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仙傳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提一大葫蘆賣藥,人告疾苦求藥,得錢不得錢,悉與之無阻。
藥皆稱神效。
或無疾,戲而求藥者,得必失之。
由是人不敢妄求藥,敬之如神明。
常醉於城市問,得錢亦與貧人。
或戲問之:有大還丹賣否?曰:有一粒,一千貫錢。
人皆笑之,以為風狂。
多於城市笑罵人曰;有錢不買藥吃,盡作土饅頭去。
人莫曉其意,益笑之。
後於長安賣藥,抖擻葫蘆已空,内隻有一丸,出極大,有光明,安在掌中,謂人曰:百年人問賣藥,過卻億兆人,無一人肯把錢買藥吃,深可哀哉。
今須自吃卻。
藥饞入口,足下五色雲生,風起飄飄,飛騰而去。
鄧去奢 鄭去奢,衢州龍丘人也,家於九峰山下。
少入道,遊學道術,精思忘疲。
年三十餘,便居處州松陽縣安和觀,即葉靜能故鄉學道之所。
而觀北五裡有茅山,高五十餘丈,相傳雲漢張天師及葉靜能皆居此山修道。
去奢慕前事,登其山,遂結庵以居。
後觀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為之構屋及造堂宇,設老君,寫張天師像及葉靜能真景,朝夕焚修朝禮。
山束南有一方石,闊二丈餘,平若砥,蓋天生也。
去奢常坐其上,拱默靜想。
一日一感神人謂之曰:張天師有斬邪劍二口,并瓶盛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
去奢謝神人曰;此石天設,非人力可加。
自惟荒謬,守真而已,托以山栖擭安,久蒙靈佑。
劍之與丹,詛敢辄取?神人曰:但勤修無怠,劍丹自可立緻。
後三年神人遂以劍丹送於去奢。
劍乃張天師七星劍,丹以石匣藏一瓶盛之。
傾藥得鬥餘,如麻子,紅色光明。
去奢自服,及施人有疾者,皆愈。
時麗水縣人華造承中和年荒亂之後,擁土人,據岩險。
浙東帥具以上朝廷,議欲息兵,授造以為刺史。
而造兇險,聞去奢得丹劍,而囚铄去奢於空屋中。
時方盛暑,一月不與飲食,造謂去奢已斃矣。
及開屋,見"神色俨然,顔狀光白,愈於來時。
造極驚異,卻送去奢歸山,劍丹留之。
一夜風雷飛嗚,失所#10。
去奢聞神仙告,卻歸石下。
爾後去奢居山十五年,每言常見龍虎異烏行於庭際。
安和觀道士多寄山頂燒奏,見龍虎烏迹,鹹驚異。
去奢不食多年。
他人忽穢觸其山,春冬則猛獸來驚,夏秋則毒蛇所螫。
去奢又言:每見雷雨在山半,龍行雨,及雷公電母,鬼神甚衆。
或至此山相見,甚有禮焉。
又寄宿道士夜皆聞去奢居靜室内,到曉與人談話。
竊窺之,乃聞異香滿山,及環佩聲。
去奢俨坐,有戴遠遊冠、绛服、螺髻垂發、碧銷衣男女四人對坐,侍從皆玉童玉女,光明照身。
複有神人遠遊於側。
而道士皆不敢驚。
日一歸觀中,傳說以為異耳。
卻後十五年,去奢告道士曰:恐當離此山去,不長相見也。
他日忽有彩雲鸾鶴,聲樂滿空,徘徊山頂。
複有輿餅幢幡,靈官駕龍鹿,皆五色,亦騎鸾鳳,迎去奢上升而去。
山下道俗觀望甚衆。
後野火焚其屋舍,而靈迹尚存。
今有道士醮祭焉。
謝自然 謝自然,蜀華陽女真也。
幼而入道。
其師以黃老仙經示之,一覽皆如舊讀,再覽誦之不忘。
及長,神情清爽,言談迥高。
好琴阮,善筆紮,能屬文。
常鄙卓文君之為人,每焚修瞻禱王母、麻姑,慕南嶽魏夫人之節操。
及年四十,出遠遊往青城、大面、峨媚、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直犁切。
尋離蜀,曆京洛,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靈迹之所,無不辛勤曆覽。
後聞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祯居玉霄峰,有道孤高,遂詣焉。
師事承祯三年,别居山野,但日采樵,為承祯執爨而歸。
又持香果,專切問道。
承祯訝其堅苦,曰:我無道德,何以腔此?然爾竟何所欲?自然曰:萬裡之外,向師得度世之道,故來求受上法以度耳,非他求也。
承祯以女真罕傳上法,恐洩慢大道,但唯諾而已。
複經逾歲月,自然乃歎曰:明師未錄,無乃命也。
每登玉霄峰,即見滄海蓬萊,亦應非遠,人問恐無可師者。
於是告别承祯,言去遊蓬萊。
罄舍資裝,布衣絕粒,挈一席以投於海,泛於波上。
适新羅船見之,就載。
及登船數日,但見海水碧色,日落則遠浪相蹙,陰火連天,船在火焰中行。
逾年,船為風飄入一色水如墨,又一色水如粉,又一色水如朱,又一色水黃若硫黃氣。
忽風轉,船乃投易澳中,有山,日照如金色,亦有草樹、香霧,走獸與禽皆黃色。
船人俱上山,見石無大小,悉是硫黃。
賈客遽棄别貨,盡載其石。
凡經四色水,每過一水,皆三虔敬,終五晝夜。
風帆所适,莫知遠近。
複行月餘,又為#11橫風所飄,海人惶戚,舟人恐懼。
遙見水上湧出大山,上列紅旗千餘面。
海師言是鲸魚揚鬣。
又晴天忽見氣直上,高百餘裡,傍若暴風雨。
此魚腦有井,噓吸則氣出如此。
複見海人怪獸鬼神,千态
藥皆稱神效。
或無疾,戲而求藥者,得必失之。
由是人不敢妄求藥,敬之如神明。
常醉於城市問,得錢亦與貧人。
或戲問之:有大還丹賣否?曰:有一粒,一千貫錢。
人皆笑之,以為風狂。
多於城市笑罵人曰;有錢不買藥吃,盡作土饅頭去。
人莫曉其意,益笑之。
後於長安賣藥,抖擻葫蘆已空,内隻有一丸,出極大,有光明,安在掌中,謂人曰:百年人問賣藥,過卻億兆人,無一人肯把錢買藥吃,深可哀哉。
今須自吃卻。
藥饞入口,足下五色雲生,風起飄飄,飛騰而去。
鄧去奢 鄭去奢,衢州龍丘人也,家於九峰山下。
少入道,遊學道術,精思忘疲。
年三十餘,便居處州松陽縣安和觀,即葉靜能故鄉學道之所。
而觀北五裡有茅山,高五十餘丈,相傳雲漢張天師及葉靜能皆居此山修道。
去奢慕前事,登其山,遂結庵以居。
後觀中道士相率山下居,人為之構屋及造堂宇,設老君,寫張天師像及葉靜能真景,朝夕焚修朝禮。
山束南有一方石,闊二丈餘,平若砥,蓋天生也。
去奢常坐其上,拱默靜想。
一日一感神人謂之曰:張天師有斬邪劍二口,并瓶盛丹,在此石下,可以取之。
去奢謝神人曰;此石天設,非人力可加。
自惟荒謬,守真而已,托以山栖擭安,久蒙靈佑。
劍之與丹,詛敢辄取?神人曰:但勤修無怠,劍丹自可立緻。
後三年神人遂以劍丹送於去奢。
劍乃張天師七星劍,丹以石匣藏一瓶盛之。
傾藥得鬥餘,如麻子,紅色光明。
去奢自服,及施人有疾者,皆愈。
時麗水縣人華造承中和年荒亂之後,擁土人,據岩險。
浙東帥具以上朝廷,議欲息兵,授造以為刺史。
而造兇險,聞去奢得丹劍,而囚铄去奢於空屋中。
時方盛暑,一月不與飲食,造謂去奢已斃矣。
及開屋,見"神色俨然,顔狀光白,愈於來時。
造極驚異,卻送去奢歸山,劍丹留之。
一夜風雷飛嗚,失所#10。
去奢聞神仙告,卻歸石下。
爾後去奢居山十五年,每言常見龍虎異烏行於庭際。
安和觀道士多寄山頂燒奏,見龍虎烏迹,鹹驚異。
去奢不食多年。
他人忽穢觸其山,春冬則猛獸來驚,夏秋則毒蛇所螫。
去奢又言:每見雷雨在山半,龍行雨,及雷公電母,鬼神甚衆。
或至此山相見,甚有禮焉。
又寄宿道士夜皆聞去奢居靜室内,到曉與人談話。
竊窺之,乃聞異香滿山,及環佩聲。
去奢俨坐,有戴遠遊冠、绛服、螺髻垂發、碧銷衣男女四人對坐,侍從皆玉童玉女,光明照身。
複有神人遠遊於側。
而道士皆不敢驚。
日一歸觀中,傳說以為異耳。
卻後十五年,去奢告道士曰:恐當離此山去,不長相見也。
他日忽有彩雲鸾鶴,聲樂滿空,徘徊山頂。
複有輿餅幢幡,靈官駕龍鹿,皆五色,亦騎鸾鳳,迎去奢上升而去。
山下道俗觀望甚衆。
後野火焚其屋舍,而靈迹尚存。
今有道士醮祭焉。
謝自然 謝自然,蜀華陽女真也。
幼而入道。
其師以黃老仙經示之,一覽皆如舊讀,再覽誦之不忘。
及長,神情清爽,言談迥高。
好琴阮,善筆紮,能屬文。
常鄙卓文君之為人,每焚修瞻禱王母、麻姑,慕南嶽魏夫人之節操。
及年四十,出遠遊往青城、大面、峨媚、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直犁切。
尋離蜀,曆京洛,抵江淮,凡有名山洞府靈迹之所,無不辛勤曆覽。
後聞天台山道士司馬承祯居玉霄峰,有道孤高,遂詣焉。
師事承祯三年,别居山野,但日采樵,為承祯執爨而歸。
又持香果,專切問道。
承祯訝其堅苦,曰:我無道德,何以腔此?然爾竟何所欲?自然曰:萬裡之外,向師得度世之道,故來求受上法以度耳,非他求也。
承祯以女真罕傳上法,恐洩慢大道,但唯諾而已。
複經逾歲月,自然乃歎曰:明師未錄,無乃命也。
每登玉霄峰,即見滄海蓬萊,亦應非遠,人問恐無可師者。
於是告别承祯,言去遊蓬萊。
罄舍資裝,布衣絕粒,挈一席以投於海,泛於波上。
适新羅船見之,就載。
及登船數日,但見海水碧色,日落則遠浪相蹙,陰火連天,船在火焰中行。
逾年,船為風飄入一色水如墨,又一色水如粉,又一色水如朱,又一色水黃若硫黃氣。
忽風轉,船乃投易澳中,有山,日照如金色,亦有草樹、香霧,走獸與禽皆黃色。
船人俱上山,見石無大小,悉是硫黃。
賈客遽棄别貨,盡載其石。
凡經四色水,每過一水,皆三虔敬,終五晝夜。
風帆所适,莫知遠近。
複行月餘,又為#11橫風所飄,海人惶戚,舟人恐懼。
遙見水上湧出大山,上列紅旗千餘面。
海師言是鲸魚揚鬣。
又晴天忽見氣直上,高百餘裡,傍若暴風雨。
此魚腦有井,噓吸則氣出如此。
複見海人怪獸鬼神,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