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從下趨。
其脈多是沉弦、沉滑、沉遲、沉緊之類。
即系熱利。
亦宜沉數、沉洪者為合。
乃病則下利。
而其寸口之脈。
反不沉而浮。
且不弦滑遲緊。
而于浮處又反見數。
夫數為熱。
熱從浮而見寸口。
則其上焦之邪熱甚熾。
而有下逼之勢矣。
又尺中屬下部。
尺中見澀。
澀為血液凝聚之診。
合而斷之。
謂非陽熱下劫陰血之候乎。
故知其必圊膿血也。
三十六條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
必脹滿。
此言脾胃虛寒而下利者。
不特禁下。
并且禁汗也。
蓋下利清谷。
則中寒而不能變化可知。
若攻其表而汗出。
汗乃上中二焦之陽液所化。
汗出則陽氣更虛。
而陰寒痞塞。
故必脹滿而不能食矣。
三十七條下利。
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患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遲則為虛為寒。
沉為在裡在下。
沉處見遲。
正裡虛下寒之診。
故下利清谷。
下寒、則逼微陽于上。
故其面少赤。
裡虛、則浮真氣于外。
故身有微熱。
微陽郁而不得下通内伏。
故其軀殼如上眩外鼓而冒。
汗出、則郁冒外透。
故面赤身熱俱解矣。
然中下虛寒。
而表陽薄洩。
則其氣一時不能順接。
故必微微見厥。
以戴陽者必下虛。
故知之也。
文見傷寒厥陰條。
宜與彼注參看。
三十八條下利後。
脈絕。
手足厥冷。
時脈還。
手足溫者生。
脈不還者死。
注見傷寒厥陰文。
三十九條下利。
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裡。
乃攻其表。
溫裡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注詳傷寒厥陰。
四十條下利。
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堅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自此至四十四。
凡五條。
言下利之脈症。
有尚宜攻下者。
此條從脈平。
而心下堅看出。
蓋謂下利。
不過寒熱二因。
若是上焦熱。
而為吹噓奔迫之利。
則當于上部見沉數之脈。
若是中下寒。
而為分理不清之利。
則當于中下二部見沉遲沉弦之脈。
今三部脈皆平。
則下利之非寒熱可知。
加以按之而心下堅。
其因胃有積滞。
而胃氣不行。
以緻無分别水谷之權明矣。
故宜以大承下之。
使胃氣流行。
而下利者。
必自止也。
四十一條下利。
脈遲而滑者。
實也。
利未欲止。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此條、從脈遲而滑看出。
脈字、當指右關陽明而言。
蓋謂病下利而右關脈遲。
猶似胃寒而失分理陰陽之應。
然胃寒而利。
則津傷氣洩。
而脈遲見澀者。
常也。
乃遲而兼見滑。
夫滑、為宿食凝聚之診。
滑從遲見。
謂非凝聚而緻氣機不流行之故乎。
故知其胃實也。
胃實不去。
則化機不醇。
而利豈能愈哉。
是宜主大承以通其塞矣。
此與上條兩急字。
恐緩則津液竭盡。
而不任下。
多緻亡陰而死也。
四十二條下利。
脈反滑。
當有所去。
下乃愈。
宜大承氣湯。
此即上條之初候。
而抽言之也。
蓋謂下利。
脈當澀。
而反見滑。
便知當有所去。
即宜以大承愈之。
否則。
坐失機會。
使滑久而胃氣阻滞。
緻成上條遲滑之脈矣。
四十三條下利已瘥。
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五行各有休囚官旺。
而代謝因之。
年月日時者。
天地流轉之五行。
五髒六腑者。
人身内具之五行。
其生扶克制。
内外嘗相應者。
感通之道也。
下利之病。
乘時而發于髒腑。
病盡固瘥。
病不盡。
而得運氣之子氣以制其鬼。
亦能瘥也。
若遇所病之期。
複見所病之症。
則知其非新病。
而為未盡之舊病。
得流行之鬼氣而複發也。
是宜以大承滌蕩之。
而毋使滋蔓矣。
四十四條下利。
谵語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注見傷寒厥陰。
四十五條下利。
便膿血。
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半锉半篩末)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溫七合。
内赤石脂方寸匕。
三服。
若一服愈。
餘勿服。
注詳傷寒少陰。
方論并見。
四十六條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二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溫服一升。
不愈更服。
注詳傷寒厥陰。
方論并見。
四十七條下利後。
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桅子豉湯主之。
栀子豉湯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得二升半。
内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則止。
(此四字系後人所添。
詳别見。
) 文見傷寒厥陰。
有注。
四十八條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汗出而厥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而至清谷。
則裡寒已甚。
陰寒格陽。
故外熱。
微陽自遁。
故汗出。
裡寒而陽氣外洩。
故其氣不相接而厥也。
是宜以大熱之姜附為主。
而佐以守中之甘草。
使先溫其裡。
則表陽從類而内附。
故熱汗可除。
悍氣得溫而外通。
故厥亦可愈也。
究之胃陽複而變化自神。
脾氣暖而水谷自别。
則下利清谷。
當與諸症同解矣。
名之曰通脈四逆者。
以脈氣行于中焦之精悍。
裡寒外厥者。
其脈必伏。
或沉遲。
溫中而精悍自起。
則氣行而脈通故也。
文見傷寒厥陰。
另有注。
四十九條下利肺痛。
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紫參取二升。
内甘草。
煮取一升半。
分溫三服。
下利肺痛。
其因有二。
以利則下虛。
而膈間之氣。
有下趨之勢。
肺為氣之總司。
而作懸痛者一也。
又利則虛熱上浮。
而肺管如作脹痛者。
二也。
紫參味苦氣寒。
性暢功補。
用為主病之君。
蓋以味苦氣寒者。
堅其懸痛。
而以性暢功補者。
除其脹痛耳。
然後佐以甘浮之甘草。
是欲其托之在上。
而直行肺中者可見矣。
五十條氣利。
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
粥飲和。
頓服。
注見前三十四條下。
其脈多是沉弦、沉滑、沉遲、沉緊之類。
即系熱利。
亦宜沉數、沉洪者為合。
乃病則下利。
而其寸口之脈。
反不沉而浮。
且不弦滑遲緊。
而于浮處又反見數。
夫數為熱。
熱從浮而見寸口。
則其上焦之邪熱甚熾。
而有下逼之勢矣。
又尺中屬下部。
尺中見澀。
澀為血液凝聚之診。
合而斷之。
謂非陽熱下劫陰血之候乎。
故知其必圊膿血也。
三十六條下利清谷。
不可攻其表。
汗出。
必脹滿。
此言脾胃虛寒而下利者。
不特禁下。
并且禁汗也。
蓋下利清谷。
則中寒而不能變化可知。
若攻其表而汗出。
汗乃上中二焦之陽液所化。
汗出則陽氣更虛。
而陰寒痞塞。
故必脹滿而不能食矣。
三十七條下利。
脈沉而遲。
其人面少赤。
身有微熱。
下利清谷者。
必郁冒汗出而解。
病患必微厥。
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
下虛故也。
遲則為虛為寒。
沉為在裡在下。
沉處見遲。
正裡虛下寒之診。
故下利清谷。
下寒、則逼微陽于上。
故其面少赤。
裡虛、則浮真氣于外。
故身有微熱。
微陽郁而不得下通内伏。
故其軀殼如上眩外鼓而冒。
汗出、則郁冒外透。
故面赤身熱俱解矣。
然中下虛寒。
而表陽薄洩。
則其氣一時不能順接。
故必微微見厥。
以戴陽者必下虛。
故知之也。
文見傷寒厥陰條。
宜與彼注參看。
三十八條下利後。
脈絕。
手足厥冷。
時脈還。
手足溫者生。
脈不還者死。
注見傷寒厥陰文。
三十九條下利。
腹脹滿。
身體疼痛者。
先溫其裡。
乃攻其表。
溫裡宜四逆湯。
攻表宜桂枝湯。
注詳傷寒厥陰。
四十條下利。
三部脈皆平。
按之心下堅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自此至四十四。
凡五條。
言下利之脈症。
有尚宜攻下者。
此條從脈平。
而心下堅看出。
蓋謂下利。
不過寒熱二因。
若是上焦熱。
而為吹噓奔迫之利。
則當于上部見沉數之脈。
若是中下寒。
而為分理不清之利。
則當于中下二部見沉遲沉弦之脈。
今三部脈皆平。
則下利之非寒熱可知。
加以按之而心下堅。
其因胃有積滞。
而胃氣不行。
以緻無分别水谷之權明矣。
故宜以大承下之。
使胃氣流行。
而下利者。
必自止也。
四十一條下利。
脈遲而滑者。
實也。
利未欲止。
急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此條、從脈遲而滑看出。
脈字、當指右關陽明而言。
蓋謂病下利而右關脈遲。
猶似胃寒而失分理陰陽之應。
然胃寒而利。
則津傷氣洩。
而脈遲見澀者。
常也。
乃遲而兼見滑。
夫滑、為宿食凝聚之診。
滑從遲見。
謂非凝聚而緻氣機不流行之故乎。
故知其胃實也。
胃實不去。
則化機不醇。
而利豈能愈哉。
是宜主大承以通其塞矣。
此與上條兩急字。
恐緩則津液竭盡。
而不任下。
多緻亡陰而死也。
四十二條下利。
脈反滑。
當有所去。
下乃愈。
宜大承氣湯。
此即上條之初候。
而抽言之也。
蓋謂下利。
脈當澀。
而反見滑。
便知當有所去。
即宜以大承愈之。
否則。
坐失機會。
使滑久而胃氣阻滞。
緻成上條遲滑之脈矣。
四十三條下利已瘥。
至其年月日時複發者。
以病不盡故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五行各有休囚官旺。
而代謝因之。
年月日時者。
天地流轉之五行。
五髒六腑者。
人身内具之五行。
其生扶克制。
内外嘗相應者。
感通之道也。
下利之病。
乘時而發于髒腑。
病盡固瘥。
病不盡。
而得運氣之子氣以制其鬼。
亦能瘥也。
若遇所病之期。
複見所病之症。
則知其非新病。
而為未盡之舊病。
得流行之鬼氣而複發也。
是宜以大承滌蕩之。
而毋使滋蔓矣。
四十四條下利。
谵語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注見傷寒厥陰。
四十五條下利。
便膿血。
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斤半锉半篩末)幹姜(一兩)粳米(一升) 上三味。
以水七升。
煮米令熟。
去滓溫七合。
内赤石脂方寸匕。
三服。
若一服愈。
餘勿服。
注詳傷寒少陰。
方論并見。
四十六條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各二兩)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去滓溫服一升。
不愈更服。
注詳傷寒厥陰。
方論并見。
四十七條下利後。
更煩。
按之心下濡者。
為虛煩也。
桅子豉湯主之。
栀子豉湯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得二升半。
内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二服。
溫進一服。
得吐則止。
(此四字系後人所添。
詳别見。
) 文見傷寒厥陰。
有注。
四十八條下利清谷。
裡寒外熱。
汗出而厥者。
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幹姜(三兩強人可四兩)甘草(一兩炙)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而至清谷。
則裡寒已甚。
陰寒格陽。
故外熱。
微陽自遁。
故汗出。
裡寒而陽氣外洩。
故其氣不相接而厥也。
是宜以大熱之姜附為主。
而佐以守中之甘草。
使先溫其裡。
則表陽從類而内附。
故熱汗可除。
悍氣得溫而外通。
故厥亦可愈也。
究之胃陽複而變化自神。
脾氣暖而水谷自别。
則下利清谷。
當與諸症同解矣。
名之曰通脈四逆者。
以脈氣行于中焦之精悍。
裡寒外厥者。
其脈必伏。
或沉遲。
溫中而精悍自起。
則氣行而脈通故也。
文見傷寒厥陰。
另有注。
四十九條下利肺痛。
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紫參取二升。
内甘草。
煮取一升半。
分溫三服。
下利肺痛。
其因有二。
以利則下虛。
而膈間之氣。
有下趨之勢。
肺為氣之總司。
而作懸痛者一也。
又利則虛熱上浮。
而肺管如作脹痛者。
二也。
紫參味苦氣寒。
性暢功補。
用為主病之君。
蓋以味苦氣寒者。
堅其懸痛。
而以性暢功補者。
除其脹痛耳。
然後佐以甘浮之甘草。
是欲其托之在上。
而直行肺中者可見矣。
五十條氣利。
诃黎勒散主之。
诃黎勒散方诃黎勒(十枚煨) 上一味為散。
粥飲和。
頓服。
注見前三十四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