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關燈
以收降之旋複。

    代地黃、山萸。

    以上行心膈之新绛。

    代丹皮。

    則其先資下降。

    而徐引上升。

    以補益其宗氣。

    俾上提外裹者有力。

    而半産漏下自止矣。

    然本方、不過救急之劫棋。

    若求穩着。

    畢竟以建中、腎氣湯丸。

    為的當而無弊。

    千載以後。

    自有高明者以餘言為不謬。

    又豈止仲景在天之靈。

    默為之首肯乎哉。

     婦人陷經。

    漏下黑不解。

    膠姜湯主之。

    (方缺。

    又林億曰。

    臣億等校諸本無膠姜湯方。

    想是妊娠中之膠艾湯。

    細按膠艾湯方意。

    與本條之症逼對。

    或姜字為艾字之訛耶。

    今從之。

    ) 婦人陷經。

    與妊娠胞阻同義。

    蓋婦人少腹。

    積有死血。

    使肝血不由血室以養經。

    而漏下者曰帶下。

    若少腹并無瘀血阻塞。

    但其肝髒中。

    氣虛而不能上蒸。

    血虛而不能上蔭。

    其血剛至血室。

    而中路陷脫。

    故曰陷經。

    與胞阻之無瘀阻滞。

    其氣血因虛而自漏者同。

    故曰與妊娠胞阻同義也。

    血虛者。

    氣自寒。

    而血又因寒而其色慘黑。

    寒久則黑如豆汁矣。

    症與妊娠之胞阻同。

    故其主膠艾湯亦一也。

    湯意詳胞阻下。

    但于胞阻。

    則補血溫氣以養胎。

    此則補血溫氣以養經為異耳。

    即以膠姜湯而論。

    據愚鄙之見。

    未始不與陷經之候相對。

    但疑尚有當歸、芍藥、桂枝、丹皮四味。

    蓋以阿膠之皮性。

    善于包裹提挈者為主。

    而佐以苦溫之當歸。

    所以溫補血虛也。

    以生姜之根性。

    善于升浮旁達者為主。

    而佐以辛溫之桂枝。

    所以溫補氣寒也。

    然後以芍藥。

    引之入肝。

    以丹皮。

    通之出脈。

    則陷經漏黑。

    當解于溫補升行之内。

    有識者。

    或不以為好事而妄乎。

     婦人少腹滿如敦狀。

    小便微難而不渴。

    生後者。

    此為水與血結在血室也。

    大黃甘遂湯主之。

     大黃甘遂湯方大黃(四兩)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血當下。

     敦者。

    上小下大之象。

    婦人少腹如敦狀。

    先就外症而言。

    然實包藏諸症在内。

    以胎氣水積、血結。

    俱能作此狀故也。

    曰小便難。

    則積有水氣。

    可知。

    曰微難。

    則小便尚見。

    而積水不多又可知。

    若使渴而微難。

    則出少不勝入多。

    猶得斷為純是水氣。

    而又不渴。

    則其如敦狀者。

    非全水者更可知。

    又少腹滿大。

    小便微難而不渴。

    頗似胎氣。

    今且是生産之後。

    則既非全是水。

    又不必疑為胎。

    而與水共結為如敦狀者。

    非生後之瘀血而何哉。

    則破結血之大黃。

    與逐水飲之甘遂。

    可直任而無疑矣。

    但生後血虛。

    攻其積水結血。

    恐緻傷陰之弊。

    故以養血之阿膠佐之者。

    蓋血短則留連外飲。

    是補血亦所以替去其水。

    生新則推出死血。

    是補血又所以逐去其瘀之義也。

    五句惟二十九字。

    文法則八面玲珑。

    診法則千層透辟。

    西漢以後醫書。

    烏足以語此哉。

     婦人經水不利下。

    抵當湯主之。

    亦治男子膀胱滿急有瘀血者。

    (愚按全經各條下。

    并無此小字添注之例。

    其後人之蛇足耶。

    ) 抵當湯方虻蟲(三十枚熬去翅足)水蛭(二十個熬)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

    為末。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此亦血瘀内絡。

    以緻行血之氣。

    力綿勢緩。

    故經水不利下也。

    但比前條諸症。

    多上中二焦之瘀。

    如膻中及脾胃之孫絡。

    或因曾經咯血。

    或因飲食大飽。

    以及形寒飲冷等類。

    皆能令絡中血瘀。

    血瘀則氣滞。

    而經水不利。

     故用本天親上之虻蟲。

    本地親下之水蛭。

    各引入死血之絡。

    然後以桃仁破而動之。

    大黃逐而下之。

    觀大黃之用酒浸。

    行血之外。

    蓋又取浮緩其性。

    而使之從上下掃者居多。

    我故曰。

    比前條多上中二焦之瘀者此也。

     然為壯人之初症。

    又不可不知。

    壯人。

    故直任峻藥。

    初症。

    故血未虛而全不補血也。

     婦人經水閉。

    不利。

    髒堅癖不止。

    中有幹血。

    下白物。

    礬石丸主之。

     礬石丸方礬石(三分燒)杏仁(一分) 上二味。

    末之。

    煉蜜為丸如棗核大。

    五内中。

    劇者。

    再納之。

     髒指陰庭而言。

    即方後納髒中者是也。

    堅者陰髒中之肉。

    因氣郁血滞而堅硬之謂。

    堅癖者。

    堅久而欲為痼疾。

    即腸癖之義也。

    白物。

    非謂白帶白淫之類。

    殆指形如粉渣而白。

    濕熱之所化也。

    蓋白帶白淫。

    下從帶脈及腎中。

    其源遠而象如精汁。

    此則從陰庭之堅癖處而下。

    其源近而微幹色白。

    如積垢。

    故曰白物耳。

    經水閉不行。

    乃本條領語。

    髒堅癖以下。

    方是正文。

    蓋謂經水閉而不行。

    或行而不利。

    其或為血瘀。

    或為虛寒。

    或止下焦。

     或兼上部。

    已各有專方正治矣。

    然又有一種因經閉不行。

    而兼緻外症者。

    則除正病正治外。

    而其外症。

    又不可不知外治也。

    比如經閉不利。

    則氣血沉滞。

    從絡脈而下注陰髒之肉内。

    遂成堅硬之癖疾。

    久久不止。

    則沉滞之血。

    幹于堅癖中。

    于是氣血郁而生熱。

    熱則生濕。

    濕熱交蒸。

    則下垢膩之白物。

    礬石氣寒味酸而性燥。

    寒則清火而解熱。

    酸則消堅而散血。

    燥則拔幹而去濕。

    故用之為君。

    佐利氣之杏仁者。

    所以并散其沉滞之氣也。

    又諸症下在陰内。

    為服藥之所未易到者。

    何似丸如棗核。

    納髒中而以外治治之為甚便也。

    諸注支離混淆。

    不得竅。

     婦人六十二種風。

    及腹中血氣刺痛。

    紅藍花酒主之。

     紅藍花酒方紅藍花(一兩) 上一味。

    以酒一大升。

    煎減半。

    頓服一半。

    未止再服。

     婦人舊血行得暢。

    則新血生得滿。

    而氣因于血。

    故氣亦為之溫暖。

    充周而無病。

    若舊血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