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關燈
婦人中風。

    七八日。

    續得寒熱。

    發作有時。

    經水适斷。

    此為熱入血室。

    其血必結。

    故使如瘧狀。

    發作有時。

    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中風。

    其發熱汗出。

    惡風脈緩。

    與男子同。

    第病已七八日。

    寒熱去而續來。

    且發作有時。

    非複風邪之寒熱矣。

    當病經來。

    因病适斷。

    以緻應去未去之血。

    結于營分。

    與瘧邪伏于募原。

    衛氣會之而不行。

    相争為寒熱者。

     正同。

    故使如瘧狀。

    發作有時也。

    治宜和解。

    故主小柴。

    如熱結血甚。

    可加丹皮、丹參。

    以洩熱行血乎。

     婦人傷寒發熱。

    經水适來。

    晝日明了。

    暮則谵語。

    如見鬼狀者。

    此為熱入血室。

    治之。

    無犯胃氣及上二焦。

    必自愈。

     婦人傷寒。

    其證亦同。

    第病時經水适來。

    血室虛而邪入之。

    且婦人之營衛營運。

    暮升而晝降。

    當暮升之時。

    挾熱邪而上擾神明。

    故輕則谵語。

    重則如見鬼狀。

    仲景斷為熱入血室。

    恐後人誤認為陽明胃熱。

    故治之。

    無犯胃氣。

    及上二焦。

    為戒。

     婦人中風。

    發熱惡寒。

    經水适來。

    得之七八日。

    熱除脈遲。

    身涼和。

    胸脅滿。

    如結胸狀。

    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也。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發熱惡寒。

    為中風原有之證。

    若婦人中風。

    經水适來。

    得之七八日。

    熱除脈遲。

    身涼和。

    是表裡俱解。

    何複胸腹滿如結胸狀。

    且谵語乎。

    要知七八日前。

    發寒熱時。

    經水适來。

    以其血室動、而熱入之。

    夫血。

    資生于胃。

    藏于肝。

     胸。

    脅為肝胃之部。

    血虛而邪随實于其處。

    雖狀如結胸。

    不得用大小陷胸。

    但當刺期門以瀉之。

     陽明病。

    下血谵語者。

    此為熱入血室。

    但頭汗出。

    當刺期門。

    随其實而瀉之。

    然汗出則愈。

     前三條。

    與傷寒論少陽篇。

    第十八、十九、二十條相同。

    注雖已見。

    因有未盡餘義。

    故申釋之。

    本條。

    亦與陽明篇。

     第三十六條相同。

    其精義已詳于該條下。

    故不贅。

    若夫宜刺宜小柴之别。

    以經水适來者宜刺。

    經水适斷者宜小柴。

    以經水适來。

    則但有熱入。

    而未嘗結其血室中之血。

    故血仍來。

    刺期門以瀉去血室中之熱則愈。

    經水适斷。

    則熱入血室。

    而并結其血。

    故使經斷。

    非小柴之解其熱。

    而并因汗以散其血者。

    不可也。

     婦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濃樸湯主之。

    (千金雲咽中帖帖如有炙肉者即是) 半夏濃樸湯方半夏(一升)濃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幹蘇葉(二兩) 上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四升。

    分溫四服。

    日三夜一服。

     婦人心境逼窄。

    凡憂思憤悶。

    則氣郁于胸分而不散。

    故咽中如有炙脔嗳之不得出。

    咽之不得下者。

    留氣之上塞橫據。

    而不降不散之候也。

    故以降逆之半夏為君。

    佐以開郁之濃樸。

    宣郁之生姜。

    加滲濕之茯苓。

    以去郁氣之根據輔。

    散邪之蘇葉。

    以去郁氣之勾結。

    則下降旁散。

    而留氣無所容矣。

     婦人髒躁。

    喜悲傷。

    欲哭。

    象如神靈所作。

    數欠伸。

    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草小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溫分三服。

    亦補脾氣。

     髒指心肺而言。

    髒躁言髒中陽液枯幹。

    而髒真之氣。

    嘗不能自立。

    而有躁急之義。

    故其心神肺魄。

    如失援失根據。

    不可自支。

    而悲傷欲哭者。

    煩冤之所緻也。

    如神靈所作。

    正言無故而悲傷欲哭。

    如有憑借之象。

    氣失所根據。

     而時引上下則欠。

    氣自微長。

    而時欲外達則伸也。

    小麥為心之谷。

    大棗為肺之果。

    又皆甘寒甘溫。

    而偏滋津液者。

    得甘草以浮之在上。

    則正行心肺之間。

    而神魄優裕。

    又豈止食甘以緩其躁急乎哉。

    亦補脾氣。

    義見首卷補肝下。

    蓋補心中之火液。

    既可因母以生子。

    而補肺中之金液。

    又可因子以蔭母。

    故也。

    補脾。

    非補脾氣。

     當指脾中之津液。

    故本湯可與脾約丸為表裡之劑。

     婦人吐涎沫。

    醫反下之。

    心下即痞。

    當先治其吐涎沫。

    小青龍湯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

    瀉心湯主之。

     水寒之氣上泛。

    肺受逼而失分布之用。

    故吐涎沫。

    是溫之燥之。

    滲之洩之。

    始為正治。

    乃反欲攻下以去涎沫。

     則誤矣。

    故不特涎沫不止。

    而且胃陽以寒下而益虛。

    故痞氣上塞于心下。

    此當先治其本病之吐涎沫。

    小青龍為發汗利小便之劑。

    則散水行飲。

    而涎沫自止。

    然後主半夏瀉心以治痞。

    則填膈降逆。

    而痞亦平矣。

    此是半夏瀉心。

    徐忠可注。

    為三黃瀉心。

    誤人無限。

     婦人之病。

    因虛積冷結氣。

    為諸經水斷絕。

    至有曆年。

    血寒積結。

    胞門寒傷。

    經絡凝堅。

    在上嘔吐涎唾。

    久成肺癰。

     形體損分。

    在中盤結。

    繞臍寒疝。

    或兩脅疼痛。

    與髒相連。

    或結熱中。

    痛在關元。

    脈數無瘡。

    肌若魚鱗。

    時着男子。

    非止女身。

    在下來多。

    經候不勻。

    令陰掣痛。

    少腹惡寒。

    或引腰脊。

    下根氣街。

    氣沖急痛。

    膝胫疼煩。

    奄忽眩冒。

    狀如厥巅。

    或有憂慘。

    悲傷多嗔。

    此皆帶下。

    非有鬼神。

    久則羸瘦。

    脈虛多寒。

    三十六病。

    千變萬端。

    審脈陰陽。

    虛實緊弦。

     行其針藥。

    治危得安。

    其雖同病。

    脈各異源。

    子當辨記。

    勿謂不然。

     人身心肺間之氣。

    其先天從命門溫溫之火。

    曆膂脊而上蒸于胸中。

    其後天從胃中之精悍。

    曆脾充肺。

    而外托于胸中。

    二者合德。

    而化為太和之瑞。

    充周遍滿于胸膈。

    外為經絡衛氣鼓動之根。

    内司中下二焦溫被之化。

    且其運血養神。

    提精禦氣之妙。

    為有生之大寶。

    故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