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一(二十九段)
關燈
小
中
大
,勿忘勿助,得矣。
但初行持,須要知腎中一陽生,而有真知現象,心中一陰生,而有靈知兆形。
到得工深學久,腎中之真知亦化為靈,心中之靈知亦化為真,真靈合而為一,真靈化而無有,所謂陀羅尼谛真靈乾谛薩婆诃者是。
吾觀諸子打坐,未嘗不是,但未得藥生之時,可數息以調息,至于藥氣已歸,切不可再用刻漏武火,須任其天然自然,元神始不為識神打散。
知否?諸子行工雖久,不能大生陽氣者,由于此處少理會也。
孔子稱顔子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蓋未得而求得,不容不用武火;既求而已得,又不可再行武火,須以天然神火溫養還丹,主人翁坐照當中足矣,此方合一動一靜、一武一文修養之道。
吾師今日所傳,自古丹經不肯輕洩者,吾已一口吐出。
諸子切勿謂為偶然事也。
二十五 性命雙修之學,非獨吾道為然,即三教聖人亦莫能外。
始以性立命,繼以命了性,終則性命合一,以還虛無之體,盡矣。
夫性本虛無,渾無物事,然必至虛而含至實,至無而含至有,始不堕于頑空一流。
學者下手興工,萬緣放下,纖塵不染,虛極靜笃之時,恍惚杳冥,而有靈光昭著,普照大千世界,此即靈台湛寂,佛所謂大覺如來,道所謂靈知真知是。
但人自有身後,一點真靈面目久為塵垢所污,大修行人所以必除思慮、祛塵緣,而于靜中養出端倪也,此即明心見性也。
諸子探出這個消息,始知我生本性無時不在,非因靜而後有,不過由靜以養之耳。
至人心一靜,又如冰雪融化于不知不覺中,忽然現出一線靈光,非但人不及知,而己亦不自覺,斯時萬境澄徹,片念不生,覺得天地萬物無不自我包羅,古今萬年無不自我貫注。
此即孟子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則充塞乎兩大之間者是。
如此見性,方為真見,如此養性,始成直養。
斯時也,神遊于穆之表,氣貫太和之天,寂然湛然,渾然融然,而後[不至]不入于杳冥,使聖學等諸奇怪,亦不至逐于事物,使聖學流于紛馳,斯道得矣。
雖日用雲為,萬端交感,亦惟任天而動,率性以行,如大禹之治水,行所無事,卒之功滿天下而不知功,名滿天下而不知名,渾如赤子之知能愛敬,一出于天真,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則不自覺其知,不自覺其能,有與物俱化者焉。
諸子果明此道,以一貫萬,以萬歸一,自然煉精得元精,煉氣得元氣,煉神得元神,而長生可得,神仙可幾矣。
不論童真破體,不論老少賢愚,不論富貴貧賤,隻要有功有德,自成上聖高真。
雖曰虛無妙道,其實如如自在,了了長明。
昔人謂“針鋒上打得筋鬥,電光中立得住腳”,才是虛中實、無中有,而不等旁門之依稀仿佛也。
諸子由此修持,始焉心無生滅,則性可長存矣,繼焉息無出入,則命可長保矣。
古雲“心在丹田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不誠然乎?無奈今之修士不知清淨為本、真實為宗,或但務于虛靜,而不知下學上達之原一緻,或但事乎奔馳,而不知天德王道之本一貫;即有究心性之源,明造化之妙,又不知性為氣體,氣為性用,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所立。
漫說盡性即可至命,須知立命乃可了性。
彼徒存性,不能立命,每見氣動而神随,究不能斷夫情欲,神遊而氣散,更不能逃夫生死。
由此言之,修性大矣,而煉命尤急焉。
雖然,今之煉命者,但閉目靜坐,冥心寂照,徒守離中陰神,不采坎中陽氣。
倘念動而神馳,長生且不可得,安望不入輪回?又況徒事空靜,死守陰神,全無一點陽氣,眼前即無生機,安望死後為神?雖有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之五靈,究皆陰神,而神未入氣,氣未歸神,陰陽未合,神氣不交,息有出入,神亦變遷,心雖有入定之時,隻是強定之陰神,終未煉成不動之陽神,而生死難保,輪回種子尚在。
如此修煉,又與凡夫何異哉? 二十六 自乾坤破為坎離,已非舊物矣。
離外陽而内陰,坎外陰而内陽,外者假,内者為真。
且離中所有者精神,坎宮所有者氣血,坎虛而成實,離有而成無。
學者先采坎中真陽,補離中真陰,複還乾坤本來真面,即返本還原也。
法在以汞投鉛,以鉛制汞,複用天然神火久久溫養,以鉛雖先天之物,在人身氣血中,夾帶有陰氣在内,故日運符火包固己汞,必将鉛氣抽盡,化為明窗塵埃片片飛浮而去,隻存得一味靈妙丹藥。
再加九年面壁工夫,始能無形生形,成就一位真仙。
若但離宮修定,不向水府求玄,則離宮陰神猶是無而不有,虛而不實,縱靜中尋靜,深入杳冥之境,隻得一個恍惚陰神樣子,終不能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欲有則有、欲無則無、實實在在有個真迹也,故曰: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
”又有隻知煉命者,但固守下田,保養元精,前此未聞盡性之工,後此但求伏氣之術,惟煉離宮陰精使之化氣,複守腎間動氣使之不漏,不知移爐換鼎向上做煉氣化神工夫,雖胎田氣滿,可為長生不老人仙,然氣未歸神,神未伏氣,有時念慮一起,神行氣動,仍不免動淫生欲,故曰:修命不修性,“猶如鑒容無寶鏡。
”必也性命雙修,務令一身内外無處不是元精,無處不是元氣。
到得精已化氣,無複有生精之時,然後精竅可閉。
于此急尋聖師口訣,用上上乘法,行五龍捧聖之工,自虛危穴起,上至泥丸,降下丹田,所謂“四象攢來會中宮,何愁金丹不自結”者,此也。
斯時凡息停而胎息見,日夜運起神火,胎息綿綿,不内不外,若有若無,煉為不二元神。
如此煉氣化神,适為大周天火候。
張祖雲:“終日綿綿如醉漢,悠悠隻守洞中春”,又謂“綿綿密密,不貳不息,上合于穆之天”,又謂“無去來,無進退”,是也。
如此抽鉛添汞,以汞養鉛,待得鉛氣盡幹,汞性圓明,外息盡絕,内息俱無,隻有一點神光了照當空,是即氣化神矣。
學人初入定時,未至大定,猶為少陽,未煉到老陽之候,尤必惺惺不昧,寂寂無聞,不著有相,不著無相,庶元神才得超脫。
不然,神有依傍則不脫,神有方所則不超,安能跳出天地陰陽之外,而不為天地陰陽鼓鑄者?此煉虛一著,所以無作無為,無思無慮,純乎天然自然之極。
前此煉氣化神,雖無為而猶有迹。
到得煉神還虛,不似前此溫養之工猶有朕兆可尋也。
此為最上上乘之道。
二十七 精非交感之精,乃先天元精也。
何謂元精?此精自受生之初,陰陽二氣凝結一團,如露如珠,藏于心中為陰精,即天一生水是也。
其未感而動也,隻一氣耳。
及乎有觸而通,在肝則化為淚,在脾則化為唾,在肺則化為涕,在心則化為脈,在腎則化為精,寒則為涕,熱則為汗,聞香生津,嘗味垂涎,所謂“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靈物總皆陰。
”惟一念不起,一心内照,則七竅俱閉,元精無滲漏之區,久久凝煉,則精生有日,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一團溫和熱氣常發于陰腎之中。
斯時也,急以真意攝回丹田土釜,烹之煉之,溫之養之,則元精常住,元氣可生矣。
但藥有老嫩,火有文武,運有升降,歸爐溫養,皆有法度,學者須虛心求師,抉破真機得矣。
否則,一有不明,妄采妄煉,鮮不為害也。
此中危險,不可不知。
所以煉精者必凝神于中,調息于外,到得精神團聚,氣息和平,則精自生而氣自化矣。
所謂氣者,即此元精所煅煉而成也,但伏陰腎中,恍惚杳冥,凝結一區,靜則為氣,動則為精。
氣存則人存,氣亡則人亡。
氣之所關,非細故也。
氣之衰旺,人之老幼強弱因之;事為之舉廢,功業之成否,鮮不于氣是賴。
當其靜時,無形無象,隻有一團溫和之意,薰蒸四體,流貫一身;及有感而動,成孝悌之德,通乎神明,為忠義之舉,參乎天地,浩然沛然,至大至剛,有包羅宇宙之概。
孟子謂“集義生氣,集氣成勇,貫金石,格豚魚”者,皆此正氣為之也。
志以帥氣,氣以成義,無是氣,則頹靡不振矣。
世上凡金凡玉可以買得,惟有此氣,生死與俱,性命與共,非由積累功深,無以得其充裕也。
生須知氣未動,靜以養之,氣偶露,動以煉之。
古雲:“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此即一陽來複之候,眼有金光發見,口有甘露來朝,此即大藥發生之驗也。
急忙采取過關,服食溫養。
此時淫具縮盡,陽關固閉,絕外吸呼,用内神息,不許一點滲漏,務令息息盡歸真,神神齊聽命,使此氣入神中,神包氣外,久之渾然無氣息往來,惟覺一點靈光隐約在靈台之上,則元氣已化元神矣。
自此氣合于漠,神凝于虛,似有似無,不内不外,以煉至虛至靈之神。
再行向上工夫,遷神于上田,以無為神火,煉七日過關服食之工,則玉液功成。
自此不饑不寒,四時皆春,别有一重天地在我主持,而我有真我矣。
再接煉神還虛一步工夫,重置琴劍,再安爐鼎,現神則靈光普照,斂神則元氣渾然。
倘若神有動時,急忙收拾,攝回中宮,務令定定相續,如如自如,由少陽而養至老陽。
然後有感而動,念慮一起,可以跨鶴登雲,升天入地,做一切祛邪補正救人利物之事,且化百千萬億化身,到處現形救世,而不見其有損,即寂寂無迹,收斂至于無聲無臭,亦不見其少益。
蓋神之動也,以物之感而通,非神之無故自動也;其靜也,以物之無感而斂,亦非神之惡動常靜,其感其應,概因乎物,全不在己,所謂“常應常靜,常靜常應”,“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者是,是即還虛之真谛。
否則,神未養老,出之太早,不免見物而遷,堕入魔道而散。
即養得老壯,而思慮未絕,則志有所向,意有所圖,縱行為得當,亦覺有為而為,殊非虛無之本體。
何也?有為而為者,識神也;無為而為者,元神也。
識神用事,元神退聽,元神作主,識神悉化為元神。
此理欲之關,不容并立者也。
若識神未化,猶難割斷塵情,一念不謹,即堕入于生死輪回也而不自知,所謂“無量劫來生死種,癡人喚作本來人”是也。
尤要知元神無迹,元氣中之至靈處,即元神也,然必如谷之應聲,影之随形,自然而覺,自然而知,不假一毫安排,無容一絲拟議,如孟子謂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元神也。
由此推之,視聽言動,日用事為,無在不有元神作用,但有意者屬識神,無心者屬元神。
元神識神,所争隻在些子,學者須自審之。
能以元神作主,返入虛無境地,欲一則一,欲萬則萬,神通無外,法力無邊,豈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已哉! 二十八 火候之事,别無機密,隻是一個勉強自然、分文分武而已。
藥未生時,必須猛烹急煉以煅真金,如打戰然,務要振頓精神,奮力争先,切不可輸與他。
故丹經雲:“降魔杵,斬妖劍”,字字皆金針也。
藥既生後,當行河車工法。
若精神不振,亦難使清升而濁降。
古雲“專氣緻柔”,亦不過言一心一德之專緻,極其和順,非教之放弱也。
總要将後天凡息停止,不可絲毫運用。
蓋後天之息,凡火也,凡火傷人,不可用他,必須以先天神息無形無象者為主。
縱有後天之息未止,我亦不理他,隻心心念念融會先天神息,而後天凡息一聽上下往來,我不采他張他、與他作一個主,即得先天神息之用。
于是身心内外自如水晶塔子,琉璃寶瓶,通天通地,亘古亘今,覺得天地人物無不與我一體,兩相關切。
迨至三元混合,返乎太古之天,此時用火無火,幾于大化流行,上下與天地一也。
學道人第一要煉劍,劍即先天元氣也。
第二要鑄鏡,鏡即先天元神也。
神無雜妄,常常喚醒,不許走作,即明鏡高懸,物來畢照矣。
氣由積累,時時提攝,不放他弱,即慧劍排空,能斬三屍矣。
尤要有繩繩不絕、堅固忍耐之心,方能久道而化成。
否則,時作時辍,不能到左右逢源之候。
此即《中庸》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是慧即智也,慧劍即勇也,恒久不已、日夜無間,即仁而守之也。
爾等須向身心上實實讨出憑據,方有把握。
吾觀諸子用火有傷,不是用力之過,是動後天三焦火之過。
而今又近柔懦,故陽陷溺,不經神火猛烹急煉,斷不能飛騰而上泥丸,以補腦而還精,為長生不死之仙,所以清氣不升,濁氣日重也。
此須勇往為之,必一心一德,毋許走作,方得神氣歸還。
知否? 二十九 天地生生之道,不過一陰一陽往來疊運、氤氲無間而已。
然此皆後起之物也,若論其原,隻是無極太極,渾渾淪淪,浩浩淵淵,無可測識,無可名狀焉。
惟靜極而動,陰陽兆象,造化分形,而陽之升于上者為天,陰之降于下者為地,天地定位,人物得其理者成性,得其氣者成命,而太極不因之有損焉。
即天地未兆、人物未生以前,而太極渾淪無際,亦不因之有增焉。
夫太極,理也,無可端倪者也,而實為天地萬物之主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言兩儀之發端,無不自太極而來。
當其動而為陽,是氣機之蓄極必洩,非太極之有動也,其動也,其氣之屈而伸也;及靜而為太極,是氣機之歸根返本,非太極之有靜也,其靜也,亦其氣之伸而屈也。
要之,氣機有動靜,而太極無動靜。
爾學人務須明得這個源頭,始不堕于形氣之私。
其在人身,父母未生以前,則虛無而已,此時有何動靜?即太極也。
然雖無動無靜,而動靜之機無不包孕于虛無之内,故先儒謂“理可統氣”者,此也。
及氣機一動,落在人身,而太極判矣,陰陽分矣,五官百骸從此始矣。
一陰一陽,往來升降,皆離太極之理不得,若無此理,則亦塊然蠢物耳。
生等既明修煉要采陰陽之氣機以為長生之藥物,尤要得太極之渾淪才是神仙之根本,二者不容偏廢也。
如打坐時,一心凝神,除卻思慮,滅去幻緣,惟以無心為心,出于有意無意,渾渾淪淪,是得天地之始氣以為氣者也。
于是外調口鼻之凡息,内蘊呼吸之神息,一上一下,往來不息,氤氲不窮,而天地萬古不磨,即人物發生不息矣。
爾等行工,務令百無存想,萬慮全消,即得太極之理也。
調其神氣,運行周天,即是陰陽之氣也。
夫天地之所以萬古不磨者,由此理氣之運行耳。
我能效天地之無為而行,生生不已,即盜天地之元氣也。
其實有何盜哉!人與天地同一理氣,顧何以天地長存,而人物則有生死耶?隻因人物之生,雖抱一而居,涵養而處,無如氣自為氣,不得無思無慮之真,于是紛紛纭纭,糾纏寤寐,氣雖猶是,而理則無存矣,且理既無存,氣亦因之餒矣。
惟以無思無慮、無作無為為本,其氣機之流行一聽諸天道之自然,雖無采煉工夫,無作為意想,而總出之以自然,運之以無迹,如此即虛合道,道合自然矣。
雖然,初下手時,人心起滅不常,氣息往來不定,不得不勉強以息思慮,調氣息,但不可太為著意。
如太著意,皆屬後天之物,非先天之道,縱雲有得于身心,亦不過健旺凡體而已,不可以生法身也。
知之否?
但初行持,須要知腎中一陽生,而有真知現象,心中一陰生,而有靈知兆形。
到得工深學久,腎中之真知亦化為靈,心中之靈知亦化為真,真靈合而為一,真靈化而無有,所謂陀羅尼谛真靈乾谛薩婆诃者是。
吾觀諸子打坐,未嘗不是,但未得藥生之時,可數息以調息,至于藥氣已歸,切不可再用刻漏武火,須任其天然自然,元神始不為識神打散。
知否?諸子行工雖久,不能大生陽氣者,由于此處少理會也。
孔子稱顔子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蓋未得而求得,不容不用武火;既求而已得,又不可再行武火,須以天然神火溫養還丹,主人翁坐照當中足矣,此方合一動一靜、一武一文修養之道。
吾師今日所傳,自古丹經不肯輕洩者,吾已一口吐出。
諸子切勿謂為偶然事也。
二十五 性命雙修之學,非獨吾道為然,即三教聖人亦莫能外。
始以性立命,繼以命了性,終則性命合一,以還虛無之體,盡矣。
夫性本虛無,渾無物事,然必至虛而含至實,至無而含至有,始不堕于頑空一流。
學者下手興工,萬緣放下,纖塵不染,虛極靜笃之時,恍惚杳冥,而有靈光昭著,普照大千世界,此即靈台湛寂,佛所謂大覺如來,道所謂靈知真知是。
但人自有身後,一點真靈面目久為塵垢所污,大修行人所以必除思慮、祛塵緣,而于靜中養出端倪也,此即明心見性也。
諸子探出這個消息,始知我生本性無時不在,非因靜而後有,不過由靜以養之耳。
至人心一靜,又如冰雪融化于不知不覺中,忽然現出一線靈光,非但人不及知,而己亦不自覺,斯時萬境澄徹,片念不生,覺得天地萬物無不自我包羅,古今萬年無不自我貫注。
此即孟子養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則充塞乎兩大之間者是。
如此見性,方為真見,如此養性,始成直養。
斯時也,神遊于穆之表,氣貫太和之天,寂然湛然,渾然融然,而後[不至]不入于杳冥,使聖學等諸奇怪,亦不至逐于事物,使聖學流于紛馳,斯道得矣。
雖日用雲為,萬端交感,亦惟任天而動,率性以行,如大禹之治水,行所無事,卒之功滿天下而不知功,名滿天下而不知名,渾如赤子之知能愛敬,一出于天真,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實則不自覺其知,不自覺其能,有與物俱化者焉。
諸子果明此道,以一貫萬,以萬歸一,自然煉精得元精,煉氣得元氣,煉神得元神,而長生可得,神仙可幾矣。
不論童真破體,不論老少賢愚,不論富貴貧賤,隻要有功有德,自成上聖高真。
雖曰虛無妙道,其實如如自在,了了長明。
昔人謂“針鋒上打得筋鬥,電光中立得住腳”,才是虛中實、無中有,而不等旁門之依稀仿佛也。
諸子由此修持,始焉心無生滅,則性可長存矣,繼焉息無出入,則命可長保矣。
古雲“心在丹田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不誠然乎?無奈今之修士不知清淨為本、真實為宗,或但務于虛靜,而不知下學上達之原一緻,或但事乎奔馳,而不知天德王道之本一貫;即有究心性之源,明造化之妙,又不知性為氣體,氣為性用,無性則命無由生,無命則性無所立。
漫說盡性即可至命,須知立命乃可了性。
彼徒存性,不能立命,每見氣動而神随,究不能斷夫情欲,神遊而氣散,更不能逃夫生死。
由此言之,修性大矣,而煉命尤急焉。
雖然,今之煉命者,但閉目靜坐,冥心寂照,徒守離中陰神,不采坎中陽氣。
倘念動而神馳,長生且不可得,安望不入輪回?又況徒事空靜,死守陰神,全無一點陽氣,眼前即無生機,安望死後為神?雖有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之五靈,究皆陰神,而神未入氣,氣未歸神,陰陽未合,神氣不交,息有出入,神亦變遷,心雖有入定之時,隻是強定之陰神,終未煉成不動之陽神,而生死難保,輪回種子尚在。
如此修煉,又與凡夫何異哉? 二十六 自乾坤破為坎離,已非舊物矣。
離外陽而内陰,坎外陰而内陽,外者假,内者為真。
且離中所有者精神,坎宮所有者氣血,坎虛而成實,離有而成無。
學者先采坎中真陽,補離中真陰,複還乾坤本來真面,即返本還原也。
法在以汞投鉛,以鉛制汞,複用天然神火久久溫養,以鉛雖先天之物,在人身氣血中,夾帶有陰氣在内,故日運符火包固己汞,必将鉛氣抽盡,化為明窗塵埃片片飛浮而去,隻存得一味靈妙丹藥。
再加九年面壁工夫,始能無形生形,成就一位真仙。
若但離宮修定,不向水府求玄,則離宮陰神猶是無而不有,虛而不實,縱靜中尋靜,深入杳冥之境,隻得一個恍惚陰神樣子,終不能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欲有則有、欲無則無、實實在在有個真迹也,故曰: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
”又有隻知煉命者,但固守下田,保養元精,前此未聞盡性之工,後此但求伏氣之術,惟煉離宮陰精使之化氣,複守腎間動氣使之不漏,不知移爐換鼎向上做煉氣化神工夫,雖胎田氣滿,可為長生不老人仙,然氣未歸神,神未伏氣,有時念慮一起,神行氣動,仍不免動淫生欲,故曰:修命不修性,“猶如鑒容無寶鏡。
”必也性命雙修,務令一身内外無處不是元精,無處不是元氣。
到得精已化氣,無複有生精之時,然後精竅可閉。
于此急尋聖師口訣,用上上乘法,行五龍捧聖之工,自虛危穴起,上至泥丸,降下丹田,所謂“四象攢來會中宮,何愁金丹不自結”者,此也。
斯時凡息停而胎息見,日夜運起神火,胎息綿綿,不内不外,若有若無,煉為不二元神。
如此煉氣化神,适為大周天火候。
張祖雲:“終日綿綿如醉漢,悠悠隻守洞中春”,又謂“綿綿密密,不貳不息,上合于穆之天”,又謂“無去來,無進退”,是也。
如此抽鉛添汞,以汞養鉛,待得鉛氣盡幹,汞性圓明,外息盡絕,内息俱無,隻有一點神光了照當空,是即氣化神矣。
學人初入定時,未至大定,猶為少陽,未煉到老陽之候,尤必惺惺不昧,寂寂無聞,不著有相,不著無相,庶元神才得超脫。
不然,神有依傍則不脫,神有方所則不超,安能跳出天地陰陽之外,而不為天地陰陽鼓鑄者?此煉虛一著,所以無作無為,無思無慮,純乎天然自然之極。
前此煉氣化神,雖無為而猶有迹。
到得煉神還虛,不似前此溫養之工猶有朕兆可尋也。
此為最上上乘之道。
二十七 精非交感之精,乃先天元精也。
何謂元精?此精自受生之初,陰陽二氣凝結一團,如露如珠,藏于心中為陰精,即天一生水是也。
其未感而動也,隻一氣耳。
及乎有觸而通,在肝則化為淚,在脾則化為唾,在肺則化為涕,在心則化為脈,在腎則化為精,寒則為涕,熱則為汗,聞香生津,嘗味垂涎,所謂“涕唾精津氣血液,七般靈物總皆陰。
”惟一念不起,一心内照,則七竅俱閉,元精無滲漏之區,久久凝煉,則精生有日,如春暖天氣熟睡方醒,一團溫和熱氣常發于陰腎之中。
斯時也,急以真意攝回丹田土釜,烹之煉之,溫之養之,則元精常住,元氣可生矣。
但藥有老嫩,火有文武,運有升降,歸爐溫養,皆有法度,學者須虛心求師,抉破真機得矣。
否則,一有不明,妄采妄煉,鮮不為害也。
此中危險,不可不知。
所以煉精者必凝神于中,調息于外,到得精神團聚,氣息和平,則精自生而氣自化矣。
所謂氣者,即此元精所煅煉而成也,但伏陰腎中,恍惚杳冥,凝結一區,靜則為氣,動則為精。
氣存則人存,氣亡則人亡。
氣之所關,非細故也。
氣之衰旺,人之老幼強弱因之;事為之舉廢,功業之成否,鮮不于氣是賴。
當其靜時,無形無象,隻有一團溫和之意,薰蒸四體,流貫一身;及有感而動,成孝悌之德,通乎神明,為忠義之舉,參乎天地,浩然沛然,至大至剛,有包羅宇宙之概。
孟子謂“集義生氣,集氣成勇,貫金石,格豚魚”者,皆此正氣為之也。
志以帥氣,氣以成義,無是氣,則頹靡不振矣。
世上凡金凡玉可以買得,惟有此氣,生死與俱,性命與共,非由積累功深,無以得其充裕也。
生須知氣未動,靜以養之,氣偶露,動以煉之。
古雲:“忽然夜半一聲雷,萬戶千門次第開”,此即一陽來複之候,眼有金光發見,口有甘露來朝,此即大藥發生之驗也。
急忙采取過關,服食溫養。
此時淫具縮盡,陽關固閉,絕外吸呼,用内神息,不許一點滲漏,務令息息盡歸真,神神齊聽命,使此氣入神中,神包氣外,久之渾然無氣息往來,惟覺一點靈光隐約在靈台之上,則元氣已化元神矣。
自此氣合于漠,神凝于虛,似有似無,不内不外,以煉至虛至靈之神。
再行向上工夫,遷神于上田,以無為神火,煉七日過關服食之工,則玉液功成。
自此不饑不寒,四時皆春,别有一重天地在我主持,而我有真我矣。
再接煉神還虛一步工夫,重置琴劍,再安爐鼎,現神則靈光普照,斂神則元氣渾然。
倘若神有動時,急忙收拾,攝回中宮,務令定定相續,如如自如,由少陽而養至老陽。
然後有感而動,念慮一起,可以跨鶴登雲,升天入地,做一切祛邪補正救人利物之事,且化百千萬億化身,到處現形救世,而不見其有損,即寂寂無迹,收斂至于無聲無臭,亦不見其少益。
蓋神之動也,以物之感而通,非神之無故自動也;其靜也,以物之無感而斂,亦非神之惡動常靜,其感其應,概因乎物,全不在己,所謂“常應常靜,常靜常應”,“寂寂而惺惺,惺惺而寂寂”者是,是即還虛之真谛。
否則,神未養老,出之太早,不免見物而遷,堕入魔道而散。
即養得老壯,而思慮未絕,則志有所向,意有所圖,縱行為得當,亦覺有為而為,殊非虛無之本體。
何也?有為而為者,識神也;無為而為者,元神也。
識神用事,元神退聽,元神作主,識神悉化為元神。
此理欲之關,不容并立者也。
若識神未化,猶難割斷塵情,一念不謹,即堕入于生死輪回也而不自知,所謂“無量劫來生死種,癡人喚作本來人”是也。
尤要知元神無迹,元氣中之至靈處,即元神也,然必如谷之應聲,影之随形,自然而覺,自然而知,不假一毫安排,無容一絲拟議,如孟子謂乍見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是元神也。
由此推之,視聽言動,日用事為,無在不有元神作用,但有意者屬識神,無心者屬元神。
元神識神,所争隻在些子,學者須自審之。
能以元神作主,返入虛無境地,欲一則一,欲萬則萬,神通無外,法力無邊,豈但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已哉! 二十八 火候之事,别無機密,隻是一個勉強自然、分文分武而已。
藥未生時,必須猛烹急煉以煅真金,如打戰然,務要振頓精神,奮力争先,切不可輸與他。
故丹經雲:“降魔杵,斬妖劍”,字字皆金針也。
藥既生後,當行河車工法。
若精神不振,亦難使清升而濁降。
古雲“專氣緻柔”,亦不過言一心一德之專緻,極其和順,非教之放弱也。
總要将後天凡息停止,不可絲毫運用。
蓋後天之息,凡火也,凡火傷人,不可用他,必須以先天神息無形無象者為主。
縱有後天之息未止,我亦不理他,隻心心念念融會先天神息,而後天凡息一聽上下往來,我不采他張他、與他作一個主,即得先天神息之用。
于是身心内外自如水晶塔子,琉璃寶瓶,通天通地,亘古亘今,覺得天地人物無不與我一體,兩相關切。
迨至三元混合,返乎太古之天,此時用火無火,幾于大化流行,上下與天地一也。
學道人第一要煉劍,劍即先天元氣也。
第二要鑄鏡,鏡即先天元神也。
神無雜妄,常常喚醒,不許走作,即明鏡高懸,物來畢照矣。
氣由積累,時時提攝,不放他弱,即慧劍排空,能斬三屍矣。
尤要有繩繩不絕、堅固忍耐之心,方能久道而化成。
否則,時作時辍,不能到左右逢源之候。
此即《中庸》雲:“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是慧即智也,慧劍即勇也,恒久不已、日夜無間,即仁而守之也。
爾等須向身心上實實讨出憑據,方有把握。
吾觀諸子用火有傷,不是用力之過,是動後天三焦火之過。
而今又近柔懦,故陽陷溺,不經神火猛烹急煉,斷不能飛騰而上泥丸,以補腦而還精,為長生不死之仙,所以清氣不升,濁氣日重也。
此須勇往為之,必一心一德,毋許走作,方得神氣歸還。
知否? 二十九 天地生生之道,不過一陰一陽往來疊運、氤氲無間而已。
然此皆後起之物也,若論其原,隻是無極太極,渾渾淪淪,浩浩淵淵,無可測識,無可名狀焉。
惟靜極而動,陰陽兆象,造化分形,而陽之升于上者為天,陰之降于下者為地,天地定位,人物得其理者成性,得其氣者成命,而太極不因之有損焉。
即天地未兆、人物未生以前,而太極渾淪無際,亦不因之有增焉。
夫太極,理也,無可端倪者也,而實為天地萬物之主宰。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此言兩儀之發端,無不自太極而來。
當其動而為陽,是氣機之蓄極必洩,非太極之有動也,其動也,其氣之屈而伸也;及靜而為太極,是氣機之歸根返本,非太極之有靜也,其靜也,亦其氣之伸而屈也。
要之,氣機有動靜,而太極無動靜。
爾學人務須明得這個源頭,始不堕于形氣之私。
其在人身,父母未生以前,則虛無而已,此時有何動靜?即太極也。
然雖無動無靜,而動靜之機無不包孕于虛無之内,故先儒謂“理可統氣”者,此也。
及氣機一動,落在人身,而太極判矣,陰陽分矣,五官百骸從此始矣。
一陰一陽,往來升降,皆離太極之理不得,若無此理,則亦塊然蠢物耳。
生等既明修煉要采陰陽之氣機以為長生之藥物,尤要得太極之渾淪才是神仙之根本,二者不容偏廢也。
如打坐時,一心凝神,除卻思慮,滅去幻緣,惟以無心為心,出于有意無意,渾渾淪淪,是得天地之始氣以為氣者也。
于是外調口鼻之凡息,内蘊呼吸之神息,一上一下,往來不息,氤氲不窮,而天地萬古不磨,即人物發生不息矣。
爾等行工,務令百無存想,萬慮全消,即得太極之理也。
調其神氣,運行周天,即是陰陽之氣也。
夫天地之所以萬古不磨者,由此理氣之運行耳。
我能效天地之無為而行,生生不已,即盜天地之元氣也。
其實有何盜哉!人與天地同一理氣,顧何以天地長存,而人物則有生死耶?隻因人物之生,雖抱一而居,涵養而處,無如氣自為氣,不得無思無慮之真,于是紛紛纭纭,糾纏寤寐,氣雖猶是,而理則無存矣,且理既無存,氣亦因之餒矣。
惟以無思無慮、無作無為為本,其氣機之流行一聽諸天道之自然,雖無采煉工夫,無作為意想,而總出之以自然,運之以無迹,如此即虛合道,道合自然矣。
雖然,初下手時,人心起滅不常,氣息往來不定,不得不勉強以息思慮,調氣息,但不可太為著意。
如太著意,皆屬後天之物,非先天之道,縱雲有得于身心,亦不過健旺凡體而已,不可以生法身也。
知之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