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關燈
可知。

    加之小便複利。

    則非水飲而為虛寒之嘔無疑。

    雖表有微熱。

    亦是陽熱之應。

    然與厥症同見。

    則微熱為胃中虛寒已甚。

    而微陽外竄之候也。

    溫之而胃陽來複則生。

    不複則死。

    生死相半。

    故曰難治。

    以生附、幹姜大辛大熱之品。

    而總托于守中之甘草。

    正所以溫胃陽而續其殘照也。

    文見傷寒論厥陰篇。

    但在傷寒。

    是言厥陰寒逆之氣。

    中淩胃陽。

    故主此溫胃之外。

    而尤以味辛者勝木邪也。

    入此。

    是言辛甘而溫。

    為陽明本寒之治例而已。

    其用意不同者。

    以嘔而脈弱諸症。

    有責肝責胃之辨故也。

     十七條嘔而發熱者。

    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半夏(半升)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一鬥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溫服一升。

    日三服。

     嘔因胃中虛寒者居多。

    故輕易無發熱症。

    除上條虛陽格于寒而作微熱之外。

    凡嘔而發熱者。

    是少陽之逆氣。

    從兩脅之邊旁而上沖。

    故嘔且上沖者。

    必兼外浮。

    故發熱也。

    小柴之降逆以止嘔。

    解肌以退熱。

    為正治矣湯意見傷寒少陽。

    文見厥陰。

    意亦微别。

    詳本注。

     十八條胃反嘔吐者。

    大半夏湯主之。

     大半夏湯方半夏(三升洗)人參(三兩)白蜜(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一鬥二升。

    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

    煮藥取二升半。

    溫服一升。

    餘分再服。

     自此至二十二共五條。

    凡曰嘔吐。

    及幹嘔吐逆。

    又當重吐一邊。

    以五條俱言胃反及吐故也。

    此申言四條膈虛胃寒之治例。

    為胃反之正病正藥。

    蓋以甘浮之蜜和水而揚亂其下流之性。

    是令其浮于膈中。

    而多停時候。

    然後佐以益氣之人參。

    君以降氣之半夏。

    則從膈而漸漸下平矣。

    然本以發汗而虛其膈氣。

    因緻胃寒之吐。

    故隻消即補以為溫也。

     十九條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

     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此胃熱上熏之吐。

    為吐家之變症變治。

    而非胃反也。

    火性炎上而躁急。

    胃中火盛。

    上沖胃脘者勢也。

    以食壓而實之。

    則火勢受屈而迸出。

    故食已即吐也。

    以苦寒瀉火之大黃為君。

    而佐以守中之甘草。

    不特浮大黃下趨之性。

    使從胃脘而下。

    且治急沖者。

    惟宜以緩降勝之也。

     二十條胃反。

    吐而渴。

    欲飲水者。

    茯苓澤瀉湯主之。

     茯苓澤瀉湯方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白術(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二兩)生姜(四兩)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内澤瀉。

    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胃反。

    本屬寒因。

    然吐則陰傷。

    而虛火上動于膈。

    積飲内熱于胸。

    故渴欲飲水。

    不知飲水多。

    則本病之虛寒與水逆相濟。

    而吐愈不可止矣。

    故以茯苓、澤瀉之滲洩者為君。

    而以培土之白術佐之。

    則熱水下滲。

    而虛火随之。

    故渴可除。

    以桂枝、生姜之辛溫開暢者為主。

    而以甘浮之甘草配之。

    則仍從溫補膈氣以暖胃之例。

    而胃反可除矣。

    夫吐而内有水飲。

    極宜半夏。

    而獨不用者。

    以症中病渴。

    而半夏性燥故也。

    仲景用藥之細密。

    每如此。

     二十一條吐後。

    渴欲得水而貪飲者。

    文蛤湯主之。

    兼主微風。

    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文蛤(五兩)麻黃(三兩)石膏(五兩)杏仁(五十粒)甘草生姜(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溫服一升。

    汗出即愈。

     吐後。

    雖承上條胃反。

    其實且兼諸吐在内。

    但曰吐後。

    則吐已暫止可知。

    故湯意重責水飲。

    而不責胃反者此也。

    此即上條之症。

    而分别尤在貪飲二字。

    蓋貪飲是逆熱上提者更甚。

    而積飲内熱者更多也。

    夫逆熱積飲。

     停而不去。

    以緻貪飲。

    不特水逆而吐将複作。

    且防變出飲症。

    而見喘滿腫脹等候。

    故以治飲為急也。

    但上條為胃反未止。

    又表藥多緻水逆。

    故茯苓澤瀉湯。

    從五苓以利小便之變。

    此條為吐後而吐止。

    其渴而貪飲。

    為逆熱在胸。

    逆熱者可借水以洩汗。

    故文蛤湯。

    從越婢發表之變也。

    至統以鹹寒拒水之文蛤。

    副以清肺利氣之杏仁。

    則越婢之全湯。

    從文蛤杏仁之化。

    而發去水之汗。

    此所以收止渴除煩之功效矣。

    微風不當脈緊。

    緊脈為寒為水。

    今其頭痛。

    既為風而非寒。

    則其脈緊。

    不當責寒而責水矣。

    但既曰微風脈緊頭痛。

    是其人平日原有水飲。

    因中微風而緻有表症之頭痛。

    則其治例。

    似宜桂枝加術。

    即帶渴而貪飲之上症。

    亦宜蓋文蛤杏仁于桂枝湯為合。

    而竟以此湯主之者。

    蓋以水飲家多屬無汗。

    而脈緊。

    終為水性帶寒之診。

    故非麻黃之疏表散寒不可也。

     二十二條幹嘔吐逆。

    吐涎沫。

    半夏幹姜散主之。

     半夏幹姜散方半夏幹姜(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取方寸匕。

    漿水一升半。

    煎取七合。

    頓服之。

     言幹嘔而因于吐逆者。

    又于不嘔吐時。

    而亦嘗吐涎沫。

    則其寒逆已甚。

    故主半夏以降逆。

    幹姜以溫寒也。

    杵為散者。

    欲其并服渣質。

    而少停于胃。

    煎用漿水。

    取谷氣之為胃所喜。

    且以味酸者收逆。

    又以性涼者為溫藥之反佐耳。

     二十三條病患胸中。

    似喘不喘。

    似嘔不嘔。

    似哕不哕。

    徹心中。

    愦愦然無奈者。

    生姜半夏湯主之。

     生姜半夏湯方生姜汁(一升)半夏(半升) 上二味。

    以水三升。

    煮半夏取二升。

    内生姜汁。

    煮取一升半。

    小冷分四服。

    日三服。

    夜一服。

    嘔止停後服。

     此言胃寒之氣。

    上浮心下。

    以及胸中之症治也。

    蓋謂胃居中土。

    為熏育上焦。

    控制下焦之關鍵。

    胃中自寒而陰沁。

    則肺氣畏縮而不下引。

    故似喘。

    然而肺管未塞。

    故不喘。

    膈氣飄忽而不安頓。

    故似嘔。

    然而膈非本病。

    故不嘔也。

    其胃無陽光以熏育上焦之候如此。

    又胃中自寒而招侮。

    則肝氣縱送而嘗上勝。

    故似哕。

    然而肝非首難。

    故不哕也。

    其胃中陰翳而吸受下焦之候。

    又如此。

    但覺從胸至心。

    徹上徹下。

    而不可指着。

    愦愦然無可奈何。

    而不能名狀者。

    蓋因上焦之氣。

    受之陽明之腑。

    今胃寒。

    而陽氣失根株之根據輔。

    譬之兵兇饑馑。

    窮黎有流亡無策之象也。

    但此條之症。

    為寒因特重。

    故似喘似嘔似哕。

    逆氣較輕。

    故不喘。

    不嘔。

    不哕。

    而方意亦多用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