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半年後,人自長沙來,亦如豫章所見。
複見衡陽路,見歸洞靈源去。
樵人言五十年後過溪,适足驗矣。
詳其由來,是二蔡、彭、謝之俦倡也。
隐化而往,絕世思望,神仙皆然。
其後将二十年,問政山屢有雲鶴呈祥盤旋,竟之歙之鄉裡,親族以為師道之還故鄉,若令威華表之驗也。
弟子範可保數十人複發所藏衣冠,遷歸于問政山之陽,狀列掌情,罄以上聞。
乃降韶曰;詢諸贈典,系乃彜章。
啟有厥由,于何不舉。
淮浙宣歙管内道門威儀、逍遙大師、問政先生、為國焚修大德、賜紫聶師道,早通玄理,夙契真風。
野鶴不掌,孤雲自在。
昔太祖創基之際,已命焚修。
及元勳匡國之初,早曾瞻敬。
眷言道行,皇冠玄關。
雖升遐屢曆於光陰,而遺懿益隆於寰宇。
況教門一請,台輔奏陳,且将啟玄墟,即迥故裡。
是用加之峻秩,錫以祟階,式表休息,庶昭往行。
可贈銀青光祿大夫、鴻胪卿。
問政先生自王畿歸歙,涉江山千有餘裡,朝行暮止,皆有雲彩映野,鶴聲響空,若迎引随覆。
及問政山,三日而散。
殷文祥 殷七七,名文祥,又名道荃,常自稱七七,俗多呼之,不知何所人也。
遊行天下,人久見之,不測其年壽。
面光白,若四十許人。
到處或易其姓名,不定。
曾於泾州賣藥,時靈台蕃漢疫病俱甚,得藥者入口即愈,皆謂之神聖。
得錢卻施於人。
而嘗醉於城市問,周寶舊於長安識之。
尋為泾源節度延之禮重,慕之道術還元之事。
及寶移鎮浙西,後數年,七七忽到,複賣藥。
寶聞之驚喜,召之,師敬益甚。
每自醉歌曰:琴彈碧玉調,藥煉白玉砂。
解醞遺巡酒,能開頃刻花。
寶常試之,悉有驗。
複求種瓜釣魚,若葛仙公也。
鶴林寺杜鵑高丈餘,每春末,花爛煜。
寺僧相傳言:貞元年中有外國僧自天台缽盂中以藥養其根,來種之,自後構飾花院铄閉。
人或窺見女子,紅裳豔麗,遊於樹下。
有辄采花折枝者,必為所祟。
俗傳女子花神也。
是以人共保惜,故繁盛異於常花。
其花欲開,探報分數節,使賓僚官屬繼日賞飯。
其後一城士庶,四方之人,無不酒樂遊從,連春入夏,自旦及昏,閑裡之問,殆于廢業。
寶一日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花。
常聞能開頃刻花,此花可開否?七七曰:可也。
寶曰:今重九将近,能副此日乎?七七乃前二日往鶴林宿焉。
中夜女子來,謂七七曰:道者欲開此花耶,?七七乃問:女子何人,深夜到此?女子曰:妾為上玄所命,下司此花。
然此花在人問已逾百年,非久即開聞苑去。
今與道者共開之。
非道者,無以感妾。
於是女子瞥然不見。
來日晨起,寺僧忽訝花漸拆藥。
及九日,爛慢如春,乃以聞寶。
一城士庶驚異之,遊賞複如春夏問。
數日花俄不見,亦無花落在地。
七七偶到官僚家,适值賓會次,主與賓趁而迎奉之。
有佐酒倡優,共輕侮之。
七七乃白主人:欲以二栗為令,可乎?鹹喜,謂必有戲衛資於歡笑。
乃以栗巡行,接者皆聞異香,驚歎。
唯佐酒笑七七者二人,化作石,綴在於鼻,掣拽不落,但言穢氣不可堪聞。
二人共起狂舞,花钿委地,相次悲啼,粉黛交下。
及優伶輩一時亂舞,鼓樂皆自作聲,頗合節奏,曲止而舞不已,一席之人笑皆絕倒。
久之,祈謝於七七。
有頃,石自鼻落,複為栗。
傳之,異香。
及花钿粉黛,悉如舊,略無所損。
鹹敬事之。
七七酌水為酒,削木為脯,使人退行,指船即駐,呼烏自墜,唾魚卻活,撮土畫地,狀山川形勢,折茅聚蟻,變城市人物。
有曾經行處,見之,言曆曆皆似,但小狹耳。
凡諸衛不可勝紀。
後二年,薛朗、劉浩作亂,寶南奔杭州。
而寶總戎為政,刑及無辜。
前上饒牧陳全裕經其境,構之以禍,斥其盡族。
寶八十三,筋力尤壯,女妓百數,蓋得七七之衛。
後為無辜及全裕作厲,一旦忽姐。
七七,劉浩軍變之時,在甘露寺為衆僧推落北崖,堕江死矣。
其後人見在江西。
十餘年,賣藥入蜀,莫知所在。
鶴林寺花,兵火焚寺,樹失根株,信歸闆苑矣。
譚峭 譚峭,字景升,國子司業沬之子。
幼而聰明,及長,頗涉經史,強記,問無不知。
屬文清麗,沬訓以進士業,而峭不然。
迥好黃老、諸子,及周穆、漢武、茅君、列仙内傳,靡不精究。
一旦告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許之。
自終南遊太白、太行、王屋、嵩、華、泰嶽,迤徑遊曆名山,不複歸甯。
父馳書委曲責之,複謝曰: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
今峭慕之,冀其有益。
父以其堅心求道,豈以世事拘之,乃聽其所從。
而峭師於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谷養氣之衛。
唯以酒為樂,常醉騰騰周遊,無所不之。
複見衡陽路,見歸洞靈源去。
樵人言五十年後過溪,适足驗矣。
詳其由來,是二蔡、彭、謝之俦倡也。
隐化而往,絕世思望,神仙皆然。
其後将二十年,問政山屢有雲鶴呈祥盤旋,竟之歙之鄉裡,親族以為師道之還故鄉,若令威華表之驗也。
弟子範可保數十人複發所藏衣冠,遷歸于問政山之陽,狀列掌情,罄以上聞。
乃降韶曰;詢諸贈典,系乃彜章。
啟有厥由,于何不舉。
淮浙宣歙管内道門威儀、逍遙大師、問政先生、為國焚修大德、賜紫聶師道,早通玄理,夙契真風。
野鶴不掌,孤雲自在。
昔太祖創基之際,已命焚修。
及元勳匡國之初,早曾瞻敬。
眷言道行,皇冠玄關。
雖升遐屢曆於光陰,而遺懿益隆於寰宇。
況教門一請,台輔奏陳,且将啟玄墟,即迥故裡。
是用加之峻秩,錫以祟階,式表休息,庶昭往行。
可贈銀青光祿大夫、鴻胪卿。
問政先生自王畿歸歙,涉江山千有餘裡,朝行暮止,皆有雲彩映野,鶴聲響空,若迎引随覆。
及問政山,三日而散。
殷文祥 殷七七,名文祥,又名道荃,常自稱七七,俗多呼之,不知何所人也。
遊行天下,人久見之,不測其年壽。
面光白,若四十許人。
到處或易其姓名,不定。
曾於泾州賣藥,時靈台蕃漢疫病俱甚,得藥者入口即愈,皆謂之神聖。
得錢卻施於人。
而嘗醉於城市問,周寶舊於長安識之。
尋為泾源節度延之禮重,慕之道術還元之事。
及寶移鎮浙西,後數年,七七忽到,複賣藥。
寶聞之驚喜,召之,師敬益甚。
每自醉歌曰:琴彈碧玉調,藥煉白玉砂。
解醞遺巡酒,能開頃刻花。
寶常試之,悉有驗。
複求種瓜釣魚,若葛仙公也。
鶴林寺杜鵑高丈餘,每春末,花爛煜。
寺僧相傳言:貞元年中有外國僧自天台缽盂中以藥養其根,來種之,自後構飾花院铄閉。
人或窺見女子,紅裳豔麗,遊於樹下。
有辄采花折枝者,必為所祟。
俗傳女子花神也。
是以人共保惜,故繁盛異於常花。
其花欲開,探報分數節,使賓僚官屬繼日賞飯。
其後一城士庶,四方之人,無不酒樂遊從,連春入夏,自旦及昏,閑裡之問,殆于廢業。
寶一日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花。
常聞能開頃刻花,此花可開否?七七曰:可也。
寶曰:今重九将近,能副此日乎?七七乃前二日往鶴林宿焉。
中夜女子來,謂七七曰:道者欲開此花耶,?七七乃問:女子何人,深夜到此?女子曰:妾為上玄所命,下司此花。
然此花在人問已逾百年,非久即開聞苑去。
今與道者共開之。
非道者,無以感妾。
於是女子瞥然不見。
來日晨起,寺僧忽訝花漸拆藥。
及九日,爛慢如春,乃以聞寶。
一城士庶驚異之,遊賞複如春夏問。
數日花俄不見,亦無花落在地。
七七偶到官僚家,适值賓會次,主與賓趁而迎奉之。
有佐酒倡優,共輕侮之。
七七乃白主人:欲以二栗為令,可乎?鹹喜,謂必有戲衛資於歡笑。
乃以栗巡行,接者皆聞異香,驚歎。
唯佐酒笑七七者二人,化作石,綴在於鼻,掣拽不落,但言穢氣不可堪聞。
二人共起狂舞,花钿委地,相次悲啼,粉黛交下。
及優伶輩一時亂舞,鼓樂皆自作聲,頗合節奏,曲止而舞不已,一席之人笑皆絕倒。
久之,祈謝於七七。
有頃,石自鼻落,複為栗。
傳之,異香。
及花钿粉黛,悉如舊,略無所損。
鹹敬事之。
七七酌水為酒,削木為脯,使人退行,指船即駐,呼烏自墜,唾魚卻活,撮土畫地,狀山川形勢,折茅聚蟻,變城市人物。
有曾經行處,見之,言曆曆皆似,但小狹耳。
凡諸衛不可勝紀。
後二年,薛朗、劉浩作亂,寶南奔杭州。
而寶總戎為政,刑及無辜。
前上饒牧陳全裕經其境,構之以禍,斥其盡族。
寶八十三,筋力尤壯,女妓百數,蓋得七七之衛。
後為無辜及全裕作厲,一旦忽姐。
七七,劉浩軍變之時,在甘露寺為衆僧推落北崖,堕江死矣。
其後人見在江西。
十餘年,賣藥入蜀,莫知所在。
鶴林寺花,兵火焚寺,樹失根株,信歸闆苑矣。
譚峭 譚峭,字景升,國子司業沬之子。
幼而聰明,及長,頗涉經史,強記,問無不知。
屬文清麗,沬訓以進士業,而峭不然。
迥好黃老、諸子,及周穆、漢武、茅君、列仙内傳,靡不精究。
一旦告父出遊終南山,父以終南山近京都,許之。
自終南遊太白、太行、王屋、嵩、華、泰嶽,迤徑遊曆名山,不複歸甯。
父馳書委曲責之,複謝曰:茅君昔為人子,亦辭父學仙。
今峭慕之,冀其有益。
父以其堅心求道,豈以世事拘之,乃聽其所從。
而峭師於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谷養氣之衛。
唯以酒為樂,常醉騰騰周遊,無所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