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則萬物将自賓服矣。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則地平天成,交泰緻和,故降灑甘露。
夫甘露既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
取譬侯王,稱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玫平,始能制禦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
既,盡也。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亦将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如川谷與江海通流爾。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有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制勝人者,适可謂有力。
能自勝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強爾。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無貪求,可謂富矣。
強力行者不懈怠,可謂有志節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強力,不失其所恒,則是久於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壽。
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人勝人,又招殃咎,知足強力,動得天常。
得天常者,死而不亡。
是一期之盡,可謂壽矣。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無系而能應物,左右無所偏名矣。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言萬物恃賴沖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愛養群材而不為主宰。
於物無欲,則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愛養之,故萬物歸之,有萬不同,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非小非大,所以難名。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法道忘功,終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
帝王執持大道,以理天下,則天下萬物歸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傷害,則安於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樂,音樂也。
餌,飲食也。
言人家有音樂飲食,則行過之客皆為之留止。
如帝王執道以緻平泰,亦為萬物所歸往矣。
又解雲:樂以聲聚,餌以味聚,過客少留,非久長也。
是以蘧廬不可以久處,仁義顜之而多責。
故人君體道清淨,淡然無味,始除察察之政,終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結雲用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人君以道德清淨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無味,不似俗中言教,有親譽畏侮等也。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以道鎮淨,初無言教,故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淳風大行,萬物殷阜,歲計有餘,故用不可既。
既,盡也。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經雲:正言若反,《易》雲:巽以行權。
權,反經而合義者也。
故君子行權貴於合義,小人用之則為詐谲。
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
信矣。
故老君前章雲執大象,斯謂之實。
此章繼以歙張,是謂之權。
欲量衆生根性,故以權實覆卻相明,令必緻於性命之域。
而惑者乃雲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将欲歙斂衆生情欲,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欲,則當歙斂矣。
強弱等 義,略與此同。
此道甚微,而效則明着,故雲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強矣。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
利器,權道也。
此言權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舉喻雲:魚若失淵,則為人所擒,權道示非其人,則當竊以為詐谲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妙本清靜,故常無為。
物恃#1以生,而無不為也。
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
君之無為,而淳樸矣。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言人既從君上之化,已無為清淨,而複欲動作有為者,吾将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
無名之樸,道也。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之樸而令有迹,将恐尋迹喪本,複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将兼忘,不欲於無欲,無欲亦亡,泊然清浄,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二竟 #1恃:原作『時』,據敦煌卷子改。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侯王若能抱守精一,則地平天成,交泰緻和,故降灑甘露。
夫甘露既降,蕭蘭俱澤,不煩教令,而自均平。
取譬侯王,稱物平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 人君以道玫平,始能制禦有名之物,故有名之物,亦盡為侯王所有矣。
既,盡也。
夫亦将知止。
知止所以不殆。
若侯王能制有名之物,則夫有名之物,亦将知依止於侯王,知依止有道之君,所以無危殆之事。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與江海。
天降甘露,以瑞有道,故譬有道之君,在宥天下,天則應之,猶如川谷與江海通流爾。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有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制勝人者,适可謂有力。
能自勝其心使柔弱者,方可全其強爾。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止足者無貪求,可謂富矣。
強力行者不懈怠,可謂有志節矣。
不失其所者久, 知足強力,不失其所恒,則是久於其道者。
死而不亡者壽。
死者分理之終,亡者夭枉之數,壽者一期之盡,夫知人勝人,又招殃咎,知足強力,動得天常。
得天常者,死而不亡。
是一期之盡,可謂壽矣。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無系而能應物,左右無所偏名矣。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
言萬物恃賴沖用而生化,而道不辭以為勞,功用備成,不名己有。
愛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愛養群材而不為主宰。
於物無欲,則可名於小,言不可名小。
萬物歸之,不為主,可名於大。
愛養之,故萬物歸之,有萬不同,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非小非大,所以難名。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是以聖人法道忘功,終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其光大之業。
執大象章第三十五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大道也。
帝王執持大道,以理天下,則天下萬物歸往矣。
往而不害,安平泰。
物往而不傷害,則安於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樂,音樂也。
餌,飲食也。
言人家有音樂飲食,則行過之客皆為之留止。
如帝王執道以緻平泰,亦為萬物所歸往矣。
又解雲:樂以聲聚,餌以味聚,過客少留,非久長也。
是以蘧廬不可以久處,仁義顜之而多責。
故人君體道清淨,淡然無味,始除察察之政,終化淳淳之人,故下文結雲用不可既也。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
人君以道德清淨為教,初出於口,淡乎其無味,不似俗中言教,有親譽畏侮等也。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以道鎮淨,初無言教,故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淳風大行,萬物殷阜,歲計有餘,故用不可既。
既,盡也。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張之。
将欲弱之,必固強之。
将欲廢之,必固興之。
将欲奪之,必固與之。
是謂微明。
經雲:正言若反,《易》雲:巽以行權。
權,反經而合義者也。
故君子行權貴於合義,小人用之則為詐谲。
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
信矣。
故老君前章雲執大象,斯謂之實。
此章繼以歙張,是謂之權。
欲量衆生根性,故以權實覆卻相明,令必緻於性命之域。
而惑者乃雲非道德之意,何其迷而不悟哉?故将欲歙斂衆生情欲,則先開張,極其侈心,令自困於愛欲,則當歙斂矣。
強弱等 義,略與此同。
此道甚微,而效則明着,故雲是謂微明。
柔弱勝剛強。
巽順可以行權,權行則能制物,故知柔弱者必勝於剛強矣。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脫,失也。
利器,權道也。
此言權道不可以示非其人,故舉喻雲:魚若失淵,則為人所擒,權道示非其人,則當竊以為詐谲矣。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萬物将自化。
妙本清靜,故常無為。
物恃#1以生,而無不為也。
侯王若能守道無為,則萬物自化。
君之無為,而淳樸矣。
化而欲作,吾将鎮之以無名之樸。
言人既從君上之化,已無為清淨,而複欲動作有為者,吾将以無名之樸而鎮靜之。
無名之樸,道也。
無名之樸,亦将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将自正。
言人君既以無名之樸鎮靜蒼生,不可執此無名之樸而令有迹,将恐尋迹喪本,複入有為,故於此無名之樸,亦将兼忘,不欲於無欲,無欲亦亡,泊然清浄,而天下自正平矣。
唐玄宗禦注道德真經卷之二竟 #1恃:原作『時』,據敦煌卷子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