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萬狀。
自然乃焚香想蓬萊,禱祝須臾,俄到一山,見林木花烏,煙岚若春。
海師登山,望有屋舍人家甚衆。
自然謂曰:豈非仙山也?而海師言:船人可登山歇泊,以候風便。
俄而人皆登山散遊,而自然獨遊一處,有道士數人,侍者皆青衣。
有樹,風動如金石聲。
花草香熏人徹骨。
彩鸾、霜鶴、碧雞、五色犬遊於庭際。
中有一人,花冠霞被,狀貌端美。
青衣引自然入,虔懇禮谒。
道士問:欲何往?自然曰:蓬萊尋師,求度世去。
道士笑曰:蓬萊隔弱水,此去三十萬裡,非舟橄智可行,非飛仙莫到。
天台山司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乃良師也,可以回去。
俄頃風起,聞海師促人登船,言風已便。
及揚帆,又為橫風飄三日,卻到台州岸。
自然欣然複往天台,具言其實,以告承祯,并謝前過。
承祯曰:俟擇日升壇以度。
於是傳授上清法。
後卻歸蜀,至#12貞元年中,白日上升而去。
節度使韋臯奏之。
裴玄靜 裴氏道名玄靜,維氏縣令升之女,鄂縣尉李言妻也。
幼而聰慧,母以詩書示之,覽皆誦之不忘。
及姅,以婦功容自飾,而情迥然好道。
請於父母,置於一靜室披戴。
父母亦崇道,深念許之,日以香火瞻禮道像。
以女使伴之,必逐於外處。
獨居,若别有女伴言話。
父母窺之,複不見人。
請之,堅不言。
潔思閑淡,雖骨肉常#13而拘之以禮,無慢容。
及年二十,父母欲歸於李言。
聞之,深以為不可,唯願入道修真,以求度世。
父母抑之曰;女生有歸,是為禮婦。
時不可失,禮不可虧。
傥入道,是畢世無所歸也。
南嶽魏夫人亦從人,棄嗣後為上仙。
遂逼之以适李言,婦禮臻備。
未一月間,告於李言:以素修道,神人不許為君妻、請絕俗。
李言亦早慕道,聞妻之言,甚異。
乃獨居靜室焚修,夜中聞言笑聲。
李言稍疑之,未敢驚,乃壁隙窺之,見光明滿室,聞異香芬馥,有二女子,年可十七八,鳳髻霓裳,姿态宛麗,侍女數人,皆雲鬓銷服,綽約在側。
玄靜與二女子言談。
李言異之而退。
及旦問於玄靜,曰:有之,此昆侖仙倡相省。
上仙已知君窺,以衛止之,而君未覺。
更來,慎勿窺也,恐君為靈官所責。
然玄靜與君宿綠甚薄,非久在人問。
道君念君後嗣未立,候上仙來,當為言之。
後一夕有天女降李言之室。
經年,複降送一兄與李言,曰#14:此君之子#15也,玄靜即當去矣。
三日,有五雲盤旋,仙女奏樂,白鳳載玄靜升天,向西北而去。
戚逍遙 戚氏道名逍遙,冀州南宮人也。
父教授生徒以自資。
而逍遙十餘歲,情頗清澹,不為兒戲,有好道心。
父母亦知之,常行陰德於人。
而父以女誠授於逍遙,覽之曰:此常人之事耳。
遂取《老子》、仙經誦之不辍。
及羿,媒氏詣其家,聞之以為不祥。
迨二十歲,父母以适同邑薊浔,耕織之家,而舅姑嚴酷,責之以蠶農怠情。
而逍遙晨暮以齋潔修诤為事,殊不以生計在意。
前得亦屢責之,逍遙白舅姑,請退返於父母家。
及父母家,亦逼回。
於是以不能為塵俗事,願獨居靜室修道,以資舅姑。
薊得與父母俱有他疑,乃棄之於一室。
而逍遙但以#16香水,為絕食靜想,自歌曰:笑看滄海欲成塵,王母花前别衆真。
千載卻歸天上去,一心珍重世問人。
薊得家及鄰裡悉以、為妖狂。
夜聞室内有人言話聲,及曉,見獨坐,亦不驚。
又三日,晨起,舉家聞屋裂如雷,但見所服衣履在室内,仰視半天,有雲霞煙霭煥赫,鸾鶴飛嗚,複有仙樂,香餅彩仗羅列。
逍遙與衆仙俱在雲中,曆曆言分别言語。
薊得馳報逍遙父母,到猶見之。
邑郭之人鹹奔觀望,無不驚歎。
續仙傳卷上竟 #1『成』字《四庫全書》本《續仙傳》(下簡稱《四庫》本)作『列』字。
#2『衆』字據《四庫》本補。
#3『受』原作『授』,據《四庫》本改。
#4『二百僧』,《四庫》本作『三百借』。
· #5此句《四庫》本作『忽大風雷震石倒山側』。
#6『默之』,《四庫》本作『默然』。
#7『於』字據《四庫》本補。
#8《四庫》本無『矣』字。
#9『遞』字原文作門進』,據《四庫》本改。
#10此句《四庫》本作『失所在』。
#11『為』字據《四庫》本補。
#12『至』字原文作『止』,據《四庫》本改。
#13《四庫》本『常』後有一『見』字。
#14『曰』字據《四庫》本補。
#15『子』字原文作『女』,據《四庫》本改。
#16『以』字《四庫》本作『資』。
自然乃焚香想蓬萊,禱祝須臾,俄到一山,見林木花烏,煙岚若春。
海師登山,望有屋舍人家甚衆。
自然謂曰:豈非仙山也?而海師言:船人可登山歇泊,以候風便。
俄而人皆登山散遊,而自然獨遊一處,有道士數人,侍者皆青衣。
有樹,風動如金石聲。
花草香熏人徹骨。
彩鸾、霜鶴、碧雞、五色犬遊於庭際。
中有一人,花冠霞被,狀貌端美。
青衣引自然入,虔懇禮谒。
道士問:欲何往?自然曰:蓬萊尋師,求度世去。
道士笑曰:蓬萊隔弱水,此去三十萬裡,非舟橄智可行,非飛仙莫到。
天台山司馬承祯名在丹台,身居赤城,此乃良師也,可以回去。
俄頃風起,聞海師促人登船,言風已便。
及揚帆,又為橫風飄三日,卻到台州岸。
自然欣然複往天台,具言其實,以告承祯,并謝前過。
承祯曰:俟擇日升壇以度。
於是傳授上清法。
後卻歸蜀,至#12貞元年中,白日上升而去。
節度使韋臯奏之。
裴玄靜 裴氏道名玄靜,維氏縣令升之女,鄂縣尉李言妻也。
幼而聰慧,母以詩書示之,覽皆誦之不忘。
及姅,以婦功容自飾,而情迥然好道。
請於父母,置於一靜室披戴。
父母亦崇道,深念許之,日以香火瞻禮道像。
以女使伴之,必逐於外處。
獨居,若别有女伴言話。
父母窺之,複不見人。
請之,堅不言。
潔思閑淡,雖骨肉常#13而拘之以禮,無慢容。
及年二十,父母欲歸於李言。
聞之,深以為不可,唯願入道修真,以求度世。
父母抑之曰;女生有歸,是為禮婦。
時不可失,禮不可虧。
傥入道,是畢世無所歸也。
南嶽魏夫人亦從人,棄嗣後為上仙。
遂逼之以适李言,婦禮臻備。
未一月間,告於李言:以素修道,神人不許為君妻、請絕俗。
李言亦早慕道,聞妻之言,甚異。
乃獨居靜室焚修,夜中聞言笑聲。
李言稍疑之,未敢驚,乃壁隙窺之,見光明滿室,聞異香芬馥,有二女子,年可十七八,鳳髻霓裳,姿态宛麗,侍女數人,皆雲鬓銷服,綽約在側。
玄靜與二女子言談。
李言異之而退。
及旦問於玄靜,曰:有之,此昆侖仙倡相省。
上仙已知君窺,以衛止之,而君未覺。
更來,慎勿窺也,恐君為靈官所責。
然玄靜與君宿綠甚薄,非久在人問。
道君念君後嗣未立,候上仙來,當為言之。
後一夕有天女降李言之室。
經年,複降送一兄與李言,曰#14:此君之子#15也,玄靜即當去矣。
三日,有五雲盤旋,仙女奏樂,白鳳載玄靜升天,向西北而去。
戚逍遙 戚氏道名逍遙,冀州南宮人也。
父教授生徒以自資。
而逍遙十餘歲,情頗清澹,不為兒戲,有好道心。
父母亦知之,常行陰德於人。
而父以女誠授於逍遙,覽之曰:此常人之事耳。
遂取《老子》、仙經誦之不辍。
及羿,媒氏詣其家,聞之以為不祥。
迨二十歲,父母以适同邑薊浔,耕織之家,而舅姑嚴酷,責之以蠶農怠情。
而逍遙晨暮以齋潔修诤為事,殊不以生計在意。
前得亦屢責之,逍遙白舅姑,請退返於父母家。
及父母家,亦逼回。
於是以不能為塵俗事,願獨居靜室修道,以資舅姑。
薊得與父母俱有他疑,乃棄之於一室。
而逍遙但以#16香水,為絕食靜想,自歌曰:笑看滄海欲成塵,王母花前别衆真。
千載卻歸天上去,一心珍重世問人。
薊得家及鄰裡悉以、為妖狂。
夜聞室内有人言話聲,及曉,見獨坐,亦不驚。
又三日,晨起,舉家聞屋裂如雷,但見所服衣履在室内,仰視半天,有雲霞煙霭煥赫,鸾鶴飛嗚,複有仙樂,香餅彩仗羅列。
逍遙與衆仙俱在雲中,曆曆言分别言語。
薊得馳報逍遙父母,到猶見之。
邑郭之人鹹奔觀望,無不驚歎。
續仙傳卷上竟 #1『成』字《四庫全書》本《續仙傳》(下簡稱《四庫》本)作『列』字。
#2『衆』字據《四庫》本補。
#3『受』原作『授』,據《四庫》本改。
#4『二百僧』,《四庫》本作『三百借』。
· #5此句《四庫》本作『忽大風雷震石倒山側』。
#6『默之』,《四庫》本作『默然』。
#7『於』字據《四庫》本補。
#8《四庫》本無『矣』字。
#9『遞』字原文作門進』,據《四庫》本改。
#10此句《四庫》本作『失所在』。
#11『為』字據《四庫》本補。
#12『至』字原文作『止』,據《四庫》本改。
#13《四庫》本『常』後有一『見』字。
#14『曰』字據《四庫》本補。
#15『子』字原文作『女』,據《四庫》本改。
#16『以』字《四庫》本作『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