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辭下傳
系辭下傳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重,直龍反。
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
象,謂卦之形體也。
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為六十四也。
爻,六爻也。
既重而後卦有六爻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聖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辭以命其吉兇,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兇、悔、吝,皆辭之所命也。
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後見。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趣,七樹反。
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吉兇者,貞勝者也,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
天下之事,非吉則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觀,官換反。
夫,音 扶。
觀,示也。
天下之動,其變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阝貴然示人簡矣。
确,苦角反。
易,音異。
阝貴,音頹。
确然,健貌。
阝貴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偶,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
爻象動乎内,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内,謂蓍卦之中。
外,謂蓍卦之外。
變,即動乎内之變。
辭,即見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曰人」之人,今本作「仁」。
呂氏從古,蓋所謂「非衆罔與守邦」。
上第一章。
此章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包,蒲交反。
王,于況反。
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
」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
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罔,與網同。
罟,音古。
佃,音田。
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斫,涉角反。
耜,音似。
耒,力對反。
耨,奴豆反。
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乾》、《坤》變化而無為。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刳,口姑反。
剡,以冉反。
木在水上也。
「緻遠以利天下」,疑衍。
服牛乘馬,引重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随》。
下動,上說。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重,直龍反。
柝,他各反。
預備之意。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斷,丁緩反。
杵,昌呂反。
掘,其月反。
下止,上動。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乖然後威以服之。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處,上聲。
壯固之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衣,去聲。
送死大事,而過于厚。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明決之意。
上第二章。
此章言聖人制器尚象之事。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彖者,材也。
彖言一卦之材。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效,放也。
是故吉兇生而悔吝着也。
悔吝本微,因此而着。
上第三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
奇,紀宜反。
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行,下孟反。
君,謂陽。
民,謂陰。
上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此引《鹹》九四爻辭而釋之。
言理本無二,而殊塗百慮,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為哉?必思而從, 則所從者亦狹矣。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信,音申。
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則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後有從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之神,以緻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蠖,纡縛反。
蟄,真立反。
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
精研其義,至于入神,屈之至也。
然乃所以為出而緻用之本,利其施用,無适不安,信之極也。
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内外交相養,互相發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 也。
」下學之事,盡力于精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已。
自是以上,則亦無所用其力矣。
至于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緻耳。
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緻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
張子曰:「氣有陰陽。
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此上四節,皆以釋《鹹》九四爻義。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見邪?」釋《困》六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射,石亦反。
隼,恤允反。
括,古活反。
括,結礙也。
此釋《解》上六爻義。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屦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校,音教。
此釋《噬嗑》初九爻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兇。
’」何,河可反。
去,羌呂反。
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此釋《否》九五爻義。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兇。
’言不勝其任也。
」知,音智。
鮮,仙善反。
折,之設反。
饣束,音速。
渥,烏角反。
勝,音升。
此釋《鼎》九四爻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
成列,謂《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類。
象,謂卦之形體也。
因而重之,謂各因一卦而以八卦次第加之,為六十四也。
爻,六爻也。
既重而後卦有六爻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剛柔相推,而卦爻之變,往來交錯,無不可見,聖人因其如此,而皆系之辭以命其吉兇,則占者所值當動之爻象,亦不出乎此矣。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吉、兇、悔、吝,皆辭之所命也。
然必因卦爻之動而後見。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趣,七樹反。
一剛一柔,各有定位,自此而彼,變以從時。
吉兇者,貞勝者也,貞,正也,常也,物以其所正為常者也。
天下之事,非吉則兇,非兇則吉,常相勝而不已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觀,官換反。
夫,音 扶。
觀,示也。
天下之動,其變無窮,然順理則吉,逆理則兇,則其所正而常者,亦一理而已矣。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阝貴然示人簡矣。
确,苦角反。
易,音異。
阝貴,音頹。
确然,健貌。
阝貴然,順貌,所謂「貞觀」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此謂上文乾、坤所示之理,爻之奇偶,卦之消息,所以效而象之。
爻象動乎内,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内,謂蓍卦之中。
外,謂蓍卦之外。
變,即動乎内之變。
辭,即見乎外之辭。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曰人」之人,今本作「仁」。
呂氏從古,蓋所謂「非衆罔與守邦」。
上第一章。
此章言卦爻吉兇,造化功業。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包,蒲交反。
王,于況反。
王昭素曰:「‘與地’之間,諸本多有‘天’字。
」俯仰遠近,所取不一,然不過以驗陰陽消息兩端而已。
神明之德,如健順動止之性,萬物之情,如雷風山澤之象。
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罔,與網同。
罟,音古。
佃,音田。
兩目相承,而物麗焉。
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
斫,涉角反。
耜,音似。
耒,力對反。
耨,奴豆反。
二體皆木,上入下動,天下之益,莫大于此。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
日中為市,上明而下動,又借噬為市,嗑為合也。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乾》、《坤》變化而無為。
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
刳,口姑反。
剡,以冉反。
木在水上也。
「緻遠以利天下」,疑衍。
服牛乘馬,引重緻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随》。
下動,上說。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
重,直龍反。
柝,他各反。
預備之意。
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
斷,丁緩反。
杵,昌呂反。
掘,其月反。
下止,上動。
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
睽,乖然後威以服之。
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處,上聲。
壯固之意。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
衣,去聲。
送死大事,而過于厚。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
明決之意。
上第二章。
此章言聖人制器尚象之事。
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易》卦之形,理之似也。
彖者,材也。
彖言一卦之材。
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效,放也。
是故吉兇生而悔吝着也。
悔吝本微,因此而着。
上第三章。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震》、《坎》、《艮》為陽卦,皆一陽二陰;《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
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偶。
奇,紀宜反。
凡陽卦皆五畫,凡陰卦皆四畫。
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行,下孟反。
君,謂陽。
民,謂陰。
上第四章。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緻而百慮。
天下何思何慮?此引《鹹》九四爻辭而釋之。
言理本無二,而殊塗百慮,莫非自然,何以思慮為哉?必思而從, 則所從者亦狹矣。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信,音申。
言往來屈信,皆感應自然之常理,加憧憧焉,則入于私矣,所以必思而後有從也。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精義之神,以緻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蠖,纡縛反。
蟄,真立反。
因言屈信往來之理,而又推以言學,亦有自然之機也。
精研其義,至于入神,屈之至也。
然乃所以為出而緻用之本,利其施用,無适不安,信之極也。
然乃所以為入而崇德之資,内外交相養,互相發也。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 也。
」下學之事,盡力于精義利用,而交養互發之機,自不能已。
自是以上,則亦無所用其力矣。
至于窮神知化,乃德盛仁熟而自緻耳。
然不知者,往而屈也;自緻者,來而信也,是亦感應自然之理而已。
張子曰:「氣有陰陽。
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此上四節,皆以釋《鹹》九四爻義。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藜,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見邪?」釋《困》六三爻義。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射,石亦反。
隼,恤允反。
括,古活反。
括,結礙也。
此釋《解》上六爻義。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屦校滅趾,無咎。
’此之謂也。
」校,音教。
此釋《噬嗑》初九爻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兇。
’」何,河可反。
去,羌呂反。
此釋《噬嗑》上九爻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
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此釋《否》九五爻義。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饣束,其形渥,兇。
’言不勝其任也。
」知,音智。
鮮,仙善反。
折,之設反。
饣束,音速。
渥,烏角反。
勝,音升。
此釋《鼎》九四爻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