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二(三十段)
關燈
小
中
大
事來應之,事去已之,方見真心。
若論本心,隻如明鏡止水,物之照也光不分,物之去也光不滅。
如此之心,乃是真心,心到此地,即明心矣。
至于真性,又何以修之?又何處見之?論天之生人也,賦之以氣,即予之以理,理即性也。
此性原在離宮,理宜離宮修定,始見本來性天,不知此特氣質之性,而未可言虛無之性也。
學人欲見真性,求之離宮難矣。
唯有坎宮,是我先天一點真正乾陽,下手興工,即從此處用神光了照,久久自見本來真面,然後運神火,起巽風,鼓出先天之金出來,以之收歸爐鼎,再加文武火煉之烹之,以還元元始氣,即可以飛騰變化,不可方所者矣。
所謂子精,亦非區區色身物事,必要清心寡欲,方是真清藥物,可為大道之借端。
否則亦止充饑壯體,為凡間粗暴之夫,不足為先天藥物也。
吾示一法。
日間夜晚,第一要收斂身心,不動不搖,然後安爐立鼎,運火行符,橐籥慢吹,琴瑟細鼓,常将雌雄二劍手中不釋,以降伏我身中之魔,斬滅我心上之怪。
至于天地一晝一夜,原自有個動靜,我亦要順天地之動靜以為作止進退,斯道得矣。
尤須用水火既濟之工。
水即鉛也,火即汞也。
如炊飯下米之初,水不過多,火不過大,烹之煉之,自成有味粢盛。
然抽鉛添汞,又何說焉?其初下米之時,水自水,火自火,猶未經神火煅煉、神息吹噓之候,神與氣不能合一。
及用文武火,加以橐籥,風火力到時,揭開鼎蓋一看,水入米中而成飯,隻見汞而不見鉛,抽他家鉛,化我家汞,久之鉛盡汞幹,亦猶微火薰蒸,則飯成鍋粑,現黃金色。
丹道還不是一樣!生有大志,必學天地間第一等人物,第二第三都是下等,切不可先存一個期望,以障道心也。
前言守中,是坎離交之事,故但觀氣息之上下往來,歸于中黃宮内,所謂神氣交而後性命見。
至真陽一生,以坤爐之藥物引之上升于乾鼎,此為乾坤交,而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
此為以水滅火。
若非得真一之水,必不能伏後天陰神也。
生知之否? 二十六 諸子靜坐,涵養本原,從寂然不動中瞥地回光,忽見其大無内、其小無外、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氤氲蓬勃、廣大宏通之狀,固是天機發動,可采可煉,可為服食長生之大藥。
即使靜坐已久,不見有淵涵一切、包羅萬象之機,隻要一片清氣,無思無慮,不出不入,亦是我真一之氣蘊蓄在中,隻是我後天氣弱,不能沖舉他壯大耳,此亦是天真常在,亦可采之服食。
切不可以無此蓬勃氤氲,而任其心之走作可也。
此為要訣。
又凡行為動作語默,雖極細極微至鄙至俚之時,我亦以此心了照虛無穴中。
久之,如有氣機動處,我以一念收攝,不許他紛馳散亂;如無氣機之動,隻要有一片清明在我無極宮中,氣不躁暴,神能收斂,亦是真氣主宰,我當一心不二,持之操之,亦是烹煉小法,不必再求真一之氣大發生可也。
此亦修土多忽略者,吾今日并為指出。
大凡天下事,無不由小而大,自粗而精,凡事皆然,何況大道乎哉!吾師金液已還,回想當年修道,還不是一步一步積累而上!若必要天花怒發,真氣溶溶,恐爾學人少采取之時矣。
但此個采取,不是運行河車,隻在一念回光,收歸鼎爐就是。
若太為用力,恐動後天凡火,丹又傷矣。
吾師前示元精化為先天真一之氣,再為細論。
夫人身之精,不經火煅,概屬後天交感濁精,隻可生人,不能成仙,且多夾雜欲火,稍有于中,刻不能容,所以昔人謂“喪身傾命之物”者,此也。
此豈能成仙哉?修士必于打坐時,調其呼吸,順乎自然,一出一入,不疾不徐。
如此調息,雖屬後天凡息,然亦是自在真火。
似此烹煉一番,将那後天有形之精忽然化為元精。
到得丹田有氤氲活動之氣現象,即是化精之候。
試思凡精,有形也,元精,靈液也,猶人口中真津一般,不經真火一灼,萬不能化為元精。
此時究何憑哉?呂師雲:“曲江月現水澄清,沐浴須當定主賓。
若到水溫身暖處,便宜進火辦前程。
”呂師之言,水溫身暖,的是化精之驗。
此時若不采取,必緻元精為火所灼,化為血汗,從毛孔而傾矣。
諸子必無思無慮,一任自然之火,精方是元精,氣方是元氣。
從此元精一動,元氣即生。
那元氣中忽有浩浩淵淵、剛健中正之象,與平日凡氣微有不同,即是真一之氣發生出來。
且凡氣之動,但見其暖,不見有逍遙自在之處。
唯真一之氣動,此身蘇軟如綿,美快無比,恍惚似有可見,又似無可象者,此即真一之氣生也。
且真一之氣發象,隻覺清涼恬淡一般趣味。
養之純熟,此心亦化為烏有,了不知有天地人我,此真一之氣之明驗。
諸子未得十分圓滿,不必有這幾般景象,隻要有一點樂處,即是藥生消息。
至真藥發生,必要真一元神以招之,方不走作。
何也?即吾前示玄關竅開,元神發象,可為大藥之主宰,故古雲“以靈覺為煉丹之主,以沖和為大藥之用。
”生即此以推,煉丹之工盡于此矣。
二十七 天地間至無之内至有存焉,至空之中至實寓焉。
人能于虛無中尋出真實色相,所謂長生不老之藥在是,神仙不死之丹亦在是。
彼不知真空妙有者,盍即“方諸之取水于月,陽燧之取火于日”而一觀之乎?當水火未有時,方諸則寂然耳,絕無水痕之可見,陽燧則冥然耳,了無火色之可言。
及至方諸對月而水起矣,陽燧對日而火生矣,此豈水在月乎?火在日乎?如果水火在日月,當方諸陽燧未懸之時,何以不見月之有水、日之有火?詢之日月,而日月不知也。
抑豈水在方諸乎?火在陽燧乎?如其水火在方諸陽燧,當未與日月相對之前,何以不見方諸有水、陽燧有火?問之方諸陽燧,而方諸陽燧仍茫然也。
又豈水火在于空乎?當水火未有時,而太空固漠漠也。
水火既有後,而太空仍漠漠也。
果何故哉?《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其意昭然若揭矣。
特非有人物以感之,則寂寞者仍寂寞矣。
唯能善于感,自能妙于應。
但感者非從無人無我無思無慮中出,則非妙于感也,又焉能妙于應哉?總之,人能虛極靜笃,始能會得本原,而後知形形色色皆後天有生有死之屍氣,虛虛無無乃先天不生不滅之元神。
可見先天大道,殆一虛而靈、無而妙耳,豈區區在後天精氣神哉!然必斷交感之精,而後元精溶溶而來,馬陰藏象矣。
必除呼吸之氣,而後元氣融融,浩氣流行,與太虛無二矣。
必滅思慮之神,而後元神躍躍,保合太和,一氣充塞虛空界矣。
又非全不用後天也。
雖有先天為之主宰,亦賴後天為之運用。
倘一概不用,此身又将安寄哉?古所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于此可恍然悟矣。
學者借後天形色為煅煉之具,及至真人出現,而假者在所輕矣,所謂“借假修真”是也。
雖然,三者之中,又元神為最。
必要萬緣放下,一絲不挂,庶幾有真神,斯有真精,有真氣。
若無真神,則藥為凡藥,火為凡火,不唯不能成丹,且反為之害也。
生等欲聞道妙,即此是道妙,自古神仙不肯輕洩于人者。
二十八 生等行工至此,真火真藥兩般俱有。
夫真藥,即先天真一之氣。
其在後天,即元精元氣,所謂真陰真陽形而為真一之氣也。
是即凡息停而胎息動,真津滿口,即驗元精之産也;周身踴躍,即見元氣之動也;此時清靜自然,美快無比,即真一之氣藏于個中矣。
然真一之氣雖動,不明起火之法,尚不能升于泥丸,化為玉液瓊漿,吞入于腹,而結為長生之丹。
夫以藥生不進火,止于沖舉下元、壯暖腎氣而已。
藥即真一之氣,火即丹田神息。
以神息運真氣,方能透徹一身上下中外。
古雲“抽鉛添汞”,又曰“還精補腦”,又曰“以虎嫁龍。
”要之,此工自上而下,由逆而修。
始而玄關初開,必須猛火急烹;既而藥苗新生,不用逆行倒施,則金丹不就。
伍仙示河車工法,所以有吸舐撮閉之說也。
吸者,行工時聚氣凝神于丹田,蘊蓄謹密,不許一絲外漏。
舐者,舌抵上腭,使赤龍絞海,而真津始生,化為甘露神水,以伏離中之火,即古雲“鉛龍升,汞虎降,驅二物,勿縱放”是,又即“以鉛制汞結成砂”是。
若非舌之上舐,安得七般陰滓之物化為神水,而成一粒黍珠哉?撮者,齒牙上下緊緊相黏,口唇上下緊緊相抱,務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神依于息,息依于神,神氣打成一片,兩兩不分也。
閉者,下閉谷道,上閉口鼻,六門緊閉存神,即教真主坐黃庭,俗雲“丹田有寶”是矣。
古雲“上不閉,則火不凝而丹不結。
下不閉,則火不聚而金不生。
”是以金丹之要,凝神要矣,而聚氣添火之火,尤不可少焉。
總之,四者之工,一半天然,一半人力。
學者藥生之初,微微用一點力,久久則純乎天,而不假一毫人力為矣。
再者下手之初,必要安爐立鼎,方可采取運用。
夫爐鼎有幾般,一身上下亭亭直立,即安爐立鼎,天尊地卑,上下分明矣。
此外爐鼎也。
若内爐鼎,始以神為内鼎,以氣為外爐,繼以氣為内鼎,以神為外爐,總是身心挺立,獨立不搖而已。
爐鼎安立,然後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久之則離火中有真水下降,腎水中有真火上升,從凡陰凡陽中煉出真陰真陽之物來,即是藥生,便當采取。
生今年華已邁,氣血将枯,宜日夜行持,不可專務于動,竟少靜定之時。
如此元精自生,元氣自壯,而先天真陽亦于此而現象,長生之果證矣。
學道人隻要能停後天凡息,則生死之路已絕。
能停後天呼吸,即見真息。
真息即真氣,同一氣也,發則為呼吸之氣,藏則為真一之氣。
此氣一伏,即結丹矣。
生等務要日夜凝神調息,久久自斷凡息而現真息,如此即仙矣。
二十九 生須體吾一片婆心,速速造成,好代為師行化,且趁此大道宏開,正好掙功立業。
不然,過此一會,欲如今日之積功難矣。
爾等務期成仙,要成金仙,若人仙地仙,猶小也;度人要普度世人,若度一二人登仙證聖,猶微也。
如此志願,才算大豪傑,大力量,大知慧。
否則,雖登上仙,亦庸庸碌碌,不足道也。
然修煉之始,吾即以此為教,生等口雖能言,究竟心中惝惝恍恍,無有一個鐵石心腸。
定要如此自修,如此度世,才算一個大丈夫,不負天地父母君王師尊之重托者。
今日看來,爾等工雖不一,要皆各有所得,諒于吾師所示之志願,已能實力體行,一肩不辭也。
試觀呂師初遇正陽,教以黃白之術,即不忍累及五百年後之人,繼後玉丹告成,誓願普度世人,自家方才飛升,此其志願為何如哉!真千古之卓卓者!生等能立此志願,不患不到金仙地位。
趁茲經筵大展,趕緊修持,道不難成,德不難就矣。
而今生等有得如此,塵垢諒已看得破,打得穿,但還要加工上進,抛棄塵緣之累,無挂欠自無拖拽,一心一德,功成易易。
至于修煉之事,無非坎離水火。
學道人欲得神水神火,先須清心淨意。
此清淨二字,即求神水法也。
到得意誠心正,自然神遊太虛,氣貫于穆,我于此始将神光照入虛無窟中,即求神火法也。
真水真火兩兩配合,不寒不燥,即龍虎上弦之氣生矣。
所謂“陰陽平衡,卯酉二八沐浴”者,此也。
但初興工,清淨其神即為水,以真意主持即是火。
此須神氣二者不相剋賊,水中神火生焉。
至于下照,此為火也,然亦要不急不緩存于其中,此即火中有水。
如此用火用水,出之以無思,将之以恬淡,隻有溫溫液液一點氤氲之氣,此即真水真火中煅出真一之精來也。
所謂“片晌虎龍頻鬥罷,奪得金精一點生”,此霎時間事耳。
然得之雖易,守之實難。
不行子午河車,不用逆施造化,是猶窯頭泥瓦,未經火煉,一遇雨來,仍化為泥。
其必速采此一點陽氣,以之升上泥丸,配合陰精,然後飛者不飛,走者不走,合成一塊紫金霜,不怕曆遭磨折,且愈煉愈堅也。
所以古人喻外來坎中真鉛名之為虎,以虎之性好傷人,難以馴伏,必得真汞以合之,則氣不下堕,血不外散;内裡離中真汞喻之為龍,以龍有奔逸之患,不能善善降伏,必得真鉛以制之,則神無妄思,精不外洩。
此龍虎之所以名也。
至名曰鉛,以其下沉而不起,喻人之真氣,自從破體而後,日夜動淫生欲,不能完固色身,必得汞火下入,然後水得火而化為一氣,所以無走漏也。
爾等近已會上乘妙道,丹經比名喻象,要不外水火二物。
到得水中火,火中水,水火不分,化成一氣,即金丹矣。
要之,得丹不難,隻須片晌之工,唯溫養此丹成聖為難。
生須勉而行之。
三十 修煉一事,則無他妙,隻是一個太極。
若于虛極靜笃之際,實實有一段太和氣象,完完全全在我方寸,即得真一之氣,可煉天元神丹。
何況玉液小果之修,焉有求之而不得、取之而不在耶?況此虛極靜笃,渾無物事存于胸臆之間,即吾人未生時此個真元心體在于虛空中是也。
然此虛無一氣,實統天地人物而同歸。
《中庸》雲:“盡性而參天地。
”孔子雲:“修己以安百姓。
”其道豈有他哉?不過此虛無中一點真氣為之感而遂通焉耳。
人于虛無之氣果認得清楚、踏得實在,天下何事不可為,何人何物不可與哉?修道人于此一著要認得端倪,不許他雜,方算至清之水源,可以煉成仙丹者。
雖然,即得此個真氣,還是渾淪完具,未曾剖開,猶不足取長生之藥,證長生之果。
故道家又有性命雙修之說。
到得虛無之極,忽然一驚而醒,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矣,天地始判矣,而人物之生遂于此無窮矣。
此時一覺而動,即太極動而生陽,陽氣輕清,上浮為天,如人之有性也。
及至動極又靜,靜而生陰,陰氣重濁,下沉為地,如人之有命也。
此天地一陰一陽,即人身一性一命。
然但曰陰陽動靜,而無交合之道,則天地之生機不能暢遂,人身之生理斷難完成。
天地必須一陰一陽相為往來,陰中含陽,陽中抱陰,方能成億萬年不敝之天地。
人身亦必一性一命相為流通,以性攝命,以命歸性,方能成億萬年不死之人身。
何也?天地一陰一陽交,而生機自暢,人身一性一命合,而生氣彌長。
未有天地陰陽不交,而能生育無疆者,亦未有人身性命不合,而能長生不老者。
總之,生等既明性命交會始産本來真種。
真種者何?即虛無中一點元氣,亦即太和一氣。
爾等如有不明,不妨求之冥漠無朕間,有一番中和趣味,有一點恬淡意思,身心爽健,腑髒安和,即真一之氣所在矣。
夫人未有身時,得虛空此個真氣,而後投之父母胎中,借天地之靈陽,假父母之精血,而後無形生形,無質生質,十月落地下來,雖與父母分離,而天地一元真氣初未嘗與身離也。
爾學道人須知,此個真一之氣,是天地人物之至寶,有之則生,無之則死。
必于此真一之氣發動,不許他洩,務運子午河車,将來配合我後天虛無之性,合為一體,返還身中,而後長生可得。
再加神火内煉,真息外行,内外交修,而神仙可證矣。
尤要知此個元氣,無精粗表裡,無在而無不在,處處提防,外不遣言語應酬而洩氣,内不令夢遺交媾而漏精,如此無内無外,無大無小,無一處不施其工,始得聚積而成一洞神仙。
不然,未有能成者也。
不怕一,隻怕積。
信然信然。
若論本心,隻如明鏡止水,物之照也光不分,物之去也光不滅。
如此之心,乃是真心,心到此地,即明心矣。
至于真性,又何以修之?又何處見之?論天之生人也,賦之以氣,即予之以理,理即性也。
此性原在離宮,理宜離宮修定,始見本來性天,不知此特氣質之性,而未可言虛無之性也。
學人欲見真性,求之離宮難矣。
唯有坎宮,是我先天一點真正乾陽,下手興工,即從此處用神光了照,久久自見本來真面,然後運神火,起巽風,鼓出先天之金出來,以之收歸爐鼎,再加文武火煉之烹之,以還元元始氣,即可以飛騰變化,不可方所者矣。
所謂子精,亦非區區色身物事,必要清心寡欲,方是真清藥物,可為大道之借端。
否則亦止充饑壯體,為凡間粗暴之夫,不足為先天藥物也。
吾示一法。
日間夜晚,第一要收斂身心,不動不搖,然後安爐立鼎,運火行符,橐籥慢吹,琴瑟細鼓,常将雌雄二劍手中不釋,以降伏我身中之魔,斬滅我心上之怪。
至于天地一晝一夜,原自有個動靜,我亦要順天地之動靜以為作止進退,斯道得矣。
尤須用水火既濟之工。
水即鉛也,火即汞也。
如炊飯下米之初,水不過多,火不過大,烹之煉之,自成有味粢盛。
然抽鉛添汞,又何說焉?其初下米之時,水自水,火自火,猶未經神火煅煉、神息吹噓之候,神與氣不能合一。
及用文武火,加以橐籥,風火力到時,揭開鼎蓋一看,水入米中而成飯,隻見汞而不見鉛,抽他家鉛,化我家汞,久之鉛盡汞幹,亦猶微火薰蒸,則飯成鍋粑,現黃金色。
丹道還不是一樣!生有大志,必學天地間第一等人物,第二第三都是下等,切不可先存一個期望,以障道心也。
前言守中,是坎離交之事,故但觀氣息之上下往來,歸于中黃宮内,所謂神氣交而後性命見。
至真陽一生,以坤爐之藥物引之上升于乾鼎,此為乾坤交,而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
此為以水滅火。
若非得真一之水,必不能伏後天陰神也。
生知之否? 二十六 諸子靜坐,涵養本原,從寂然不動中瞥地回光,忽見其大無内、其小無外、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氤氲蓬勃、廣大宏通之狀,固是天機發動,可采可煉,可為服食長生之大藥。
即使靜坐已久,不見有淵涵一切、包羅萬象之機,隻要一片清氣,無思無慮,不出不入,亦是我真一之氣蘊蓄在中,隻是我後天氣弱,不能沖舉他壯大耳,此亦是天真常在,亦可采之服食。
切不可以無此蓬勃氤氲,而任其心之走作可也。
此為要訣。
又凡行為動作語默,雖極細極微至鄙至俚之時,我亦以此心了照虛無穴中。
久之,如有氣機動處,我以一念收攝,不許他紛馳散亂;如無氣機之動,隻要有一片清明在我無極宮中,氣不躁暴,神能收斂,亦是真氣主宰,我當一心不二,持之操之,亦是烹煉小法,不必再求真一之氣大發生可也。
此亦修土多忽略者,吾今日并為指出。
大凡天下事,無不由小而大,自粗而精,凡事皆然,何況大道乎哉!吾師金液已還,回想當年修道,還不是一步一步積累而上!若必要天花怒發,真氣溶溶,恐爾學人少采取之時矣。
但此個采取,不是運行河車,隻在一念回光,收歸鼎爐就是。
若太為用力,恐動後天凡火,丹又傷矣。
吾師前示元精化為先天真一之氣,再為細論。
夫人身之精,不經火煅,概屬後天交感濁精,隻可生人,不能成仙,且多夾雜欲火,稍有于中,刻不能容,所以昔人謂“喪身傾命之物”者,此也。
此豈能成仙哉?修士必于打坐時,調其呼吸,順乎自然,一出一入,不疾不徐。
如此調息,雖屬後天凡息,然亦是自在真火。
似此烹煉一番,将那後天有形之精忽然化為元精。
到得丹田有氤氲活動之氣現象,即是化精之候。
試思凡精,有形也,元精,靈液也,猶人口中真津一般,不經真火一灼,萬不能化為元精。
此時究何憑哉?呂師雲:“曲江月現水澄清,沐浴須當定主賓。
若到水溫身暖處,便宜進火辦前程。
”呂師之言,水溫身暖,的是化精之驗。
此時若不采取,必緻元精為火所灼,化為血汗,從毛孔而傾矣。
諸子必無思無慮,一任自然之火,精方是元精,氣方是元氣。
從此元精一動,元氣即生。
那元氣中忽有浩浩淵淵、剛健中正之象,與平日凡氣微有不同,即是真一之氣發生出來。
且凡氣之動,但見其暖,不見有逍遙自在之處。
唯真一之氣動,此身蘇軟如綿,美快無比,恍惚似有可見,又似無可象者,此即真一之氣生也。
且真一之氣發象,隻覺清涼恬淡一般趣味。
養之純熟,此心亦化為烏有,了不知有天地人我,此真一之氣之明驗。
諸子未得十分圓滿,不必有這幾般景象,隻要有一點樂處,即是藥生消息。
至真藥發生,必要真一元神以招之,方不走作。
何也?即吾前示玄關竅開,元神發象,可為大藥之主宰,故古雲“以靈覺為煉丹之主,以沖和為大藥之用。
”生即此以推,煉丹之工盡于此矣。
二十七 天地間至無之内至有存焉,至空之中至實寓焉。
人能于虛無中尋出真實色相,所謂長生不老之藥在是,神仙不死之丹亦在是。
彼不知真空妙有者,盍即“方諸之取水于月,陽燧之取火于日”而一觀之乎?當水火未有時,方諸則寂然耳,絕無水痕之可見,陽燧則冥然耳,了無火色之可言。
及至方諸對月而水起矣,陽燧對日而火生矣,此豈水在月乎?火在日乎?如果水火在日月,當方諸陽燧未懸之時,何以不見月之有水、日之有火?詢之日月,而日月不知也。
抑豈水在方諸乎?火在陽燧乎?如其水火在方諸陽燧,當未與日月相對之前,何以不見方諸有水、陽燧有火?問之方諸陽燧,而方諸陽燧仍茫然也。
又豈水火在于空乎?當水火未有時,而太空固漠漠也。
水火既有後,而太空仍漠漠也。
果何故哉?《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其意昭然若揭矣。
特非有人物以感之,則寂寞者仍寂寞矣。
唯能善于感,自能妙于應。
但感者非從無人無我無思無慮中出,則非妙于感也,又焉能妙于應哉?總之,人能虛極靜笃,始能會得本原,而後知形形色色皆後天有生有死之屍氣,虛虛無無乃先天不生不滅之元神。
可見先天大道,殆一虛而靈、無而妙耳,豈區區在後天精氣神哉!然必斷交感之精,而後元精溶溶而來,馬陰藏象矣。
必除呼吸之氣,而後元氣融融,浩氣流行,與太虛無二矣。
必滅思慮之神,而後元神躍躍,保合太和,一氣充塞虛空界矣。
又非全不用後天也。
雖有先天為之主宰,亦賴後天為之運用。
倘一概不用,此身又将安寄哉?古所謂“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于此可恍然悟矣。
學者借後天形色為煅煉之具,及至真人出現,而假者在所輕矣,所謂“借假修真”是也。
雖然,三者之中,又元神為最。
必要萬緣放下,一絲不挂,庶幾有真神,斯有真精,有真氣。
若無真神,則藥為凡藥,火為凡火,不唯不能成丹,且反為之害也。
生等欲聞道妙,即此是道妙,自古神仙不肯輕洩于人者。
二十八 生等行工至此,真火真藥兩般俱有。
夫真藥,即先天真一之氣。
其在後天,即元精元氣,所謂真陰真陽形而為真一之氣也。
是即凡息停而胎息動,真津滿口,即驗元精之産也;周身踴躍,即見元氣之動也;此時清靜自然,美快無比,即真一之氣藏于個中矣。
然真一之氣雖動,不明起火之法,尚不能升于泥丸,化為玉液瓊漿,吞入于腹,而結為長生之丹。
夫以藥生不進火,止于沖舉下元、壯暖腎氣而已。
藥即真一之氣,火即丹田神息。
以神息運真氣,方能透徹一身上下中外。
古雲“抽鉛添汞”,又曰“還精補腦”,又曰“以虎嫁龍。
”要之,此工自上而下,由逆而修。
始而玄關初開,必須猛火急烹;既而藥苗新生,不用逆行倒施,則金丹不就。
伍仙示河車工法,所以有吸舐撮閉之說也。
吸者,行工時聚氣凝神于丹田,蘊蓄謹密,不許一絲外漏。
舐者,舌抵上腭,使赤龍絞海,而真津始生,化為甘露神水,以伏離中之火,即古雲“鉛龍升,汞虎降,驅二物,勿縱放”是,又即“以鉛制汞結成砂”是。
若非舌之上舐,安得七般陰滓之物化為神水,而成一粒黍珠哉?撮者,齒牙上下緊緊相黏,口唇上下緊緊相抱,務使内想不出,外想不入,神依于息,息依于神,神氣打成一片,兩兩不分也。
閉者,下閉谷道,上閉口鼻,六門緊閉存神,即教真主坐黃庭,俗雲“丹田有寶”是矣。
古雲“上不閉,則火不凝而丹不結。
下不閉,則火不聚而金不生。
”是以金丹之要,凝神要矣,而聚氣添火之火,尤不可少焉。
總之,四者之工,一半天然,一半人力。
學者藥生之初,微微用一點力,久久則純乎天,而不假一毫人力為矣。
再者下手之初,必要安爐立鼎,方可采取運用。
夫爐鼎有幾般,一身上下亭亭直立,即安爐立鼎,天尊地卑,上下分明矣。
此外爐鼎也。
若内爐鼎,始以神為内鼎,以氣為外爐,繼以氣為内鼎,以神為外爐,總是身心挺立,獨立不搖而已。
爐鼎安立,然後心火下降,腎水上升,久之則離火中有真水下降,腎水中有真火上升,從凡陰凡陽中煉出真陰真陽之物來,即是藥生,便當采取。
生今年華已邁,氣血将枯,宜日夜行持,不可專務于動,竟少靜定之時。
如此元精自生,元氣自壯,而先天真陽亦于此而現象,長生之果證矣。
學道人隻要能停後天凡息,則生死之路已絕。
能停後天呼吸,即見真息。
真息即真氣,同一氣也,發則為呼吸之氣,藏則為真一之氣。
此氣一伏,即結丹矣。
生等務要日夜凝神調息,久久自斷凡息而現真息,如此即仙矣。
二十九 生須體吾一片婆心,速速造成,好代為師行化,且趁此大道宏開,正好掙功立業。
不然,過此一會,欲如今日之積功難矣。
爾等務期成仙,要成金仙,若人仙地仙,猶小也;度人要普度世人,若度一二人登仙證聖,猶微也。
如此志願,才算大豪傑,大力量,大知慧。
否則,雖登上仙,亦庸庸碌碌,不足道也。
然修煉之始,吾即以此為教,生等口雖能言,究竟心中惝惝恍恍,無有一個鐵石心腸。
定要如此自修,如此度世,才算一個大丈夫,不負天地父母君王師尊之重托者。
今日看來,爾等工雖不一,要皆各有所得,諒于吾師所示之志願,已能實力體行,一肩不辭也。
試觀呂師初遇正陽,教以黃白之術,即不忍累及五百年後之人,繼後玉丹告成,誓願普度世人,自家方才飛升,此其志願為何如哉!真千古之卓卓者!生等能立此志願,不患不到金仙地位。
趁茲經筵大展,趕緊修持,道不難成,德不難就矣。
而今生等有得如此,塵垢諒已看得破,打得穿,但還要加工上進,抛棄塵緣之累,無挂欠自無拖拽,一心一德,功成易易。
至于修煉之事,無非坎離水火。
學道人欲得神水神火,先須清心淨意。
此清淨二字,即求神水法也。
到得意誠心正,自然神遊太虛,氣貫于穆,我于此始将神光照入虛無窟中,即求神火法也。
真水真火兩兩配合,不寒不燥,即龍虎上弦之氣生矣。
所謂“陰陽平衡,卯酉二八沐浴”者,此也。
但初興工,清淨其神即為水,以真意主持即是火。
此須神氣二者不相剋賊,水中神火生焉。
至于下照,此為火也,然亦要不急不緩存于其中,此即火中有水。
如此用火用水,出之以無思,将之以恬淡,隻有溫溫液液一點氤氲之氣,此即真水真火中煅出真一之精來也。
所謂“片晌虎龍頻鬥罷,奪得金精一點生”,此霎時間事耳。
然得之雖易,守之實難。
不行子午河車,不用逆施造化,是猶窯頭泥瓦,未經火煉,一遇雨來,仍化為泥。
其必速采此一點陽氣,以之升上泥丸,配合陰精,然後飛者不飛,走者不走,合成一塊紫金霜,不怕曆遭磨折,且愈煉愈堅也。
所以古人喻外來坎中真鉛名之為虎,以虎之性好傷人,難以馴伏,必得真汞以合之,則氣不下堕,血不外散;内裡離中真汞喻之為龍,以龍有奔逸之患,不能善善降伏,必得真鉛以制之,則神無妄思,精不外洩。
此龍虎之所以名也。
至名曰鉛,以其下沉而不起,喻人之真氣,自從破體而後,日夜動淫生欲,不能完固色身,必得汞火下入,然後水得火而化為一氣,所以無走漏也。
爾等近已會上乘妙道,丹經比名喻象,要不外水火二物。
到得水中火,火中水,水火不分,化成一氣,即金丹矣。
要之,得丹不難,隻須片晌之工,唯溫養此丹成聖為難。
生須勉而行之。
三十 修煉一事,則無他妙,隻是一個太極。
若于虛極靜笃之際,實實有一段太和氣象,完完全全在我方寸,即得真一之氣,可煉天元神丹。
何況玉液小果之修,焉有求之而不得、取之而不在耶?況此虛極靜笃,渾無物事存于胸臆之間,即吾人未生時此個真元心體在于虛空中是也。
然此虛無一氣,實統天地人物而同歸。
《中庸》雲:“盡性而參天地。
”孔子雲:“修己以安百姓。
”其道豈有他哉?不過此虛無中一點真氣為之感而遂通焉耳。
人于虛無之氣果認得清楚、踏得實在,天下何事不可為,何人何物不可與哉?修道人于此一著要認得端倪,不許他雜,方算至清之水源,可以煉成仙丹者。
雖然,即得此個真氣,還是渾淪完具,未曾剖開,猶不足取長生之藥,證長生之果。
故道家又有性命雙修之說。
到得虛無之極,忽然一驚而醒,一覺而動,太極開基矣,天地始判矣,而人物之生遂于此無窮矣。
此時一覺而動,即太極動而生陽,陽氣輕清,上浮為天,如人之有性也。
及至動極又靜,靜而生陰,陰氣重濁,下沉為地,如人之有命也。
此天地一陰一陽,即人身一性一命。
然但曰陰陽動靜,而無交合之道,則天地之生機不能暢遂,人身之生理斷難完成。
天地必須一陰一陽相為往來,陰中含陽,陽中抱陰,方能成億萬年不敝之天地。
人身亦必一性一命相為流通,以性攝命,以命歸性,方能成億萬年不死之人身。
何也?天地一陰一陽交,而生機自暢,人身一性一命合,而生氣彌長。
未有天地陰陽不交,而能生育無疆者,亦未有人身性命不合,而能長生不老者。
總之,生等既明性命交會始産本來真種。
真種者何?即虛無中一點元氣,亦即太和一氣。
爾等如有不明,不妨求之冥漠無朕間,有一番中和趣味,有一點恬淡意思,身心爽健,腑髒安和,即真一之氣所在矣。
夫人未有身時,得虛空此個真氣,而後投之父母胎中,借天地之靈陽,假父母之精血,而後無形生形,無質生質,十月落地下來,雖與父母分離,而天地一元真氣初未嘗與身離也。
爾學道人須知,此個真一之氣,是天地人物之至寶,有之則生,無之則死。
必于此真一之氣發動,不許他洩,務運子午河車,将來配合我後天虛無之性,合為一體,返還身中,而後長生可得。
再加神火内煉,真息外行,内外交修,而神仙可證矣。
尤要知此個元氣,無精粗表裡,無在而無不在,處處提防,外不遣言語應酬而洩氣,内不令夢遺交媾而漏精,如此無内無外,無大無小,無一處不施其工,始得聚積而成一洞神仙。
不然,未有能成者也。
不怕一,隻怕積。
信然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