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彖傳
上彖傳
彖、卽文王所系之辭。
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
後凡言傳者放此。
乾下乾上乾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乃統天。
彖、吐亂反。
○此專以天道明乾義。
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
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
大哉、歎辭。
元、大也、始也。
乾元、天德之大始。
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
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
故曰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施、始豉反。
卦内同。
○此釋乾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禦天。
始、卽元也。
終、謂貞也。
不終則無始。
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
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變者、化之漸。
化者、變之成。
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
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
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後。
此言乾道變化、無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以釋利貞之義也。
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聖人在上、高出于物、猶乾道之變化也。
萬國各得其所而鹹甯、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
此言聖人之利貞也。
蓋嘗統而論之。
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于實也。
貞則實之成也。
實之旣成、則其根蔕脫落、可複種而生矣。
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無端也。
然而四者之閑、生氣流行、初無閑斷。
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
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緻太平之占也。
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并行而不悖也。
坤卦放此。
坤下坤上坤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
而首言元也。
至、極也。
比大義差緩。
始者、氣之始。
生者、形之始。
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疆、居良反。
下同。
○言亨也。
德合無疆、謂配乾也。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言利貞也。
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
牝、陰物。
而馬又行地之物也。
行地無疆、則順而健矣。
柔順利貞、坤之德也。
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
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雲也。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
故坤之德、常減于乾之半也。
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震下坎上屯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難、去聲。
六二象同。
○以二體釋卦名義。
始交、謂震。
難生、謂坎。
動乎險中。
大亨貞。
以二體之德釋卦辭。
動、震之為也。
險、坎之地也。
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
乃用文王本意。
雷雨之動滿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
以二體之象釋卦辭。
雷、震象。
雨、坎象。
天造、猶言天運。
草、雜亂。
昧、晦冥也。
陰陽交而雷雨作。
雜亂晦冥、塞乎兩閑。
天下未定、名分未明。
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甯之時也。
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坎下艮上蒙 ○蒙、山下有險。
險而止、蒙。
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再三渎、渎則不告、渎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以卦體釋卦辭也。
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
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
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
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
渎、筮者二三、則問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
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乾下坎上需 ○需、須也。
險在前也。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渉大川、往有功也。
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坎下乾上訟 ○訟、上剛下險。
險而健、訟。
以卦德釋卦名義。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終兇、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尙中正也。
不利渉大川、入于淵也。
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坎下坤上師 ○師、衆也。
貞、正也。
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王、往況反。
○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
以、謂能左右之也。
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為所以也。
能以衆正、則王者之師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吉又何咎矣。
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無咎之義。
剛中、謂九二。
應、謂六五應之。
行險、謂行危道。
順、謂順人心。
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
毒、害也。
師旅之興、不無害于天下。
然以其
傳者、孔子所以釋經之辭也。
後凡言傳者放此。
乾下乾上乾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
乃統天。
彖、吐亂反。
○此專以天道明乾義。
又析元亨利貞為四德、以發明之。
而此一節、首釋元義也。
大哉、歎辭。
元、大也、始也。
乾元、天德之大始。
故萬物之生、皆資之以為始也。
又為四德之首、而貫乎天德之始終。
故曰統天。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施、始豉反。
卦内同。
○此釋乾之亨也。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
時乘六龍以禦天。
始、卽元也。
終、謂貞也。
不終則無始。
不貞則無以為元也。
此言聖人大明乾道之終始、則見卦之六位各以時成、而乘此六陽以行天道。
是乃聖人之元亨也。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變者、化之漸。
化者、變之成。
物所受為性、天所賦為命。
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
各正者、得于有生之初。
保合者、全于已生之後。
此言乾道變化、無所不利、而萬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
以釋利貞之義也。
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聖人在上、高出于物、猶乾道之變化也。
萬國各得其所而鹹甯、猶萬物之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也。
此言聖人之利貞也。
蓋嘗統而論之。
元者物之始生、亨者物之暢茂、利則向于實也。
貞則實之成也。
實之旣成、則其根蔕脫落、可複種而生矣。
此四德之所以循環而無端也。
然而四者之閑、生氣流行、初無閑斷。
此元之所以包四德而統天也。
其以聖人而言、則孔子之意、蓋以此卦為聖人得天位、行天道、而緻太平之占也。
雖其文義有非文王之舊者、然讀者各以其意求之、則并行而不悖也。
坤卦放此。
坤下坤上坤 ○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乃順承天。
此以地道明坤之義。
而首言元也。
至、極也。
比大義差緩。
始者、氣之始。
生者、形之始。
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疆、居良反。
下同。
○言亨也。
德合無疆、謂配乾也。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
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言利貞也。
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
牝、陰物。
而馬又行地之物也。
行地無疆、則順而健矣。
柔順利貞、坤之德也。
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
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雲也。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
西南得朋、乃與類行。
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
故坤之德、常減于乾之半也。
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震下坎上屯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難、去聲。
六二象同。
○以二體釋卦名義。
始交、謂震。
難生、謂坎。
動乎險中。
大亨貞。
以二體之德釋卦辭。
動、震之為也。
險、坎之地也。
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
乃用文王本意。
雷雨之動滿盈。
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
以二體之象釋卦辭。
雷、震象。
雨、坎象。
天造、猶言天運。
草、雜亂。
昧、晦冥也。
陰陽交而雷雨作。
雜亂晦冥、塞乎兩閑。
天下未定、名分未明。
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甯之時也。
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坎下艮上蒙 ○蒙、山下有險。
險而止、蒙。
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再三渎、渎則不告、渎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以卦體釋卦辭也。
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
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
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
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
渎、筮者二三、則問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
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乾下坎上需 ○需、須也。
險在前也。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渉大川、往有功也。
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坎下乾上訟 ○訟、上剛下險。
險而健、訟。
以卦德釋卦名義。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終兇、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尙中正也。
不利渉大川、入于淵也。
以卦變卦體卦象釋卦辭。
坎下坤上師 ○師、衆也。
貞、正也。
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王、往況反。
○此以卦體釋師貞之義。
以、謂能左右之也。
一陽在下之中、而五陰皆為所以也。
能以衆正、則王者之師矣。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
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
吉又何咎矣。
又以卦體卦德釋丈人吉無咎之義。
剛中、謂九二。
應、謂六五應之。
行險、謂行危道。
順、謂順人心。
此非有老成之德者不能也。
毒、害也。
師旅之興、不無害于天下。
然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