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育堂語錄卷一(二十九段)
關燈
小
中
大
之降之,進之退之,由是而溫養烹煉之,日複一日,自然智慧日開,精神大長。
否則,水尚初潮,金生未兆,而遽以神火猛烹急煉,不惟金氣不生,反因凡火熾熱,燒竭一身元精元氣也。
若藥氣已長,而猶以二分之火應之,則金氣旺而火不稱,猶之爐火煉鐵,礦多炭少而火不宏,火反為礦所埋,安望融化成金而為有用之物哉?此等細密工夫,在生等自家在坐上較量,為增為減,以柔以剛,定其分數铢兩可也。
故曰:“臨爐定铢兩,二分水有餘,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是其義也。
大凡用工采取烹煉,總要知得何者是真陽之氣,何者是假陽之氣。
辨别了然,始不枉用工夫。
如子進陽火,以采取真陽之物也。
午退陰符,以退卻至陰之物也。
卯酉二時沐浴,以存真陽者也。
要知陽不宜太剛,太剛則折,當以柔道濟之。
陰不宜太柔,太柔則懦,須以剛德主之。
卯門沐浴者,所以防陽之過剛也。
酉門沐浴者,所以防陰之過柔也。
若陽氣過剛,必将凡火引而至上,以為患于上焦。
陰氣過柔,必将真陽退卻,而陰氣反來作主,私欲憧憧,往來無息,身亦因之懦弱不振。
此又将何以處之哉?法在以神了照之,提攝之,不使陰氣潛滋暗長于其中,自然陽長而陰消,可以煉睡魔矣。
二十 修養之道,的是返自家故物,還已失本來。
無論老少賢愚,皆可學得。
無奈世人不明這個消息,不以老自推,便以愚自畫。
豈知這個天機原在太虛中渾渾淪淪,不因老愚而有增減乎!隻怕人不立志以求。
是以先天一點至陽之精落于後天塵垢之污者,愈加陷溺而不返也。
諸子亦知之乎?即如陽生藥産,總以端莊正坐盤膝為主,呼之至上,上則無形,吸之至下,下則無象,以眼微微向上而觀,即采取也。
若藥氣已壯,用吸舐撮閉之法,緊閉六門,存神定慮,此正法也。
吾再進而言之,神要不動不搖,心要能虛能謙,身如泰山,心似寒潭,專心一志,自然真氣沖沖直上,不似旁門純以意思牽引。
要知此氣不是外來之氣,是吾人受生之初先天一點氤氲元氣入于胞胎之中者是。
隻為後天氣息用事,先天氣息蔽而不見。
一朝凡息已停,真息自露。
尤要知真氣既生,我家主人翁正正當當坐鎮中庭,方有主宰。
故丹法雲:“内伏天罡,外推鬥柄”,是其訣也。
若藥氣已生而行周天法工,内不伏天罡,則氣機無主,必有差度妄行之弊。
若藥氣已行,外不推鬥柄,仍然死守中庭,則無生發之機,猶天地以日月為功用,日月以天地為主宰,斯為體用俱備,本末不違也。
至于進火于子,是洪濛未判之初,混沌初分之始,其時恍惚杳冥,方是法眼正藏。
退符于午,又如春生萬物,至午而極,其時生機勃發,陽氣極盛,的是正傳。
若卯時沐浴者,是從子時進火起以後,陰而生陽,至此陽不多而陰不少,丹經所謂“上弦金八兩,得水中之金半斤”者,正是陰陽調和,兩不相争也,故宜停符不運。
然而陽氣猶未至于純,陰氣尚未幾乎息,不得不再運二時之火,升之直上,斯為卯沐浴。
從望六之候,漸漸陽消陰長,謂之陰符者,蓋以命系于坎,上半月為進為陽,性寄于離,下半月為退為陰,此殆謂“潛心于淵,合氣于漠”,“動以煉命,靜以養性”,使性之虛無者,至此而入于定靜,故曰退陰符,即“卷之則退藏于密”者,是其旨矣。
若如時師口訣,直謂陽之生十五而極,陰之長又自十六而生,謂為凡陰猶然昏昏罔罔,斯亦何必退符為哉?無是理也。
吾師不為抉破,恐諸子不明升降進退之道皆是扶陽抑陰,彼以退符為昏默寂靜,斯大錯矣。
吾師所傳,萬兩黃金買不得,十字街前送至人,斷無有徇情者也。
諸子總要聽吾之教,一心向上做去。
吾不負汝,切莫似他将信将疑、欲修不修、而以财為命可也。
二十一 諸子工夫愈進,火候愈老,滿腔之中,無非真意。
蓋先天神火既長,則後天凡火自盛,倘念不自持,或生怒心,或生恚念,或起淫心,或生貪念,種種嫉妒嗔恨,要無非後天凡火之起。
此火一起,即有邪火焚身之患。
吾見幾多修士,平日修煉,隻在深山靜養,不與人事,及至出而和光,竟自一爐火起,而萬斛靈砂立地傾矣。
此吾所以教人不專在靜處修,而必于市廛人物匆匆之地煉也。
夫未經收養之火,還不見大害,若收之至極,藏之愈深,自與火微之日大不相同。
或一身抽搐,或六腑動移,或五官發見有象有聲,隻要真氣遊行,此神能定足矣,切不可因其有動遂行驚訝。
我總是一個不動心,不理他,愈加十分持養,十分謹慎,務期煉而至于死地可也。
吾師從此抉破,生等須學曾子一生戰兢,自無百般之病。
所以學道人終身俱在無底船中坐,朽木橋上行也。
即此日火雖新生,藥亦稚嫩,然猶要提防火起,以耗散吾之元神。
不然,養之數年,敗之一旦,良可惜矣。
他如接人應物,一切事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已經定意,不必三心;即錢财之出,不允則已,允則一諾千金,無有移易,以免外侮之來而心不甯,内念之起而心亦怍,此亦除煩惱之一法。
蓋煩惱即火,火起丹傷,勢不能兩立也。
諸子能體吾言,在在提防,時時保護,夫焉有不成丹者哉?總之,丹道千言萬語,不過神氣二字,始而神與氣離,我即以神調氣,以氣凝神,終則神氣融化于虛空,結成一團大如黍米之珠,懸于四大五行不著之處,一片虛無境象。
是即“打破太虛空,獨立法王身”是也。
而其工總不外性情二字,始而以性和情,繼則以情歸性,到性情合一,現出本來法身,即返本還原,複吾生身受氣之初是。
雖然,還未到無上上乘之妙境也。
夫人未生之初,一點靈光渾然藏于太虛,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抟之不得,此時有何性,又有何情?以此思之,連性情二字都是有形有質,隻算得後天中之先天,以其猶有依傍也。
到此絕頂一步,不著于有性,亦不著于無情,連性情之有無亦且不立,此即跳出性情,獨煉一點虛無元氣,所謂空空忘忘,其實忘無所忘,空無所空,還于太虛,連天地都不為我作用,是即可以化子生孫,現出百千萬億法身,變化無窮者矣。
若隻不離一個虛無,還是二乘。
連此虛無亦無,所以神妙莫測也。
要之,此金丹始終之工法也。
諸子體之慎之。
二十二 煉丹之道,雖曰先天元氣醞釀而成,其實非後天有形之氣不能瞥見先天元氣,是知先後二氣,兩不可無者也。
若無後天滓質之氣,則先天一氣無自而生;若非先天清空一氣,則後天屍氣概屬幻化之具,終不足以結成胎仙。
吾觀諸子于先天真一之氣不能實實在在認得真、修得足者,皆由後天色身太弱,無以蓬蓬勃勃而洞見本來虛無妙相也。
今為諸子再言後天之氣。
夫人之身所以健爽者,無非此後天之氣足也。
氣何在?即身間一呼一吸,出入往來,氤氲内蘊者是。
此氣即腎間動氣,肺主之而出,腎迎之而入,一出一入,往還于中黃宮内,則内而髒腑,外而肢體,無處不運,即無處不充,所謂身心兩泰、毛發肌膚皆精瑩矣。
顧自後天言,肺之出氣,腎之納氣,兩相調和勻稱,無或長或短之弊,自然無病,可以長生不老。
然先天則金生水,即天一生水是,而後天則必自土而生金,金而生水,金水調勻,生生不息,故必節飲食、薄滋味、慎言語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脾氣,與夫一舉一動節其勞逸,戒其昏睡,則土旺自能生金,金旺自能生水,水氣一運,則脾土滋潤,而金清水白,可以光華四達,無有違礙焉。
諸子欲收先天元氣蘊于中宮,吹噓不已,化化無窮,離不得一出一入之呼吸息息歸根,神氣兩相融結,和合不解,然後後天氣足,先天之氣之生始有自也。
若不于後天呼吸之息息息向中宮吹噓,則金無所生,水不能足,一身内外多是一團燥灼之氣,猶之天氣亢陽,而土無潤澤之氣,萬物之枯焦不待言。
此一呼一吸所以為人生生之本也。
諸子于今用工,不必别尋奧妙,但于行住坐卧之時,常常調其呼吸,順其自然,任其天然,毫無加損于其間,亦不縱放于其際,一切日用雲為,總總一個不動心,不動氣,不過勞過逸,自然後天氣旺,先天元氣自回還于五官之地,不必問先天何在,而先天之氣自在是矣。
若不知保養後天,徒尋先天元氣,勢如炊沙求飯,萬不可得。
到得後天屍氣一聚于中,先天之氣自在于内,氤氤氲氲,兀兀騰騰,莫可名狀,而亦無可名狀者。
若曰可名,皆是後天之氣,不足以還原返本而成神仙骨格焉。
諸子知否?若先天元氣到時,隻有一點可驗之處:心如活潑之泉,體似峻峋之石,自然一身内外無處不爽快,無處不圓融,非可意想作為而得者也。
故先天一氣名曰虛無元氣。
以此思之,足見先天一氣無可名,無可指,後人強名之曰先天一氣。
既屬強名,實無所有。
學者于此元和内蘊之時,而猶欲于身心内實實摸拟一個色相出來,錯矣錯矣!且此摸拟之心即是後天之意。
有此一意,而先天淳樸之氣必為後天之氣打散,雖曰先天,猶是後天也。
諸子近于吾道已窺其淵源,諒于吾師今日之言實能知其底蘊,不複以後天識神作為主翁也。
在修道之始,恐其不明真谛,必要尋師訪友,求其實在下落,步步都有踏實處。
及大道已明,修之于身,煉而為藥,又要将從前一切知見概行泯卻,不許一絲半點參錯于中,反将玄黃混合者打破,不能凝聚為一團也。
古人謂“打破虛空為了當”,諸子思之,虛空二字猶著不得,何物可以添上?隻似孩提之童,嘻笑怒罵皆是天然自然,前不思,後不想,當前一任其行止,而己毫無與焉。
然此言雖容易,而欲真真實實會悟其妙,非數十年苦工,不能識其微也。
二十三 為師念生辛苦多年,未了然于此一氣,不妨預為抉破。
此個虛無一氣,又謂真一之氣,又曰真一之精,又曰天然元氣,又曰清空一氣,種種名色,不一而足,要無非無聲無臭、無思無慮之真,卻不在内,不在外,隐在色身之中,謂之法身。
然如此難思量,難揣度,卻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孔子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足見此個元氣天然自然,未嘗一息偶離,離此即不得生,又何以成人耶?然必如何而後可覓哉?雖然,著一覓字,又千差萬錯,增數十重障蔽。
惟有如生等所說,一切放下,一絲不挂,萬緣不染,此個虛無之氣即在個中。
生積久功深,諒已明白無疑。
要知此個虛無一氣,天地人物同是一般,富貴貧賤均是一理,極之生死患難,亦不為之改移。
氣息有盈虛消長,而此個元氣無有盈虛消長。
第後學淺見,不知人有清濁明暗皆是氣機運行,而專以氣之清明尋虛無一氣,而于昏濁之際則以為不在也。
讵知此個元氣,不因清明而有,亦不為昏濁而無,隻怕不知去欲存理,閑邪歸正,于氣清時,有一流連顧盼之意,于氣濁時,又加一憂郁煩惱之心,明明元氣當前,如日月之照臨,無不光明洞達,反因此障礙心起,遂如浮雲遮蔽,而日月無光矣。
尤要明得此個元氣,本無朕兆,亦無形色,實為後天精氣神之根本,先天精氣神之主宰。
故虛無一氣,在先天而生乎陰陽,落後天而藏于陰陽。
總之,人能打掃得閑思雜慮、一切起心動念的障礙,幹幹淨淨,不染纖塵,足矣。
然在後生小子,氣息壯旺,易得會其真際,而在年華已邁者,猶難調和氣血,保養靈光,采此一點至陽之精,此又将奈之何哉?吾再示生一個采煉法程。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生等于元氣未見時,不妨以神光下照,将此神火去感動水府所陷之金,久久自然水中火發,而真金出礦矣。
此感而彼應,其幾有捷于影響者。
故古人教後學,于寂然不動中無可采取,教以神光下照之法,而于通處下手,以采取先天一味至真之氣出來,以為丹本者,此也。
亦非此個動氣即元氣也,要知此個元氣,方其未形之時,未嘗不在,然而清空之氣不可見也,及其既形之際,又非此個有形者即是真一之氣,而要不過此真一之氣之所發皇也。
當其發時,恍惚杳冥,略有可以認識者在,此亦猶見影知形之意,其實仍無所見耳。
到此發見昭著,“放之則彌六合”,即天地亦不能載,所謂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者,即此是也。
然雖無量無邊,而仍不離于方寸,所謂“卷之則退藏于密”者,是其義也。
由此以思,氤氲者仍是陰陽真氣,而主宰此真氣者,始是至真之元氣也。
知否?故自古仙真探斯之赜而知源,窮斯之神而知化,煉形複歸于一氣,煉氣複還于虛無,要無非借假以形真也。
又聞古人雲:“真一之氣,視無形,聽無聲。
”如之何而能凝結以成黍米之珠哉?聖人以法追攝,采取于一時辰内,法即回光返照,以我去感,彼自相應者是也。
及其既現真一之氣,猶不可見,此又何以捉摸之而後采而服之,以成虛無之仙耶?聖人以有而形無,以實而形虛。
實而有者,冥昏真陽也;虛而無者,龍虎二八初弦之氣也。
要不過以此有形而煉出那無形之元氣出來,才可為丹。
生等今聞吾真一之氣,諒不複以後天陰陽、先天陰陽,認為真一之氣,庶幾近道矣。
二十四 修煉之道,人隻知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豈知先天後天陰陽之外,還離不得真靈之知,才是天地之根,造化之本也。
夫後天陰陽者何?即人身受胎之始,借父精母血而生者。
到子時坎中有一陽之氣運行于一身内外,午時離中有一陰之氣周流于六腑官骸,二氣疊運,無有窒機,故日見其長。
及至成人,多思慮以傷神,好淫蕩以損精,精神衰敗,此一身内外陰陽不複運行矣。
至人以順行之常道,為逆修之丹道,始而垂簾塞兌,息慮忘機,默默回光返照于丹田一竅之中,以采取真陽之氣,烹煉至陰之精。
此即先天陰陽生于虛無之際,不區區在色身上尋讨者也。
如此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陰陽交會,神息相依,而坎中之真陽生于活子時,由是動以采之,上升下降,活午時到,離中真陰生于其際,由是靜以養之,收于玄玄一竅。
世人隻知靜養,而不知動采,何以回宮?又或但知動采,而不知靜養,何以結丹?此處切不可胡混。
尤要知活子時到,所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有物有精等景象,猶是先天陰陽比象,還不是太極之體。
太極之體,彼感此應,一動即覺,所謂時至神知,即先天之真知。
學道人須于此認得清,方得先天一氣。
活午時到,離中雖有至陰之精兆而為象,如圓陀陀,光灼灼,猶非先天真精、太極立基之本也。
要知此時惺惺不昧,天然一念現前,能為萬變主宰,此即古人所謂心中之靈知,先天至真之精發見也。
斯時也,在無知之學人,偶然朕兆當前,心神歡悅,即存一了照之心,或欲其長存不去,如此先天雖本無物,因此一心去了照他、留戀他,又添一重障蔽,先天頓為後天所蒙,天心頓為人心所汩。
學者于此天然真宰現前,惟有不即不離
否則,水尚初潮,金生未兆,而遽以神火猛烹急煉,不惟金氣不生,反因凡火熾熱,燒竭一身元精元氣也。
若藥氣已長,而猶以二分之火應之,則金氣旺而火不稱,猶之爐火煉鐵,礦多炭少而火不宏,火反為礦所埋,安望融化成金而為有用之物哉?此等細密工夫,在生等自家在坐上較量,為增為減,以柔以剛,定其分數铢兩可也。
故曰:“臨爐定铢兩,二分水有餘,其三遂不入,火二與之俱”,是其義也。
大凡用工采取烹煉,總要知得何者是真陽之氣,何者是假陽之氣。
辨别了然,始不枉用工夫。
如子進陽火,以采取真陽之物也。
午退陰符,以退卻至陰之物也。
卯酉二時沐浴,以存真陽者也。
要知陽不宜太剛,太剛則折,當以柔道濟之。
陰不宜太柔,太柔則懦,須以剛德主之。
卯門沐浴者,所以防陽之過剛也。
酉門沐浴者,所以防陰之過柔也。
若陽氣過剛,必将凡火引而至上,以為患于上焦。
陰氣過柔,必将真陽退卻,而陰氣反來作主,私欲憧憧,往來無息,身亦因之懦弱不振。
此又将何以處之哉?法在以神了照之,提攝之,不使陰氣潛滋暗長于其中,自然陽長而陰消,可以煉睡魔矣。
二十 修養之道,的是返自家故物,還已失本來。
無論老少賢愚,皆可學得。
無奈世人不明這個消息,不以老自推,便以愚自畫。
豈知這個天機原在太虛中渾渾淪淪,不因老愚而有增減乎!隻怕人不立志以求。
是以先天一點至陽之精落于後天塵垢之污者,愈加陷溺而不返也。
諸子亦知之乎?即如陽生藥産,總以端莊正坐盤膝為主,呼之至上,上則無形,吸之至下,下則無象,以眼微微向上而觀,即采取也。
若藥氣已壯,用吸舐撮閉之法,緊閉六門,存神定慮,此正法也。
吾再進而言之,神要不動不搖,心要能虛能謙,身如泰山,心似寒潭,專心一志,自然真氣沖沖直上,不似旁門純以意思牽引。
要知此氣不是外來之氣,是吾人受生之初先天一點氤氲元氣入于胞胎之中者是。
隻為後天氣息用事,先天氣息蔽而不見。
一朝凡息已停,真息自露。
尤要知真氣既生,我家主人翁正正當當坐鎮中庭,方有主宰。
故丹法雲:“内伏天罡,外推鬥柄”,是其訣也。
若藥氣已生而行周天法工,内不伏天罡,則氣機無主,必有差度妄行之弊。
若藥氣已行,外不推鬥柄,仍然死守中庭,則無生發之機,猶天地以日月為功用,日月以天地為主宰,斯為體用俱備,本末不違也。
至于進火于子,是洪濛未判之初,混沌初分之始,其時恍惚杳冥,方是法眼正藏。
退符于午,又如春生萬物,至午而極,其時生機勃發,陽氣極盛,的是正傳。
若卯時沐浴者,是從子時進火起以後,陰而生陽,至此陽不多而陰不少,丹經所謂“上弦金八兩,得水中之金半斤”者,正是陰陽調和,兩不相争也,故宜停符不運。
然而陽氣猶未至于純,陰氣尚未幾乎息,不得不再運二時之火,升之直上,斯為卯沐浴。
從望六之候,漸漸陽消陰長,謂之陰符者,蓋以命系于坎,上半月為進為陽,性寄于離,下半月為退為陰,此殆謂“潛心于淵,合氣于漠”,“動以煉命,靜以養性”,使性之虛無者,至此而入于定靜,故曰退陰符,即“卷之則退藏于密”者,是其旨矣。
若如時師口訣,直謂陽之生十五而極,陰之長又自十六而生,謂為凡陰猶然昏昏罔罔,斯亦何必退符為哉?無是理也。
吾師不為抉破,恐諸子不明升降進退之道皆是扶陽抑陰,彼以退符為昏默寂靜,斯大錯矣。
吾師所傳,萬兩黃金買不得,十字街前送至人,斷無有徇情者也。
諸子總要聽吾之教,一心向上做去。
吾不負汝,切莫似他将信将疑、欲修不修、而以财為命可也。
二十一 諸子工夫愈進,火候愈老,滿腔之中,無非真意。
蓋先天神火既長,則後天凡火自盛,倘念不自持,或生怒心,或生恚念,或起淫心,或生貪念,種種嫉妒嗔恨,要無非後天凡火之起。
此火一起,即有邪火焚身之患。
吾見幾多修士,平日修煉,隻在深山靜養,不與人事,及至出而和光,竟自一爐火起,而萬斛靈砂立地傾矣。
此吾所以教人不專在靜處修,而必于市廛人物匆匆之地煉也。
夫未經收養之火,還不見大害,若收之至極,藏之愈深,自與火微之日大不相同。
或一身抽搐,或六腑動移,或五官發見有象有聲,隻要真氣遊行,此神能定足矣,切不可因其有動遂行驚訝。
我總是一個不動心,不理他,愈加十分持養,十分謹慎,務期煉而至于死地可也。
吾師從此抉破,生等須學曾子一生戰兢,自無百般之病。
所以學道人終身俱在無底船中坐,朽木橋上行也。
即此日火雖新生,藥亦稚嫩,然猶要提防火起,以耗散吾之元神。
不然,養之數年,敗之一旦,良可惜矣。
他如接人應物,一切事為,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已經定意,不必三心;即錢财之出,不允則已,允則一諾千金,無有移易,以免外侮之來而心不甯,内念之起而心亦怍,此亦除煩惱之一法。
蓋煩惱即火,火起丹傷,勢不能兩立也。
諸子能體吾言,在在提防,時時保護,夫焉有不成丹者哉?總之,丹道千言萬語,不過神氣二字,始而神與氣離,我即以神調氣,以氣凝神,終則神氣融化于虛空,結成一團大如黍米之珠,懸于四大五行不著之處,一片虛無境象。
是即“打破太虛空,獨立法王身”是也。
而其工總不外性情二字,始而以性和情,繼則以情歸性,到性情合一,現出本來法身,即返本還原,複吾生身受氣之初是。
雖然,還未到無上上乘之妙境也。
夫人未生之初,一點靈光渾然藏于太虛,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抟之不得,此時有何性,又有何情?以此思之,連性情二字都是有形有質,隻算得後天中之先天,以其猶有依傍也。
到此絕頂一步,不著于有性,亦不著于無情,連性情之有無亦且不立,此即跳出性情,獨煉一點虛無元氣,所謂空空忘忘,其實忘無所忘,空無所空,還于太虛,連天地都不為我作用,是即可以化子生孫,現出百千萬億法身,變化無窮者矣。
若隻不離一個虛無,還是二乘。
連此虛無亦無,所以神妙莫測也。
要之,此金丹始終之工法也。
諸子體之慎之。
二十二 煉丹之道,雖曰先天元氣醞釀而成,其實非後天有形之氣不能瞥見先天元氣,是知先後二氣,兩不可無者也。
若無後天滓質之氣,則先天一氣無自而生;若非先天清空一氣,則後天屍氣概屬幻化之具,終不足以結成胎仙。
吾觀諸子于先天真一之氣不能實實在在認得真、修得足者,皆由後天色身太弱,無以蓬蓬勃勃而洞見本來虛無妙相也。
今為諸子再言後天之氣。
夫人之身所以健爽者,無非此後天之氣足也。
氣何在?即身間一呼一吸,出入往來,氤氲内蘊者是。
此氣即腎間動氣,肺主之而出,腎迎之而入,一出一入,往還于中黃宮内,則内而髒腑,外而肢體,無處不運,即無處不充,所謂身心兩泰、毛發肌膚皆精瑩矣。
顧自後天言,肺之出氣,腎之納氣,兩相調和勻稱,無或長或短之弊,自然無病,可以長生不老。
然先天則金生水,即天一生水是,而後天則必自土而生金,金而生水,金水調勻,生生不息,故必節飲食、薄滋味、慎言語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脾氣,與夫一舉一動節其勞逸,戒其昏睡,則土旺自能生金,金旺自能生水,水氣一運,則脾土滋潤,而金清水白,可以光華四達,無有違礙焉。
諸子欲收先天元氣蘊于中宮,吹噓不已,化化無窮,離不得一出一入之呼吸息息歸根,神氣兩相融結,和合不解,然後後天氣足,先天之氣之生始有自也。
若不于後天呼吸之息息息向中宮吹噓,則金無所生,水不能足,一身内外多是一團燥灼之氣,猶之天氣亢陽,而土無潤澤之氣,萬物之枯焦不待言。
此一呼一吸所以為人生生之本也。
諸子于今用工,不必别尋奧妙,但于行住坐卧之時,常常調其呼吸,順其自然,任其天然,毫無加損于其間,亦不縱放于其際,一切日用雲為,總總一個不動心,不動氣,不過勞過逸,自然後天氣旺,先天元氣自回還于五官之地,不必問先天何在,而先天之氣自在是矣。
若不知保養後天,徒尋先天元氣,勢如炊沙求飯,萬不可得。
到得後天屍氣一聚于中,先天之氣自在于内,氤氤氲氲,兀兀騰騰,莫可名狀,而亦無可名狀者。
若曰可名,皆是後天之氣,不足以還原返本而成神仙骨格焉。
諸子知否?若先天元氣到時,隻有一點可驗之處:心如活潑之泉,體似峻峋之石,自然一身内外無處不爽快,無處不圓融,非可意想作為而得者也。
故先天一氣名曰虛無元氣。
以此思之,足見先天一氣無可名,無可指,後人強名之曰先天一氣。
既屬強名,實無所有。
學者于此元和内蘊之時,而猶欲于身心内實實摸拟一個色相出來,錯矣錯矣!且此摸拟之心即是後天之意。
有此一意,而先天淳樸之氣必為後天之氣打散,雖曰先天,猶是後天也。
諸子近于吾道已窺其淵源,諒于吾師今日之言實能知其底蘊,不複以後天識神作為主翁也。
在修道之始,恐其不明真谛,必要尋師訪友,求其實在下落,步步都有踏實處。
及大道已明,修之于身,煉而為藥,又要将從前一切知見概行泯卻,不許一絲半點參錯于中,反将玄黃混合者打破,不能凝聚為一團也。
古人謂“打破虛空為了當”,諸子思之,虛空二字猶著不得,何物可以添上?隻似孩提之童,嘻笑怒罵皆是天然自然,前不思,後不想,當前一任其行止,而己毫無與焉。
然此言雖容易,而欲真真實實會悟其妙,非數十年苦工,不能識其微也。
二十三 為師念生辛苦多年,未了然于此一氣,不妨預為抉破。
此個虛無一氣,又謂真一之氣,又曰真一之精,又曰天然元氣,又曰清空一氣,種種名色,不一而足,要無非無聲無臭、無思無慮之真,卻不在内,不在外,隐在色身之中,謂之法身。
然如此難思量,難揣度,卻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孔子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足見此個元氣天然自然,未嘗一息偶離,離此即不得生,又何以成人耶?然必如何而後可覓哉?雖然,著一覓字,又千差萬錯,增數十重障蔽。
惟有如生等所說,一切放下,一絲不挂,萬緣不染,此個虛無之氣即在個中。
生積久功深,諒已明白無疑。
要知此個虛無一氣,天地人物同是一般,富貴貧賤均是一理,極之生死患難,亦不為之改移。
氣息有盈虛消長,而此個元氣無有盈虛消長。
第後學淺見,不知人有清濁明暗皆是氣機運行,而專以氣之清明尋虛無一氣,而于昏濁之際則以為不在也。
讵知此個元氣,不因清明而有,亦不為昏濁而無,隻怕不知去欲存理,閑邪歸正,于氣清時,有一流連顧盼之意,于氣濁時,又加一憂郁煩惱之心,明明元氣當前,如日月之照臨,無不光明洞達,反因此障礙心起,遂如浮雲遮蔽,而日月無光矣。
尤要明得此個元氣,本無朕兆,亦無形色,實為後天精氣神之根本,先天精氣神之主宰。
故虛無一氣,在先天而生乎陰陽,落後天而藏于陰陽。
總之,人能打掃得閑思雜慮、一切起心動念的障礙,幹幹淨淨,不染纖塵,足矣。
然在後生小子,氣息壯旺,易得會其真際,而在年華已邁者,猶難調和氣血,保養靈光,采此一點至陽之精,此又将奈之何哉?吾再示生一個采煉法程。
《易》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生等于元氣未見時,不妨以神光下照,将此神火去感動水府所陷之金,久久自然水中火發,而真金出礦矣。
此感而彼應,其幾有捷于影響者。
故古人教後學,于寂然不動中無可采取,教以神光下照之法,而于通處下手,以采取先天一味至真之氣出來,以為丹本者,此也。
亦非此個動氣即元氣也,要知此個元氣,方其未形之時,未嘗不在,然而清空之氣不可見也,及其既形之際,又非此個有形者即是真一之氣,而要不過此真一之氣之所發皇也。
當其發時,恍惚杳冥,略有可以認識者在,此亦猶見影知形之意,其實仍無所見耳。
到此發見昭著,“放之則彌六合”,即天地亦不能載,所謂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本者,即此是也。
然雖無量無邊,而仍不離于方寸,所謂“卷之則退藏于密”者,是其義也。
由此以思,氤氲者仍是陰陽真氣,而主宰此真氣者,始是至真之元氣也。
知否?故自古仙真探斯之赜而知源,窮斯之神而知化,煉形複歸于一氣,煉氣複還于虛無,要無非借假以形真也。
又聞古人雲:“真一之氣,視無形,聽無聲。
”如之何而能凝結以成黍米之珠哉?聖人以法追攝,采取于一時辰内,法即回光返照,以我去感,彼自相應者是也。
及其既現真一之氣,猶不可見,此又何以捉摸之而後采而服之,以成虛無之仙耶?聖人以有而形無,以實而形虛。
實而有者,冥昏真陽也;虛而無者,龍虎二八初弦之氣也。
要不過以此有形而煉出那無形之元氣出來,才可為丹。
生等今聞吾真一之氣,諒不複以後天陰陽、先天陰陽,認為真一之氣,庶幾近道矣。
二十四 修煉之道,人隻知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豈知先天後天陰陽之外,還離不得真靈之知,才是天地之根,造化之本也。
夫後天陰陽者何?即人身受胎之始,借父精母血而生者。
到子時坎中有一陽之氣運行于一身内外,午時離中有一陰之氣周流于六腑官骸,二氣疊運,無有窒機,故日見其長。
及至成人,多思慮以傷神,好淫蕩以損精,精神衰敗,此一身内外陰陽不複運行矣。
至人以順行之常道,為逆修之丹道,始而垂簾塞兌,息慮忘機,默默回光返照于丹田一竅之中,以采取真陽之氣,烹煉至陰之精。
此即先天陰陽生于虛無之際,不區區在色身上尋讨者也。
如此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陰陽交會,神息相依,而坎中之真陽生于活子時,由是動以采之,上升下降,活午時到,離中真陰生于其際,由是靜以養之,收于玄玄一竅。
世人隻知靜養,而不知動采,何以回宮?又或但知動采,而不知靜養,何以結丹?此處切不可胡混。
尤要知活子時到,所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有物有精等景象,猶是先天陰陽比象,還不是太極之體。
太極之體,彼感此應,一動即覺,所謂時至神知,即先天之真知。
學道人須于此認得清,方得先天一氣。
活午時到,離中雖有至陰之精兆而為象,如圓陀陀,光灼灼,猶非先天真精、太極立基之本也。
要知此時惺惺不昧,天然一念現前,能為萬變主宰,此即古人所謂心中之靈知,先天至真之精發見也。
斯時也,在無知之學人,偶然朕兆當前,心神歡悅,即存一了照之心,或欲其長存不去,如此先天雖本無物,因此一心去了照他、留戀他,又添一重障蔽,先天頓為後天所蒙,天心頓為人心所汩。
學者于此天然真宰現前,惟有不即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