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弦而沉大。
故知其上焦之氣。
不能充滿脈體。
而為減削之貌也。
芤、為中空之草。
凡物之中實者。
則外氣内固。
而形自堅小。
今浮弦而沉處獨大。
則大非本相。
而為中虛散漫之象。
故曰大則為芤也。
減為上焦之陽氣虧空。
故曰寒。
芤屬下焦之精血耗損。
故曰虛。
上焦之陽氣虧空。
則陰氣上乘。
下焦之精血耗損。
則陽精下降。
陰陽之賊氣。
與妄情相得。
則夢接鬼交。
肺腎之餘靈。
與殘境相乖。
則幻生驚怖。
此寒虛相搏之道也。
革者。
鼓革之義。
弦堅大空。
有鼓革之象。
故合狀之如此。
半産、凡不滿十月者皆是。
漏下、謂血崩及赤白帶下之類。
亡血、指尿血、便血之下出者而言。
失精、凡有夢無夢及滑脫者、皆在其中。
夫在上之陽氣削弱。
不能挈提。
在下之陰津虛滑。
不能握固。
故見種種下脫之症也。
此是虛勞脈症。
故入虛勞門者為正例。
因有亡血一症而複入此者。
鄭重之意也。
十一條亡血不可發其表。
汗出則寒栗而振。
亡血。
凡吐衄便血者皆是。
夫分而言之。
雖有陰陽氣血之殊。
其實則陽載陰中。
氣根血分者也。
亡血者氣亦虛。
複發其表。
則氣愈虛矣。
且汗為血中之陽液。
汗出則重傷其衛氣。
一也。
又氣血兩虛之人。
其陰陽之氣。
非極力交并于上。
幾有不辨之勢。
汗出則虛陽之極浮者。
必反而為極伏。
二也。
寒栗而振。
其能免乎。
亡血者發汗。
煩躁者居多。
然猶可借陽氣以生陰液。
若傷氣而至寒栗。
則為逆滋大矣。
可不懼哉。
十二條病患胸滿。
唇痿。
舌青。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
腹不滿。
其人言。
我滿。
為有瘀血此及下文二條。
症極錯雜。
理極微奧。
原難理會。
注家俱泛指心、肺、肝、脾。
而終不辨血瘀何地。
症屬何因。
殊為夢夢。
蓋不特心為神明之府。
肺為宗氣之城。
高貴清虛。
略不可犯。
瘀心、則亂猝死。
瘀肺。
則喘滿立絕。
即或瘀脾瘀肝。
亦必腫脹暈眩。
苟延旦夕。
豈止胸滿、唇痿等症已也。
不知本衣冠文物明從上焦曆叙諸症。
故作疑案。
然後點出脈之微大來遲。
而結穴于腹。
夫大即洪脈。
洪為陽明土腑之診。
又大為虛脈。
虛為胃家傷血之形。
且腹本不滿。
而其人自以為滿。
則血之瘀于陽明胃絡。
絡脈因阻而脹。
故如腹滿耳。
此古地仙随龍而順覓穴之法。
學人。
便可得穴而逆步龍矣。
胃之大絡貫于胸。
胃絡脹而滿。
故貫其滿于胸矣。
唇痿者。
謂重滞而不輕便。
幾有不能收攝之狀。
唇為胃之華。
胃絡滞。
故唇亦以痿頓外應也。
李注。
謂枯燥無血色。
非痿字之義。
舌青。
非中寒中惡。
猝厥而至危亡頃刻之青。
特舌心不紅而青白。
非重症也。
蓋舌之本色。
邊白而中青。
外陽内陰者。
離之象也。
胃以後天精捍之氣充之。
則紅潤而有色。
以胃之别絡、系舌本而通酾泉之竅。
故也。
今絡瘀而血液不上滋。
故舌青而且口燥者。
亦此理也。
津液幹于上。
故欲漱水。
胃絡血瘀。
不但不供津液于上。
亦且不行水飲于下。
中濕拒水。
故不欲咽也。
以上錯叙諸症。
如此。
當看下文。
層層逼入微妙。
真所謂獨見若神也。
一層、以外症無寒熱。
知非少陽。
二層、以脈大。
知在胃腑。
三層、以脈大無力而微遲。
知非陽明結熱。
而但屬瘀血。
四層、以腹本不滿。
而自覺為滿。
知結者不在胃中。
而瘀在胃絡。
故直斷之曰。
為有瘀血也。
蓋謂胸滿唇痿等六症。
大似少陽風火之邪上逆。
然少陽逆熱。
必見寒熱。
而此則無寒熱之表症。
脈又非少陽之弦。
而但微大而遲。
大脈搏濃寬裕。
其象為土而屬胃。
胃中熱實之氣上沖。
或見種種等候。
然必脈至有力而不微。
數而不遲。
是為合診。
今見微遲。
則大非實熱可知。
夫大為胃脈。
又大則為芤。
合斷之。
明系胃中傷血之應。
且微為氣體不充。
遲為發機沉滞。
俱壅塞之診。
故知胃有瘀血。
但血瘀胃中。
法當脹而腹滿。
今腹不滿。
而病患自以為滿。
則知滿在胃絡。
而為血瘀之所緻也。
十三條病者如熱狀。
煩滿。
口幹燥而渴。
其脈反無熱。
此為陰伏。
是瘀血也。
當下之。
煩滿、口幹而渴。
本非熱因。
以血瘀而生陰不滋之應。
故曰如熱狀。
且曰脈無熱也。
陰伏者。
一切生氣。
俱畏鬼氣。
如燈火惡煙。
樹根惡炭之類。
血瘀而營陰惡之。
不複上滋。
而有伏藏之象。
故曰陰伏。
此條。
雖比上條多煩渴二症。
言不必如前症之全。
即此已為陰伏。
盒飯用攻下之法。
以通其瘀矣。
不出方者。
豈以傷寒論中。
已有桃核承氣。
并抵當湯丸。
以治結血之例耶。
前條之血瘀在胃絡。
胃絡瘀。
故上不行津。
而唇痿、舌青、口燥、漱水等幹症。
見于上。
下不行水。
而中濕拒水。
故不欲咽水之症見于中。
此條之血瘀在大腸絡。
故并中焦之胃。
亦在津液短少之内。
其煩而幹燥且渴者。
此也。
當下之三字。
是總承二條。
非單言此症也。
十四條吐血不止者。
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柏葉(三兩)幹姜(三兩炮)艾葉(三把) 上三味。
以水五升。
取馬通汁一升。
合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此承七條脈浮弱。
按之絕。
煩咳者必吐血句。
夫吐血。
因下焦虛寒之氣。
上沖而緻咳。
咳多上頓。
而氣亦升浮。
因之血随氣逆而上湧。
故用柏葉湯
故知其上焦之氣。
不能充滿脈體。
而為減削之貌也。
芤、為中空之草。
凡物之中實者。
則外氣内固。
而形自堅小。
今浮弦而沉處獨大。
則大非本相。
而為中虛散漫之象。
故曰大則為芤也。
減為上焦之陽氣虧空。
故曰寒。
芤屬下焦之精血耗損。
故曰虛。
上焦之陽氣虧空。
則陰氣上乘。
下焦之精血耗損。
則陽精下降。
陰陽之賊氣。
與妄情相得。
則夢接鬼交。
肺腎之餘靈。
與殘境相乖。
則幻生驚怖。
此寒虛相搏之道也。
革者。
鼓革之義。
弦堅大空。
有鼓革之象。
故合狀之如此。
半産、凡不滿十月者皆是。
漏下、謂血崩及赤白帶下之類。
亡血、指尿血、便血之下出者而言。
失精、凡有夢無夢及滑脫者、皆在其中。
夫在上之陽氣削弱。
不能挈提。
在下之陰津虛滑。
不能握固。
故見種種下脫之症也。
此是虛勞脈症。
故入虛勞門者為正例。
因有亡血一症而複入此者。
鄭重之意也。
十一條亡血不可發其表。
汗出則寒栗而振。
亡血。
凡吐衄便血者皆是。
夫分而言之。
雖有陰陽氣血之殊。
其實則陽載陰中。
氣根血分者也。
亡血者氣亦虛。
複發其表。
則氣愈虛矣。
且汗為血中之陽液。
汗出則重傷其衛氣。
一也。
又氣血兩虛之人。
其陰陽之氣。
非極力交并于上。
幾有不辨之勢。
汗出則虛陽之極浮者。
必反而為極伏。
二也。
寒栗而振。
其能免乎。
亡血者發汗。
煩躁者居多。
然猶可借陽氣以生陰液。
若傷氣而至寒栗。
則為逆滋大矣。
可不懼哉。
十二條病患胸滿。
唇痿。
舌青。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無寒熱。
脈微大來遲。
腹不滿。
其人言。
我滿。
為有瘀血此及下文二條。
症極錯雜。
理極微奧。
原難理會。
注家俱泛指心、肺、肝、脾。
而終不辨血瘀何地。
症屬何因。
殊為夢夢。
蓋不特心為神明之府。
肺為宗氣之城。
高貴清虛。
略不可犯。
瘀心、則亂猝死。
瘀肺。
則喘滿立絕。
即或瘀脾瘀肝。
亦必腫脹暈眩。
苟延旦夕。
豈止胸滿、唇痿等症已也。
不知本衣冠文物明從上焦曆叙諸症。
故作疑案。
然後點出脈之微大來遲。
而結穴于腹。
夫大即洪脈。
洪為陽明土腑之診。
又大為虛脈。
虛為胃家傷血之形。
且腹本不滿。
而其人自以為滿。
則血之瘀于陽明胃絡。
絡脈因阻而脹。
故如腹滿耳。
此古地仙随龍而順覓穴之法。
學人。
便可得穴而逆步龍矣。
胃之大絡貫于胸。
胃絡脹而滿。
故貫其滿于胸矣。
唇痿者。
謂重滞而不輕便。
幾有不能收攝之狀。
唇為胃之華。
胃絡滞。
故唇亦以痿頓外應也。
李注。
謂枯燥無血色。
非痿字之義。
舌青。
非中寒中惡。
猝厥而至危亡頃刻之青。
特舌心不紅而青白。
非重症也。
蓋舌之本色。
邊白而中青。
外陽内陰者。
離之象也。
胃以後天精捍之氣充之。
則紅潤而有色。
以胃之别絡、系舌本而通酾泉之竅。
故也。
今絡瘀而血液不上滋。
故舌青而且口燥者。
亦此理也。
津液幹于上。
故欲漱水。
胃絡血瘀。
不但不供津液于上。
亦且不行水飲于下。
中濕拒水。
故不欲咽也。
以上錯叙諸症。
如此。
當看下文。
層層逼入微妙。
真所謂獨見若神也。
一層、以外症無寒熱。
知非少陽。
二層、以脈大。
知在胃腑。
三層、以脈大無力而微遲。
知非陽明結熱。
而但屬瘀血。
四層、以腹本不滿。
而自覺為滿。
知結者不在胃中。
而瘀在胃絡。
故直斷之曰。
為有瘀血也。
蓋謂胸滿唇痿等六症。
大似少陽風火之邪上逆。
然少陽逆熱。
必見寒熱。
而此則無寒熱之表症。
脈又非少陽之弦。
而但微大而遲。
大脈搏濃寬裕。
其象為土而屬胃。
胃中熱實之氣上沖。
或見種種等候。
然必脈至有力而不微。
數而不遲。
是為合診。
今見微遲。
則大非實熱可知。
夫大為胃脈。
又大則為芤。
合斷之。
明系胃中傷血之應。
且微為氣體不充。
遲為發機沉滞。
俱壅塞之診。
故知胃有瘀血。
但血瘀胃中。
法當脹而腹滿。
今腹不滿。
而病患自以為滿。
則知滿在胃絡。
而為血瘀之所緻也。
十三條病者如熱狀。
煩滿。
口幹燥而渴。
其脈反無熱。
此為陰伏。
是瘀血也。
當下之。
煩滿、口幹而渴。
本非熱因。
以血瘀而生陰不滋之應。
故曰如熱狀。
且曰脈無熱也。
陰伏者。
一切生氣。
俱畏鬼氣。
如燈火惡煙。
樹根惡炭之類。
血瘀而營陰惡之。
不複上滋。
而有伏藏之象。
故曰陰伏。
此條。
雖比上條多煩渴二症。
言不必如前症之全。
即此已為陰伏。
盒飯用攻下之法。
以通其瘀矣。
不出方者。
豈以傷寒論中。
已有桃核承氣。
并抵當湯丸。
以治結血之例耶。
前條之血瘀在胃絡。
胃絡瘀。
故上不行津。
而唇痿、舌青、口燥、漱水等幹症。
見于上。
下不行水。
而中濕拒水。
故不欲咽水之症見于中。
此條之血瘀在大腸絡。
故并中焦之胃。
亦在津液短少之内。
其煩而幹燥且渴者。
此也。
當下之三字。
是總承二條。
非單言此症也。
十四條吐血不止者。
柏葉湯主之。
柏葉湯方柏葉(三兩)幹姜(三兩炮)艾葉(三把) 上三味。
以水五升。
取馬通汁一升。
合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此承七條脈浮弱。
按之絕。
煩咳者必吐血句。
夫吐血。
因下焦虛寒之氣。
上沖而緻咳。
咳多上頓。
而氣亦升浮。
因之血随氣逆而上湧。
故用柏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