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關燈
一條夫嘔家有癰膿。

    不可治嘔。

    膿盡自愈。

     前人以無物為嘔。

    有物為吐。

    或雲聲緩為吐。

    聲急為哕。

    雖似确當。

    而愚謂就病因而論。

    三者俱有虛實寒熱之不同。

    但因虛、因寒者。

    十之七。

    而因實、因熱者。

    十之三。

    就高下而論。

    則嘔為最高。

    吐次之。

    哕則直由極深極低而迸出者。

    就髒腑而論。

    嘔、屬足之陽明少陽。

    吐、屬手少陽三焦之上部及足太陰。

    哕、屬足之少厥二陰者也。

    嘔出足陽明者奈何。

    夫胃脘一寒。

    欲下趨其腑者勢也。

    胃不受邪。

    則逆以拒脘。

    脘即以不下納而上湧。

    故作寒嘔者一。

    傷寒太陽之嘔是矣。

    胃脘犯客熱。

    熱為火。

    火性上炎。

    而其氣閃爍不定。

    故作熱嘔者二。

    内熱而實。

    中暑及。

    并酒客清晨之空嘔是矣。

    所謂陽明脘中之嘔。

    從中路而上逆者。

    如此。

    嘔出少陽者奈何。

    少陽之部在脅。

    其性善逆。

    不拘風熱寒邪犯之。

    則其逆氣上沖喉咽。

    故作嘔酸、嘔苦者。

    從木化也。

    凡柴胡湯症之嘔。

    是矣。

    所謂少陽脅下之嘔。

    從兩旁而上逆者。

    如此。

    以其病機在胃之脘。

    膽之标。

    而不在胃腑。

    故嘔則無物。

     而且曰最高者此也。

    若夫吐之為病。

    實在胃中。

    故其位居嘔之次。

    但脘外及膈中之氣。

    其溫暖化被者。

    實司消谷之半。

    (膈氣與脾。

    合司熟谷之化。

    故曰消谷之半。

    )此氣一虛。

    則胃中冷而不能消谷。

    谷停則敗。

    敗則胃不見容而作吐者。

    一也。

    下文四條之脈症是矣。

    又胃雖受谷。

    而胃外之脾氣。

    虛寒而不能扇運。

    則遲遲作吐者。

    又一也。

    下文七條之脈症是矣。

    所謂吐由手少陽三焦之上部。

    及足太陰脾髒者。

    此也。

    至于哕雖亦由胃家。

    其實胃氣總虛。

    苟非肝腎之賊陰乘虛上撞。

    安得從胃底而上迸。

    聲出重濁乎。

    此二十四條之兼厥。

    二十五條之兼逆。

    謂非肝腎上侮陽明之候耶。

    故曰哕則極深極低。

    而發于少厥二陰者。

    此也。

    然嘔而不吐。

    吐而不哕者有之。

    若吐哕則未有不嘔者。

    以嘔高而為吐哕之門戶。

    此十四、十五、十八三條。

    言吐而皆曰嘔吐。

     二十五條。

    言哕而曰嘔哕者。

    可證矣。

    他如因疑而嘔吐者。

    出于心。

    因聞穢而嘔吐者。

    出于肺。

    因餓而嘈雜。

    以緻慘淡之液。

    上泛而嘔吐者。

    出于胃。

    凡種種平人所偶見而非病者。

    皆不與焉。

    本條見傷寒厥陰文。

    注詳其下。

    但在傷寒。

    是言厥陰風熱。

    上見少陽之癰膿。

    因而緻嘔者。

    入此。

    則系泛論癰膿之嘔。

    為微别耳。

    自此合下文二、三兩條。

    先提過别症之帶嘔。

    而後言嘔家之正病正治也。

     二條先嘔卻渴者。

    此為欲解。

    先渴卻嘔者。

    為水停心下。

    此屬飲家。

     嘔屬胃脘有寒。

    故先不渴。

    嘔則寒去。

    而且能提氣于上。

    使胃陽來複而作渴。

    故先嘔後渴者。

    知其嘔将欲解也。

    後三句。

    見飲門三十五條。

    注詳其下。

     三條嘔家本渴。

    今反不渴者。

    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此屬飲家。

     經注俱見飲門二十八條。

     四條問曰。

    病患脈數。

    數為熱。

    當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

    何也。

    師曰。

    以發其汗。

    令陽微。

    膈氣虛。

    脈乃數。

    數為客熱。

    不能消谷。

    胃中虛冷故也。

     此言膈虛胃冷之吐也。

    仲景設言胃氣以溫熱消谷者。

    理也。

    病患脈數。

    數為内熱可知。

    當消谷引食矣。

    而反拒食而吐者。

    是何理也。

    答曰。

    此膈自熱。

    故脈數。

    胃自冷。

    故吐也。

    推原其理。

    此必因不當汗而發汗。

    汗乃胸中胃中之陽氣所化出者。

    陽氣既洩于汗。

    則膈虛胃冷而吐者。

    宜矣。

    至其脈數之故。

    以發表之藥不遠熱。

    且聚其氣以作汗。

    汗出而其熱勢未散。

    故脈數者。

    為遊行暫托之客熱。

    不主消谷之化。

    而胃中之真陽。

    其虛冷者自若。

    此脈數與吐互見矣。

    本條重脈數字。

    言吐有因于誤汗者。

    其脈如此。

     五條脈弦者。

    虛也。

    胃氣無餘。

    朝食暮吐。

    變為胃反。

    寒在于上。

    醫反下之。

    令脈反弦。

    故名曰虛。

     此言胃虛之吐也。

    虛吐冷吐有辨。

    冷則如酒醞之不漚發而緻酸。

    虛則如舟車之不勝載而緻覆之象也。

    承上文冷吐而謂吐又有一種脈弦者。

    弦脈之體狀。

    細削而拘緊。

    細削、為陽氣不能擴充。

    拘緊、為陽氣不能柔養。

    皆氣虛之診。

    故曰虛也。

    夫胃氣無餘。

    則朝食不運。

    至暮便吐。

    久而吐機漸熟。

    變為胃反矣。

    寒在于上。

    即上條膈氣虛之義。

    言此胃反之來由。

    因其人膈氣原虛。

    不易化食。

    醫誤為積滞而攻下之。

    遂令胃愈虛而脈反弦。

    故名曰虛也。

    本條重脈弦字。

    言吐有因于誤下者。

    其脈又如此。

     六條寸口脈微而數。

    微則無氣。

    無氣則營虛。

    營虛則血不足。

    血不足則胸中冷。

     此又推原上條寒在于上之故。

    而言此種脈症。

    萬勿誤行吐下。

    緻成或數或弦之脈。

    而變為胃反也。

    如寸口之脈。

    所以外診經絡。

    内診胸中者也。

    倘其人脈微而數。

    數為客熱。

    已見四條。

    但就微論。

    則微為氣不能鼓之應。

    故知其無衛氣。

    夫營衛互相根抱者也。

    今微而無氣。

    則營虛可知。

    營陰、又為血中之精華所神化者。

    營虛、則周身之大血。

    其不足又可知。

    血不足。

    則宗氣無生化之源。

    而胸中冷矣。

    倘于此而以陽藥汗之。

    則脈數者愈數。

    而為四條之候。

    以陰藥下之。

    則脈微者變弦。

    而為五條之候。

    可不慎乎。

     七條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為虛。

    虛則傷脾。

    脾傷則不磨。

    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名曰胃反。

     脈緊而澀。

    其病難治。

     此言脾虛之吐也。

    趺陽之脈浮而澀。

    姑且不論澀。

    即從浮斷。

    夫浮以診腑。

    而浮之底面即診髒。

    浮脈底虛。

    趺陽之底虛。

    謂非脾氣受傷之故乎。

    脾傷。

    則胃受谷而脾不磨。

    于是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

    敗壞上出。

     緻成胃反者。

    又一也。

    緊者、弦緊之謂。

    趺陽弦緊。

    法當下逆為利。

    上逆為吐之脈。

    澀者、血不足以生氣之診也。

     言浮澀而胃反之脈。

    漸變緊澀。

    則緊為無陽。

    而吐不欲止。

    澀為無陰。

    而脾不受溫。

    故難治。

    合四條、五條及本條觀之。

    則胃反之症。

    因于膈虛者一。

    因于胃中虛寒者二。

    因于脾傷者三。

    應病用藥。

    而仲景之旨、不較然乎。

     八條病患欲吐者。

    不可下之。

     此泛論欲吐之禁。

    不專指胃反也。

    故曰病患雲雲。

    欲吐者。

    不可下。

    其義有二。

    吐則胃寒者居多。

    下之。

    則愈寒而吐益甚者。

    一也。

    又吐則氣機已在上湧。

    下之、則又下奪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