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中

關燈
隐化一十二人 孫思選 孫思邈,京兆華原人也。

    七歲就學,日誦千言。

    及長,盛談莊老百家之說。

    周宣帝時,以王室多事,隐於太白山學道,煉氣養形,求度世之衛。

    洞曉天文推步,精究醫藥,審察聲色,迥蘊仁慈。

    凡所舉動,務行陰德,用心自固,濟物為功。

    偶出路行,見人欲殺小青蛇,已傷血出,思邈求其人,脫衣贖而救之。

    以藥封晨,放於草問。

    後月餘複出行,見一白衣少年,仆馬甚盛,下馬迎拜思邈,謝言:小弟蒙道者所救,父母欲相見。

    而思邈每以藥救人極廣,聞之不以為意。

    少年複懇拜請,以别馬載思邈,偕行如飛。

    到一城郭,花木正春,景色和媚,門庭煥赫,人物繁盛,俨若王者之居。

    少年延思邈入,見一人端美,白帖帽,绛衣,侍從甚衆,欣喜相接,謝思邈曰:深思道者,固遣兒子相迎。

    前者小兒偶出,忽為愚人所傷,賴脫衣贖救,獲全其命。

    此中血屬非少,共感再生之恩。

    今面道者,榮幸足矣。

    俄頃,延思邈入,若宮闱内,見中年女子領一青衣小兒出,再三拜謝思邈言:此兒癡馱,為人傷損,賴救兔害。

    思邈省記嘗救殺青蛇,即訝此何所也。

    又見左右皆闱人宮妓,呼帖帽為君王,呼女子為妃子,思邈心異之,潛問左右,曰:此泾陽水府也。

    帖帽乃命賓寮設酒饑妓樂以宴思邈,辭以辟谷服氣,唯飲酒耳。

    留連三日,問思邈所欲。

    對曰:居山樂道,思真煉神,目雖所窺,心固無欲。

    乃以輕銷珠金贈於思邈,堅辭不受。

    曰:道者不以此為意耶?何以相報?遂命其子取龍宮所頒藥方三十首與思邈,謂曰:此真道者,可以濟世救人。

    俄複命仆馬送思邈歸山,深自為異。

    曆試諸方,皆若神效。

    後着《千金方》三十卷,散龍宮之方在其内。

    又以聲色診人之疾,着《脈經》一卷,皆盛行於世。

    隋文帝輔政,征為國子博士,不就。

    嘗謂人曰:過此五十年,當有聖人出,吾方助之,以濟生人。

    唐太宗召詣京師,訝其容貌甚少,歎曰: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之徒,豈虛言哉。

    将授以爵位,固辭不受。

    高宗初,召拜谏議大夫,複固辭不受。

    時年九十餘,視聽不衰。

    範陽盧照鄰有盛名而染惡疾,嗟禀受之不同,昧遐夭之殊緻,問於思邈曰:名醫愈疾,其道如何?對曰:吾聞善言天者必質於人,善言人者必本於天。

    天有四時五行,寒暑疊代,其轉運也,和而為雨,怒而為風,凝而為霜雪,張而為虹蚬,此天地之常數也。

    人有四支五藏,一覺一寐,呼吸吐納,漬而為往來,流而為榮衛,彰而為氣色,發而為音聲,此人之常數也。

    陽用其精,陰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

    及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疣贅,陷而為癱疽,奔而為喘乏,竭而為焦枯,診發乎面,變動乎形,推此以及天地,則亦如之。

    故五緯盈縮,星辰失度,日月錯行,彗孛流飛,此天之危疾也。

    寒暑不時,此天地之蒸否也。

    石立木踴,此天地之疣贅也。

    山崩地陷,此天地之癱疽也。

    奔風暴雨,此天地之喘乏也。

    雨澤不時,川原涸竭,此天地之焦枯也。

    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

    聖人和之以道德,輔之以人事。

    故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銷之災。

    又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

    詩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謂小心也。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謂大膽也。

    不為利回,不為義疚,仁之方也。

    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

    其文學也穎出,其義術也不可勝紀。

    高宗後無可,制授承務郎,緻之尚藥局,不就。

    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晨起沐浴,俨其衣冠,端然而坐,謂子孫曰:我為世人所逼,隐於洞府修煉,将升無何之鄉,臣於金阙,不能應召來往。

    俄氣絕。

    遺令薄葬,不設盟器牲牢之奠。

    月餘顔色不變。

    舉屍入棺,如空衣焉,已屍解矣。

     張果 張果隐於常州條山,往來汾晉問。

    時人傳有長年秘衛。

    耆老雲:為兒童時見之,自言數百歲矣。

    一唐太宗、高宗累征之不起,則天召之出山,佯死於拓女廟前。

    時方盛暑,須臾見爛生蟲,聞於則天,信其死矣。

    後有人於常州山中複見之。

    開元二十三年,玄宗召通事舍人裴晤馳驿於常州迎果,對晤氣絕而死。

    晤乃焚香啟請,宣天子求道之意,俄頃漸蘇。

    晤不敢逼,馳還奏之。

    乃命中書舍人徐嬌、通事舍人盧重玄窗玺書迎之,果随嬌到東都,於集賢院安置,肩輿入宮,備加禮敬。

    公卿皆往拜谒。

    或問以方外之事,皆詭對。

    每雲:餘是堯時丙子年人。

    時莫能測也。

    又雲堯時為侍中。

    善於胎息,累日不食,時進美酒及三黃元#1。

    玄宗留之内殿,賜之酒,辭以山臣飲不過二升,有一弟子可飲一鬥。

    玄宗聞之喜,令召之。

    俄一小道士自殿檐飛下,年可十六七,美姿容,旨趣雅澹,應對言詞清爽,禮貌臻謹。

    明皇命坐,果曰:弟子常待立於側,未宜賜坐。

    明皇目之一愈喜,遂賜之酒。

    飲及一鬥不醉。

    果辭曰:不可更賜,過度必有所失,緻不龍顔一笑耳。

    明皇又逼賜之,酒忽從頂湧出,冠子爆地,化為一梳。

    明皇及嫔禦皆笑。

    驚視之,但見一金梳在地。

    覆之,梳盛一。

    鬥。

    驗之,乃集賢院中梳也。

    累試仙術,不可窮紀。

    遂下诏曰:常州張果先生,遊方之外者也。

    迹仙高尚,心入杳冥,是混光塵,應召城阙。

    莫知甲子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