一,一則虛。
我心之虛,即本來天賦之性;外來太空之虛,即未生虛無之性。
息不調則放,放則内而髒腑、外而肌膚,無非一團躁急之氣運行,欲其凝聚一團而為我造命之本,蓋亦難矣。
惟能調則平,平則和。
我身之和,即我生以後受天地之命;太和一氣,即未生以前懸于天地之命。
此即真性真命,與天地人物合而不分之性命,亦即神仙造而為神仙之性命也。
生等欲複命歸根,以臻神化之域,亦無他修,隻是凝神令靜,調息令勻,勿忘勿助,不疾不徐,使心神氣息皆入于虛極靜笃而已矣。
但非造作之虛,乃自然之虛。
故天地鬼神人物,同一源也。
然亦非虛而無實也。
惟我之神既虛,則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
人之所以參天地、贊化育、變化無窮、神妙莫測者,即此神息之虛得感清空之虛之氣入來。
此虛中所以有實也。
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内外有剛健中正、純粹以精之景。
如此見性,方是真性發見。
心何以明?惟虛則靈,靈則明,明則衆理俱備,萬事兼赅。
未動則浩浩蕩蕩,無識無知,所謂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但覺光明洞達,一理中涵,萬象鹹包,斯得之矣。
及觸物而動,随感而通,遇圓則圓,随方則方,活潑不拘,似遊龍之莫測。
又雲:“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神與意一也,不過動靜之分焉耳。
又聞古雲:“心無性無主,性無心無依。
”心所以載性,性所以統心,是知心之高明廣大、神妙無窮者,即性之量也。
明得這個真心,即明性矣。
但此性未在人身,盤旋清空為元氣,既落人身為元神,要皆虛而不有。
學者下手之初,必要先将此心放得活活潑潑,托諸于穆之天,遊于太虛之表,始能内伏一身之鉛汞,外盜天地之元陽。
久之神自凝而息自調,隻覺丹田一點神息,渾浩流轉,似有如無。
我于此守之照之,猶如貓之捕鼠,兔之逢鷹,一心顧諟,不許外遊,自然内感外應,覺天地之元氣流行于一身内外,而無有休息也。
性功到此,命工自易焉。
彼世之山精水怪,能化人形,命功亦雲極矣,但出而觀玩,見可欲則貪,見可畏則懼,甚至做出不仁不義、無廉無恥事來,所以終遭誅戮而莫能逃者,皆由少煉性之工耳。
吾師教人必以明心見性為先務者,正謂此也。
諸子知之否乎? 六 煉心二字,是千真萬聖總總一個法門。
除此而外,皆非大道。
須知生生死死輪回種子,皆由一念之不自持、妄情幻想,做出百般怪誕出來。
所以古人用工,必先牢拴意馬,緊鎖心猿。
何也?蓋一念之動,即一念之生死所關;一念之息,即一念之涅槃所在。
是則道之成也,豈在多乎?隻須一念把持,自可造于渾渾淪淪、無思無慮之天。
縱有時念起心動,亦是物感而動,非無故自動。
如此動心,心無其心,雖日應萬端,亦真心也。
否則,心有其心,雖靜坐寂照,亦妄心也。
學人造到此境,夫豈易易?要不過由一念之操存,以至于如如自如,了了自了,神通造化,德配乾坤而已矣。
隻怕玄關一動,而漫不經心耳。
果能常操常存,毋稍放逸,遇魔不退,受辱不辭,惟一心一德,将此虛靈妙體涵養久久,自然日充月盛,而玄關現矣。
夫玄關一竅,是吾人煉道丹頭,勿區區于大定大靜中求。
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必待大定大靜然後才有,孔子又不如是便易指點。
可見學人修養之時,忽然靜定,一無所知所覺,突起知覺之心,前無所思,後無所憶,幹幹淨淨,即乾元一氣之本來面目也。
從此一念修持,采取烹煉,封固溫養,久久自成不測之仙。
然而小定小靜,亦見天心之來複。
若人事匆匆,思慮萬端,事為煩擾,如葛之緣蔓,樹之引藤,愈起愈紛,愈紛愈亂,無有止息,為之奈何?但能一念回光,一心了照,如酒醉之夫迷睡路傍,忽地一碗涼水從頭面噴去,猛然一驚而醒,始知昏昏迷迷一場空夢,此即玄關竅也。
昔南極仙翁示鶴臞子,真元心體實自玄關一竅尋來,動靜與俱,随時皆有,但非感動,無以覺耳。
試有人呼子之名,子必應之曰“有。
”此一應是誰?雖曰是口,然主宰其應者,是真元心體也。
是一應間,直将真元心體憑空提出與人看,真善于指點者也。
是知知覺不起時,萬境皆滅,即呼即應,真元顯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滅;知覺紛起時,萬境皆生,一呼一應,真元剖露,方知此心不與境俱生。
以此思之,知覺不起時,心自若也,知覺紛起時,心亦自若也,以其為虛而靈也,虛則有何生滅哉?隻怕雜妄萦擾,恩愛牽纏,看之不空,割之不斷,斯無以為造道之本耳。
總之,此竅隻此息之頃,以前不是,以後不是。
如人當閟寂之時,忽有人呼其名,猛然一應,即玄關矣。
一應之後,陰陽判為兩儀,又非玄關也。
玄關者,太極将分、兩儀将判之時也。
動不是,靜亦不是,其在靜極而動、動極而靜之間乎!所謂動靜無端,玄關亦無端,學者須善會之。
七 近來所傳者,都是上上乘法。
生須從靜定中細心體貼,方有會悟。
不然,恐信手翻閱,無大滋味。
不知吾單詞隻字,都從心坎中抉出,無半句诳汝也。
下工之始,神遊太虛,洞觀本竅,則以虛合虛,而心明性見,随時俱在,不待真陽生也。
可惜人隻知養虛,不知去間虛之物。
亦第知心馳于欲為不虛,不知力絕夫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