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下

關燈
川、陶貞白,吾之師友也。

    铨《太平經》為三十篇,備盡樞要,其聲名愈播於江淮問。

    唐昭宗景福二年,錢塘彭城王錢缪探慕方遠道德,訪於餘杭大滌洞,築室宇以安之。

    昭宗累征之,方遠以天文推尋,秦地将欲荊榛,唐祚必當革易,伴之園绮,不出山林,竟不赴召。

    乃降诏褒異,就頒命服,俾耀玄風,賜号妙有大師、玄同先生。

    闡揚聖化,啟發蒙昧,真靈事迹,顯聞昊楚。

    由是從而學者,無遠不至。

    弟子二百餘人,會稽夏隐言、谯國戴隐虞、榮陽鄭隐瑤、昊郡淩隐周、廣陵盛隐林、武都章隐之,皆傳道要而升堂奧者也。

    廣平程紫霄應召於秦官,新安聶師道行教於昊國,安定胡謙光、魯國孔宗魯十人皆受思真煉神之妙旨。

    其餘遊於聖迩,藏於名山,不複得而記矣。

    天複二年二月十四,沐浴焚香,端拱而坐,俟停午而化。

    顔色怡暢,屈伸自遂,異香芬馥,三日不散。

    弟子以從俗葬,舉以就棺,但空衣而屍解矣。

    葬於大滌洞之傍白鹿山。

    複有道俗於仙都山及廬山累見之,自言:我舍大滌洞,歸隐瀾山天柱源也。

     聶師道 聶師道,字通微,新安歙人也。

    性聰淳直,言行謙謹,養親以孝聞,深為鄉裡所敬。

    少師事于方外郎德誨之從兄也。

    德誨自省郎出牧新安,乃於郡之東山選勝地,構室宇以居之,目為問政山房。

    而師道事之辛勤。

    年十三,披戴冠裳。

    十五,傳法錄修真之要。

    後出遊績溪山。

    自言嘗覽《内傳》,見服松脂法,乃與道倡上百丈山采松脂。

    崖石迥聳百丈,遂以名之。

    其四望高千餘仞。

    夜宿於崖頂松下,天清月朗,忽聞仙樂起自東南紫雲上,遙遙而來,遲緩過於石金山。

    石金與百丈,其高相等,雖平地隔三十餘裡,山頂相望咫尺問,乃聞仙樂到彼輾。

    少時,擊小鼓三通,複通奏金石笙箫,絲匏響亮,擊鼓而拍,莫審其曲調。

    聲揭而清,特異人問之樂。

    自三更及雞嗚而止。

    後問於山下人,是夜皆聞之。

    其同倡歎曰:方采靈藥,遽聞仙樂,豈非有感?此亦君得道之嘉兆矣。

    其後遊行歸南嶽,禮玉清及光天、碧玉二壇。

    後浪招仙觀,入洞靈源。

    時當春景,聞蔡真人舊億處不遠,有花木甚異,采樵者時或見蔡真人在其問。

    師道喜之,乃辟谷七日,晨起獨往山中。

    徐行,聞花有異香,不覺日晚。

    忽到大溪傍,見一樵人臨水坐於沙上。

    師道驟欲親近,方乃'負樵将下溪,回顧師道,卻駐樵檐問:獨此何往?應之曰:學道尋仙,深心自切。

    聞蔡真人隐此山,願一禮谒爾。

    樵人曰:蔡君所居極深,人不可到。

    師道曰:攀蘿登崖,已及於此。

    有山通行,豈憚遠近。

    樵人又曰:日将暮矣,且行。

    過此山東,有人家可宿。

    師道欲随樵人去,樵人遽入溪,水甚淺。

    及師道入,水極深而急,不敢涉。

    樵人曰:汝五十年後方過得此溪。

    目送樵人涉水面而去,不見。

    師道回山東十餘裡,遙望見草舍三問,有籬落雞犬。

    漸近,見一人青白色,似農人,年可三十,獨居。

    見師道到,甚訝師道深山自行。

    主人又問師道:此來何之?應曰:尋蔡真人居。

    主人曰:路上見樵人否7曰:見。

    主人曰:此蔡道者适過也。

    師道聞之,禮祝曰:凡愚見仙聖不識,亦命也已。

    逼夜,山林深黑,投宿無地。

    又問曰:從何來?具以發迩新安尋真之由以對。

    乃許入其舍。

    複指師道,令近火爐邊床上坐,曰:山中偶食盡,求之未歸。

    師道曰:絕粒多時,卻不以食為念。

    見火側有湯鼎,複有數個黃磁合。

    主人曰:合内物可吃,任意取之。

    乃揭一合,是茶。

    主人曰:以湯潑吃。

    及吃,氣味頗異於常茶。

    久之,複思茶。

    更揭之,合不可開。

    褊揭諸合,皆不能開。

    師道心訝不似村人家,而不敢言。

    主人别屋睡,日高不起。

    又無火燭,睡中曰;此孤寂之處,忽病,無以相待。

    前村人家甚多,可以往彼。

    師道遂行數裡,不見人家,悉是崖險,乃回,已迷向宿之處。

    複行約三十餘裡,忽逢見一老人,欣喜,邀於石上坐。

    問入山之意,具以前事對之。

    老人曰:蔡君父子俱隐此山,昨夜所宿之處,即其子也。

    又曰:爾道氣甚濃,仙骨未就,入由饑渴;易能久留此哉。

    俄折草一莖與師道,形若姜苗,而長尺餘。

    嚼味甘美。

    複令取泉水。

    吃次,舉頭已失老人所在。

    師道悲歎不已,而覺食荼草之後,氣力輕健,愈於來時。

    卻欲沿山路尋宿處,其路已為棘蔓蔽塞,前去不通,卻回招仙觀。

    衆道士驚異曰:此觀雖靈嶽,側近蟲獸甚多,人罕能獨行,何忽去月餘日,實久憂望。

    師道曰:昨日方去,始經一宿。

    具言見樵人及宿處,又逢老人。

    道士皆歎曰:吾輩雖同居此觀,徒為學道,知有蔡真人,無綠一見。

    吾子夙有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