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關燈
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索,色白反。

    長,之丈反。

    少,詩照反。

    下章同。

    索,求也,謂揲蓍以求爻也。

    男女,指卦中一陰一陽之爻而言。

     上第十章。

     乾為天,為圜,為君,為父,為玉,為金,為寒,為冰,為大赤,為良馬,為老馬,為瘠馬,為駁馬,為木果。

    圜,音圓。

    駁,邦角反。

    《荀九家》此下有「為龍,為直,為衣,為言」。

     坤為地,為母,為布,為釜,為吝啬,為均,為子母牛,為大輿,為文,為衆,為柄。

    其于地也為黑。

    釜,房甫反。

    啬,音色。

    《荀九家》有「為牝,為迷,為方,為囊,為裳,為黃,為帛,為漿」。

     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

    其于馬也,為善鳴,為足,為作足,為的颡;其于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音孚。

    筤,音郎。

    萑,音丸。

     ,主樹反。

    蕃,音煩。

    《荀九家》有「為玉,為鹄,為鼓」。

     巽為木,為風,為長女,為繩直,為工,為白,為長,為高,為進退,為不果,為臭,其于人也,為寡發,為廣颡,為多白眼,為近利市三倍,其究為躁卦。

    下「為長」之長,如字。

    《荀九家》有「為楊,為 鹳」。

     坎為水,為溝渎,為隐伏,為矯車柔,為弓輪。

    其于人也,為加憂,為心病,為耳痛,為血卦,為赤;其于馬也,為美脊,為亟心,為下首,為薄蹄,為曳;其于輿也,為多眚,為通,為月,為盜;其于 木也,為堅多心。

    車柔,如九反。

    亟,紀力反。

    曳,以制反。

    《荀九家》有「為宮,為律,為可,為棟,為叢棘,為狐,為蒺藜,為桎梏」。

     離為火,為日,為電,為中女,為甲胄,為戈兵。

    其于人也,為大腹,為乾卦,為鼈,為蟹,為蠃,為蚌,為龜;其于木也,為科上槁。

    乾,音幹。

    蟹,戶買反。

    蠃,力禾反。

    蚌,步項反。

    《荀九家》,有「為牝牛」。

     艮為山,為徑路,為小石,為門阙,為果蓏,為阍寺,為指,為狗,為鼠,為黔喙之屬。

    其于木也,為堅多節。

    蓏,力果反。

    黔,其堅反。

    喙,況廢反;又音咒。

    《荀九家》有「為鼻,為虎,為狐」。

     兌為澤,為少女,為巫,為口舌,為毀折,為附決。

    其于地也,為剛鹵,為妾,為羊。

    折,之列反。

    鹵,力杜反。

    《荀九家》有「為常,為輔頰」。

     上第十一章。

    此章廣八卦之象,其間多不可曉者,求之于經,亦不盡合也。

     序卦傳 上篇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故受之以《屯》。

    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

    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

    需者,飲食之道也。

    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

    師者,衆也。

    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

    比者,比也。

    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晁氏曰:「鄭本無‘而泰’二字。

    」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

    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

     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

    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

    豫必有随,故受之以《随》。

    以喜随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

    蠱者,事也。

    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

    臨者,大也。

    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

    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

    嗑者,合也。

    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

    贲者,飾也。

    緻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

    剝者,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複》。

    複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有無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

    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

    頤者,養也。

    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

    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

    坎者,陷也。

    陷必有所麗,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