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不欲食,實為欲食。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酸,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谵言妄語。
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人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谵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濇。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難 論五邪之别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五十一難 論髒腑病證之别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府也。
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藏也。
何以言之?府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
藏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五十二難 論髒腑發病根本不等 五十二難曰:府藏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然: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
府病者,彷佛贲向,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難 論七傳者死與間髒者生 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藏者生。
」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子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藏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
問藏者,傳其所生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竟而複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五十四難 論髒病難治與腑病易治 五十四難曰:藏病難治,府病易治,何謂也?然:藏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
府病易治者,傳其子也。
與七傳間藏同法也。
五十五難 論積聚之别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别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别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 論五髒之積 五十六難曰:五藏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傳于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複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欲複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 适王,王者不受邪,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贲,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欬,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贲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七難 論五洩 五十七難曰:洩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洩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洩,有脾洩,有大腸洩,有小腸洩,有大瘕洩,名曰後重。
胃洩者,飲食不化,色黃。
脾洩者,腹脹滿,洩注,食即嘔吐逆 大腸洩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洩者,
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酸,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
其病身熱,而體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谵言妄語。
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人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谵言妄語也。
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濇。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
何以言之?腎主濕,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難 論五邪之别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五十一難 論髒腑病證之别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藏府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府也。
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藏也。
何以言之?府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
藏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
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五十二難 論髒腑發病根本不等 五十二難曰:府藏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
其不等奈何?然:藏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
府病者,彷佛贲向,上下行流,居處無常。
故以此知藏府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難 論七傳者死與間髒者生 五十三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藏者生。
」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藏者,傳其子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藏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
問藏者,傳其所生也。
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竟而複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五十四難 論髒病難治與腑病易治 五十四難曰:藏病難治,府病易治,何謂也?然:藏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
府病易治者,傳其子也。
與七傳間藏同法也。
五十五難 論積聚之别 五十五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别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
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
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
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
故以是别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 論五髒之積 五十六難曰:五藏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何以言之?肺病傳于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肝複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齊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
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适王,王者不受邪,心欲複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
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 适王,王者不受邪,脾複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積,名曰息贲,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欬,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
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适王,王者不受邪,肺複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贲以春甲乙日得之。
腎之積,名曰贲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
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适王,王者不受邪,腎複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此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七難 論五洩 五十七難曰:洩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洩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洩,有脾洩,有大腸洩,有小腸洩,有大瘕洩,名曰後重。
胃洩者,飲食不化,色黃。
脾洩者,腹脹滿,洩注,食即嘔吐逆 大腸洩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
小腸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