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咎也。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剛中在下,無應于上,故為履道平坦,幽獨守貞之象。
幽人履道而遇其占,則貞而吉矣。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跛,波我反。
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以此履乾,必見傷害,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兇。
又為剛武之人,得志而肆暴之象,如秦政、項籍,豈能久也。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
「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咥人之兇,位不當也。
「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九四,履虎尾,朔心朔心,終吉。
朔心,山革反,音色。
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
然以剛居柔,故能戒懼而得終吉。
《象》曰:「朔心朔心,終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貞厲。
夬,古快反。
九五以剛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說應之,凡事必行,無所疑礙。
故其象為夬決其履,雖使得正,亦危道也。
故其占為雖正而危,為戒深矣。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傷于所恃。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視履之終,以考其祥,周旋無虧,則得元吉。
占者禍福,視其所履而未定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若得元吉,則大有福慶也。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通也。
為卦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
正月之卦也。
小,謂陰。
大,謂陽。
言坤往居外,乾來居内。
又自《歸妹》來,則六往居四,九來居三也。
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吉而享矣。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長,丁丈反。
《否》卦同。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财、裁同。
相,息亮反。
左,音佐。
右,音佑。
财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其不及。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茹,人餘反。
彙,于位反,音胃。
《否》卦同。
三陽在下,相連而進,拔茅連茹之象,征行之吉也。
占者陽剛,則其征吉矣。
郭璞《洞林》讀至「彙」字絕句,下卦放此。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馮,音憑。
九二以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
占者能包容荒穢,而果斷剛決,不遺遐遠,而不昵朋比,則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将過于中,泰将極而否欲來之時也。
恤,憂也。
孚,所期之信也。
戒占者艱難守貞,則無咎而有福。
《象》曰:「無往不複」,天地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已過乎中,泰已極矣,故三陰翩然而下複,不待富而其類從之,不待戒令而信也。
其占為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當戒也。
陰虛陽實,故凡言不富者,皆陰爻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陰本居下,在上為失實。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以陰居尊,為泰之主。
柔中虛己,下應九二,吉之道也。
而帝乙歸妹之時,亦嘗占得此爻。
占者如是,則有祉而元吉矣。
凡經以古人為言,如高宗、箕子之類者,皆放此。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上六,城複于隍。
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複,房六反。
下同。
泰極而否,城複于隍之象。
戒 占者不可力争,但可自守,雖得其貞,亦不免于羞吝。
《象》曰:「城複于隍」,其命亂也。
命亂故複否,告命,所以治之也。
治,平聲。
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備鄙反。
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
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
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
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内,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
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誤也。
《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
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辟,音避。
難,去聲。
收斂其德,不形于外,以避小人之難。
人不得以祿位榮之。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
蓋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小人而變為君子,則能以愛君為念,而不計其私矣。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陰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
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大人則當安守其否而後道亨。
蓋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自失其守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言不亂于小人之群。
六三,包羞。
以陰居陽而不中正,小人志于傷善而未能也,故為包羞之象。
然以其未發,故無兇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否過中矣,将濟之時也。
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占為有命無咎,而疇類三陽,皆獲其福也。
命,謂天命。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與包同。
古《易》作「包」。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也。
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則吉。
然又當戒懼如《系辭傳》所雲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上九,傾否。
先否後喜。
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
其占為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離,亦三畫卦之名。
一陰麗于二陽之間,故其德為麗、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
同人,與人同也。
以離遇乾,火上同于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九五,又卦唯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為同人。
于野,謂曠遠而無私也,有亨道矣。
以健而行,故能涉川。
為卦内文明而外剛健,六二中正而有應,則君子之道也。
占者能如是,則亨,而又可涉險。
然必其所同合于君子之道,乃為利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以卦體釋卦名義。
柔,謂六二。
乾,謂九五。
同人曰。
衍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緻亨而利涉哉?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
類族辨物,所以審異而緻同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同人之初,未有私主。
以剛在下,上無系應,可以無咎。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黨也。
六二雖中且正,然有應于上,不能大同而系于私,吝之道也。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莽,莫蕩反。
剛而不中,上無正應,欲同于二而非其正,懼九五之見攻,故有此象。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言不能行。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音庸。
剛不中正,又無應與,亦欲同于六二,而為三所隔,故為乘墉以攻之象。
然以剛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
占者如是,則是能改過而得吉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乘其墉矣,則非其力之足也,特以義之弗克而不攻耳。
能以義斷,困而反于法則,故吉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号,戶羔反。
咷,道刀反。
《旅》卦同。
五剛中正,二以柔中正,相應于下,同心者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
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故有此象。
然六二柔弱而三四剛強,故必用大師以勝之,然後得相遇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直,謂理直。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居外無應,物莫與同,然亦可以無悔,故其象占如此。
郊,在野之内,未至于曠遠,但荒僻無與同耳。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乾下,離上。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
離居乾上,火在天上,無所不照。
又,六五一陰居尊得中,而五陽應之,故為大有。
乾健離明,居尊應天,有亨之道。
占者有其德,則大善而亨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以卦體釋卦名義。
柔,謂六五。
上下,謂五陽。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應天,指六五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火在天上,所照者廣,為大有之象。
所有既大,無以治之,則釁蘖萌于其間矣。
天命有善而無惡,故遏惡揚善,所以順天。
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雖當大有之時,然以陽居下,上無系應,而在事初,未涉乎害者也,何咎之有?然亦必艱以處之,則無咎。
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剛中在下,得應乎上,為大車以載之象。
有所往而如是,可以無咎矣。
占者必有此德,乃應其占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春秋傳》作「享」,謂朝獻也。
古者,亨通之亨,享獻之享,烹饪之烹,皆作「亨」字。
九三居下之上,公侯之象。
剛而得正,上有六五之君,虛中下賢,故為亨于天子之象。
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
小人無剛正之德,則雖得此爻,不能當也。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無咎。
彭,蒲光反,音旁。
「彭」字,音義未詳。
《程傳》曰「盛貌」,理或當然。
六五柔中之君,九四以剛近之,有僭逼之嫌。
然以其處柔也,故有不極其盛之象,而得無咎。
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晰也。
晰,明貌。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大有之世,柔順而中,以處尊位。
虛己以應九二之賢,而上下歸之,是其孚信之交也。
然君道貴剛,太柔則廢,當以威濟之,則吉。
如其象占如此,亦戒辭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一人之信,足以發上下之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易,以豉反。
太柔,則人将易之,而無畏備之心。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大有之世,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
滿而不溢,故其占如此。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
止乎内而順乎外,謙之意也。
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謙之象也。
占者如是,則亨通而有終矣。
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上,時掌反。
言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惡,烏路反。
好,呼報反。
變,謂傾壞。
流,謂聚而歸之。
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
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
裒,蒲侯反。
稱,尺證反。
施,始豉反。
以卑蘊高,謙之象也。
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趣于平,亦謙之意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處下,謙之至也。
君子之行也,以此涉難,何往不濟?故占者如是,則利以涉川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鳴謙,貞吉。
柔順中正,以謙有聞,正而且吉者也。
故其占如此。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卦唯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
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無不利,扌為謙。
扌為,呼回反,與揮同。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無不利矣。
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象》曰:「無不利,扌為謙」,不違則也。
言不為過。
六五,不富以其鄰。
利用侵伐,無不利。
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
蓋從之者衆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于他事亦無不利。
人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
然以其質柔而無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陰柔無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
而至于行師,然亦适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豫,和樂也。
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
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為順以動,故其卦為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出地奮,和之至也。
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
殷,盛也。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剛中在下,無應于上,故為履道平坦,幽獨守貞之象。
幽人履道而遇其占,則貞而吉矣。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跛,波我反。
六三不中不正,柔而志剛,以此履乾,必見傷害,故其象如此,而占者兇。
又為剛武之人,得志而肆暴之象,如秦政、項籍,豈能久也。
《象》曰:「眇能視」,不足以有明也。
「跛能履」,不足以與行也。
咥人之兇,位不當也。
「武人為于大君」,志剛也。
九四,履虎尾,朔心朔心,終吉。
朔心,山革反,音色。
九四亦以不中不正,履九五之剛。
然以剛居柔,故能戒懼而得終吉。
《象》曰:「朔心朔心,終吉」,志行也。
九五,夬履,貞厲。
夬,古快反。
九五以剛中正履帝位,而下以兌說應之,凡事必行,無所疑礙。
故其象為夬決其履,雖使得正,亦危道也。
故其占為雖正而危,為戒深矣。
《象》曰:「夬履,貞厲」,位正當也。
傷于所恃。
上九,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視履之終,以考其祥,周旋無虧,則得元吉。
占者禍福,視其所履而未定也。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若得元吉,則大有福慶也。
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來,吉亨。
泰,通也。
為卦天地交而二氣通,故為泰。
正月之卦也。
小,謂陰。
大,謂陽。
言坤往居外,乾來居内。
又自《歸妹》來,則六往居四,九來居三也。
占者有陽剛之德,則吉而享矣。
《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長,丁丈反。
《否》卦同。
《象》曰:天地交,泰,後以财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财、裁同。
相,息亮反。
左,音佐。
右,音佑。
财成以制其過,輔相以補其不及。
初九,拔茅茹以其彙,征吉。
茹,人餘反。
彙,于位反,音胃。
《否》卦同。
三陽在下,相連而進,拔茅連茹之象,征行之吉也。
占者陽剛,則其征吉矣。
郭璞《洞林》讀至「彙」字絕句,下卦放此。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九二,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馮,音憑。
九二以剛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應,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
占者能包容荒穢,而果斷剛決,不遺遐遠,而不昵朋比,則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九三,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将過于中,泰将極而否欲來之時也。
恤,憂也。
孚,所期之信也。
戒占者艱難守貞,則無咎而有福。
《象》曰:「無往不複」,天地際也。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
已過乎中,泰已極矣,故三陰翩然而下複,不待富而其類從之,不待戒令而信也。
其占為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當戒也。
陰虛陽實,故凡言不富者,皆陰爻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陰本居下,在上為失實。
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
以陰居尊,為泰之主。
柔中虛己,下應九二,吉之道也。
而帝乙歸妹之時,亦嘗占得此爻。
占者如是,則有祉而元吉矣。
凡經以古人為言,如高宗、箕子之類者,皆放此。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願也。
上六,城複于隍。
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
複,房六反。
下同。
泰極而否,城複于隍之象。
戒 占者不可力争,但可自守,雖得其貞,亦不免于羞吝。
《象》曰:「城複于隍」,其命亂也。
命亂故複否,告命,所以治之也。
治,平聲。
坤下,乾上。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備鄙反。
否,閉塞也,七月之卦也。
正與《泰》反,故曰匪人,謂非人道也。
其占不利于君子之正道。
蓋乾往居外,坤來居内,又自《漸》卦而來,則九往居四,六來居三也。
或疑「之匪人」三字衍文,由《比》六三而誤也。
《傳》不特解,其義亦可見。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
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
辟,音避。
難,去聲。
收斂其德,不形于外,以避小人之難。
人不得以祿位榮之。
初六,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三陰在下,當否之時,小人連類而進之象,而初之惡則未形也,故戒其貞則吉而亨。
蓋能如是,則變而為君子矣。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小人而變為君子,則能以愛君為念,而不計其私矣。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陰柔而中正,小人而能包容承順乎君子之象,小人之吉道也。
故占者小人如是則吉,大人則當安守其否而後道亨。
蓋不可以彼包承于我,而自失其守也。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言不亂于小人之群。
六三,包羞。
以陰居陽而不中正,小人志于傷善而未能也,故為包羞之象。
然以其未發,故無兇咎之戒。
《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九四,有命,無咎,疇離祉。
否過中矣,将濟之時也。
九四,以陽居陰,不極其剛,故其占為有命無咎,而疇類三陽,皆獲其福也。
命,謂天命。
《象》曰:「有命,無咎」,志行也。
九五,休否,大人吉。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苞,與包同。
古《易》作「包」。
陽剛中正以居尊位,能休時之否,大人之事也。
故此爻之占,大人遇之則吉。
然又當戒懼如《系辭傳》所雲也。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當也。
上九,傾否。
先否後喜。
以陽剛居否極,能傾時之否者也。
其占為先否後喜。
《象》曰:否終則傾,何可長也。
離下,乾上。
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離,亦三畫卦之名。
一陰麗于二陽之間,故其德為麗、為文明;其象為火、為日、為電。
同人,與人同也。
以離遇乾,火上同于天,六二得位得中,而上應九五,又卦唯一陰而五陽同與之,故為同人。
于野,謂曠遠而無私也,有亨道矣。
以健而行,故能涉川。
為卦内文明而外剛健,六二中正而有應,則君子之道也。
占者能如是,則亨,而又可涉險。
然必其所同合于君子之道,乃為利也。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
以卦體釋卦名義。
柔,謂六二。
乾,謂九五。
同人曰。
衍文。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
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通天下之志,乃為大同;不然,則是私情之合而已,何以緻亨而利涉哉? 《象》曰: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天在上而火炎上,其性同也。
類族辨物,所以審異而緻同也。
初九,同人于門,無咎。
同人之初,未有私主。
以剛在下,上無系應,可以無咎。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出門同人,又誰咎也? 六二,同人于宗,吝。
宗,黨也。
六二雖中且正,然有應于上,不能大同而系于私,吝之道也。
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莽,莫蕩反。
剛而不中,上無正應,欲同于二而非其正,懼九五之見攻,故有此象。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也?言不能行。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墉,音庸。
剛不中正,又無應與,亦欲同于六二,而為三所隔,故為乘墉以攻之象。
然以剛居柔,故有自反而不克攻之象。
占者如是,則是能改過而得吉也。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其吉,則困而反則也。
乘其墉矣,則非其力之足也,特以義之弗克而不攻耳。
能以義斷,困而反于法則,故吉也。
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号,戶羔反。
咷,道刀反。
《旅》卦同。
五剛中正,二以柔中正,相應于下,同心者也,而為三四所隔,不得其同。
然義理所同,物不得而間之,故有此象。
然六二柔弱而三四剛強,故必用大師以勝之,然後得相遇也。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師相遇,言相克也。
直,謂理直。
上九,同人于郊,無悔。
居外無應,物莫與同,然亦可以無悔,故其象占如此。
郊,在野之内,未至于曠遠,但荒僻無與同耳。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乾下,離上。
大有:元亨。
大有,所有之大也。
離居乾上,火在天上,無所不照。
又,六五一陰居尊得中,而五陽應之,故為大有。
乾健離明,居尊應天,有亨之道。
占者有其德,則大善而亨也。
《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以卦體釋卦名義。
柔,謂六五。
上下,謂五陽。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以卦德、卦體釋卦辭。
應天,指六五也。
《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火在天上,所照者廣,為大有之象。
所有既大,無以治之,則釁蘖萌于其間矣。
天命有善而無惡,故遏惡揚善,所以順天。
反之于身,亦若是而已矣。
初九,無交害,匪咎,艱則無咎。
雖當大有之時,然以陽居下,上無系應,而在事初,未涉乎害者也,何咎之有?然亦必艱以處之,則無咎。
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大有》初九,無交害也。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無咎。
剛中在下,得應乎上,為大車以載之象。
有所往而如是,可以無咎矣。
占者必有此德,乃應其占也。
《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
亨,《春秋傳》作「享」,謂朝獻也。
古者,亨通之亨,享獻之享,烹饪之烹,皆作「亨」字。
九三居下之上,公侯之象。
剛而得正,上有六五之君,虛中下賢,故為亨于天子之象。
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
小人無剛正之德,則雖得此爻,不能當也。
《象》曰:「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害也。
九四,匪其彭,無咎。
彭,蒲光反,音旁。
「彭」字,音義未詳。
《程傳》曰「盛貌」,理或當然。
六五柔中之君,九四以剛近之,有僭逼之嫌。
然以其處柔也,故有不極其盛之象,而得無咎。
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匪其彭,無咎」,明辨晰也。
晰,明貌。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大有之世,柔順而中,以處尊位。
虛己以應九二之賢,而上下歸之,是其孚信之交也。
然君道貴剛,太柔則廢,當以威濟之,則吉。
如其象占如此,亦戒辭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一人之信,足以發上下之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無備也。
易,以豉反。
太柔,則人将易之,而無畏備之心。
上九,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大有之世,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
滿而不溢,故其占如此。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佑也。
艮下,坤上。
謙:亨,君子有終。
謙者,有而不居之義。
止乎内而順乎外,謙之意也。
山至高而地至卑,乃屈而止于其下,謙之象也。
占者如是,則亨通而有終矣。
有終,謂先屈而後伸也。
《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上,時掌反。
言謙之必亨。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惡,烏路反。
好,呼報反。
變,謂傾壞。
流,謂聚而歸之。
人能謙,則其居尊者,其德愈光,其居卑者,人亦莫能過。
此君子所以有終也。
《象》曰:地中有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
稱物平施。
裒,蒲侯反。
稱,尺證反。
施,始豉反。
以卑蘊高,謙之象也。
裒多益寡,所以稱物之宜而平其施,損高增卑以趣于平,亦謙之意也。
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
以柔處下,謙之至也。
君子之行也,以此涉難,何往不濟?故占者如是,則利以涉川也。
《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六二,鳴謙,貞吉。
柔順中正,以謙有聞,正而且吉者也。
故其占如此。
《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卦唯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
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六四,無不利,扌為謙。
扌為,呼回反,與揮同。
柔而得正,上而能下,其占無不利矣。
然居九三之上,故戒以更當發揮其謙,以示不敢自安之意也。
《象》曰:「無不利,扌為謙」,不違則也。
言不為過。
六五,不富以其鄰。
利用侵伐,無不利。
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
蓋從之者衆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于他事亦無不利。
人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
然以其質柔而無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
「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陰柔無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
而至于行師,然亦适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坤下,震上。
豫:利建侯行師。
豫,和樂也。
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
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為順以動,故其卦為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以卦體、卦德釋卦名義。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以卦德釋卦辭。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出地奮,和之至也。
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
殷,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