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下

關燈
隐化八人 司馬承祯 司馬承祯,字子微。

    博學能文,攻#1篆,迥為一體,号日金剪刀書?隐於天台山玉霄峰,自号白雲子。

    有服餌之衛刀唐則天累征不起。

    睿宗雅尚道教,屢加尊異,承祯方赴召。

    睿宗問陰陽術數之事,承桢對曰:《老子經》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且心目所見知,每損之尚未能已,豈複攻乎異端,而增智慮哉。

    睿宗曰:理身無為,則清高矣。

    理國無為,如之何?對曰:國猶身也。

    《老子》雲:留心於擔,氣合於漠,順物自然,乃無私焉,而天下理。

    《易》曰:聖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是知天下言而信,不為而成。

    無為之旨,理國之要也。

    睿宗深賞異,留之,欲加寵位,固辭。

    無何,告歸山。

    乃賜渎寶摩花被以遣之一。

    公卿多賦詩送之。

    常待徐彥伯撮其美者二十餘篇,為制序,名曰《白雲記》,見傳於世。

    盧藏用早隐終南山,後登餌居要官,見承桢将還天台,藏用指終南謂之曰:此中大有佳處,一何必天台?承祯徐對曰:以仆所觀,乃仕宦之捷徑耳。

    藏用有慚色。

    明皇韶於王屋山置壇室以居之。

    承祯善篆隸,金剪刀書自成一家體。

    帝命以三體寫《老子》,刊正文句。

    嘗鑄含象鑒、震景劍進之。

    命光祿卿韋滔至所居,按金鑰設祠,厚錫。

    上封泰山回,問承祯:五嶽何神主之?對曰:嶽者,山之巨鎮,而能出雲降雨,為國之望。

    然靈仙所隐,别有仙官主之。

    於是韶五嶽别立仙官廟。

    時女真焦靜真泛海詣蓬萊求師,至一山,見道者,指言曰:天台山司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真良師也。

    靜真既還,詣承祯求度,未幾升天。

    嘗降謂薛季昌曰:先生得道,高於陶都水之任,當為束華上清真人。

    開元中,文靖天師與承祯赴長生殿千秋節齋直,中夜行道畢,隔雲屏各就枕。

    斯須忽聞小兒誦經聾中玲玲如金玉響。

    天師乃寨裳蹑步而窺之,見承祯額上有小日如錢,光耀一席。

    逼而聽之,乃承祯腦中之聲也。

    天師退,謂其徒曰:《黃庭經》雲:泥丸九真皆有房#2,方圓一寸處此中。

    又雲:左神公子發神語。

    先生之謂。

    有弟子七十餘人。

    忽曰:吾玉霄峰束望蓬萊,有靈真降駕,今為東海一青童君東華君所召,必須往。

    俄頃化去,如蟬說蛻。

    弟子葬其衣冠焉。

    時年八十有九。

    韶贈銀青光祿大夫,镒正一先生。

    帝親文其碑,韋渠牟作傳。

    嘗撰《修真秘旨》、《天地官府圖》、《坐忘論》、《登真系》等行於世。

     曹德休 曹德休,自言從東海青嶼山來遊江西。

    人見之三十餘年,顔貌不改。

    常行民問,有疾者以符藥救之,無不愈。

    人有一女子,年二十餘,将聘於人,忽有邪物為魅,百方治之,益甚。

    其父詣德休,具陳病狀。

    德休曰:汝家居近山溪,有潭穴否?父言有之。

     德休又曰:女子春時閑步溪側,為蛟所窺,已拘攝精魂在其穴矣。

    汝可将吾一符往彼,投於潭中,少頃有驗。

    投符之後,忽見潭水翻湧,水作#3霹靂聲。

    須臾一物浮出,長二丈餘,形如烏蛇,頭若大杓,已劈裂腦,流血斃矣。

    其父還家,見女精神明爽,全失其病。

    乃以财帛往謝。

    德休曰:本以救病,何以此為?終不肯受。

    德休常謂人曰:若家有疾苦,不必财帛,就德休求符藥,以江魚為繪一盤,并美酒一壺飨吾告之,其疾自痊?如其言,鄉裡為之,無不應驗。

    人皆神事之。

    後忽告人曰:我舍此入西山天寶洞去,然來春牛疫頗甚,我留一姓名與汝傳寫。

    牛疫之時,以繪飨吾,書其字帖牛角上,自當無苦。

    其後牛果大疫,一境之内,帖其字者免災,不帖者斃。

    人鹹思之,無複見者。

    王元芝傳雲:曹德休,西晉大史官,後梁尚書郎,得不死之道。

     闾丘方遠 闾丘方遠,子大方,舒州宿松人也-。

    幼而辯慧。

    年十六,通經史。

    學《易》於廬山陳元晤。

    二十九,問大丹於香林左元澤。

    元澤奇之,謂方遠曰:子不聞老子雲:吾有大患,為吾有身。

    蓋身從無為而生有為,今卻反本,是曰無為。

    夫無為者,言無即着空,言有則成礙。

    執有無即成滞。

    但於有無一緻,泯然無心,則庶幾乎道。

    且釋氏以此為禅宗,顔子以此為坐忘。

    《易》雲: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其歸一揆。

    又《經》雲:迎之不見其首,随之不見其後。

    是何物也?子若默契神證,又何求焉?所惜者,子之才器高邁,直可為真門之标表也。

    方遠稽首緻謝而去。

    複詣仙都山隐真岩,事劉處靜,學修真出世之術。

    三十四歲,受法錄於天台山玉霄宮葉藏質,真文秘訣盡蒙付授。

    而方遠守一行氣之暇,笃好子史旱書,每披卷,必一覽之,不遺於心。

    常自言:葛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