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膽病脈證治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氣機不下運。
則水谷混停。
故小便必難。
夫熱煩濕滞之邪。
團結胃中。
脈雖異于二條之緊數者。
而其胃中之苦濁。
則同。
故知亦欲作谷疸也。
下之。
指後文十五條茵陳湯之謂。
蓋茵陳湯、雖下其熱煩谷滞。
而腹滿如故者。
以脈遲陽虛、而作虛脹也。
愚鄙拟之。
或于本湯加幹姜。
以為反佐。
則寒熱标本。
針鋒互對。
而無弊矣。
六條夫病酒黃膽。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症也。
病酒熱而小便利。
則熱随便減。
而不得成疸。
故病酒黃膽者。
必先以小便不利為候也。
酒性熱而浮且濕。
熱從浮見。
浮則上炎。
故其候。
心中熱。
熱從濕見。
濕多下趨。
故其候。
足下熱。
此三者。
為酒疸之确症也。
七條酒黃膽者。
或無熱。
靜言了了。
腹滿。
欲吐。
鼻燥。
其脈浮者。
先吐之。
沉弦者。
先下之。
此言酒疸之初症變症也。
酒于酸、苦、甘、辛、鹹中。
無正味。
其味屈曲。
而性從木。
故先入肝膽。
肝膽受熱而乘其所勝。
故脾胃為酒黃膽之總根。
但脾通于肺。
胃浮于脘。
而症從上見。
故有上條之心中熱。
及本條之腹滿、欲吐、鼻燥等候。
脾熱滿而還注少厥二陰。
胃熱滿而下注大小腸、膀胱。
故有上條之小便不利。
及足下熱。
并二十條之茵陳五苓散。
十七條之栀子大黃湯等方。
此條。
特揭其總法耳。
蓋謂因酒而黃膽者。
其上下固多熱候。
然又有一種陽衰陰盛之人。
傷酒之熱濕。
堆中土。
因無陽氣以搏之。
故其初症。
竟或上而心下。
下而足下。
俱無熱者。
夫心下病熱。
則液短而生煩。
煩則語言必冒突而急錯。
今靜言了了。
故知其無熱也。
濕自勝。
故腹滿。
熱自勝。
故欲吐、鼻燥。
此皆上炎之症。
上炎者脈必浮。
脈症俱高。
故宜吐以越之也。
此句是主。
若腹滿諸症雖具。
加之足下熱。
小便不利。
則熱濕下逼。
脈必以沉弦下應。
脈症俱深。
又宜導而下之之為便矣。
曰先吐、先下。
則吐後再下。
下後再吐。
其随症施治之意。
又在言外矣。
但下藥。
則有栀子大黃湯。
而吐藥不列方者。
其意。
或以吐惟瓜蒂一散。
故不複贅耶。
舊注。
謂宜栀豉湯。
若論主酒疸之本湯内。
兩用栀豉。
主谷疸之茵陳湯。
并從主黃膽之大黃硝石湯。
俱單用栀子。
則主栀豉湯。
似于本門為近理。
殊不知栀豉。
非吐劑。
辨詳傷寒本湯注。
豈服此而探以為吐乎。
是有待于高明之鑒定焉。
八條酒疸。
心中熱。
欲嘔者。
吐之愈。
心中熱。
欲嘔。
為熱濕上沖之應。
故亦宜吐以越之。
承上文。
言不特無熱而腹滿、欲吐、鼻燥者。
宜用吐法。
即有熱而下部之症未見者。
其例亦同。
且與但見下部之症。
而不見上症者。
其當遵攻下之例。
交相互發也。
九條酒疸下之。
久久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狀。
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微黃。
故知之。
此言酒疸所變之黑疸。
與三條及十六條之女勞疸。
黑雖同。
而症自懸絕之辨也。
酒疸。
有宜吐、宜下兩症。
熱濕在心下者。
當吐。
而先下之。
則徒傷其陰。
而心下之熱濕仍在也。
且熱邪以陰傷而愈熾。
熱極則血欲枯。
而其色漸黑。
故久久則為黑疸。
目為膽之果。
膽熱則蒸其汁于上。
故目青。
面為胃之應。
胃熱如焦其土于中。
故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者。
陽液不足供熱邪之暴殘。
而刻削嘈雜似之。
故借以為狀也。
大便正黑者。
亢火奪中土之化。
故其所下者。
有草灰木炭之象也。
皮膚不仁者。
熱逼少陰。
心主之神靈。
中阻而不外貫也。
其脈浮弱。
浮為熱。
為在上。
浮而弱。
為陰虛。
夫陽分上熱而陰分下虛。
豈非宜吐之酒疸。
而誤下之所緻乎。
但額黑便黑。
分明女勞疸之候。
而謂成于酒疸之變症者。
以黃為酒疸。
今雖黑而微有黃色。
故知其非女勞也。
十條師曰。
病黃膽。
發熱。
煩喘。
胸滿。
口燥者。
以病發時。
火劫其汗。
兩熱所得。
然黃家所得。
從濕得之。
一身盡發熱而黃。
肚熱。
熱在裡。
當下之。
此言黃膽之治例。
以汗為逆以。
下為順也蓋。
疸症之熱俱在内。
故從内而蒸其黃于外。
未有作表熱者。
今發熱。
則非其症矣。
加之心中熱幹而煩。
肺中熱濕而喘。
濕熱鼓塞于膈間。
則胸滿。
津液不布于廉泉。
則口燥。
此因病初發時。
誤認汗可解熱。
而火劫其汗。
既傷其陰。
而内外之兩熱交煽。
且裡熱因汗而提之在表在上。
故得此發熱等候矣。
然單熱不能成疸。
故黃家必從熱、而生濕得之。
今一身盡發熱而黃。
是熱濕在肚内。
夫熱濕在裡者。
法當下。
與濕黃在經表之宜汗者。
不同也。
十一條脈沉。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皆發黃。
沉為水脈。
内水拒飲。
本不當渴。
乃渴欲飲水。
是其水飲化熱。
内燙上熏之所緻也。
然令小便自利。
則熱飲下洩。
其勢不聚。
若再不利。
則濕熱兩勝。
故皆發黃。
此因疸、而泛論水飲之黃也。
十二條腹滿。
舌萎黃。
躁不得眠。
屬黃家。
此與谷疸相似。
而實非谷疸者。
以谷疸者。
先熱後濕。
此則。
先濕後熱故也。
腹滿為濕。
舌黃為實。
濕而熱實。
則津液下掣。
故胞精短。
而其舌且萎頓而黃也。
又熱實。
則神機不能内伏。
故躁不得眠。
濕熱相蒙。
此發黃之可必也。
故屬黃家。
叙症。
從腹滿起。
故知先濕後熱。
同是脾家寒濕。
胃家熱實。
故曰
則水谷混停。
故小便必難。
夫熱煩濕滞之邪。
團結胃中。
脈雖異于二條之緊數者。
而其胃中之苦濁。
則同。
故知亦欲作谷疸也。
下之。
指後文十五條茵陳湯之謂。
蓋茵陳湯、雖下其熱煩谷滞。
而腹滿如故者。
以脈遲陽虛、而作虛脹也。
愚鄙拟之。
或于本湯加幹姜。
以為反佐。
則寒熱标本。
針鋒互對。
而無弊矣。
六條夫病酒黃膽。
必小便不利。
其候心中熱。
足下熱。
是其症也。
病酒熱而小便利。
則熱随便減。
而不得成疸。
故病酒黃膽者。
必先以小便不利為候也。
酒性熱而浮且濕。
熱從浮見。
浮則上炎。
故其候。
心中熱。
熱從濕見。
濕多下趨。
故其候。
足下熱。
此三者。
為酒疸之确症也。
七條酒黃膽者。
或無熱。
靜言了了。
腹滿。
欲吐。
鼻燥。
其脈浮者。
先吐之。
沉弦者。
先下之。
此言酒疸之初症變症也。
酒于酸、苦、甘、辛、鹹中。
無正味。
其味屈曲。
而性從木。
故先入肝膽。
肝膽受熱而乘其所勝。
故脾胃為酒黃膽之總根。
但脾通于肺。
胃浮于脘。
而症從上見。
故有上條之心中熱。
及本條之腹滿、欲吐、鼻燥等候。
脾熱滿而還注少厥二陰。
胃熱滿而下注大小腸、膀胱。
故有上條之小便不利。
及足下熱。
并二十條之茵陳五苓散。
十七條之栀子大黃湯等方。
此條。
特揭其總法耳。
蓋謂因酒而黃膽者。
其上下固多熱候。
然又有一種陽衰陰盛之人。
傷酒之熱濕。
堆中土。
因無陽氣以搏之。
故其初症。
竟或上而心下。
下而足下。
俱無熱者。
夫心下病熱。
則液短而生煩。
煩則語言必冒突而急錯。
今靜言了了。
故知其無熱也。
濕自勝。
故腹滿。
熱自勝。
故欲吐、鼻燥。
此皆上炎之症。
上炎者脈必浮。
脈症俱高。
故宜吐以越之也。
此句是主。
若腹滿諸症雖具。
加之足下熱。
小便不利。
則熱濕下逼。
脈必以沉弦下應。
脈症俱深。
又宜導而下之之為便矣。
曰先吐、先下。
則吐後再下。
下後再吐。
其随症施治之意。
又在言外矣。
但下藥。
則有栀子大黃湯。
而吐藥不列方者。
其意。
或以吐惟瓜蒂一散。
故不複贅耶。
舊注。
謂宜栀豉湯。
若論主酒疸之本湯内。
兩用栀豉。
主谷疸之茵陳湯。
并從主黃膽之大黃硝石湯。
俱單用栀子。
則主栀豉湯。
似于本門為近理。
殊不知栀豉。
非吐劑。
辨詳傷寒本湯注。
豈服此而探以為吐乎。
是有待于高明之鑒定焉。
八條酒疸。
心中熱。
欲嘔者。
吐之愈。
心中熱。
欲嘔。
為熱濕上沖之應。
故亦宜吐以越之。
承上文。
言不特無熱而腹滿、欲吐、鼻燥者。
宜用吐法。
即有熱而下部之症未見者。
其例亦同。
且與但見下部之症。
而不見上症者。
其當遵攻下之例。
交相互發也。
九條酒疸下之。
久久為黑疸。
目青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狀。
大便正黑。
皮膚、爪之不仁。
其脈浮弱。
雖黑微黃。
故知之。
此言酒疸所變之黑疸。
與三條及十六條之女勞疸。
黑雖同。
而症自懸絕之辨也。
酒疸。
有宜吐、宜下兩症。
熱濕在心下者。
當吐。
而先下之。
則徒傷其陰。
而心下之熱濕仍在也。
且熱邪以陰傷而愈熾。
熱極則血欲枯。
而其色漸黑。
故久久則為黑疸。
目為膽之果。
膽熱則蒸其汁于上。
故目青。
面為胃之應。
胃熱如焦其土于中。
故面黑。
心中如啖蒜齑者。
陽液不足供熱邪之暴殘。
而刻削嘈雜似之。
故借以為狀也。
大便正黑者。
亢火奪中土之化。
故其所下者。
有草灰木炭之象也。
皮膚不仁者。
熱逼少陰。
心主之神靈。
中阻而不外貫也。
其脈浮弱。
浮為熱。
為在上。
浮而弱。
為陰虛。
夫陽分上熱而陰分下虛。
豈非宜吐之酒疸。
而誤下之所緻乎。
但額黑便黑。
分明女勞疸之候。
而謂成于酒疸之變症者。
以黃為酒疸。
今雖黑而微有黃色。
故知其非女勞也。
十條師曰。
病黃膽。
發熱。
煩喘。
胸滿。
口燥者。
以病發時。
火劫其汗。
兩熱所得。
然黃家所得。
從濕得之。
一身盡發熱而黃。
肚熱。
熱在裡。
當下之。
此言黃膽之治例。
以汗為逆以。
下為順也蓋。
疸症之熱俱在内。
故從内而蒸其黃于外。
未有作表熱者。
今發熱。
則非其症矣。
加之心中熱幹而煩。
肺中熱濕而喘。
濕熱鼓塞于膈間。
則胸滿。
津液不布于廉泉。
則口燥。
此因病初發時。
誤認汗可解熱。
而火劫其汗。
既傷其陰。
而内外之兩熱交煽。
且裡熱因汗而提之在表在上。
故得此發熱等候矣。
然單熱不能成疸。
故黃家必從熱、而生濕得之。
今一身盡發熱而黃。
是熱濕在肚内。
夫熱濕在裡者。
法當下。
與濕黃在經表之宜汗者。
不同也。
十一條脈沉。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皆發黃。
沉為水脈。
内水拒飲。
本不當渴。
乃渴欲飲水。
是其水飲化熱。
内燙上熏之所緻也。
然令小便自利。
則熱飲下洩。
其勢不聚。
若再不利。
則濕熱兩勝。
故皆發黃。
此因疸、而泛論水飲之黃也。
十二條腹滿。
舌萎黃。
躁不得眠。
屬黃家。
此與谷疸相似。
而實非谷疸者。
以谷疸者。
先熱後濕。
此則。
先濕後熱故也。
腹滿為濕。
舌黃為實。
濕而熱實。
則津液下掣。
故胞精短。
而其舌且萎頓而黃也。
又熱實。
則神機不能内伏。
故躁不得眠。
濕熱相蒙。
此發黃之可必也。
故屬黃家。
叙症。
從腹滿起。
故知先濕後熱。
同是脾家寒濕。
胃家熱實。
故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