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關燈
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

    行,下孟反。

    道因辭顯,行以數神。

    酬酢,謂應對。

     佑神,謂助神化之功。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變化之道,即上文數法是也,皆非人之所能為,故夫子歎之。

    而門人加「子曰」以别上文也。

     上第九章。

    此章言天地大衍之數,揲蓍求卦之法,然亦略矣。

    意其詳具于大蔔筮人之官,而今不可考耳。

    其可推者,《啟蒙》備言之。

     第十章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蔔筮者尚其占。

     四者皆變化之道,神之所為者也。

    是以君子将有為也,将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向,許兩反,古文響字。

    與,音預,下同。

    此尚辭、尚占之事,言人以蓍問《易》,求其卦爻之辭,而以之發言處事,則易受人之命而有以告之。

    如向之應聲,以決其未來之吉兇也。

    以言,與「以言者尚其辭」之「以言」義同。

    命,則将筮而告蓍之語。

    《冠禮》「筮日宰自右贊命」是也。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參,七南反。

    錯,七各反。

    綜,作弄反。

    此尚象之事,變則象之未定者也。

    參者,三數之也。

    伍 者,五數之也。

    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後,更相考核,以審其多寡之實也。

    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

    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

    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

    蓋通三揲兩手之策,以成陰、陽、老、少之畫,究七、八、九、六之數,以定卦爻動靜之象也。

    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

    按《荀子》雲:「窺敵制變,欲伍以參。

    」《韓非》曰:「省同異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

    」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

    」《史記》曰:「必參而伍之。

    」又曰:「參伍不失。

    」《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準。

    」此足以相發明矣。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此四者,易之體所以立,而用所以行者也。

    易,指蓍卦。

    無思、無為,言其無心也。

    寂然者,感之體。

    感通者,寂之 用。

    人心之妙,其動靜亦如此。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幾,音機。

    下同。

    研,猶審也。

    幾,微也。

    所以極深者,至精也。

    所以研幾者,至變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所以通志而成務者,神之所為也。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上第十章。

    此章承上章之意,言《易》之用,有此四者。

     第十一章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夫,音扶。

    冒,莫報反。

    斷,丁亂反。

    開物成務,謂使人蔔 筮以知吉兇,而成事業。

    冒天下之道,謂卦爻既設,而天下之道皆在其中。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

    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方以知」之知,音智。

    下「知以」、「睿知」,并同。

    易,音亦。

    與,音預。

    夫,音扶。

    圓神,謂變化無方。

    方知,謂事有定理。

    易以貢,謂變易以告人。

    聖人體具三者之德,而無一塵之累。

    無事,則其心寂然,人莫能窺;有事,則神知之用,随感而應,所謂無蔔筮而知吉兇也。

    神武不殺,得其理而不假其物之謂。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夫,音扶。

    神物,謂蓍龜。

    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

    明天道,故知神物之可興;察民故,故知其用之不 可不有以開其先。

    是以作為蔔筮以教人,而于此焉齋戒以考其占,使其心神明不測,如鬼神之能知來也。

     是故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見,賢遍反。

    阖辟,動靜之機也。

    先言坤者,由靜而動也。

    乾、坤、變、通者,化育之功也。

    見象、形器者,生物之序也。

    法者,聖人修道之所為。

    而神者,百姓自然之日用也。

     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大,音泰。

    一每生二,自然之理也。

     《易》者,陰陽之變。

    大極者,其理也。

    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

    四象者,次為二畫以分大少。

    八卦者,次為三畫而三才之象始備。

    此數言者,實聖人作《易》自然之次第,有不假絲毫智力而成者。

    畫卦揲蓍,其序皆然。

     詳見序例、《啟蒙》。

    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有吉有兇,是生大業。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緻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赜索隐,鈎深緻遠,以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

    縣,音玄。

    探,吐南反。

    索,色白反。

    亹,亡偉反。

    富貴,謂有天下、履帝位。

    「立」下疑有阙文。

    亹亹,猶勉勉也。

    疑則怠,決故勉。

     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見,賢遍反。

    此四者,聖人作《易》之所由也。

    《河圖》、《洛書》,詳見《啟蒙》。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斷,丁亂反。

    四象,謂陰、陽、老、少。

    示,謂示人以所值之卦爻。

     上第十一章。

    此章專言蔔筮。

     第十二章 《易》曰:「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子曰:「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釋《大有》上九爻義。

    然在此無所 屬,或恐是錯簡,宜在第八章之末。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僞,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言之所傳者淺,象之所示者深,觀奇偶二畫,包含變化,無有窮盡,則可見矣。

    變通、鼓舞,以事而言。

    兩「子曰」字,疑衍其一。

    蓋「子曰」字,皆後人所加,故有此誤。

    如近世《通書》,乃周子所自作,亦為後人每章加以「周子曰」字,其設問答處,正如此也。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

    《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缊,與蘊同。

    邪,于遮反。

    幾,音機。

    缊,所包蓄者,猶衣之着也。

    《易》之所有, 陰陽而已。

    凡陽皆乾,凡陰皆坤,畫卦定位,則二者成列,而《易》之體立矣。

    乾坤毀,謂卦畫不立;乾坤息,謂變化不行。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卦爻陰陽,皆形而下者,其理則道也。

    因其自然之化而裁制之,變之義也。

    「變通」二字,上章以天言,此章以人言。

     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重出,以起下文。

    極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卦,即象也;辭,即爻也。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行,下孟反。

    卦爻所以變通者在人,人之所以能神而明之者在德。

     上第十二章。

     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