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關燈


    恐緻分馳而中絕者。

    又一也。

    故禁。

     九條哕而腹滿。

    視其前後。

    知何部不利。

    利之則愈。

     哕、兼嘔吐在内。

    腹滿、指實痛光亮而兩言之。

    非謂按之則軟之滿也。

    此承上文吐以下為禁。

    然間亦有可下。

     并可利小便者。

    又不容不細辨也。

    如哕而其腹實痛光亮。

    則為有形之滿。

    而非虛滿矣。

    夫有形之滿。

    又有水食之别。

    視其前陰不利。

    則知蓄水以緻滿。

    而其腹光亮。

    後陰不利。

    則知積食以緻滿。

    而其腹實痛。

    俱氣閉于下而逆于上。

    故令哕耳。

    利之。

    則下氣通而逆自平。

    故愈。

    哕深于嘔吐。

    言哕而嘔吐者。

    可例推矣。

    故曰兼嘔吐在内。

     十條嘔而胸滿者。

    吳茱萸湯主之。

     吳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溫服七合。

    日三服。

     自此至十七倏。

    雜言諸嘔之治例也。

    胸為胃脘所經。

    及脘外膈分之總名。

    此處悶滿。

    系虛寒之氣。

    上痞陽位之應。

    夫嘔雖有寒熱之不同。

    若嘔而胸滿。

    則為寒氣乘虛之嘔無疑。

    故君苦溫降逆之吳茱萸者。

    蓋苦溫、所以除寒。

    降逆、所以止嘔也。

    然後佐甘溫之人參以補其虛。

    辛溫之生姜、以暖其膈。

    而以甘浮之大棗。

    上托諸藥而至胸分。

    則滿消而嘔自愈矣。

    此與下條。

    即所謂胃脘寒而欲下趨其腑。

    胃不受而還以拒脘之嘔也。

     十一條幹嘔。

    吐涎沫。

    頭痛者。

    吳茱萸湯主之。

     古人無物曰嘔。

    是無食物之謂。

    然而或痰或飲。

    所不能免。

    若并無痰飲而作空嘔者。

    則曰幹嘔。

    吐涎沫者。

    非嘔而吐出涎沫之謂。

    蓋言嘔時無物。

    而口中嘗欲吐清淡之涎沫。

    此因膈寒遺肺。

    肺逆而津液不布。

    以緻上泛之候也。

    虛寒之氣。

    既已上塞。

    又得幹嘔以提之。

    則其逆氣直浮巅頂。

    而頭上之絡脈作脹。

    故痛也。

    則除寒降逆。

    補虛暖膈之吳茱萸湯。

    所當兼任者矣。

    夫上條之嘔。

    本條之幹嘔。

    同出胃脘之中。

    上條之胸滿。

    本條之吐涎沫。

    又同出脘外之膈。

    故皆主此湯耳。

    文見傷寒厥陰。

    特少頭痛一症。

    但在傷寒。

    是言厥陰寒熱之邪。

     假道少陽而上胸膈。

    其根深。

    入此。

    則單言膈寒肺逆之嘔。

    其根淺。

    而李氏舊注。

    因厥陰傷寒主此。

    遂認吳茱萸為厥陰專藥。

    硬将本條之嘔為厥陰症。

    則大非也。

    蓋本湯為上中二焦。

    溫補降緝之劑。

    并非厥陰正藥。

    其治厥陰寒逆之理。

    以中焦虛寒。

    不能下禦。

    故肝中木邪。

    如要荒遠寇直從中原穿過。

    上犯神京之象。

    故以本湯之溫胸溫胃者。

    為尊攘之義師。

    而嬴秦荊楚。

    畏懾竄伏之道也。

    若本條之主此湯。

    又以膈自虛而胃自寒。

     如前四五兩條之候。

    猶之畿輔兇荒。

    流離失業。

    故從就地溫補。

    而為撫綏安緝之法而已。

    且仲景明明自言曰。

    食谷欲嘔者。

    屬陽明也。

    吳茱萸湯主之。

    夫亦可想見此湯之意旨矣。

     十二條嘔而腸鳴。

    心下痞者。

    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半升洗)人參幹姜黃芩(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鬥。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此胃脘虛寒。

    腸中浮熱。

    因而痞塞緻嘔之治例也。

    腸為胃之下口。

    而麗腹中。

    脘為胃之上部。

    而當心下。

    夫在天之膈氣充周。

    則胃脘之化機溫暖。

    斯從上制中。

    從中制下。

    而營運無弊矣。

    若嘔而腸鳴。

    是其腸中有走注之氣可知。

    又心下痞。

    是其腸中之氣。

    因上虛而倒貫又可知。

    謂非嘔生于痞。

    痞生于腸鳴。

    而腸鳴又生于膈虛脘寒。

    因而下吸浮熱之所緻乎。

    故君降逆之半夏者。

    所以專責嘔逆之由于上痞也。

    膈虛。

    故佐益氣之人參以補之。

    脘寒。

    故佐暖胃之幹姜以溫之。

    腸鳴之氣為浮熱。

    故加芩連之苦寒。

    以堅浮洩熱耳。

    然後托之以甘草。

    浮之以大棗。

    而使諸藥直從至高之胸膈。

    徐徐降下。

    則痞開而嘔自止矣。

    此條之嘔。

    與四五兩條。

    同是膈虛胃寒。

    而方治獨異者。

    以四五兩條。

    為膈胃虛寒之本病。

    此條尤多一痞症。

    故專責痞。

    而帶治虛寒也。

     十三條幹嘔而利者。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生姜(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去滓。

    溫服一升。

    日再服。

    夜一服。

     此上焦虛寒。

    下焦積熱。

    與上條同。

    上條為因虛而其熱并于上。

    故痞而單嘔。

    本條系下熱不與上虛相并。

    而自為奔迫下陷。

    故寒自嘔而熱自利也。

    黃芩、苦寒而直根。

    為下焦瀉熱之要藥。

    得酸斂之芍藥。

    甘緩之甘草為使。

    則引入肝脾而瀉其熱。

    熱勢緩而奔迫者自平。

    故利可止。

    姜半溫胃降逆。

    而以甘浮之大棗為使。

    則溫降之性。

    留戀膈間。

    而寒逆又平。

    故嘔可止也。

     十四條諸嘔吐。

    谷不得下者。

    小半夏湯主之。

    (方見痰飲。

    ) 嘔吐、勿平看。

    當重嘔一邊。

    以此條言嘔症治例故也。

    猶雲諸凡嘔甚而緻吐之謂。

    夫嘔吐而緻谷不得下。

    則是寒逆已甚。

    生姜辛溫以散寒者。

    為治嘔之本。

    半夏辛斂以降逆者。

    為治嘔之标。

    此小半夏湯之所以可任也。

     十五條嘔吐而病在膈上。

    後思水者解。

    急與之。

    思水者。

    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嘔吐、與上條同是因嘔而吐之義。

    病在膈上。

    即首條膈氣病虛寒之謂也。

    嘔吐之後思水。

    因嘔能提氣以實虛。

    吐能提火以去寒。

    故知其解于胸陽之來複耳。

    但當迎其機而與之以水。

    使下運之神。

    借水而利。

    則上逆者自平。

    而嘔遂真解矣。

    急與之義、有二。

    蓋嘔吐則液幹。

    不急以水濟之。

    緻生煩熱懊之變者。

    一也。

    又虛陽新複。

    而飲機自動。

    不急應之。

    則神機燥澀。

    而其陽終伏者。

    二也。

    然病後飲水。

    又恐行遲積飲。

    此滲洩培土之豬苓散。

    為不可失矣。

     十六條嘔而脈弱。

    小便複利。

    身有微熱。

    見厥者。

    難治。

    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附子(一枚生用)幹姜(一兩五錢)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溫再服。

    強人可大附子一枚。

    幹姜三兩。

     嘔有虛寒、水飲兩症。

    脈充于陽明之精悍。

    弱則胃無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