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關燈


    下焦氣虛。

    而無關鎖之候。

    然久利以發熱為欲止。

    因陽氣有起伏之機故也。

    乃暮即發熱而利不止。

    則又非虛寒可斷矣。

     且少腹裡急而下墜。

    腹中脹滿而痞塞。

    又似内有陰寒之據。

    然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

    又卻似内有陽熱之符。

     此種下利。

    其或寒或熱。

    将何推斷耶。

    帶下。

    以妊娠門二條按之。

    當就漏血之赤帶而言。

    非指白帶也。

    瘀血不去。

    即緻帶下。

    雖詳妊娠漏血注。

    然與妊娠、之漏血有分别者。

    以妊娠之血。

    為不得入胞胎而下從血室。

    此處之帶下。

    又肝血之絡。

    為瘀血所阻。

    而不得入血室。

    故自下也。

    答意雖就諸症。

    層層細推。

    卻又專從婦人着眼。

     專從婦人之年五十所着眼。

    而斷出者也。

    蓋利至數十日。

    裡急腹滿。

    俱似寒因。

    暮即發熱。

    手掌煩熱。

    俱似陰虛之熱因。

    寒熱既不應互見。

    且唇屬脾。

    口屬肺。

    唇口幹燥。

    熱利為合。

    又與數十日不止。

    及裡急腹滿者。

    尤不應兼見。

    故知其平日素有赤帶之病。

    以緻脾肺不滋。

    故唇口幹燥。

    血液内竭。

    故手掌煩熱。

    暮即發熱。

    血虛者。

     氣自寒。

    故利數十日不止。

    及裡急腹滿也。

    以其在婦人。

    故知其瘀血在少腹不去。

    以其年五十所。

    故知其非目前之瘀。

    而為曾經半産所得之舊病也。

    然則不當從利為治。

    但行其瘀。

    而使血液歸經。

    則帶下可除。

    止其帶而使血液内潤。

    則暮熱掌熱。

    及唇口幹燥者亦解。

    究之血裕氣溫。

    将并數十日不止之利。

    及裡急腹滿者。

     可不治而自愈矣。

    名之曰溫經湯者。

    血氣得寒則凝。

    得溫則暢也。

    以辛溫之姜桂為主。

    而以善降之半夏。

    善斂之芍藥佐之。

    則溫下而适所以去下焦之瘀也。

    因瘀而肝血阻于血室之絡。

    以緻血不得由血室而外達上供。

    故下陷而帶下。

    漸成煩熱幹燥之候。

    故以芎麥之上滋者。

    補上焦之血。

    膠歸之下滋者。

    補下焦之血。

    而以善行陰陽之丹皮。

    分走而各注之。

    所以治暮熱掌熱。

    唇口幹燥等候也。

    又血虛氣寒而至于下利。

    究當責之陽明之腑。

    故用苦溫之茱萸。

    甘溫之人參。

    而托以守中之甘草。

    則胃腑之陰陽起複。

    譬之大地春融冰消雪化。

    田疇氣暖。

    冰脫濕幹之象。

    将瘀去而利亦自止矣。

    婦人少腹寒而不受胎。

    雖無血瘀。

    而此湯能溫中以溫下。

    故亦主之。

    崩中去血。

    是非期而暴下。

    月水過多。

    指至期而大下。

    皆中寒失提。

    下寒失守之候。

    故兼取諸此也。

    至期不來。

    又中虛而精悍不生。

    下虛而氣血自短所緻。

    故亦取之耳。

    婦人之月水。

    名之曰經血者。

     以其由十二經脈盈滿之氣。

    從月光之虧損。

    而瀉下之義也。

    但其源委。

    則有兩路。

    從胃腑發精之根。

    曆脾肺肝腎。

    以及于心。

    凡經過之髒腑。

    各私取以自潤其經脈者。

    一也。

    又肝為血髒。

    髒中之餘血。

    由肝絡而内從血室。

    以外達經絡。

    與各髒腑所榮經脈之血會成一片者。

    又一也。

    此如潮起之象。

    其少火生氣。

    潛滋暗長。

    至三十日。

    則經脈外滿。

    而不受兩血之注。

    遂使外氣平而内氣不長。

    且外盛者具反注之勢。

    故氣伏潮落。

    而十二經脈之血。

    阖歸血室。

    而下為月水矣。

    此系血瘀少腹之肝絡。

    肝髒内血。

    欲由血室而外達以養經。

    因絡阻而不得通過血室。

    故無期而帶下。

    我故曰。

    與妊娠漏血有别。

    又曰。

    使血液歸經者此也。

     帶下。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經一月再見者。

    土瓜根散主之。

     土瓜根散方土瓜根桂枝芍藥蟲(各三分) 上四味。

    杵為散。

    每服方寸匕。

    日三服。

    陰腫亦主之。

     此即上條之初症也。

    帶下、亦指赤帶。

    詳已見。

    經水不利。

    因經脈之血。

    止有脾胃一路上供。

    而肝髒之血。

    陸續漏下。

    以緻經脈之氣血虧淺。

    故至期之經水不暢利也。

    少腹滿痛者。

    血瘀氣滞之應也。

    經一月再見。

    又承帶下而言。

    蓋謂帶下一症。

    又緻各經經氣上虛。

    因而不能包護。

    以至一月再見者。

    二者耽延日久。

    俱成上條利下等症。

    故宜即主此以愈之。

    無使漸成溫經湯之候也。

    芍藥、下引而入血分。

    蟲、陰性而行血結。

    桂枝、辛以散之。

    溫以行之。

    合三味而去瘀之功用全矣。

    土瓜根、為蔓引之本。

    其性上行。

    蓋蔓引則走經脈。

    上行則托住肝髒之血。

    而使上充十二經脈之義也。

    以其為上條之初症。

    陰血未傷。

    故于溫經湯。

    則少用歸芎膠麥。

    陽氣未寒。

    故于溫經湯又少用參姜吳茱萸者。

    此也。

    夫瘀去而肝血得從血室以歸經脈。

    故帶下除。

    而少腹之滿痛亦止。

    經脈氣充。

    而下伏于血室者有勢。

    故經水自利。

    又血上滋而氣自裕。

    則包護有力而尤能提挈。

    故一月再見者亦愈矣。

    血下瘀、則陰。

    氣下郁、則陰腫。

    本方為行血提氣之藥。

    故亦主之。

     寸口脈弦而大。

    弦則為減。

    大則為芤。

    減則為寒。

    芤則為虛。

    寒虛相抟。

    此名曰革。

    婦人則半産漏下。

    旋複花湯主之。

     旋複花湯方旋複花(三兩)蔥(十四莖)新绛(少許)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文義脈象。

    注見血門。

    婦人半産漏下。

    以上虛失提。

    外虛失裹之所緻。

    蔥性辛溫。

    而先降後升。

    為下通腎陽以外達之品。

    故白通湯之用之者。

    蓋取諸此也。

    旋複花用至三兩。

    而且以之名湯。

    其意有二。

    夫上虛者必有陰氣乘之。

    旋複能降逆陰。

    以為升陽之地者。

    一也。

    又取并力下趨蔥性。

    以溫腎陽者。

    二也。

    淺紅曰绛。

    新绛者。

    新所染之绛色也。

    以繭絲口吐。

    其性上行。

    而紅花所染之绛。

    又從其色而上入心膈之義。

    明系一小腎氣丸。

     蓋以辛熱多氣之蔥莖。

    代桂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