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溫下焦之寒氣。
而逆自平。
血自止矣。
其意以幹姜辛熱。
辛能平逆。
熱能散寒。
加之炮黑。
則守而不走。
更能入血分。
而溫其按之欲絕之脈。
且肺腎為子母。
溫腎即所以溫肺。
而尤能止其煩咳也。
艾葉性溫。
氣味俱重。
味重入血。
味重而氣亦重。
則入血而尤能行血中之氣。
與姜為佐。
既濟其溫暖之功。
複援其入血之用也。
又恐溫藥與寒氣不相入。
故用苦寒而不畏霜雪之柏葉以為反佐。
則深入下焦虛寒之地。
而使姜艾得行其回陽之力。
亦猶白通之用人尿膽汁之義也。
加馬通汁者、馬為午獸。
得丙火之正。
故其為畜。
嘗病熱而不病寒。
以其髒腑多陽氣故也。
且吐血不止。
其血由胃與大腸之絡脈。
滲入腸胃而上出者。
故用其下走腸胃之汁。
以平上逆耳。
仲景但欲生千古之吐血者。
而不自惜其嘔出心肝矣。
痛哉。
十五條下血。
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白術附子幹地黃阿膠黃芩甘草(各三兩)竈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承七條脈浮弱。
按之絕者下血句。
夫浮為上焦有餘之邪火。
憑淩胃中之血液。
故中取以弱應。
灌注大腸之虛脫而下。
故按之以絕應。
先便後血。
便在大腸而血在胃。
是血從胃而下注大腸者。
胃比大腸較遠。
故曰遠血。
主黃土湯者。
以浮為上焦之實熱。
故用黃芩。
撤胸膈之火。
以緩其吹噓之勢。
弱為中取而見。
則知脾胃之陰陽兩空。
故以竈中黃土為君。
白術、甘草為臣。
而益其中焦之氣。
以地黃、阿膠為佐。
而并益其中焦之血。
然後殿之以附子者。
蓋又以辛熱而托其按欲絕之脈。
并以提其下脫之血也。
十六條下血。
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方見狐惑篇) 先血後便。
血在廣腸之末。
故曰近血。
赤豆蔓生。
且色紅臍黑。
蔓生具經絡之象。
色紅則入血分。
臍黑則又走下焦者也。
浸令芽出者。
取芽性之生陽上銳也。
仲景之意。
以脈之按欲絕者。
為下焦氣脫血陷之診。
則中取之而弱。
輕取之而浮者。
但當于下焦之虛處責之可矣。
故用赤豆走下焦血分之性。
令其芽出而上銳。
領補血之當歸。
直走廣腸。
而複提血氣以上行也。
要之、上條之血。
滲自中焦。
故于浮弱按欲絕之脈。
三部俱責。
以浮、為上焦實邪。
按欲絕、為下焦虛寒。
以實邪奔迫虛寒。
直将中焦血液随勢逼下。
故三焦俱治。
此律家不分首從之議也。
此條之血。
單責在按欲絕一邊。
以血在魄門相近。
其症最低。
與按之欲絕之裡脈逼對。
則知但因下焦之虛脫。
而招上中之下陷耳。
上焦之血下陷。
故輕取之脈以浮見。
中焦之氣下陷。
故中取之脈以弱見。
隻用補其下而複提之。
不特血反故道而病愈。
且血甯則氣聚。
而欲絕之脈自起。
并中上二焦之氣血得還。
而浮弱之脈亦可漸變矣。
此春秋讨罪。
而獨嚴主令之義也。
又上條之血。
從足陽明之胃絡。
滲入胃中而下。
故黃土湯之方意。
矚目在胃中者居多。
此條之血。
從手陽明之大腸絡。
滲入腸中而下。
故赤豆當歸散。
隻注意在大腸而已。
諸解夢夢。
俱道不着。
十七條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此承本篇第四條尺脈浮二節。
并七條之面無血色、脈沉弦二句。
而言治衄之法。
吐血二字。
特因同源異出者而連及之耳。
瀉心非吐血之正例也。
與柏葉湯症細辨自見。
誤用則立死矣。
心氣不足。
兼下焦有餘之實邪而言。
詳首二條驚悸下。
以下焦之有餘。
而淩犯上焦之不足。
病神志則為驚悸。
病氣血則為吐衄。
神志杳冥。
天之道也。
故主清虛之氣藥。
補上以洩下。
桂枝救逆湯、半夏麻黃丸之辛甘而溫者。
是也。
血氣形質。
地之化也。
故主重濁之味藥。
平地以成天。
本方大黃、連、芩之苦寒。
是也。
門人問曰。
柏葉湯症。
則主溫劑。
瀉心湯症。
則又主寒劑。
幾不知仲景之所謂心氣者何在。
畢竟是寒是熱。
且柏葉瀉心兩症之所以異。
并瀉心一症之何以或吐或衄也。
餘曰。
悉哉問也。
夫心氣者。
托于心之血。
而又為神之奧宅。
外與心肺夾空之宗氣相因。
譬之于水。
心氣如井泉。
心下之氣如江河。
雖不相通。
然而井泉嘗視江河以為消長者也。
其性溫溫。
其道存存。
如太和生氣之在春。
故遇寒、則畏結而不伸。
遇熱、則惡焦而欲奔。
嘗立于不寒不熱之間。
而獨尊者也。
若夫沉取脈絕。
虛寒在下。
上沖于肺。
肺惡寒濕。
形縮喘咳。
氣血上并。
湧出内絡。
是為寒因。
寒者熱之。
理所宜也。
至于寸口動弱。
沉弦在尺。
動弱、上虛。
沉弦、下實。
虛者、招侮。
實、則上擊。
以實乘虛。
地天德。
陽位扁淺。
氣血逼側。
出從上竅。
其理可得。
掘地疏河。
神禹妙策。
地平天成。
聖人之則。
是為塞因。
塞者通之。
烏可已哉。
髒腑内主。
經絡外裹。
内外相通。
各有玄竅。
經絡實。
而胸分之氣虛者。
實熱之邪。
從腸胃之大絡而扛擡其氣血于直上。
則由喉嗓而見于吐。
宗氣充。
而經分之氣虛者。
實熱之邪。
從髒腑之别絡而外逼其氣血于經隧。
則由巅頂而見于衄矣。
吐衄雖殊。
而其為實熱上沖則一。
故皆主瀉心。
以瀉其亢害耳。
而逆自平。
血自止矣。
其意以幹姜辛熱。
辛能平逆。
熱能散寒。
加之炮黑。
則守而不走。
更能入血分。
而溫其按之欲絕之脈。
且肺腎為子母。
溫腎即所以溫肺。
而尤能止其煩咳也。
艾葉性溫。
氣味俱重。
味重入血。
味重而氣亦重。
則入血而尤能行血中之氣。
與姜為佐。
既濟其溫暖之功。
複援其入血之用也。
又恐溫藥與寒氣不相入。
故用苦寒而不畏霜雪之柏葉以為反佐。
則深入下焦虛寒之地。
而使姜艾得行其回陽之力。
亦猶白通之用人尿膽汁之義也。
加馬通汁者、馬為午獸。
得丙火之正。
故其為畜。
嘗病熱而不病寒。
以其髒腑多陽氣故也。
且吐血不止。
其血由胃與大腸之絡脈。
滲入腸胃而上出者。
故用其下走腸胃之汁。
以平上逆耳。
仲景但欲生千古之吐血者。
而不自惜其嘔出心肝矣。
痛哉。
十五條下血。
先便後血。
此遠血也。
黃土湯主之。
黃土湯方白術附子幹地黃阿膠黃芩甘草(各三兩)竈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承七條脈浮弱。
按之絕者下血句。
夫浮為上焦有餘之邪火。
憑淩胃中之血液。
故中取以弱應。
灌注大腸之虛脫而下。
故按之以絕應。
先便後血。
便在大腸而血在胃。
是血從胃而下注大腸者。
胃比大腸較遠。
故曰遠血。
主黃土湯者。
以浮為上焦之實熱。
故用黃芩。
撤胸膈之火。
以緩其吹噓之勢。
弱為中取而見。
則知脾胃之陰陽兩空。
故以竈中黃土為君。
白術、甘草為臣。
而益其中焦之氣。
以地黃、阿膠為佐。
而并益其中焦之血。
然後殿之以附子者。
蓋又以辛熱而托其按欲絕之脈。
并以提其下脫之血也。
十六條下血。
先血後便。
此近血也。
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方見狐惑篇) 先血後便。
血在廣腸之末。
故曰近血。
赤豆蔓生。
且色紅臍黑。
蔓生具經絡之象。
色紅則入血分。
臍黑則又走下焦者也。
浸令芽出者。
取芽性之生陽上銳也。
仲景之意。
以脈之按欲絕者。
為下焦氣脫血陷之診。
則中取之而弱。
輕取之而浮者。
但當于下焦之虛處責之可矣。
故用赤豆走下焦血分之性。
令其芽出而上銳。
領補血之當歸。
直走廣腸。
而複提血氣以上行也。
要之、上條之血。
滲自中焦。
故于浮弱按欲絕之脈。
三部俱責。
以浮、為上焦實邪。
按欲絕、為下焦虛寒。
以實邪奔迫虛寒。
直将中焦血液随勢逼下。
故三焦俱治。
此律家不分首從之議也。
此條之血。
單責在按欲絕一邊。
以血在魄門相近。
其症最低。
與按之欲絕之裡脈逼對。
則知但因下焦之虛脫。
而招上中之下陷耳。
上焦之血下陷。
故輕取之脈以浮見。
中焦之氣下陷。
故中取之脈以弱見。
隻用補其下而複提之。
不特血反故道而病愈。
且血甯則氣聚。
而欲絕之脈自起。
并中上二焦之氣血得還。
而浮弱之脈亦可漸變矣。
此春秋讨罪。
而獨嚴主令之義也。
又上條之血。
從足陽明之胃絡。
滲入胃中而下。
故黃土湯之方意。
矚目在胃中者居多。
此條之血。
從手陽明之大腸絡。
滲入腸中而下。
故赤豆當歸散。
隻注意在大腸而已。
諸解夢夢。
俱道不着。
十七條心氣不足。
吐血衄血。
瀉心湯主之。
瀉心湯方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頓服之。
此承本篇第四條尺脈浮二節。
并七條之面無血色、脈沉弦二句。
而言治衄之法。
吐血二字。
特因同源異出者而連及之耳。
瀉心非吐血之正例也。
與柏葉湯症細辨自見。
誤用則立死矣。
心氣不足。
兼下焦有餘之實邪而言。
詳首二條驚悸下。
以下焦之有餘。
而淩犯上焦之不足。
病神志則為驚悸。
病氣血則為吐衄。
神志杳冥。
天之道也。
故主清虛之氣藥。
補上以洩下。
桂枝救逆湯、半夏麻黃丸之辛甘而溫者。
是也。
血氣形質。
地之化也。
故主重濁之味藥。
平地以成天。
本方大黃、連、芩之苦寒。
是也。
門人問曰。
柏葉湯症。
則主溫劑。
瀉心湯症。
則又主寒劑。
幾不知仲景之所謂心氣者何在。
畢竟是寒是熱。
且柏葉瀉心兩症之所以異。
并瀉心一症之何以或吐或衄也。
餘曰。
悉哉問也。
夫心氣者。
托于心之血。
而又為神之奧宅。
外與心肺夾空之宗氣相因。
譬之于水。
心氣如井泉。
心下之氣如江河。
雖不相通。
然而井泉嘗視江河以為消長者也。
其性溫溫。
其道存存。
如太和生氣之在春。
故遇寒、則畏結而不伸。
遇熱、則惡焦而欲奔。
嘗立于不寒不熱之間。
而獨尊者也。
若夫沉取脈絕。
虛寒在下。
上沖于肺。
肺惡寒濕。
形縮喘咳。
氣血上并。
湧出内絡。
是為寒因。
寒者熱之。
理所宜也。
至于寸口動弱。
沉弦在尺。
動弱、上虛。
沉弦、下實。
虛者、招侮。
實、則上擊。
以實乘虛。
地天德。
陽位扁淺。
氣血逼側。
出從上竅。
其理可得。
掘地疏河。
神禹妙策。
地平天成。
聖人之則。
是為塞因。
塞者通之。
烏可已哉。
髒腑内主。
經絡外裹。
内外相通。
各有玄竅。
經絡實。
而胸分之氣虛者。
實熱之邪。
從腸胃之大絡而扛擡其氣血于直上。
則由喉嗓而見于吐。
宗氣充。
而經分之氣虛者。
實熱之邪。
從髒腑之别絡而外逼其氣血于經隧。
則由巅頂而見于衄矣。
吐衄雖殊。
而其為實熱上沖則一。
故皆主瀉心。
以瀉其亢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