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二(三十段)

關燈
之分。

    ”此時切忌念動意馳,他如邪淫等心,更不待言矣。

    人能靜定半時,了照氣機,自然藥歸爐鼎,而升降上下,為内藥矣。

    雖然名為内藥,其實皆一氣也,不過在外時,純是天然一氣,及引之入内,則有後天之精氣神在,稍不同耳。

    然以外藥來歸,無非欲化内之精神皆成先天一氣,故必須十月之久方才圓足。

    尤要知金水非火不能上升,故必需内呼吸之神息,神息,即火也。

    丹非土不凝,故必以我之真意為之布置調停。

    其實皆一道也,不過氣機之初動再動略有所分,在下在中在上各有一樣。

    故丹經謂之“陽生采取,藥動河車”,皆自然之道,無非氣機之大小有不同,而河車之大小亦各别也。

    生等須以活法行之,得矣。

    若世人之概不言法者差,太沾沾于法者亦差。

    我今所傳,的是真正心法,非心誠好道,不得聞也。

     十九 凡人未生以前,此個靈神原在清空一氣之中,及神機一動,而天地之元氣即随之而動。

    蓋元氣無有知覺,唯神有知覺,故此元氣即随神之号令而合為一體,此尚未著人物時也。

    迨至神氣合一而投于父母胎中,人則十月形全始生,仙則十月氣完便出,同一般作用,無有二也。

    諸子明得此旨,日夜修煉,隻以元神作主,務令一私不雜、一念不起、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體常常在抱,猶如子父相依,夫婦相戀情形。

    此神氣交也,即真陰真陽在也,而天然一點元氣即在其中,不必他求矣。

    此真陰真陽會合成一,即是陰精。

    外邊元氣,即是真陽。

    以此陰精真陽收羅于後天有形有色之中,即如前日神氣合一投于父母之懷一般,由是日運陽火陰符,抽添沐浴,又如前在母腹中,假母之呼吸日夜吹噓,借母之精氣以為長養,是一道也。

    諸子起初下手,陽未生,須虛以待之,陽既生,須勤以采之,收回中宮,久久溫養,以真意為媒妁,以呼吸元息為作用,而以精血為養育,大丹于是可成矣。

    切莫貪淫縱欲,喜動好言,以消散其元氣也。

    唯有溫溫鉛鼎,以養此真陽而已。

    養之工何在?在回光返照,無一時一刻而或離,即無一時一刻而不養。

    果能動靜有常,朝夕無間,又何患真陽之不生哉!今日所言,确是歸真返本之學,生各勉之,勿負吾訓也。

    吾觀諸子各染塵緣,不能掃卻。

    吾再示之。

    夫人血肉之軀能有幾時,受用亦無多日,何必奔名場、走利薮以自苦哉!在世不過百年,何必作萬年之想耶?莫語以外物事,即如生死禍患,亦是各有來曆,不可著意憂慮。

    莫說他人一家,即自己一身,終成糞土,不過遲早各異耳!生等能看得生死事小,而後不為一切外緣所擾,庶幾一心一德專于修煉,自然千萬年而如故也。

    否則,忽而欣欣于内,忽而戚戚于懷,寸衷之地能有幾何?一生歲月,又有許多?精神氣血必消磨殆盡而死矣。

    那時才悔,遲了,奈何! 二十 今值下元,人心汨沒,不得不再三提撕,喚醒夢中之夢。

    即如修真養性,孰不知去欲存誠?無奈身家念切,妻子情長,終日言道言德,說修說煉,而塵心未斷,塵根未除,終不得其道之真谛。

    吾幸諸子雖未十分抛卻、一力潛修,然于此處亦嘗緻意焉。

    總之,要丢得開,割得斷,懸崖撒手,才算決烈漢子,猛勇丈夫,以之煉丹,不難有成。

    否則,三心二意,其何有濟?吾非教諸子抛妻棄子,入山林而學道也,隻要在欲無欲,居塵出塵足矣。

    古雲:“煉己于塵俗”,原不可絕人而逃世,須于人世中修之,方能淡得塵情,掃得垢穢。

    否則,未見性明心,即使深居崖谷,鮮不煉一腔躁氣也。

    至于玉液已成,再煉金液之丹,不得不尋僻靜之區,雞犬不聞、人迹不到之處以修之,古雲“養氣于山林”是也。

    蓋以此時之工全在先天一氣,不得靜地以修之,則元氣不得充滿,故古雲“入山采藥”是也。

    吾勸諸子,雖不能将恩愛一刀割斷,然亦當漸漸看破。

    要想人到死時,一切名利室家絲毫也拿不去,唯有平生所造之業盡帶身傍。

    如其善業,還有轉世之福;若是惡業,不待再世投生,即眼前冥王亦必追魂攝魄。

    從此一想,倒不如趁早修行,萬一道果有成,他日不入輪回,豈不甚樂?即不然,投生人世,亦不受饑餓流離疲癃殘疾之苦,又豈不美乎?況有仙緣所結,上聖高真必不忍舍我而去,此身雖異,此性猶存,亦必再來拔度。

    如文昌帝君十七世而得元始之度,往事可征矣。

    諸子若無仙根,必不自幼好善,切勿辜負前因,以自落于泥塗之中可矣。

    論近時修煉,不拘前根,隻論眼前積功累行,好道求師,亦準一劫造成。

    這個大法會,千古難遇,遇之不煉,誠愚也已。

    生既逢此良會,不移一步,即有真師指引,較法會未開之時,又何如便易乎?待法會收後,要想學道,不知受幾多苦惱,無限奔波,才得門而入也。

    生等勉之,一力造成,不負平生之願,永脫人世牢籠。

    那天上清閑富貴,一任人間帝王将相,不能方其萬一也。

    能将仙家之樂一想,自不戀人間之福。

    苟能深得其妙,其快樂更不知為何如也!吾日望之,生勿負焉。

     二十一 至若修煉要訣,不過以虛為君,以陰陽為臣,以意為使,識此三者而次第修之,神仙之道盡于此矣。

    然虛有幾等,不是空空之虛,乃實實在在之虛;不是死死之虛,乃活活潑潑之虛;亦不是有形有色、有方有所之虛,乃浩浩蕩蕩、渾渾淪淪、無量無邊之虛。

    人能知此真虛,向身心上求之,庶得煉丹主腦矣。

    然陰陽亦有真僞。

    不是天地間一晝一夜、一春一秋、寒暑溫涼、盈虛消長之機,乃人身中清空一氣、由一氣而散為陰陽者也。

    上身為陽,下體為陰;呼出為陽,吸入為陰;前升為陽,後降為陰;發散為陽,收藏為陰;動浮為陽,靜沉為陰。

    總之,陰陽無端,動靜無始,不可以方所拘者也。

    唯平其凡氣,納彼無聲無臭之氣,斯為真陰真陽,可以言藥矣。

    故學道人第一要明真虛,第二要知真陰真陽。

    蓋不得真虛則不靈,不得真陰真陽,則不能變化無窮、生育不測。

    然真虛得矣,真陰真陽得矣,若使無意以為之運用,則陰陽不能返而為太虛,太虛亦不能散而為陰陽,又将何以放之彌六合、卷之退藏于密哉?此煉丹之學,所以意為主也。

    但意有先天之意,有後天之意。

    必從後天有意之意下手,然後尋先天無意之意,庶戊己合而為刀圭焉。

    即如打坐時,先将雙目微閉,是誰閉?了照于有無内外丹田,又誰照?于是采陰跷之元息,納心中之神氣,會于黃庭宮中,又是誰采誰納?殆後天有意之意,即己土也。

    至觀照久久,忽焉混沌片晌,不知不覺入于恍惚杳冥,從此無知之際,忽焉有知,無覺之時,忽焉而覺。

    此即先天之真意,戊土是也。

    古雲:“真意之意,方能成丹。

    ”尤須知真意之意,猶與後天之意同,不過意之前無意,意之後無意,從此一知,一知之後不複見,從此一覺,一覺之後無有焉,此為真意之意。

    如人呼而響入谷底,風嗚而應在井中,忽焉而感,感無不通。

    又如人呼子之名,不覺順口而答,不思議,不想象,此即真意為之也。

    此即真意之前後際斷也。

    雖然,真意從何而得哉?必将心地打掃幹幹淨淨,然後随感而通,觸物而動,乃是先天之真,不與後天思慮紛纭雜沓者同。

    所謂有真心,斯有真意,有真意,然後陰陽得其真,太極得其理,庶幾剛健中正,煉成純粹以精之品。

    生等須将吾師今日所言,句句返之于身心,著實行将去,方不負吾所傳。

     二十二 邵子雲:“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見天根。

    ”二句即進陽火退陰符之大要也。

    何謂地逢雷?即坤卦中含孕震卦,震下有一陽來複,即是純陰之下忽然有一陽生,即陽生活子時也。

    謂之天根者,以其混沌世界,黑暗無光,忽焉一畫開天,而陰陽動靜疊為升降,天地定位,日月運行,萬物之生生不息,此即天之根也。

    學者須從地下雷動時采之煉之,方有踏實地步,可為仙聖階梯。

    到陽氣已極,重陽之下忽有一陰生,此即乾遇巽時也。

    乾,純陽也,巽為老陰。

    學道人行工而至于陽升已極,蓬蓬勃勃充周于頭目之上,其勢有不可遏者,我即靜定片刻,停火不行,不知不覺即有一陰來生。

    夫以上行之氣機至此而轉為下降,即陰生于巽也。

    到得陰生之時,即真正活午時,我即行退符之法,以目下觀丹扃,不似進火之凝神于泥丸,即順陰生之常矣。

    是謂之觀月窟。

    至若卯門沐浴,即陽氣上進于中正之位,是陰中陽生其半也。

    故酉沐浴者,即陰氣下退于中正之地,是陽中陰生其半也。

    苟陽氣太升,則陰氣必虧,陰氣太降,則陽氣必陷,唯進火而不過進,且于中行卯沐浴之法,退符而不過退,更于中行酉沐浴之方,自然陰陽燮理,性命雙完矣。

    諸子每日行工,到陽氣一生,務要順其上升之常,若稍有壯旺,即行卯沐浴法;到陰氣一起,即行下降之工,恐陰氣太盛,更行酉沐浴法,定靜片晌,不行火,不退符,如此暫休。

    到得純任自然,斯道得矣。

    若陰陽反複,兩兩歸于中黃宮内,當行溫養之法。

    總之,學道之要,唯以真意為主,所謂以真土擒真鉛,以真鉛制真汞,三家合一,兩姓交歡,斯道在是矣。

    然用意之法有二,一為動時之意,一為靜中之意。

    丹書所謂外黃婆者,通兩家之和好,故無位而動。

    若不知動以采藥,先天元氣如何招攝得回來?此動中之用意也。

    内黃婆者,傳一時之音信,故有位而靜。

    苟不知靜以煉丹,先天元氣又如何凝結成胎?此靜中之用意也。

    修行人時而陽生也,則動以采之;時而陰降也,則靜以煉之。

    且真陽即真胎嬰也,然亦有二焉。

    一為坎中之陽,收之歸于丹鼎,烹而煉之,可成不饑不渴之人仙。

    一為虛無中之陽,以之煉于爐中,吞而服之,可成出有入無之聖真。

    學者須從坎之中陽加以神火煅煉,複完純陽之體,再從天地中安爐立鼎,采取太虛一氣歸于虛無鼎爐之中,餌而服之,自成無上金仙。

    諸子須循序漸進,不淩節,不躐等,可矣。

     二十三 吾常言玄關一竅乃天地人物發生之本。

    其故何也?蓋以天地人物,其始皆混混沌沌,一團太虛,杳無朕兆可尋,此即萬物之生于虛也。

    及氣機有觸,偶感而動,忽焉從空一躍,而有知覺之靈,即是天地人物之真主宰也。

    吾觀世之修士,有知虛無為本,一任天然自然,而漫不經心于其間,多有堕于頑空,無以成神靈變化之仙子;亦有知有為有作,而不知尋出先天虛無之氣,所以支離妄誕,造成一等妖幻邪術,而以自害害人者多。

    吾今将此兩般說出。

    生等欲求天仙,必先從杳杳冥冥、虛極靜笃之後,尋出我未生以前一點太虛之體以為丹頭,方不落邊際。

    若偶有方見,不能前後兩空,亦非我虛無妙相、真元心體也。

    果能認得這個無染無著、一空所有之物,又必以靈覺之神為之主宰,方能漸造漸凝,漸凝漸結,成就一個大覺金仙。

    是知虛者本也,而所以能以此虛以成不生不滅、出有入無、變化莫測之仙者,全在此一覺而已。

    雖然,此個一覺在何時尋?務于至陰之中,恍恍惚惚時,了無知覺,忽然有此知覺,不待穿鑿,無事安排,機會相觸,杳冥沖醒,方是清清淨淨、無知無識之真覺也。

    若稍有意想知識,夾雜後天之神,則非真覺,不可以為我千萬年之主宰矣。

    故曰:“靜時固非,動時亦非。

    其機在靜極而動之初,其間隻一息耳。

    ”學者須有拿雲捉霧手段,方能乘得此機,采歸爐内,以真意守之。

    須知覺與意,皆二而一者也。

    不過以無心無意,偶爾有知,謂之真覺。

    迨一覺而後,我必加意用心調停蘊蓄于其間,則為真意。

    然意發而心仍無有物,始為真意,與我先天一點真覺不甚相遠。

    所以無心忽覺為真覺,一心内守為真意,其實皆一覺而已,一意而已。

    學人欲采藥煉丹,除此一覺則無本,除此一意則無用。

    無用無本,而欲成無上金仙,難矣。

    故古人雲:“遊思雜念,非真意也。

    ”真意實從一覺之後,隻一心無兩念,如走路人從此一條大路而行,并不旁趨别徑,即真意也。

    莫說此時離不得真意,即後來丹成道備,分身化氣,遊神太虛,與夫尋聲赴感,無求不應,有難必臨者,要皆此真意為之作用也。

    吾觀諸子近雖識得本體,然色身所有陰渣還未幹淨,而意之真僞尚未了然,吾詳細言之,敬體勿忽。

     二十四 煉丹之道,皆以一陽肇端。

    究竟陽何處尋?在生身受氣之初。

    又何時采?在息息歸元之候。

    吾言混沌中一覺,即人生身之始,所謂“一陽來複見天心”也。

    此時一知不起,一念不動,忽焉一覺而動,一驚而醒,猶“亥末子初交半夜”是。

    學者于此須凝神入氣穴。

    此個氣穴,非在有形有象肉團子上,是神氣合一之氣穴也,神氣聚則有形,神氣散則機息。

    學人坐到凡息停時,口鼻之息似有似無,然後胎息始從下元發起,兀兀騰騰,氤氤氲氲,所謂“一元兆象,大地回春,桃紅柳綠,遍滿山原”是。

    于此收回藥物,采入金鼎玉爐,煅之煉之,大丹可成矣。

    雖然,金鼎非真有鼎,玉爐非真有爐,亦無非神氣合一凝聚于人身氣海之旁,即男子媾精之所、女子系胞之地是。

    然亦不可死死執著此處烹煉也,不過以人身元氣自一陽來複,神氣交會于此,歸根複命于此,烹煉神丹、采取歸來亦離不得此。

    除此而外,别無修煉之處。

    若執著此處,未可以成神胎也。

    須知神氣團聚一區,恍惚若在此,又若不在此,方與虛無之丹相合。

    爾生明得此理否?若論養丹之道、生神之理,實與凡父凡母生男生女無異,亦與凡夫之投胎奪舍相同。

    所分别者,凡人之生身受氣,成就一個有形有色之體,隻因一念不持,及有感而動,渾身俱在裡許作活計,所以念頭一起,氣機一動,而無名火又按納不住,十月胎圓,遂成一個孩子,隻有一體,無有二身。

    若有道高人借此一念投胎之象,反而修之于心,縱念有發時,不過因物而動,其實意發而心仍如故也,所以此念雖發,仍是虛無一氣,渾渾淪淪,不識不知,自此采入虛無一竅,又以虛無神火沐浴溫養,及至十月之久,神胎遂就,故生出虛無之神出來,能一能萬,能有能無。

    所以然者,何也?以其為虛也。

    虛而有覺,是自然天然之靈覺。

    若稍夾後天形色意相,則不能以虛無之神采虛無之氣,煉虛無之丹,成虛無之神也。

    總之是一虛而已。

    生悟得此旨,一陽生時蘊蓄而去,即是一念之持,與凡夫之意計想象、泛意遊思,大有分别。

    從此采之為藥,與凡夫之不能主宰、任其紛馳散漫,亦大不同。

    何也?隻此一念之分焉耳!是知一念之持,即為真意,所以能成萬年不壞之身;一念不操,是為幻想,所以生又死,死又生,輾轉輪回,竟為六道三途之鬼畜。

    于此思之,道庶幾矣。

    www.taoismcn.com 二十五 初步工夫,如嚼鐵饅頭,了無趣味。

    唯有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于無滋味中不肯釋手,自有無窮的真味出來。

    但要萬緣放下,一心邁往,其成功也不難。

    吾見生事物纏繞,工夫不進,吾深憐之,吾又恨之。

    憐其修之不得其功,恨其迷之不知其脫。

    從此一日一夜,随覺随修,随修随忘,自有奇效。

    他如日用雲為,皆是人生不可少者,且亦是煉心之境,不可專以無事為工也。

    第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