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關燈
一條厥陰之為病消渴。

    氣上沖心。

    心中疼熱。

    饑而不欲食。

    食即吐蛔。

    下之利不止。

    (傷寒作氣上撞心) 消渴之症。

    其因皆起于胸膈間。

    在天之陽氣既虛。

    而其陽精又竭之所緻也。

    陽氣上虛。

    則下焦之虛火。

    因其空而炎于上。

    陽精上竭。

    又不能供兩火之燔炙。

    而不得不資外水以自救。

    故渴。

    然邪火在胸膈。

    其位最高。

    胃脘雖從此下經。

    而其受水處。

    卻較低于邪火。

    火上水下。

    未濟之象。

    下水不能制上火。

    而上火反具吹噓鼓逼之勢。

    則所飲者。

    一直下趨而行為小便矣。

    以消易而愈渴。

    故曰消渴也。

    李氏舊注。

    引内經心移熱于肺。

    為膈消。

    雖非仲景之所謂消渴。

    而與本篇之旨略同者。

    蓋心肺上熱則一。

    而與條中之症。

    發源于下焦者。

    為大殊也。

    其又引經文二陽結。

    謂之消。

    又瘅成為消中二語。

    雖合仲景之旨。

    然是三四兩條。

    中焦熱實上炎之消渴。

     而不可以概下焦之症也。

    讀金匮者。

    苟不從論文方意。

    會其全神。

    而徒為零注死解。

    縱博引經義。

    無有是處也。

    本篇論渴症者八條。

    一條言下焦之虛火上沖。

    而為消渴之正病。

    二條即言其脈。

    并其病因。

    實由上焦陽氣既虛。

    陽精又竭之故。

    三四兩條。

    言消渴又有因于中焦堅數。

    而為消渴之變症者。

    即經所謂二陽結。

    及中消者是也。

    五條言正病消渴之治例。

    六七八三條。

    言渴而不消之輕病。

    與水飲二門相通之症治。

    特渴家之緒餘耳。

    此條之文。

    見傷寒厥陰。

    與此大别。

    蓋在傷寒。

    重厥陰二字。

    以厥陰得傳經之熱邪。

    其為病如此。

    是諸症平列。

    而無偏重處。

    且肝中化熱解。

    而諸症亦罷。

    又為暫病也。

    因其人之上焦。

    原無虛勞之虧空。

    以厥陰之化熱。

    下實而上撞耳。

    化熱一解。

    而上焦即有以禦之也。

    若此條。

    則專重在消渴二字。

    以消渴之人。

    先從腎精下竭。

    不能滋養肝木。

    而木中之血液亦短。

    木氣以無陰而不戀本髒。

    于是悉索而根據輔于其所生之心部。

     譬之失所者。

    父母之鄉。

    無栖止之樂。

    而外就其女家之義也。

    且心中真情。

    既無木液之供應。

    而自幹自空久矣。

    況腎水下虛。

    火又以無畏而上熾乎。

    夫上焦在虛而欲吸之時。

    下焦具窮而急投之勢。

    肝氣入心。

    木得火而風生。

    火得木而焰起。

    木火合化而通明于胸膈。

    将逼中下二焦之津液于不盡不止。

    是入傷寒者。

    為論厥陰之病機。

    而入本篇者。

    為論消渴之始末。

    故曰與此大别也。

    氣上沖胸四句。

    雖言消渴者。

    其自下而上。

    一路之兼症如此。

    然亦為厥陰之所必然連及者。

    故其義與傷寒同。

    下之利不止。

    則與傷寒亦有辨矣。

    蓋傷寒所言下之利不止者。

    下藥陰寒。

    木性縮支柯之逆氣。

    而下墜根株。

    是木從陰濕處以行根之理也。

    消渴所言下之利不止者。

    大腸一空。

    火勢奪前陰之飛瀑。

    而後奔谷道。

    是火從空隙處以垂焰之理故也。

     二條寸口脈浮而遲。

    浮即為虛。

    遲即為勞。

    虛則衛氣不足。

    勞則營氣竭。

     承上文而言消渴之熱。

    現下上焦。

    而謂由于下焦厥陰之氣上沖者何也。

    蓋寸口者。

    内為心肺之應。

    心統血而肺主氣。

    氣血兩充于胸膈。

    則陽氣陽精互相根抱。

    故其脈體之高下得中。

    脈至之往來連貫者此也。

    今寸口之脈浮。

    則是陰不足以抱陽。

    而使微陽。

    自浮之應。

    故浮即知為心肺之陽液虛也。

    浮而且遲。

    則是陽不勝于健用。

    而緻動機疲困之應。

    故遲即知為心肺之陽氣勞也。

    夫以心肺中之陽液陽氣。

    兩皆虧空。

    則厥陰之燥氣。

    安得不上沖。

    而成幹柴着竈之象乎。

    故曰厥陰之為病消渴者。

    此也。

    下文二句。

    又仲景自注上文之義。

     蓋謂陰陽虛勞于胸膈。

    而即見浮遲之脈者。

    以胸膈之陰陽。

    為榮衛之宗主。

    榮行脈中。

    衛行脈外。

    是榮衛又所以載脈者也。

    夫陰陽相生。

    氣血互用。

    陰血内虛。

    則脈外之衛氣不足。

    衛氣失固密之令。

    故脈浮。

    陽氣外勞。

     則脈中之營血耗竭。

    營血失生陽之氣。

    故脈遲。

    是脈根于營衛。

    而營衛之氣大會于胸中。

    此所以因寸口之浮遲。

    而知營衛之衰竭。

    并内知其心肺之虛勞耳。

     三條趺陽脈浮而數。

    浮即為氣。

    數即消谷而大堅。

    氣盛則溲數。

    溲數則堅。

    堅數相搏。

    即為消渴。

     此言上焦雖無虛勞之虧空。

    若陽明之火太盛。

    亦能浮其熱于胸膈。

    而成上中二焦消渴之變症也。

    趺陽即陽明。

    詳别見。

    蓋指右關而言。

    注作足面之動脈。

    誤。

    脈浮當兼實脈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