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治第十八

關燈
諸脈浮數。

    應當發熱。

    而反灑淅惡寒。

    若有痛處。

    當發其癰。

     瘡者。

    怆也。

    傷也。

    風寒暑濕等之外因。

    客于經絡。

    而其氣血不和。

    有凄怆之象。

    因而爛傷損者是也。

    癰者。

    壅也。

    擁也。

    或七情之内火。

    或六淫之外邪。

    流于隧道。

    郁于經穴。

    以緻氣血不通。

    而壅塞擁起之象。

    故名癰。

    是瘡小癰大。

    瘡淺癰深。

    且瘡之所見。

    不拘十二經絡。

    及任督兩脈。

    癰即發于髒者。

    亦必移熱于腑。

    而見三陽及任督諸部者。

    以瘡毒小而淺。

    故浮散而見各經之表。

    癰深而大。

    非陽經之熱。

    不能成腫潰爛之勢故也。

    根深而大。

    或見于陰經者。

    則腫而不痛。

    或癢。

    甚至三四月潰出。

    而無膿者。

    名疽。

    陰陽之别也首條言諸癰初發之脈症也。

    諸脈。

    指六部而言。

    浮為在表。

    數為熱。

    浮脈見數。

    故症當發熱。

    乃不發表熱而反皮毛灑淅惡寒者。

     是脈症不相對矣。

    若加上中下三部。

    或有一定之痛處。

    此為發癰之脈症。

    蓋熱毒之氣外聚經絡。

    故其脈見浮數。

    又衛表之氣。

    初得癰熱。

    逼之而乍負。

    故灑淅惡寒也。

    癰處分上中下。

    而浮數。

    以寸關尺及左右分應之。

    故曰。

    諸脈浮數也。

     師曰。

    諸癰腫。

    欲知有膿無膿。

    以手掩腫上。

    熱者為有膿。

    不熱者為無膿。

     肉腐皮薄。

    熱毒外逼。

    故以手掩腫上。

    熱者為有膿。

    不熱則熱在裡而尚未透出。

    故無膿。

    又按腫上。

    跳動頂指者為有膿。

    不頂指者為無膿。

    此法甚準。

    故并附于此。

     腸癰之為病。

    其身甲錯。

    腹皮急。

    按之濡。

    如腫狀。

    腹無積聚。

    身無熱。

    脈數。

    此為腹内有癰膿。

    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 上三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以水二升。

    煎減半。

    頓服。

    小盒飯下。

     此及下文兩條。

    就諸癰而抽言腸癰之病脈症治也。

    但本條為小腸癰。

    下條為大腸癰之别耳。

    小腸之癰。

    起于陽虛。

    不能運水而聚濕。

    濕久則生虛熱。

    濕熱交蒸于小腸。

    則腸中之氣血壅塞。

    而擁起成癰矣。

    大腸閉結。

     而其氣積熱。

    氣熱而郁滞。

    則血不流行。

    故癰。

    此前後兩方。

    一系責陽虛。

    而除濕熱。

    一系責血熱。

    而攻氣滞之不同也。

    小腸緊承胃之下口。

    其氣虛寒。

    則不能勝濕而化熱。

    小腸濕熱。

    則上逼胃中。

    胃土外應肌肉。

    濕熱熏蒸。

    則血色不化。

    故身必甲錯。

    濕熱外浮。

    而腹與小腸為尤近。

    故其皮如急狀。

    蓋濕鼓而騰熱之應也。

    然濕熱蒸腹皮。

    而癰腫在腸内。

    與皮内腸外之空處無涉。

    故按之濡。

    腹如腫狀。

    而實非腫者。

    此也。

    夫腹中有積聚。

     則氣機之往來短促。

    而脈數于裡者有之。

    身有表熱。

    則陽浮氣勝。

    而脈數于表者有之。

    若俱無此。

    而脈見數。

     則數為氣血不通。

    而熱聚搏激之應。

    以症準之。

    則為腹内癰膿無疑矣。

    主本方者。

    濕為本病。

    故君甘寒之薏苡以除濕。

    但除濕者。

    非扶真陽以呵導之。

    則其濕不能驟去。

    故佐以生陽之附子也。

    熱為标病。

    故兼用苦寒而攻暴熱。

    及善破癰膿之敗醬耳。

    為散、水煎而頓服。

    欲其少停胃中。

    所以并治身之甲錯。

    及腹皮之急如腫狀也。

    小盒飯下。

    合未膿已膿而言。

    蓋未膿而小便不通。

    則附子扶陽。

    薏苡、滲濕。

    敗醬、洩癰膿于扶陽滲濕之中。

    而癰自消散。

    已膿而小便下通。

    則敗醬、破膿。

    薏苡、洩毒。

    而以生陽之附子。

    為内合瘡口之助。

    仲景之方。

    真海市蜃樓。

    頃刻萬狀者也。

     腸癰者。

    少腹腫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調。

    時時發熱。

    自汗出。

    複惡寒。

    其脈遲緊者。

    膿未成。

    可下之。

     當有血。

    脈洪數者。

    膿已成。

    不可下也。

    大黃牡丹湯主之。

     大黃牡丹湯方大黃(四兩)牡丹皮(一兩)芒硝(三合)桃仁(五十個)瓜子(半升)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内芒硝。

    再煎沸頓服之。

    有膿當下。

    如無膿。

    當下血。

    (玩有膿當下四字。

     知膿未成而可下者。

    非此湯矣。

    ) 此言癰在大腸之病脈症治也。

    大腸承小腸之下口。

    而麗少腹。

    癰則氣血壅塞而擁起。

    故少腹外腫而如痞。

     大腸與膀胱之下口相貼。

    熱勢從鄰近而逼溺管。

    故按之而腸癰自痛。

    溺管自急如淋狀。

    所以知其非真淋者。

    以小腸無病。

    而小便自調故也。

    小腸之癰為寒因。

    故不作表熱。

    大腸之癰為熱因。

    實熱上蒸外被。

    故時時發表熱也。

    自汗與大承症之自汗同義。

    腸實者。

    胃亦實也。

    惡寒與白虎症之背惡寒同義。

    裡熱者。

    外反寒也。

     前後兩脈字。

    當指右尺而言。

    以内經之候大腸者。

    在此也。

    脈遲。

    為氣阻之診。

    脈緊。

    為聚痛之應。

    氣方阻而尚在聚痛。

    故知膿未成耳。

    可下不可下。

    非謂下文之大黃牡丹湯。

    當指大承及桃核承氣。

    或抵當丸而言。

    蓋初起而癰勢未成。

    大承下之。

    則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