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氣。
宗氣者。
言雖非鼻祖。
而實為宗子之義。
猶之後天離火。
正位南方。
所以繼乾坤。
而主化生萬物之權者也。
是氣男女同貴。
而尤為婦人之所更重者。
雖已補詳虛勞注中。
而本條所論諸症。
理奧詞古。
苟不悉此氣之根源。
及其關系處。
則必不能讀。
即讀亦必不能解也。
虛即指此宗氣空淺而言。
蓋謂婦人之病。
皆因上焦如霧之氣虛餒。
則諸氣漸寒。
寒久則凡各處俱積冷矣。
如下文所謂胞門、經絡、繞臍、兩脅、少腹、腰脊、氣街、膝胫俱是矣。
夫氣以充滿溫和。
為流行之本。
因虛而積冷。
虛則滞結。
冷則寒結。
故結氣。
但虛者氣不運血。
冷者氣不溫血。
結者氣不行血。
三者得一。
即能斷經。
非至結氣而始不月者。
故曰為諸經水斷絕也。
至有曆年。
謂宗氣虛至日久。
其血寒積結之地。
雖不止二者。
即此内而胞門寒傷。
生機歇絕。
外而經絡凝堅。
流通無氣。
則其經、焉得不斷絕耶。
以上為一段。
首四句。
言婦人諸病。
起于宗氣上虛。
成于經水下斷。
曆年四句。
又推所以經斷之故。
蓋胞門之氣。
逼近血室。
而司經水之總區。
經絡之血。
趨歸血室。
而為經水之原委。
故兩揭之耳。
損指肌膚瘦削而言。
分指肉輪離脫而言。
膈陽上虛而沖氣犯之。
則嘔吐。
又肺既受下寒之窘迫。
則津液不布。
而涎唾上泛。
且肺氣蜷縮而自壅。
則生熱而成癰。
又必至之勢也。
于是肺不能為脾胃行精悍以及周身。
而形體之肌膚。
以陰血不榮。
而日損其肉輪。
以陽氣不充而漸分矣。
以上三句為第二段。
就因虛二字而言其症。
蓋虛在心肺間之宗氣。
故見在上之症者如此。
若積冷結氣。
盤結在于中焦。
則為繞臍寒疝者一。
寒疝詳本門。
其或見于臍外兩旁之季脅。
疼痛下連肝髒者二。
以肝居至陰之下。
與寒氣尤為相召故也。
且又有血因結而幹。
液因血而竭。
而變為燥熱之症。
此亦在中焦。
故名熱中。
其候則拘急之痛。
引于關元。
又瘡脈多數。
今脈數無瘡。
正陰虛火熾之診。
且其肌肉粗若魚鱗。
皆陰不澤陽。
水不濟火之候者三也。
但此在上在中諸症。
雖屬婦人斷經之候居多。
然亦時着男子之亡血失精者。
非止女身所獨有。
又不可不知者也。
若因虛而積冷結氣。
在于下焦。
上虛則不能提挈。
故一月再見。
或一行半月而來多。
又上虛則不能傳送。
故過期不行。
或行而不暢。
而為不勻等病者有之。
其積結在下。
則為冷拘陰沁之掣痛。
及少腹中惡寒者有之。
又或掣痛。
後引腰脊。
下引氣街。
以緻氣沖急痛。
且下引之甚。
至于膝胫疼煩者有之。
以膝胫屬腎。
疼煩者。
腎氣結而腎精竭之應也。
至統上虛下冷而合推其症。
下冷上犯。
必為奄忽眩冒。
而一時不知人之狀。
如陰陽不相順接之厥。
而不得從厥治。
如陰迸于上之巅。
而不得從巅治者有之。
以積冷結氣之上侮虛陽。
而非真厥、真巅故也。
又陽光上虛。
而下陰乘之。
譬之愁雲郁霧。
呃塞太虛之象。
故其神境中。
嘗若憂虞慘淡。
而不勝悲傷。
及煩冤而多嗔怒者有之。
夫此厥巅憂慘等候。
皆由上虛失提。
因而赤白帶下。
漸緻陽愈虛而陰愈竭之症。
非有鬼神憑借。
使之若是也。
惟此在下來多諸候。
始為婦人之所獨病。
而不着男子者矣。
然而症則陰虛羸瘦。
脈則陽虛多寒。
病機變幻。
嘗于三十六病之中。
千頭萬緒。
不可端拟。
要不外乎陰陽二氣。
司診視者。
詳審脈之陰陽。
辨其何部正虛。
何部邪實。
何處脈緊氣寒。
何處脈弦氣削。
審得在經絡者。
則行溫針以通之散之。
在胞門、繞臍、兩脅、關元。
等處者。
則行溫藥以補之益之。
便可治危得安而無難。
誠以病雖同症。
而其緻病之源各異。
非審脈無以為辨症、故也。
此條為女科之金針。
間曰。
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
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
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症唇口幹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方人參當歸芎芍藥牡丹皮阿膠(各二兩)麥冬(一升去心)吳茱萸桂枝(各二兩)半夏(半升) 甘草生姜(各二兩) 上十二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傷寒金匮中。
最難理會之文。
莫如本條。
以問意答意方意。
俱似不相承貫故也。
蓋問語平鋪。
叙症錯雜。
覓其所問之頭緒。
一難。
答則丢開問中下利。
劈空斷為帶下。
又忽略問中諸症。
獨取唇口幹燥一語。
為确診。
而皆不言其所以然之故。
如半産血瘀。
何以便帶下。
帶下又何以便下利之類。
又唇口幹燥。
亦下利傷陰之兼症。
何以便斷為帶下者。
二難。
至于斷病。
則曰少腹瘀血。
病屬帶下。
是在下焦矣。
而診病何以卻在上焦之唇口幹燥。
湯名則曰溫經。
謂溫經以去瘀血則可。
謂溫經而并除帶下。
是何理也。
又本衣冠文物以唇口幹燥為的據。
投以本湯中之吳茱萸姜桂。
而不虞其更幹更燥。
又何義耶。
且問症如彼。
主治如此。
仲景當日。
将置下利不止等候于不問乎。
抑治此而愈彼之道。
将何奧旨乎。
此三難也。
何怪乎諸注之不能中其竅乎哉。
不知問意。
以婦人年五十所一句。
謂天癸已竭。
地道不通之時。
撇開經血胎産。
毫不着想。
單重下利一病。
而問其是寒是熱耳。
故曰下利一症。
寒熱異因。
各有确症。
今數十日不止。
大似中焦氣寒。
而失分理之司
宗氣者。
言雖非鼻祖。
而實為宗子之義。
猶之後天離火。
正位南方。
所以繼乾坤。
而主化生萬物之權者也。
是氣男女同貴。
而尤為婦人之所更重者。
雖已補詳虛勞注中。
而本條所論諸症。
理奧詞古。
苟不悉此氣之根源。
及其關系處。
則必不能讀。
即讀亦必不能解也。
虛即指此宗氣空淺而言。
蓋謂婦人之病。
皆因上焦如霧之氣虛餒。
則諸氣漸寒。
寒久則凡各處俱積冷矣。
如下文所謂胞門、經絡、繞臍、兩脅、少腹、腰脊、氣街、膝胫俱是矣。
夫氣以充滿溫和。
為流行之本。
因虛而積冷。
虛則滞結。
冷則寒結。
故結氣。
但虛者氣不運血。
冷者氣不溫血。
結者氣不行血。
三者得一。
即能斷經。
非至結氣而始不月者。
故曰為諸經水斷絕也。
至有曆年。
謂宗氣虛至日久。
其血寒積結之地。
雖不止二者。
即此内而胞門寒傷。
生機歇絕。
外而經絡凝堅。
流通無氣。
則其經、焉得不斷絕耶。
以上為一段。
首四句。
言婦人諸病。
起于宗氣上虛。
成于經水下斷。
曆年四句。
又推所以經斷之故。
蓋胞門之氣。
逼近血室。
而司經水之總區。
經絡之血。
趨歸血室。
而為經水之原委。
故兩揭之耳。
損指肌膚瘦削而言。
分指肉輪離脫而言。
膈陽上虛而沖氣犯之。
則嘔吐。
又肺既受下寒之窘迫。
則津液不布。
而涎唾上泛。
且肺氣蜷縮而自壅。
則生熱而成癰。
又必至之勢也。
于是肺不能為脾胃行精悍以及周身。
而形體之肌膚。
以陰血不榮。
而日損其肉輪。
以陽氣不充而漸分矣。
以上三句為第二段。
就因虛二字而言其症。
蓋虛在心肺間之宗氣。
故見在上之症者如此。
若積冷結氣。
盤結在于中焦。
則為繞臍寒疝者一。
寒疝詳本門。
其或見于臍外兩旁之季脅。
疼痛下連肝髒者二。
以肝居至陰之下。
與寒氣尤為相召故也。
且又有血因結而幹。
液因血而竭。
而變為燥熱之症。
此亦在中焦。
故名熱中。
其候則拘急之痛。
引于關元。
又瘡脈多數。
今脈數無瘡。
正陰虛火熾之診。
且其肌肉粗若魚鱗。
皆陰不澤陽。
水不濟火之候者三也。
但此在上在中諸症。
雖屬婦人斷經之候居多。
然亦時着男子之亡血失精者。
非止女身所獨有。
又不可不知者也。
若因虛而積冷結氣。
在于下焦。
上虛則不能提挈。
故一月再見。
或一行半月而來多。
又上虛則不能傳送。
故過期不行。
或行而不暢。
而為不勻等病者有之。
其積結在下。
則為冷拘陰沁之掣痛。
及少腹中惡寒者有之。
又或掣痛。
後引腰脊。
下引氣街。
以緻氣沖急痛。
且下引之甚。
至于膝胫疼煩者有之。
以膝胫屬腎。
疼煩者。
腎氣結而腎精竭之應也。
至統上虛下冷而合推其症。
下冷上犯。
必為奄忽眩冒。
而一時不知人之狀。
如陰陽不相順接之厥。
而不得從厥治。
如陰迸于上之巅。
而不得從巅治者有之。
以積冷結氣之上侮虛陽。
而非真厥、真巅故也。
又陽光上虛。
而下陰乘之。
譬之愁雲郁霧。
呃塞太虛之象。
故其神境中。
嘗若憂虞慘淡。
而不勝悲傷。
及煩冤而多嗔怒者有之。
夫此厥巅憂慘等候。
皆由上虛失提。
因而赤白帶下。
漸緻陽愈虛而陰愈竭之症。
非有鬼神憑借。
使之若是也。
惟此在下來多諸候。
始為婦人之所獨病。
而不着男子者矣。
然而症則陰虛羸瘦。
脈則陽虛多寒。
病機變幻。
嘗于三十六病之中。
千頭萬緒。
不可端拟。
要不外乎陰陽二氣。
司診視者。
詳審脈之陰陽。
辨其何部正虛。
何部邪實。
何處脈緊氣寒。
何處脈弦氣削。
審得在經絡者。
則行溫針以通之散之。
在胞門、繞臍、兩脅、關元。
等處者。
則行溫藥以補之益之。
便可治危得安而無難。
誠以病雖同症。
而其緻病之源各異。
非審脈無以為辨症、故也。
此條為女科之金針。
間曰。
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
數十日不止。
暮即發熱。
少腹裡急。
腹滿。
手掌煩熱。
唇口幹燥。
何也。
師曰。
此病屬帶下。
何以故。
曾經半産。
瘀血在少腹不去。
何以知之。
其症唇口幹燥。
故知之。
當以溫經湯主之。
溫經湯方人參當歸芎芍藥牡丹皮阿膠(各二兩)麥冬(一升去心)吳茱萸桂枝(各二兩)半夏(半升) 甘草生姜(各二兩) 上十二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亦主婦人少腹寒。
久不受胎。
兼取崩中去血。
或月水來過多。
及至期不來。
傷寒金匮中。
最難理會之文。
莫如本條。
以問意答意方意。
俱似不相承貫故也。
蓋問語平鋪。
叙症錯雜。
覓其所問之頭緒。
一難。
答則丢開問中下利。
劈空斷為帶下。
又忽略問中諸症。
獨取唇口幹燥一語。
為确診。
而皆不言其所以然之故。
如半産血瘀。
何以便帶下。
帶下又何以便下利之類。
又唇口幹燥。
亦下利傷陰之兼症。
何以便斷為帶下者。
二難。
至于斷病。
則曰少腹瘀血。
病屬帶下。
是在下焦矣。
而診病何以卻在上焦之唇口幹燥。
湯名則曰溫經。
謂溫經以去瘀血則可。
謂溫經而并除帶下。
是何理也。
又本衣冠文物以唇口幹燥為的據。
投以本湯中之吳茱萸姜桂。
而不虞其更幹更燥。
又何義耶。
且問症如彼。
主治如此。
仲景當日。
将置下利不止等候于不問乎。
抑治此而愈彼之道。
将何奧旨乎。
此三難也。
何怪乎諸注之不能中其竅乎哉。
不知問意。
以婦人年五十所一句。
謂天癸已竭。
地道不通之時。
撇開經血胎産。
毫不着想。
單重下利一病。
而問其是寒是熱耳。
故曰下利一症。
寒熱異因。
各有确症。
今數十日不止。
大似中焦氣寒。
而失分理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