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關燈


    順承天施,地之道也。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疆,居良反。

    下同。

    言亨也。

    德合無疆,謂配乾也。

    牝馬地類,行地無疆,柔順利貞,君子攸行。

    言利貞也。

    馬,乾之象,而以為地類者。

    牝,陰物,而馬又行地之物也。

    行地無疆,則順而健矣。

    柔順利貞,坤之德也。

    「君子攸行」,人之所行如坤之德也。

    所行如是,則其占如下文所雲也。

    先迷失道,後順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

    陽大陰小,陽得兼陰,陰不得兼陽。

    故坤之德,常減于乾之半也。

    東北雖喪朋,然反之西南,則終有慶矣。

    安貞之吉,應地無疆。

    安而且貞,地之德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坤之象。

    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無窮,至順極厚而無所不載也。

     初六,履霜,堅冰至。

    六,陰爻之名。

    陰數六老而八少,故謂陰爻為六也。

    霜,陰氣所結,盛則水凍而為冰。

    此爻陰始生于下,其端甚微,而其勢必盛,故其象如履霜,則知堅冰之将至也。

    夫陰陽者,造化之本,不能相無,而消長有常,亦非人所能損益也。

    然陽主生,陰主殺,則其類有淑慝之分焉。

    故聖人作《易》,于其不能相無者,既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而無所偏主。

    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則未嘗不緻其扶陽抑陰之意焉。

    蓋所以贊化育而參天地者,其旨深矣。

    不言其占者,謹微之意,已可見于象中矣。

     《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馴緻其道,至堅冰也。

    凝,魚陵反。

    馴,似遵反。

    按,《魏志》作「初六,履霜」,今當從之。

    馴,順習也。

     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柔順正固,坤之直也。

    賦形有定,坤之方也。

    德合無疆,坤之大也。

    六二柔順而中正,又得坤道之純者。

    故其德内直外方而又盛大,不待學習而無不利。

    占者有其德,則其占如是也。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不習無不利」,地道光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六陰三陽,内含章美,可貞以守。

    然居下之上,不終含藏,故或時出而從上之事,則始雖無成,而後必有終。

    爻有此象,故戒占者有此德,則如此占也。

     《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

    「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知,音智。

     六四,括囊,無咎,無譽。

    括,古活反。

    譽,音餘,又音預。

    括囊,言結囊口而不出也。

    譽者,過實之名。

    謹密如是,則無咎而亦無譽矣。

    六四重陰不中,故其象占如此。

    蓋或事當謹密,或時當隐遁也。

     《象》曰:「括囊,無咎」,慎不害也。

     六五,黃裳,元吉。

    黃,中色。

    裳,下飾。

    六五,以陰居尊,中順之德,充諸内而見于外,故其象如此。

    而其占為大善之吉也。

    占者德必如是,則其占亦如是矣。

    《春秋傳》:南蒯将叛,筮得此爻,以為大吉。

    子服惠伯曰:「忠信之事則可,不然必敗。

    外疆内溫,忠也,和以率貞,信也。

    故曰:黃裳,元吉。

    黃,中之色也。

    裳,下之飾也。

    元,善之長也。

    中不忠,不得其色,下不共,不得其飾,事不善,不得其極。

    且夫《易》不可以占險,三者有阙,筮雖當,未也。

    」後蒯果敗。

    此可以見占法矣。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文在中而見于外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陰盛之極,至與陽争,兩敗俱傷。

    其象如此,占者如是,其兇可知。

     《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用六,利永貞。

    用六,言凡筮得陰爻者,皆用六而不用八。

    亦通例也。

    以此卦純陰而居首,故發之。

    遇此卦而六爻俱變者,其占如此辭。

    蓋陰柔而不能固守,變而為陽,則能永貞矣。

    故戒占者以利永貞,即《乾》之利貞也。

    自《坤》而變,故不足于元亨雲。

     《象》曰:用六永貞,以大終也。

    初陰後陽,故曰大終。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剛、方,釋牝馬之貞也。

    方,謂生物有常。

    後得主而有常,《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

    」含萬物而化光。

    複明亨義。

    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複明順承天之義。

    此以上,申《彖傳》之意。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古字「順」、「慎」通用,按此當作慎,言當辯之于微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

    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

    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此以學而言之也。

    正,謂本體。

    義,謂裁制。

    敬,則本體之守也。

    直内、方外,《程傳》備矣。

    不孤,言大也。

    疑故習而後利,不疑則何假于習。

    傳曰:「直,言其正也,方,言其義也。

    君子主敬以直其内,守義以方其外。

    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

    義形于外,非在外也。

    敬義既立,其德盛矣。

    不期大而大矣,德不孤也。

    無所用而不周,無所施而不利,孰為疑乎?」 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

    天地閉,賢人隐。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

    」蓋言謹也。

    君子黃中通理,黃中,言中德在内。

    釋「黃」字之義也。

    正位居體,雖在尊位,而居下體。

    釋「裳」字之義也。

    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美在其中,複釋黃中。

    暢于四支,複釋居體。

    陰疑于陽必戰,為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

    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

    天玄而地黃。

    為,于僞反。

    離,力智反。

    夫,音扶。

    疑,謂鈞敵而無小大之差也。

    坤雖無陽,然陽未嘗無也。

    血,陰屬,蓋氣陽而血陰也。

    玄黃,天地之正色,言陰陽皆傷也。

    此以上,申《象傳》之意。

     震下,坎上。

     屯:元亨,利貞。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張倫反。

    震坎,皆三畫卦之名。

    震,一陽動于二陰之下,故其德為動,其象為雷。

    坎,一陽陷于二陰之間,故其德為陷、為險,其象為雲、為雨、為水。

    屯,六畫卦之名也,難也,物始生而未通之意。

    故其為字,象屮穿地始出而未申也。

    其卦以震遇坎,乾、坤始交而遇險陷,故其名為屯。

    震動在下,坎險在上,是能動乎險中。

    能動雖可以亨,而在險,則宜守正,而未可遽進。

    故筮得之者,其占為大亨而利于正,但未可遽有所往耳。

    又,初九,陽居陰下,而為成卦之主,是能以賢下人,得民而可君之 象。

    故筮立君者,遇之則吉也。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難,去聲。

     六二《象》同。

    以二體釋卦名義。

    始交,謂震。

    難生,謂坎。

    動乎險中,大亨貞。

    以二體之德釋卦辭。

    動,震之為也。

    險,坎之地也。

    自此以下,釋「元亨利貞」,乃用文王本意。

    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甯。

    以二體之象釋卦辭。

    雷,震象。

    雨,坎象。

     天造,猶言天運。

    草,雜亂。

    昧,晦冥也。

    陰陽交而雷雨作,雜亂晦冥,塞乎兩間。

    天下未定,名分未明,宜立君以統治,而未可遽謂安甯之是也。

    不取初九爻義者,取義多端,姑舉其一也。

     《象》曰: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坎不言水而言雲者,未通之意。

    經綸,治絲之事。

    經引之,綸理之也。

    屯難之世,君子有為之時也。

     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侯。

    盤,步幹反。

    盤桓,難進之貌。

    屯難之初,以陽在下,又居動體,而上應陰柔險陷之爻,故有盤桓之象。

    然居得其正,故其占利于居貞。

    又本成卦之主,以陽下陰,為民所歸,侯之象也。

    故其象又如此,而占者如是,則利建以為侯也。

     《象》曰:雖盤桓,志行正也。

    以貴下賤,大得民也。

    下,遐嫁反。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邅,張連反。

    乘,繩澄反,又音繩。

    班,分布不進之貌。

    字,許嫁也。

    《禮》曰:「女子許嫁,笄而字。

    」六二,陰柔中正,有應于上,而乘初剛,故為所難而邅回不進。

    然初非為寇也,乃求與己為婚媾耳。

    但己守正,故不之許,至于十年,數窮理極,則妄求者去,正應者合,而可許矣。

    爻有此象,故因以戒占者。

     《象》曰:六二之難,乘剛也。

    「十年乃字」,反常也。

     六三,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幾,音機。

    舍,音扌舍。

    《象》同。

    陰柔居下,不中不正,上無正應,妄行取困,為逐鹿無虞陷入林中之象。

    君子見幾,不如舍去。

    若往逐而不舍,必緻羞吝。

    戒占者宜如是也。

     《象》曰:「即鹿無虞」,以從禽也。

    君子舍之,往吝,窮也。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陰柔居屯,不能上進,故為乘馬班如之象。

    然初九守正居下,以應于己,故其占為下求婚媾則吉也。

     《象》曰:求而往,明也。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兇。

    九五雖以陽剛中正居尊位,然當屯之時,陷于險中,雖有六二正應,而陰柔才弱,不足以濟。

    初九得民于下,衆皆歸之。

    九五坎體,有膏潤而不得施,為屯其膏之象。

    占者以處小事,則守正猶可獲吉,以處大事,則雖正而不免于兇。

     《象》曰:「屯其膏」,施未光也。

    施,始豉反。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陰柔無應,處屯之終。

    進無所之,憂懼而已。

    故其象如此。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長,直良反。

     坎下,艮上。

     蒙:亨。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初筮告,再三渎,渎則不告。

    利貞。

    告,音谷。

    三,息暫反。

     渎,音獨。

    艮,亦三畫卦之名。

    一陽止于二陰之上,故其德為止,其象為山。

    蒙,昧也,物生之初,蒙昧未明也。

    其卦以坎遇艮,山下有險,蒙之地也,内險外止,蒙之意也。

    故其名為蒙。

    「亨」以下,占辭也。

    九二,内卦之主,以剛居中,能發人之蒙者,而與六五陰陽相應。

    故遇此卦者,有亨道也。

    我,二也。

    童蒙,幼稚而蒙昧,謂"五也。

    筮者明,則人當求我而其亨在人。

    筮者暗,則我當求人而亨在我。

    人求我者,當視其可否而應之。

    我求人者,當緻其精一而扣之。

    而明者之養蒙,與蒙者之自養,又皆利于以正也。

     《彖》曰:「蒙」,山下有險,險而止,蒙。

    以卦象,卦德釋卦名,有兩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再三渎,渎則不告」,渎蒙也。

    蒙以養正,聖功也。

    以卦體釋卦辭也。

    九二以可亨之道,發人之蒙,而又得其時之中,謂如下文所指之事,皆以亨行而當其可也。

    志應者,二剛明,五柔暗,故二不求五,而五求二,其志自相應也。

    以剛中者,以剛而中,故能告而有節也。

    渎,筮者二三,則問者固渎,而告者亦渎矣。

    蒙以養正,乃作聖之功,所以釋「利貞」之義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行,下孟反。

    六三《象》同。

    泉,水之始出者,必行而有漸也。

     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

    說,吐活反。

    桎,音質。

    梏,古毒反。

    以陰居下,蒙之甚也。

    占者遇此,當發其蒙。

    然發之之道,當痛懲而暫舍之,以觀其後。

    若遂往而不舍,則緻羞吝矣。

    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發蒙之初,法不可不正。

    懲戒所以正法也。

     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

    九二以陽剛為内卦之主,統治群陰,當發蒙之任者。

    然所治既廣,物性不齊,不可一概取必。

    而爻之德剛而不過,為能有所包容之象。

    又,以陽受陰,為納婦之象。

    又,居下位而能任上事,為子克家之象。

    故占者有其德而當其事,則如是而吉也。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指二五之應。

     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

    取,七具反。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見金夫而不能有其身之象也。

    占者遇之,則其取女必得如是之人,無所利矣。

    金夫,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為者。

     《象》曰:「勿用取女」,行不順也。

    順,當作「慎」。

    蓋「順」、「慎」古字通用。

    《荀子》「順墨」作「慎墨」,且「行不慎」,于經意尤親切,今當從之。

     六四,困蒙,吝。

    既遠于陽,又無正應,為困于蒙之象。

    占者如是,可羞吝也。

    能求剛明之德而親近之,則可免矣。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遠,于萬反。

    實,葉韻去聲。

     六五,童蒙,吉。

    柔中居尊,下應九二,純一未發,以聽于人,故其象為童蒙,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上九,擊蒙,不利為寇,利禦寇。

    以剛居上,治蒙過剛,故為擊蒙之象。

    然取必太過,攻治太深,則必反為之害。

    惟捍其外,誘以全其真純,則雖過于嚴密,乃為得宜。

    故戒占者如此。

    凡事皆然,不止為誨人也。

     《象》曰:利用禦寇,上下順也。

    禦寇以剛,上下皆得其道。

     乾下,坎上。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需,待也。

    以乾遇坎,乾健坎險,以剛遇險,而不遽進以陷于險,待之義也。

    孚,信之在中者也。

    其卦九五以坎體中實,陽剛中正而居尊位,為有孚得正之象。

    坎水在前,乾健臨之,将涉水而不輕進之象。

    故占者為有所待,而能有信,則光亨矣。

    若又得正,則吉,而利涉大川。

    正固無所不利,而涉川尤貴于能待,則不欲速而犯難也。

     《彖》曰:「需」,須也,險在前也。

    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

    此以卦德釋卦名義。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以卦體及兩象釋卦辭。

     《象》曰:雲上于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

    上,上聲。

    樂,音洛。

    雲上于天,無所複為,待其陰陽之和而自雨爾。

    事之當需者,亦不容更有所為,但飲食宴樂,俟其自至而已。

    一有所為,則非需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郊,曠遠之地,未近于險之象也,而初九陽剛,又有能恒于其所之象,故戒占者能如是,則無咎也。

     《象》曰:「需于郊」,不犯難行也。

    「利用恒,無咎」,未失常也。

    難,去聲。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沙,則近于險矣。

    言語之傷,亦災害之小者。

    漸進,近坎,故有此象。

    剛中能需,故得終吉。

    戒占者當如是也。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雖「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