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膽病脈證治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一條寸口脈。
浮而緩。
浮、則為風。
緩、則為痹。
痹非中風。
四肢苦煩。
脾色必黃。
瘀熱以行。
後賢辨黃症者。
紛紛不一。
而終未有确解。
愚按内經。
及傷寒本經之旨。
大概由于濕熱相搏。
中宮脾土之氣。
郁滞而不流貫四髒。
則浮橫如天地之霧。
而其黃色。
散漫于皮膚諸竅者也。
但先從濕因、水因起。
而後生熱者。
則濕水為本。
而熱為标。
故名濕黃、水黃。
先從陰虛病熱。
其後因熱而生風聚濕。
及積水者。
則熱為本。
而風濕與水為标。
故名疸。
其意以治其本。
而黃自已。
故症同而名異耳。
猶之水門之先病水。
而後經斷者。
名水分。
先經斷而後病水者。
名血分之例也。
故除卻十一、十三、十八、二十四。
四條泛論諸黃及黃家。
另行方治外。
其本門所列谷、酒及女勞、三疸。
所主諸方。
凡茵陳湯、硝礬散、栀子大黃湯、膏發煎、茵陳五苓散、大黃硝石湯。
大概俱鹹寒苦寒之品。
則其用意在去熱者。
可見矣。
若夫水濕生熱而病黃者。
其治例。
宜發汗者。
十之七。
而宜利小水者。
十之三。
此本篇各條。
有但曰諸黃及黃家者。
有直名某黃膽者。
不可不細察也。
首條、從脈而總言諸黃之所由發也。
頭面皮膚之症。
法當先診寸口。
以寸口上應頭目。
外應皮膚故也。
若寸口脈浮而緩。
浮、為真陰不足。
而邪熱生風之診。
故浮、則為上行外骛之風。
緩、為真陽不充。
而亢火食氣之診。
故緩、則為正氣卑弱之痹也。
夫平常之所謂痹者。
原以外中風邪。
衛氣沉削之症。
此為内熱生風。
故非中風之比。
但以水不勝火。
而四肢惟覺燥熱而苦煩。
于是内幹。
則召外濕。
濕熱相蒙。
而熱化偏發。
有如亢旱之天。
雨露不滋。
土氣不攝。
浮塵滿空。
黃埃飛布之象。
故脾色之黃氣。
随瘀熱而周行于軀殼間矣。
二條趺陽脈緊而數。
數則為熱。
熱則消谷。
緊則為寒。
食即為滿。
尺脈浮。
為傷腎。
趺陽脈緊。
為傷脾。
風寒相搏。
食谷即眩。
谷氣不消。
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流膀胱。
身體盡黃。
名曰谷疸。
趺陽、主中土。
脈宜優柔和平以象土德。
若體緊而至數。
數為熱。
趺陽熱。
則火邪盛而善于殺谷。
故熱則消谷。
緊為寒。
趺陽寒。
則真氣衰而食氣壓火。
故初食則滿也。
夫消谷則不宜滿。
滿則不宜消谷。
其所以互見者。
蓋腎中精足。
則火嘗畏伏而不敢自見。
尺脈浮。
則精虛。
而腎氣有不固之象。
故知傷腎。
腎傷。
故趺陽以數見矣。
又脾陽德健。
則氣嘗溫暢。
而不緻退出。
趺陽脈緊。
則陽衰。
而脾氣有凝斂之象。
故知傷脾。
脾傷。
故趺陽以緊見矣。
二句。
是自注上文之所以寒熱互見也。
風寒。
非指外感。
謂風、生于熱。
寒、生于虛之候。
熱風虛寒。
兩相搏擊。
于是熱風之性。
喜于上炎。
虛寒之氣。
力不下運。
故食即暈眩。
谷氣不消。
與上文熱則消谷。
非矛盾也。
蓋消谷。
就形質之易于腐化而言。
不消。
就谷氣之不能分消而言。
以邪火所殺之谷氣。
堆貯胃中。
則胃不空靈。
而以穢濁為苦矣。
濁氣下流。
則熱瘀而化機壅滞。
故小便不通。
夫脾寒之氣。
内被少厥兩陰。
則分運谷氣之權愈微。
胃熱之邪。
下流膀胱諸腑。
則留閉水飲之候兼作。
熱濕交蒸。
身體盡黃。
名曰谷疸者。
其因如此也。
三條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
不治。
女勞疸。
固因房室太過。
精虛生熱。
為本候。
然單系精虛。
則常見血痹虛勞等症。
而不得成疸也。
惟多欲而兼勒精者。
始有此病。
以多欲則膈氣過勞。
而火浮于上。
勒精則腎氣搖動。
而火郁于下。
邪火内炎。
則真陽不布。
真陽不布。
則中土之氣、浮橫散漫。
而發為黃症。
如本條及十六條之候矣。
若謂單系精虛生熱所緻。
則當不主犀利之硝礬散。
并散後不列滋陰補精之藥者。
概可思矣。
額上。
内應胸分。
黑為腎色。
腎火沖熾胸分。
有煙煤之象。
故黑。
邪熱内蒸。
故汗出。
手足之心屬少陰。
少陰火盛。
故手足中熱。
薄暮屬陰分。
陰火盛。
故薄暮即發。
熱勢下流膀胱。
故急。
小便自利。
故知系幹熱而非水也。
名曰女勞疸。
其意以腹不脹者為可治。
脾胃尚有滋息之源故也。
倘非水。
而腹如水狀。
是脾陽衰敗而作脹。
将真陰無精悍以奉之。
而邪火不可息矣。
故不治也。
四條心中懊而熱。
不能食。
時欲吐。
名曰酒疸。
酒性、熱濕而浮。
熱濕浮于膈上。
故心中液傷而懊。
熱濕浮于中焦。
故胃中氣傷而不欲食。
熱濕浮于中焦。
而且欲上沖膈上。
故時欲吐也。
謂非因酒而緻疸之症乎。
故名酒疸。
五條陽明病。
脈遲者。
食難用飽。
飽則發煩。
頭眩。
小便必難。
此欲作谷疸。
雖下之。
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
脈遲。
故也。
此言谷疸之變脈變症也。
陽明病。
指陽明之腑病而言。
如病風寒暑濕燥火之後。
皆是。
蓋謂谷疸之脈。
不止趺陽緊數一種。
凡陽明腑病之後。
其脈遲者。
以脾胃之陽氣内虛。
故其至也。
不能連珠魚貫。
而見遲遲慢發之狀。
倘減谷自節。
則其氣猶能勝食而漸化。
故食難用飽。
飽則食滞而生熱。
且将胃脘中之殘液。
滲入食中。
不能腐化以自還。
故煩。
煩熱之氣。
浮于中者。
必炎于上。
故頭眩。
浮而緩。
浮、則為風。
緩、則為痹。
痹非中風。
四肢苦煩。
脾色必黃。
瘀熱以行。
後賢辨黃症者。
紛紛不一。
而終未有确解。
愚按内經。
及傷寒本經之旨。
大概由于濕熱相搏。
中宮脾土之氣。
郁滞而不流貫四髒。
則浮橫如天地之霧。
而其黃色。
散漫于皮膚諸竅者也。
但先從濕因、水因起。
而後生熱者。
則濕水為本。
而熱為标。
故名濕黃、水黃。
先從陰虛病熱。
其後因熱而生風聚濕。
及積水者。
則熱為本。
而風濕與水為标。
故名疸。
其意以治其本。
而黃自已。
故症同而名異耳。
猶之水門之先病水。
而後經斷者。
名水分。
先經斷而後病水者。
名血分之例也。
故除卻十一、十三、十八、二十四。
四條泛論諸黃及黃家。
另行方治外。
其本門所列谷、酒及女勞、三疸。
所主諸方。
凡茵陳湯、硝礬散、栀子大黃湯、膏發煎、茵陳五苓散、大黃硝石湯。
大概俱鹹寒苦寒之品。
則其用意在去熱者。
可見矣。
若夫水濕生熱而病黃者。
其治例。
宜發汗者。
十之七。
而宜利小水者。
十之三。
此本篇各條。
有但曰諸黃及黃家者。
有直名某黃膽者。
不可不細察也。
首條、從脈而總言諸黃之所由發也。
頭面皮膚之症。
法當先診寸口。
以寸口上應頭目。
外應皮膚故也。
若寸口脈浮而緩。
浮、為真陰不足。
而邪熱生風之診。
故浮、則為上行外骛之風。
緩、為真陽不充。
而亢火食氣之診。
故緩、則為正氣卑弱之痹也。
夫平常之所謂痹者。
原以外中風邪。
衛氣沉削之症。
此為内熱生風。
故非中風之比。
但以水不勝火。
而四肢惟覺燥熱而苦煩。
于是内幹。
則召外濕。
濕熱相蒙。
而熱化偏發。
有如亢旱之天。
雨露不滋。
土氣不攝。
浮塵滿空。
黃埃飛布之象。
故脾色之黃氣。
随瘀熱而周行于軀殼間矣。
二條趺陽脈緊而數。
數則為熱。
熱則消谷。
緊則為寒。
食即為滿。
尺脈浮。
為傷腎。
趺陽脈緊。
為傷脾。
風寒相搏。
食谷即眩。
谷氣不消。
胃中苦濁。
濁氣下流。
小便不通。
陰被其寒。
熱流膀胱。
身體盡黃。
名曰谷疸。
趺陽、主中土。
脈宜優柔和平以象土德。
若體緊而至數。
數為熱。
趺陽熱。
則火邪盛而善于殺谷。
故熱則消谷。
緊為寒。
趺陽寒。
則真氣衰而食氣壓火。
故初食則滿也。
夫消谷則不宜滿。
滿則不宜消谷。
其所以互見者。
蓋腎中精足。
則火嘗畏伏而不敢自見。
尺脈浮。
則精虛。
而腎氣有不固之象。
故知傷腎。
腎傷。
故趺陽以數見矣。
又脾陽德健。
則氣嘗溫暢。
而不緻退出。
趺陽脈緊。
則陽衰。
而脾氣有凝斂之象。
故知傷脾。
脾傷。
故趺陽以緊見矣。
二句。
是自注上文之所以寒熱互見也。
風寒。
非指外感。
謂風、生于熱。
寒、生于虛之候。
熱風虛寒。
兩相搏擊。
于是熱風之性。
喜于上炎。
虛寒之氣。
力不下運。
故食即暈眩。
谷氣不消。
與上文熱則消谷。
非矛盾也。
蓋消谷。
就形質之易于腐化而言。
不消。
就谷氣之不能分消而言。
以邪火所殺之谷氣。
堆貯胃中。
則胃不空靈。
而以穢濁為苦矣。
濁氣下流。
則熱瘀而化機壅滞。
故小便不通。
夫脾寒之氣。
内被少厥兩陰。
則分運谷氣之權愈微。
胃熱之邪。
下流膀胱諸腑。
則留閉水飲之候兼作。
熱濕交蒸。
身體盡黃。
名曰谷疸者。
其因如此也。
三條額上黑。
微汗出。
手足中熱。
薄暮即發。
膀胱急。
小便自利。
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
不治。
女勞疸。
固因房室太過。
精虛生熱。
為本候。
然單系精虛。
則常見血痹虛勞等症。
而不得成疸也。
惟多欲而兼勒精者。
始有此病。
以多欲則膈氣過勞。
而火浮于上。
勒精則腎氣搖動。
而火郁于下。
邪火内炎。
則真陽不布。
真陽不布。
則中土之氣、浮橫散漫。
而發為黃症。
如本條及十六條之候矣。
若謂單系精虛生熱所緻。
則當不主犀利之硝礬散。
并散後不列滋陰補精之藥者。
概可思矣。
額上。
内應胸分。
黑為腎色。
腎火沖熾胸分。
有煙煤之象。
故黑。
邪熱内蒸。
故汗出。
手足之心屬少陰。
少陰火盛。
故手足中熱。
薄暮屬陰分。
陰火盛。
故薄暮即發。
熱勢下流膀胱。
故急。
小便自利。
故知系幹熱而非水也。
名曰女勞疸。
其意以腹不脹者為可治。
脾胃尚有滋息之源故也。
倘非水。
而腹如水狀。
是脾陽衰敗而作脹。
将真陰無精悍以奉之。
而邪火不可息矣。
故不治也。
四條心中懊而熱。
不能食。
時欲吐。
名曰酒疸。
酒性、熱濕而浮。
熱濕浮于膈上。
故心中液傷而懊。
熱濕浮于中焦。
故胃中氣傷而不欲食。
熱濕浮于中焦。
而且欲上沖膈上。
故時欲吐也。
謂非因酒而緻疸之症乎。
故名酒疸。
五條陽明病。
脈遲者。
食難用飽。
飽則發煩。
頭眩。
小便必難。
此欲作谷疸。
雖下之。
腹滿如故。
所以然者。
脈遲。
故也。
此言谷疸之變脈變症也。
陽明病。
指陽明之腑病而言。
如病風寒暑濕燥火之後。
皆是。
蓋謂谷疸之脈。
不止趺陽緊數一種。
凡陽明腑病之後。
其脈遲者。
以脾胃之陽氣内虛。
故其至也。
不能連珠魚貫。
而見遲遲慢發之狀。
倘減谷自節。
則其氣猶能勝食而漸化。
故食難用飽。
飽則食滞而生熱。
且将胃脘中之殘液。
滲入食中。
不能腐化以自還。
故煩。
煩熱之氣。
浮于中者。
必炎于上。
故頭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