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關燈


    且非浮出皮面。

    是從浮于關之上。

    将逼寸口而言。

    以浮出皮面。

    系陽明表熱之脈。

    惟浮于上沖。

    始為膈熱消渴之診故也。

    數為熱脈。

    又脈之來屬陽。

    而其去之夾空屬陰。

    數則至速而空窄。

    陽實陰虛之應也。

    夫陽明之脈。

    帶實而上浮。

    是陽明之氣自實。

    而且有浮其氣于膈上之勢。

    故曰浮即為氣也。

    數為熱。

    熱在陽明。

    故消谷。

    數為陰虛。

    陽明陰虛。

    故不能自潤而大堅也。

    氣盛。

    指氣浮而盛于胸膈之謂。

    胸膈氣盛。

    則呵噓之火勢既大。

    而水易下趨。

    故溲數也。

    溲數。

    則水惟一過而不能留潤。

    故幹結而即堅。

    于是堅則愈數。

    而因數愈堅。

    則堅數如相搏之狀。

    堅方欲以渴勝數。

    而數卻以消勝堅。

    此消渴循環不已之道也。

    不出方治者。

    因上條有下之利不止之戒。

    則此條之不言戒者。

    其以下為正治者可見矣。

    但于大承中。

    令芒硝長出大黃之外為合。

    否則。

    恐大黃直性下趨之力多。

    而芒硝軟堅破結之功少。

    但下其未堅者。

    旁流而下。

    而使堅者獨留。

    則渴甚而死矣。

    此條當重看浮字。

    以浮則氣浮于上。

    而成熱高之消渴。

    方與下條之但數而為中消者有别也。

     四條趺陽脈數。

    胃中有熱。

    即消谷引食。

    大便必堅。

    小便即數。

     承上文而言趺陽之脈。

    縱不浮而但數者。

    雖無膈熱下噓之勢。

    而胃中有熱。

    即消谷引食。

    其大便堅而小便數者。

    此熱在中焦。

    亦能逼下焦之水。

    而為消渴。

    又變症中之變也。

    蓋小腸、膀胱。

    俱在胃下。

    胃中有熱。

    則上吸胸膈之津液以自救。

    故渴又下逼小腸之水飲于膀胱。

    故消。

    然而機勢相成。

    渴之機動于上。

    而其勢成于消。

     消之機動于下。

    而其勢又成于渴。

    故愈渴愈消。

    愈消愈渴矣。

    但言大便堅而小便數。

    即上條堅數相搏。

    即為消渴之互詞也。

     五條男子消渴。

    小便反多。

    以飲一鬥。

    小便一鬥。

    腎氣丸主之。

     此言首條厥陰消渴之治例也。

    首二句是水飲與消渴之辨。

    三四兩句。

    是消渴與消渴之辨。

    其意以為渴症頗多。

    不可但因一渴。

    而即認為消也。

    比如渴而小便少者。

    則漸積漸高。

    而為飲為水。

    另詳本病。

    若消渴者。

    則渴而小便反多者為是。

    以其與水飲門之小便少者相反。

    故曰反多也。

    又消症既有厥陰上沖。

    趺陽浮數之異。

    若以趺陽熱實之候。

    而誤投厥陰上焚之劑。

    不又蹈實實之戒。

    而令消渴更甚乎。

    夫厥陰之候。

    除脈症外。

     亦仍以小便為診法。

    蓋趺陽熱實。

    水從燥土下經。

    縱使急流飛渡。

    終有滲洩。

    況從燔炙煎煉中而出乎。

    故其所溲者。

    必不能如其所飲之數。

    若夫厥陰居至陰之下。

    陽火自微。

    即其精血下竭。

    而燥氣上浮。

    亦無熱相。

    惟上入心鄉。

    斯幹柴入火。

    而幻生煙焰者。

    且火高飲下。

    既無傷耗。

    過此。

    則寒溪直瀉。

    複何火幹土克。

    而謂所飲者或減一二耶。

    此飲一溲一。

    即知非趺陽諸症。

    而為厥陰上沖之消渴無疑矣。

    腎氣丸。

    補下焦之精血。

    以補其氣源。

    因而上引之。

    以蒸填心肺之空。

    詳虛勞本方下。

    消渴。

    為肝腎之陰既竭。

    因下幹上空。

    以緻木氣沖之而焰發者。

    則補精血以補氣源。

    而蒸填上空之腎氣丸。

    為的對矣。

    蓋就上焦而論。

    心肺得腎氣之沖和。

    而真陽漸複。

    譬之主人返舊裡。

    而占房者必當見還。

    就下焦而論。

    肝腎得腎氣之滋息。

    而真陰自生。

    譬之故土遇豐年。

    而流亡者争歸複業。

    此真陰下滋木邪正性。

    真陽上治龍火消沉之本義也。

    至若厥陰消渴。

    上焦責在無陰。

    而孤陽以邪熱不交。

    故渴。

    下焦責在無陽。

    而群陰以虛寒失守。

    故消。

    重用地黃山萸。

    一直下補精血之性。

    将辛熱之桂附包藏下納。

    然後從肝腎中徐徐炊動。

    不特下焦漸溫。

    而以關鎖者治消。

    并且上部津升。

    而又以熏蒸者治渴矣。

    加燥土之薯蓣者。

    因上渴下消。

    互相注吸。

    故以培土者。

    中緩其流行之勢。

    而使津液之機得上升也。

    加滲濕之茯苓、澤瀉者。

    中土既有堤防。

    恐上流緩于注受而客飲不去。

    則真陰将阻于濕滞而不布也。

    然後以升陽走液之丹皮。

    雙引肝腎之精神于膈上。

    則春晴滿空。

    電光消滅。

    太清凝露。

    萎葉生鮮。

    複何消渴之不愈哉。

    讀仲景諸方。

    其神奇變幻。

    頃刻萬狀。

    直如蓬萊閣上。

    看盡蜃樓。

    終若不能窮其微妙也。

     别以男子者。

    因婦人為陰柔之體。

    陽氣嘗虧。

    以其月有所瀉也。

    故不輕易病消渴。

    凡病消渴。

    即屬枯症。

    其小便必少。

    大便必瀉。

    多為死候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