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已見蔡君父子。
其老人者,昔聞彭真人亦隐此山,豈非彭君乎?子一入山,遽逢三仙人,一日一宿,人間月餘矣。
其實積習之命也。
師道深自歎異。
駐招仙觀修煉餘年後,以親老思歸,卻回問政山。
每入諸山拾薪雕藥,或逢虎豹,見師道則垂耳搖尾,俯伏於地。
師道以手撫而呼之,乃起随行。
或以薪藥附於背上,負之送歸而去。
昔郭文舉居大滌洞,伏虎亦如之。
歙之近山頗有猛獸,而不為人之害者,自師道之感也。
其親時問師道遊學所益,具陳其事。
親聞之而喜曰:汝以孝養,我以道資,亦幸為汝母矣。
此蓋宿慶之及也。
後又出遊,複思往南嶽九疑山。
早聞梅真人、蕭侍郎皆隐玉筍山,時人多見之。
梅即南昌尉梅福也。
蕭即梁之公子蕭子雲也,自束陽太守避侯景之亂,全家入山。
二人俱得道於此。
師道且止玉筍清虛觀,思慕梅、蕭,三遊郁木坑,或冀一見,堅心而去。
山行極深,忽見一人,布衣烏紗帽,顔若五十許人。
師道禮敬問之。
初自稱行者,問師道何往,乃以尋梅、蕭為答。
行者曰:聞爾精勤慕道,褊訪名山,誠亦非易。
欲見二君,行者可以相引。
爾宿業甚淨,已應玉籍有名。
雖未便飛升,當亦度世爾。
行者又曰:我謝通修也,恐爾未識,故以自言。
本居南嶽,與彭、蔡同隐已三百年,知爾嘗遊洞靈源,我适為束華君命主玉筍山林地仙,兼掌清虛觀境土社令。
爾與我素有道綠,是得相見。
然梅、蕭日中為小有洞王所召,恐未便還,未可俟也。
師道於是虔拜曰:凡世肉人,謬探大道,凝神注想,以朝繼夕,未知要妙。
若浮于海,詛識其涯。
不期今日獲見道君,實曠劫之幸也。
通修曰:丹心懇苦,深可憫哉。
爾世事未了,且當送爾出山,路往我所止。
随行數裡,忽見草舍兩問,甚新潔。
有床席、小铛,然火煎湯,俨若書生所居,而無人。
通修命師道入坐於木馬上,通修自坐於白石鹿上。
俄有一量角童以湯一盤與師道,呷之神氣爽然。
又指令架上取書一卷,通修曰:此《素書》也,但習之無息,當得真旨。
師道意欲求住,師學之。
未啟言而通修已知,曰:爾有親老,雖有兄能養,若欲更南遊,此未可言住。
我有弟子曰紫芝,在九疑山。
若往彼,見之,為我傳語,兼出《素書》示之,得盡其旨矣。
或不見,但投《素書》於毛如溪上洞中,仍題石壁,記我傳語之意,紫芝當自授爾要道。
言訖,乃發遣師道回。
俄不見通修。
已在郁木坑外,到清虛觀矣。
衆道士皆驚曰:何一去七日而返?師道具以對之。
有道士二人欣躍,與師道共入郁木坑,到舊處,岩石草樹曆曆宛然,但失其草舍。
竟日怅望而回。
師道得《素書》,文字可識,皆說龜山王母理化衆仙秘要真訣。
地仙習此,當得升天。
世人授之,迹參洞府。
其閑疑義,不可究也。
後南遊到九凝山湘真觀,月餘尋問紫芝蹤迹,鹹言毛如溪有一憶士,莫知姓名,人或有見者。
師道累入山,尋之不見,遂如通修言,投書題石。
後嘗夢神仙稱紫芝,教之以疑義意,乃醒焉。
經歲餘,後還問政,居三十餘年。
每焚化,即以二蔡、彭、謝真形像貌瞻禮,仍自以管幅編異傳於道俗。
其後昊太祖霸有江淮,聞師道名迹,冀其道德獲於軍庶,繼發征召。
及至廣绫,建玄元宮以居之。
每升壇祈恩,禱福水早,無不緻天地感動,煙雲呈祥。
是以人情鹹依道化,境若華胥,俗皆可封。
雖古今異時,實大帝之介君也。
遂降褒美為逍遙大師、問政先生,以顯國之師也。
弟子鄒德匡、王處讷、楊匡翼、汪用真、程守樸、曾景霄、王可儒、崔婵然、杜崇真、鄧啟遐、昊知古皆得妙理,傳上清法,散於諸州府,襲真風而行教,朝廷皆命以紫衣,光其玄門。
道中有秦、昊、齊、荊、燕、梁、閩、蜀之士,鹹來逾紀,勤苦奉事。
師道常謂之曰:我無道術,何以遠來若此?一弟子皆曰:昔張君居蜀,天下之人悉往事之。
随其所修,各授以道焉。
莘弟子執奴仆之役,久而不去者,方得成仙。
今悉是枯骨子孫,日逼朽腐,思避短景,希度長生,願無卻懇切也。
然師以仁慈接衆,言不阻違,随其性适一指以道要,若久行霧露,餘潤漬衣,近蘿沉檀,輕香襲體。
由是居廣陵三十年,有弟子五百餘人。
而師道胎息已久,煉丹有成,一日一告弟子曰:我适為黑績朱衣一符吏告我為仙官所召,必須去矣。
頃之,異香滿室,雲鶴近庭,若有真靈所集,爽然言别而化。
弟子斂之,棺忽有聲,視之若蟬蛻,屍解矣。
弟子葬其衣冠爾。
後數十人自豫章來,見之領一丫童行。
道俗多識之,鹹問:何為遠遊?曰:離南嶽多年,今暫往耳。
所在多宿泊舊遊官觀而去。
其老人者,昔聞彭真人亦隐此山,豈非彭君乎?子一入山,遽逢三仙人,一日一宿,人間月餘矣。
其實積習之命也。
師道深自歎異。
駐招仙觀修煉餘年後,以親老思歸,卻回問政山。
每入諸山拾薪雕藥,或逢虎豹,見師道則垂耳搖尾,俯伏於地。
師道以手撫而呼之,乃起随行。
或以薪藥附於背上,負之送歸而去。
昔郭文舉居大滌洞,伏虎亦如之。
歙之近山頗有猛獸,而不為人之害者,自師道之感也。
其親時問師道遊學所益,具陳其事。
親聞之而喜曰:汝以孝養,我以道資,亦幸為汝母矣。
此蓋宿慶之及也。
後又出遊,複思往南嶽九疑山。
早聞梅真人、蕭侍郎皆隐玉筍山,時人多見之。
梅即南昌尉梅福也。
蕭即梁之公子蕭子雲也,自束陽太守避侯景之亂,全家入山。
二人俱得道於此。
師道且止玉筍清虛觀,思慕梅、蕭,三遊郁木坑,或冀一見,堅心而去。
山行極深,忽見一人,布衣烏紗帽,顔若五十許人。
師道禮敬問之。
初自稱行者,問師道何往,乃以尋梅、蕭為答。
行者曰:聞爾精勤慕道,褊訪名山,誠亦非易。
欲見二君,行者可以相引。
爾宿業甚淨,已應玉籍有名。
雖未便飛升,當亦度世爾。
行者又曰:我謝通修也,恐爾未識,故以自言。
本居南嶽,與彭、蔡同隐已三百年,知爾嘗遊洞靈源,我适為束華君命主玉筍山林地仙,兼掌清虛觀境土社令。
爾與我素有道綠,是得相見。
然梅、蕭日中為小有洞王所召,恐未便還,未可俟也。
師道於是虔拜曰:凡世肉人,謬探大道,凝神注想,以朝繼夕,未知要妙。
若浮于海,詛識其涯。
不期今日獲見道君,實曠劫之幸也。
通修曰:丹心懇苦,深可憫哉。
爾世事未了,且當送爾出山,路往我所止。
随行數裡,忽見草舍兩問,甚新潔。
有床席、小铛,然火煎湯,俨若書生所居,而無人。
通修命師道入坐於木馬上,通修自坐於白石鹿上。
俄有一量角童以湯一盤與師道,呷之神氣爽然。
又指令架上取書一卷,通修曰:此《素書》也,但習之無息,當得真旨。
師道意欲求住,師學之。
未啟言而通修已知,曰:爾有親老,雖有兄能養,若欲更南遊,此未可言住。
我有弟子曰紫芝,在九疑山。
若往彼,見之,為我傳語,兼出《素書》示之,得盡其旨矣。
或不見,但投《素書》於毛如溪上洞中,仍題石壁,記我傳語之意,紫芝當自授爾要道。
言訖,乃發遣師道回。
俄不見通修。
已在郁木坑外,到清虛觀矣。
衆道士皆驚曰:何一去七日而返?師道具以對之。
有道士二人欣躍,與師道共入郁木坑,到舊處,岩石草樹曆曆宛然,但失其草舍。
竟日怅望而回。
師道得《素書》,文字可識,皆說龜山王母理化衆仙秘要真訣。
地仙習此,當得升天。
世人授之,迹參洞府。
其閑疑義,不可究也。
後南遊到九凝山湘真觀,月餘尋問紫芝蹤迹,鹹言毛如溪有一憶士,莫知姓名,人或有見者。
師道累入山,尋之不見,遂如通修言,投書題石。
後嘗夢神仙稱紫芝,教之以疑義意,乃醒焉。
經歲餘,後還問政,居三十餘年。
每焚化,即以二蔡、彭、謝真形像貌瞻禮,仍自以管幅編異傳於道俗。
其後昊太祖霸有江淮,聞師道名迹,冀其道德獲於軍庶,繼發征召。
及至廣绫,建玄元宮以居之。
每升壇祈恩,禱福水早,無不緻天地感動,煙雲呈祥。
是以人情鹹依道化,境若華胥,俗皆可封。
雖古今異時,實大帝之介君也。
遂降褒美為逍遙大師、問政先生,以顯國之師也。
弟子鄒德匡、王處讷、楊匡翼、汪用真、程守樸、曾景霄、王可儒、崔婵然、杜崇真、鄧啟遐、昊知古皆得妙理,傳上清法,散於諸州府,襲真風而行教,朝廷皆命以紫衣,光其玄門。
道中有秦、昊、齊、荊、燕、梁、閩、蜀之士,鹹來逾紀,勤苦奉事。
師道常謂之曰:我無道術,何以遠來若此?一弟子皆曰:昔張君居蜀,天下之人悉往事之。
随其所修,各授以道焉。
莘弟子執奴仆之役,久而不去者,方得成仙。
今悉是枯骨子孫,日逼朽腐,思避短景,希度長生,願無卻懇切也。
然師以仁慈接衆,言不阻違,随其性适一指以道要,若久行霧露,餘潤漬衣,近蘿沉檀,輕香襲體。
由是居廣陵三十年,有弟子五百餘人。
而師道胎息已久,煉丹有成,一日一告弟子曰:我适為黑績朱衣一符吏告我為仙官所召,必須去矣。
頃之,異香滿室,雲鶴近庭,若有真靈所集,爽然言别而化。
弟子斂之,棺忽有聲,視之若蟬蛻,屍解矣。
弟子葬其衣冠爾。
後數十人自豫章來,見之領一丫童行。
道俗多識之,鹹問:何為遠遊?曰:離南嶽多年,今暫往耳。
所在多宿泊舊遊官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