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一條師曰。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
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皮水。
其脈亦浮。
外症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
其脈沉遲。
外症自喘。
石水。
其脈自沉。
外症腹滿。
不喘。
黃汗。
其脈沉遲。
身發熱。
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緻癰膿。
本篇之水。
與二篇之濕。
及前十二篇之飲。
似屬一因。
而必列為三門者。
固自有所區别也。
蓋自其無水飲之形。
而但有其氣者。
曰濕。
及聚濕成形。
則曰飲、曰水矣。
但濕、從汗氣郁于毛竅所緻。
則濕當僅在玄府矣。
不知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
其潮熱之氣。
自其既離髒腑。
未出皮外者。
俱能随地緻濕。
此汗劑之後。
必用五苓、豬苓等湯。
以洩汗梢。
而濕門之仍主葛根湯者。
此也。
是濕為已成之津液。
卻化為汗而不得出。
又不能複為津液之症也。
若夫水飲二物。
似屬無辨矣。
殊不知仲景之意。
以為飲湯、飲水。
滞于腸間。
不能下注。
因而上浮旁鼓。
凡曰痰、曰支、曰懸、曰溢、等症。
是所飲者未曾變相而即為病。
故曰飲。
至水之所病。
已由胃而小腸。
及膀胱矣。
但因小便不利。
膀胱為太陽之腑。
太陽主經表皮膚。
故其水氣。
由太陽之腑。
而上浮外鼓。
以及太陽之部者也。
是水症。
雖亦由于飲。
至此而已變為水相。
故曰水也。
然飲症中。
惟伏飲與水頗同。
故論飲者。
亦間曰肺水雲雲者。
此耳。
風水者。
三時之風邪。
客于衛分。
而衛氣自強。
衛強則下陰之水氣。
上就而貼之之症也。
皮水者。
經脈虛于外。
小便難于下。
在下之水邪既實。
而見吸于外絡之虛受。
故水走皮膚矣。
正水者。
水在正路。
如腸中胃中是也。
石水。
言其沉墜似之也。
黃汗者。
後文三十條。
言汗出浴水中。
水入汗孔。
且水寒激之。
令衛氣沉伏。
衛無包裹之權。
故濕熱之氣外溢。
而為色黃之汗也。
五症。
俱為水因。
且症頗相似。
故連及之耳。
太陽受風。
衛氣懸強。
膀胱之水。
不由下注。
而上蒸經絡。
故其脈自浮。
風水交搏。
漸緻陰氣不通。
而陽氣鼓塞。
故骨節疼痛。
惡風者。
風與風相入。
衛氣既經受邪。
而外風直侵毛竅故也。
皮水。
由膀胱而上蒸。
與風水同義。
特外無風邪一症耳。
故其脈亦浮。
。
足外骨也。
腫者。
水在下焦而外泛之應。
按之沒指。
水至外薄于皮者。
其下為尤甚也。
無風因。
故不惡風。
其腹如鼓、水至外薄于皮者。
其裡為尤甚也。
不渴者。
既無陽邪化熱之風因。
且有腹中之水内拒耳。
當發其汗。
總承風水、皮水、而言。
以水在衛分及皮部中。
俱以開玄府為便道也。
從膀胱而墊小腸及胃者。
為正水。
是虛寒而不能氣化之候也。
夫沉。
為水脈。
遲。
為寒診。
脈之見沉遲也。
宜矣。
水寒之氣上射。
故喘也。
石水之脈單沉。
是有水而不寒之應。
有水。
故腹滿。
不寒。
故不喘也。
但經言肝腎并沉為石水。
則石水之腹滿。
當在腸外肝腎之部。
始與正水有别耳。
黃汗為水入汗孔。
水入。
故脈沉。
水寒激伏其衛氣。
故沉而且遲矣。
汗郁則身發熱。
水寒遏其汗氣。
而倒灌于胸分。
則胸滿矣。
四肢。
為陽氣之充。
頭面。
為陽氣之會。
水與汗兩郁之。
故腫也。
郁久不散。
氣敗則癰。
氣敗以緻血敗。
則膿矣。
二條脈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
風強則為隐疹。
身體為癢。
癢為洩風。
久為痂癞。
氣強、則為水。
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為風水。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脈、當就全部而言。
以後條各部。
俱有所指。
故知獨言脈者。
為統論諸部也。
風為陽邪。
其性高揚。
故浮、則知為風中于衛。
氣屬陽分。
有餘即火。
故洪、即知為氣郁在表也。
風氣相搏。
風得氣擡而益浮。
氣得風鼓而益洪之義。
強者。
勁直也。
風強。
言風邪燥血。
而經氣幹熱。
故皮中隐含斑疹。
而身體為癢。
所以然者。
因内無血液以送邪出表。
而風自洩越。
故癢、則名為風洩也。
癢久。
則變為瘡痂。
流為疥癞。
所必至矣。
氣強。
言陽不内抱而怒發。
則下水代營陰而上赴之。
如龍水相吸之象。
故氣強。
則為水也。
難以俯仰者。
以水風與氣三者。
争鼓于經脈中。
而身體洪腫故也。
汗出。
則風水及氣。
俱從毛孔散去。
而浮洪之脈自平。
故愈。
若前症具而更加惡風。
是衛氣虛甚之故。
發汗藥中。
宜加滋陰養陽之品。
在言外矣。
此風水之正病也。
不惡風五句。
單頂腫字而言。
非承全症也。
蓋謂若身腫而不惡風。
是無風因。
小便通利。
是無水因。
且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明系水寒之氣。
從汗孔而内注胸中。
以緻肺不能布津液之故也。
是非風水。
而為黃汗無疑矣。
三十條言黃汗曰狀如風水。
故于風水條中。
辨其似是而非者。
三條寸口脈沉滑者。
中有水氣。
面目腫大。
有熱。
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微擁。
如蠶新卧起狀。
其頸脈動。
時時咳。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風水。
上條言周身之風水。
故統六部而概曰脈。
統上下而概曰身體洪腫。
此條言上半截之風水。
故言脈。
則但曰寸口。
言症。
則但曰面目。
目窠、頸脈與咳。
及手足之腫而已。
寸口上應頭目。
内應胸中。
外應衛表者也。
今其脈見沉滑。
沉、為氣伏之診。
滑、為水聚之應。
是其上焦及衛外之氣。
為風所賊而下伏。
因而水氣乘虛而上泛外鼓。
其初機已見。
故知其中有水氣也。
中字。
非指在裡在内之謂。
猶雲水腫之症。
雖未全見。
而此幾微之中。
便可預識矣。
蓋因下文所言者。
俱經表之候。
而非髒腑故也。
以脈合之。
外症當見面目腫大。
蓋寸口上為面目之應。
寸口脈沉。
則在上之陽氣伏于下。
寸口脈滑。
則在下之陰氣乘于上矣。
此言水因也。
夫沉滑之脈。
不當熱而有熱。
豈非屬陽邪。
而善能化熱之風因所緻乎。
故曰風水。
下文六句。
又就沉滑之脈。
而更推其最初之候也。
言具此脈者。
不必面目腫大。
及有熱二症。
而始知其為風水。
但如此者即是。
目窠上。
即上眼胞也。
蠶之漸長。
凡三次脫皮者曰卧。
卧起。
則彎腰上揚如乙字。
而光亮有水色。
目窠上。
為善動之地。
陽氣之所聚也。
微微擁起。
其光亮之狀。
如新卧起之蠶。
若非風賊陽微。
而水氣安能乘善動之地乎。
頸脈。
足陽明第九穴人迎。
所以布胃氣于頭面者。
是也。
其脈躁急跳動。
又豈非風因、水因。
兩客于上。
而阻抑其上行之氣之所緻乎。
肺逆。
則咳。
風水之邪傷衛表。
而倒灌胸分。
故肺逆而時時咳矣。
手足。
為諸陽之末。
微陽搏于風而内斂。
則水得因虛而先犯之。
故腫。
但按之即起者。
為氣腫。
氣屬無形。
故一時而即能乍還。
按之不起者。
為水腫。
水屬有形。
故經時而後能漸複也。
曰風水者。
言見此即是。
無使滋蔓難圖也。
門人問曰。
衛陽為風所賊。
水氣即奔赴之而成風水。
是矣。
然水之所以奔赴風邪者。
是何理乎。
且何道之從而上與風邪相搏耶。
又二條之脈。
曰浮洪。
三條之脈。
曰沉滑。
同一風水。
而脈之所以懸殊者。
抑又何說也。
答曰。
晴明太虛。
風飙忽起。
陽光漸薄。
而陰雲上乘。
積陰成雨。
閣而未下者。
風水之象也。
若夫地以水氣而升為雲。
天即以雲氣而懸為雨。
氣之升沉。
即水之變化。
亦何道路之可拟哉。
至于二三條之脈症。
其衛氣盛衰之所别也。
衛氣盛而被風。
氣就風而搏于外。
故脈浮洪。
然搏于外者。
衛必虛于内。
而水氣乘之者。
水天黃亮之象也。
衛氣衰而被風。
氣畏風而伏于下。
故脈沉滑。
夫伏于下者。
氣必空于上。
而水氣蒙之者。
雨天沉晦之象也。
法象莫大乎天地。
仲景之書。
直抉天地之奧者乎。
四條太陽病。
脈浮而緊。
法當骨節疼痛。
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
其人不渴。
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
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胸中窒。
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
咳而喘。
不渴者。
此為脾脹。
其狀如腫。
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
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皆不可發汗。
太陽病。
統言太陽諸症。
如頭項強痛之類。
其脈浮而且緊。
夫浮、為太陽脈。
緊、為寒為痛。
太陽為風邪所持。
其骨節之氣。
郁而不得外通。
則必疼痛。
今脈症應疼不疼。
而身體反重而者。
以重、屬水因。
而、屬風因也。
蓋脾肺惡濕氣。
而水滞其輕靈之用。
故重。
骨節喜通利。
而風郁其外暢之神。
故也。
是脈之所以見緊者。
以水寒之氣。
浮于太陽可知矣。
不渴者。
陽邪之風因較輕。
而拒飲之水因偏重也。
風水之邪。
兩解于汗。
故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與二條之候不同。
二條為風、水、俱重之症。
此則水多于風。
風少。
故骨節不疼。
水多。
故反重而不渴也。
惡寒二句。
是就未得風水以前而言。
非指既成之候也。
蓋謂惡寒之故。
先因他病而發其汗。
汗出。
則衛氣薄而毛竅疏。
毛竅疏。
故被風。
衛氣薄。
故水氣外湊之。
而緻此病雲。
但按一條曰惡風。
二條曰惡風則虛。
本條曰惡寒者。
極虛發汗得之。
則風水之症。
有必惡風者。
以有風因。
則毛孔疏洩。
而畏外風之薄之者。
如三條及本條之症是矣。
有不該惡風者。
衛盛而與風邪搏于外。
則表實。
表實而惡風。
是其人衛氣原盛。
而先曾以發汗暴虛之之故。
如二條之症是矣。
其曰惡風則虛者。
是不當惡而惡之義也。
若此條。
則不但惡風。
而并惡寒者。
是其虛更甚。
故二十四條之湯。
君黃以補衛氣。
二十五條之湯。
加附子以溫衛氣者此也。
第一條言皮水。
則曰不渴。
此又曰渴而雲雲為
病有風水。
有皮水。
有正水。
有石水。
有黃汗。
風水。
其脈自浮。
外證骨節疼痛。
惡風。
皮水。
其脈亦浮。
外症腫。
按之沒指。
不惡風。
其腹如鼓。
不渴。
當發其汗。
正水。
其脈沉遲。
外症自喘。
石水。
其脈自沉。
外症腹滿。
不喘。
黃汗。
其脈沉遲。
身發熱。
胸滿。
四肢頭面腫。
久不愈。
必緻癰膿。
本篇之水。
與二篇之濕。
及前十二篇之飲。
似屬一因。
而必列為三門者。
固自有所區别也。
蓋自其無水飲之形。
而但有其氣者。
曰濕。
及聚濕成形。
則曰飲、曰水矣。
但濕、從汗氣郁于毛竅所緻。
則濕當僅在玄府矣。
不知汗由胃腑之精悍所化。
其潮熱之氣。
自其既離髒腑。
未出皮外者。
俱能随地緻濕。
此汗劑之後。
必用五苓、豬苓等湯。
以洩汗梢。
而濕門之仍主葛根湯者。
此也。
是濕為已成之津液。
卻化為汗而不得出。
又不能複為津液之症也。
若夫水飲二物。
似屬無辨矣。
殊不知仲景之意。
以為飲湯、飲水。
滞于腸間。
不能下注。
因而上浮旁鼓。
凡曰痰、曰支、曰懸、曰溢、等症。
是所飲者未曾變相而即為病。
故曰飲。
至水之所病。
已由胃而小腸。
及膀胱矣。
但因小便不利。
膀胱為太陽之腑。
太陽主經表皮膚。
故其水氣。
由太陽之腑。
而上浮外鼓。
以及太陽之部者也。
是水症。
雖亦由于飲。
至此而已變為水相。
故曰水也。
然飲症中。
惟伏飲與水頗同。
故論飲者。
亦間曰肺水雲雲者。
此耳。
風水者。
三時之風邪。
客于衛分。
而衛氣自強。
衛強則下陰之水氣。
上就而貼之之症也。
皮水者。
經脈虛于外。
小便難于下。
在下之水邪既實。
而見吸于外絡之虛受。
故水走皮膚矣。
正水者。
水在正路。
如腸中胃中是也。
石水。
言其沉墜似之也。
黃汗者。
後文三十條。
言汗出浴水中。
水入汗孔。
且水寒激之。
令衛氣沉伏。
衛無包裹之權。
故濕熱之氣外溢。
而為色黃之汗也。
五症。
俱為水因。
且症頗相似。
故連及之耳。
太陽受風。
衛氣懸強。
膀胱之水。
不由下注。
而上蒸經絡。
故其脈自浮。
風水交搏。
漸緻陰氣不通。
而陽氣鼓塞。
故骨節疼痛。
惡風者。
風與風相入。
衛氣既經受邪。
而外風直侵毛竅故也。
皮水。
由膀胱而上蒸。
與風水同義。
特外無風邪一症耳。
故其脈亦浮。
。
足外骨也。
腫者。
水在下焦而外泛之應。
按之沒指。
水至外薄于皮者。
其下為尤甚也。
無風因。
故不惡風。
其腹如鼓、水至外薄于皮者。
其裡為尤甚也。
不渴者。
既無陽邪化熱之風因。
且有腹中之水内拒耳。
當發其汗。
總承風水、皮水、而言。
以水在衛分及皮部中。
俱以開玄府為便道也。
從膀胱而墊小腸及胃者。
為正水。
是虛寒而不能氣化之候也。
夫沉。
為水脈。
遲。
為寒診。
脈之見沉遲也。
宜矣。
水寒之氣上射。
故喘也。
石水之脈單沉。
是有水而不寒之應。
有水。
故腹滿。
不寒。
故不喘也。
但經言肝腎并沉為石水。
則石水之腹滿。
當在腸外肝腎之部。
始與正水有别耳。
黃汗為水入汗孔。
水入。
故脈沉。
水寒激伏其衛氣。
故沉而且遲矣。
汗郁則身發熱。
水寒遏其汗氣。
而倒灌于胸分。
則胸滿矣。
四肢。
為陽氣之充。
頭面。
為陽氣之會。
水與汗兩郁之。
故腫也。
郁久不散。
氣敗則癰。
氣敗以緻血敗。
則膿矣。
二條脈浮而洪。
浮、則為風。
洪、則為氣。
風氣相搏。
風強則為隐疹。
身體為癢。
癢為洩風。
久為痂癞。
氣強、則為水。
難以俯仰。
風氣相擊。
身體洪腫。
汗出乃愈。
惡風則虛。
此為風水。
不惡風者。
小便通利。
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此為黃汗。
脈、當就全部而言。
以後條各部。
俱有所指。
故知獨言脈者。
為統論諸部也。
風為陽邪。
其性高揚。
故浮、則知為風中于衛。
氣屬陽分。
有餘即火。
故洪、即知為氣郁在表也。
風氣相搏。
風得氣擡而益浮。
氣得風鼓而益洪之義。
強者。
勁直也。
風強。
言風邪燥血。
而經氣幹熱。
故皮中隐含斑疹。
而身體為癢。
所以然者。
因内無血液以送邪出表。
而風自洩越。
故癢、則名為風洩也。
癢久。
則變為瘡痂。
流為疥癞。
所必至矣。
氣強。
言陽不内抱而怒發。
則下水代營陰而上赴之。
如龍水相吸之象。
故氣強。
則為水也。
難以俯仰者。
以水風與氣三者。
争鼓于經脈中。
而身體洪腫故也。
汗出。
則風水及氣。
俱從毛孔散去。
而浮洪之脈自平。
故愈。
若前症具而更加惡風。
是衛氣虛甚之故。
發汗藥中。
宜加滋陰養陽之品。
在言外矣。
此風水之正病也。
不惡風五句。
單頂腫字而言。
非承全症也。
蓋謂若身腫而不惡風。
是無風因。
小便通利。
是無水因。
且上焦有寒。
其口多涎。
明系水寒之氣。
從汗孔而内注胸中。
以緻肺不能布津液之故也。
是非風水。
而為黃汗無疑矣。
三十條言黃汗曰狀如風水。
故于風水條中。
辨其似是而非者。
三條寸口脈沉滑者。
中有水氣。
面目腫大。
有熱。
名曰風水。
視人之目窠上微擁。
如蠶新卧起狀。
其頸脈動。
時時咳。
按其手足上。
陷而不起者風水。
上條言周身之風水。
故統六部而概曰脈。
統上下而概曰身體洪腫。
此條言上半截之風水。
故言脈。
則但曰寸口。
言症。
則但曰面目。
目窠、頸脈與咳。
及手足之腫而已。
寸口上應頭目。
内應胸中。
外應衛表者也。
今其脈見沉滑。
沉、為氣伏之診。
滑、為水聚之應。
是其上焦及衛外之氣。
為風所賊而下伏。
因而水氣乘虛而上泛外鼓。
其初機已見。
故知其中有水氣也。
中字。
非指在裡在内之謂。
猶雲水腫之症。
雖未全見。
而此幾微之中。
便可預識矣。
蓋因下文所言者。
俱經表之候。
而非髒腑故也。
以脈合之。
外症當見面目腫大。
蓋寸口上為面目之應。
寸口脈沉。
則在上之陽氣伏于下。
寸口脈滑。
則在下之陰氣乘于上矣。
此言水因也。
夫沉滑之脈。
不當熱而有熱。
豈非屬陽邪。
而善能化熱之風因所緻乎。
故曰風水。
下文六句。
又就沉滑之脈。
而更推其最初之候也。
言具此脈者。
不必面目腫大。
及有熱二症。
而始知其為風水。
但如此者即是。
目窠上。
即上眼胞也。
蠶之漸長。
凡三次脫皮者曰卧。
卧起。
則彎腰上揚如乙字。
而光亮有水色。
目窠上。
為善動之地。
陽氣之所聚也。
微微擁起。
其光亮之狀。
如新卧起之蠶。
若非風賊陽微。
而水氣安能乘善動之地乎。
頸脈。
足陽明第九穴人迎。
所以布胃氣于頭面者。
是也。
其脈躁急跳動。
又豈非風因、水因。
兩客于上。
而阻抑其上行之氣之所緻乎。
肺逆。
則咳。
風水之邪傷衛表。
而倒灌胸分。
故肺逆而時時咳矣。
手足。
為諸陽之末。
微陽搏于風而内斂。
則水得因虛而先犯之。
故腫。
但按之即起者。
為氣腫。
氣屬無形。
故一時而即能乍還。
按之不起者。
為水腫。
水屬有形。
故經時而後能漸複也。
曰風水者。
言見此即是。
無使滋蔓難圖也。
門人問曰。
衛陽為風所賊。
水氣即奔赴之而成風水。
是矣。
然水之所以奔赴風邪者。
是何理乎。
且何道之從而上與風邪相搏耶。
又二條之脈。
曰浮洪。
三條之脈。
曰沉滑。
同一風水。
而脈之所以懸殊者。
抑又何說也。
答曰。
晴明太虛。
風飙忽起。
陽光漸薄。
而陰雲上乘。
積陰成雨。
閣而未下者。
風水之象也。
若夫地以水氣而升為雲。
天即以雲氣而懸為雨。
氣之升沉。
即水之變化。
亦何道路之可拟哉。
至于二三條之脈症。
其衛氣盛衰之所别也。
衛氣盛而被風。
氣就風而搏于外。
故脈浮洪。
然搏于外者。
衛必虛于内。
而水氣乘之者。
水天黃亮之象也。
衛氣衰而被風。
氣畏風而伏于下。
故脈沉滑。
夫伏于下者。
氣必空于上。
而水氣蒙之者。
雨天沉晦之象也。
法象莫大乎天地。
仲景之書。
直抉天地之奧者乎。
四條太陽病。
脈浮而緊。
法當骨節疼痛。
反不疼。
身體反重而。
其人不渴。
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惡寒者。
此為極虛。
發汗得之。
渴而不惡寒者。
此為皮水。
身腫而冷。
狀如周痹。
胸中窒。
不能食。
反聚痛。
暮躁不得眠。
此為黃汗。
痛在骨節。
咳而喘。
不渴者。
此為脾脹。
其狀如腫。
發汗即愈。
然諸病此者。
渴而下利。
小便數者。
皆不可發汗。
太陽病。
統言太陽諸症。
如頭項強痛之類。
其脈浮而且緊。
夫浮、為太陽脈。
緊、為寒為痛。
太陽為風邪所持。
其骨節之氣。
郁而不得外通。
則必疼痛。
今脈症應疼不疼。
而身體反重而者。
以重、屬水因。
而、屬風因也。
蓋脾肺惡濕氣。
而水滞其輕靈之用。
故重。
骨節喜通利。
而風郁其外暢之神。
故也。
是脈之所以見緊者。
以水寒之氣。
浮于太陽可知矣。
不渴者。
陽邪之風因較輕。
而拒飲之水因偏重也。
風水之邪。
兩解于汗。
故汗出即愈。
此為風水。
與二條之候不同。
二條為風、水、俱重之症。
此則水多于風。
風少。
故骨節不疼。
水多。
故反重而不渴也。
惡寒二句。
是就未得風水以前而言。
非指既成之候也。
蓋謂惡寒之故。
先因他病而發其汗。
汗出。
則衛氣薄而毛竅疏。
毛竅疏。
故被風。
衛氣薄。
故水氣外湊之。
而緻此病雲。
但按一條曰惡風。
二條曰惡風則虛。
本條曰惡寒者。
極虛發汗得之。
則風水之症。
有必惡風者。
以有風因。
則毛孔疏洩。
而畏外風之薄之者。
如三條及本條之症是矣。
有不該惡風者。
衛盛而與風邪搏于外。
則表實。
表實而惡風。
是其人衛氣原盛。
而先曾以發汗暴虛之之故。
如二條之症是矣。
其曰惡風則虛者。
是不當惡而惡之義也。
若此條。
則不但惡風。
而并惡寒者。
是其虛更甚。
故二十四條之湯。
君黃以補衛氣。
二十五條之湯。
加附子以溫衛氣者此也。
第一條言皮水。
則曰不渴。
此又曰渴而雲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