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本義卷上

關燈
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兩足蹻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十二經脈長短之數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使何窮也?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于身者也。

    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複還注手太陰。

    别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雲:「明知終始,陰陽定矣。

    」何謂也?然:終始者,脈之紀也。

    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于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

    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二十四難 論手足三陰三陽氣絕之候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兇不?然:足少陰氣絕,即骨枯。

    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肉滿,肉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

    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

    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

    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即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洩,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難 論十二經脈之數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别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二十六難 論十五絡脈之數 二十六難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

    陰絡者,陽蹻之絡也;陰絡者,陰蹻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二十七難 論奇經八脈 二十七難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于十二經,何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于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随上下,何獨不拘于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雱霈妄作,聖人不能複圖也。

    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複拘也。

     二十八難 論奇經八脈何起何繼 二十八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裡,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

     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帶脈者,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陽蹻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蹻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經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比于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

    而入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 論奇經八脈之為病 二十九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為病,苦寒熱。

    陰維為病,苦心痛。

    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

    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

    沖之為病,逆氣而裡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其内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

    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三十難 論榮衛相随 三十難曰:榮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随不?然:經言:「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乃傳與五藏六府。

    五藏六府皆受于氣,其清者為榮,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複大會。

    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

    」故知榮衛相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