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關燈
六條脈浮。

    小便不利。

    微熱。

    消渴者。

    宜利小便。

    發汗。

    五苓散主之。

     浮脈為氣機上沖外鼓之應。

    今以其症之小便不利。

    及微熱消渴者合診之。

    則消渴為入水既多。

    而小便不利。

    為出水又少。

    是知微熱。

    因熱水内積。

    不得下通。

    而襯托經表之所緻。

    故并令脈浮也。

    利小便。

    以下通其水。

     發汗。

    以旁散其熱。

    誰曰不宜。

    然非五苓。

    無雙解之效。

    故主之。

    方意詳傷寒本方。

     七條渴欲飲水。

    水入則吐者。

    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

     此飲熱胃寒之症也。

    蓋飲久化熱而燙胸。

    故胸病熱而渴。

    欲飲水、飲冷傷陽而逆胃。

    故胃惡寒。

    而水入則吐也。

    舊水逆停而不下行。

    新水逆出而不中納。

    故曰水逆。

    五苓為辛甘滲洩之劑。

    故主之。

    以辛甘則使胃陽溫複。

    滲洩則使水性順趨。

    而藥後所雲多服暖水者。

    亦有見耶。

     八條渴欲飲水不止者。

    文蛤散主之。

     文蛤散方文蛤(五兩) 上一味。

    杵為散。

    以沸湯和服方寸匕。

     此腎水上泛而為熱飲。

    飲熱燙胸。

    故渴飲不止也。

    文蛤。

    象腎而性沉。

    且能攝水下行。

    故主之。

    蓋象腎則走少陰。

    性沉而攝水下行。

    則熱飲去而渴将自止矣。

    俗解謂味鹹走腎。

    誤。

    以其但杵為散。

    而不曰火。

    其味安得鹹耶。

    文蛤、蚌屬。

    亦名花蛤。

    出東海及萊州海中。

    背上有斑紋。

    故名。

    大者三寸。

    小者五六分。

    坊家以五倍子混代之。

    非。

     九條淋之為病。

    小便如粟狀。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

     淋者。

    小便不利。

    而其所出者。

    或白或赤。

    或膏或沙石之總名也。

    按其病因。

    大概不越三者。

    一則上焦以神勞氣虛。

    不能分運水氣。

    中焦脾土氣寒。

    又不能制水下化。

    故小便停滞。

    滞久則膀胱内生虛假之熱。

    且宗氣不能提挈神髓。

    而陰氣下陷膀胱。

    于是陰氣得虛假之熱郁。

    而成濁涕之狀者。

    此所謂膏淋也。

    一則三焦亢熱。

     而真陽氣化之機自疲。

    不管傳送。

    而膀胱癃閉。

    故小便不利。

    且陰陽之液。

    兩傷于邪火。

    則引水自救。

    故渴。

    以渴飲之水。

    而久煎癃閉之膀胱。

    此煎水成堿。

    煮海成鹽之象。

    而成砂石淋者是也。

    一則淫火愛慕于心君。

    飛傳于腎腑。

    而外流于陽道陰庭。

    又無所事。

    而陽火不能下洩。

    則橫貫帶脈。

    而沉墜腰痛。

    絡脈脹而化機自塞。

     故小便不利。

    邪火結而陰精下淫。

    故濁淋黃綠也。

    本條言神勞氣虛。

    而中土不能下溫其化機之淋。

    二條統言治淋之戒。

    三條即言虛淋之治例。

    四條言淫火停閣之淋。

    故其方藥俱主鹹潤之品。

    以鹹走腎。

    而尤能瀉心火也。

    五六兩條。

    言熱淋之治例耳。

    仲景之意。

    以渴而小便過利者為消渴。

    渴而小便不利者為淋。

    故次淋于消渴之後焉。

    淋之為病句。

    直貫後文諸條。

    小便如粟。

    言小便中之濁垢。

    顆粒而色黃白。

    如小米之狀。

    膏淋之初症也。

    俗解謂即砂石淋。

    非。

    蓋膏淋之初症。

    形如粟米而軟。

    病深。

    則漸大而成條。

    即為膏淋矣。

    砂石淋。

     其初便時。

    俨如水中化堿之象。

    便久澄下。

    則堅如砂石之狀故也。

    上中二焦之陽氣虛寒。

    不能照臨化被。

    而失柔則養筋之妙。

    故小腹凝斂而弦急。

    臍中切責而引痛也。

     十條淋家不可發汗。

    發汗必便血。

     淋家。

    兼前三症而言。

    便血。

    指小便尿血也。

    蓋虛寒之淋。

    陽氣既微。

    發汗以洩其氣。

    氣不應用。

    而動其血者勢也。

    血動而未及為汗。

    則随淋而下便矣。

    陽熱之淋。

    營陰傷于亢熱。

    汗以陰津為材料。

    陰不足以作汗。

    強責之而動其血。

    故汗餘之血。

    其見于小便者。

    亦與前症同也。

    淫火停閣之淋。

    陰精已在燔炙之候。

    夫發表不遠熱。

     複用發汗之陽藥以濟之。

    則陰血不勝其殘暴。

    故血亦動而下見于便矣。

    此總言治淋之禁也。

     十一條小便不利者。

    有水氣。

    其人苦渴。

    栝蒌瞿麥丸主之。

     栝蒌瞿麥丸方栝蒌根(二兩)瞿麥(一兩)茯苓薯蓣(各三兩)附子(一枚炮) 上五味。

    末之。

    煉蜜丸梧子大。

    飲服三丸。

    日三服。

    不知。

    增至七八丸。

    以小便利。

    腹中溫為知。

     此補言首條虛淋之症。

    而詳其治例也。

    蓋謂小便如粟。

    小腹弦急。

    痛引臍中之淋。

    其初症小便不利。

    久則水積而有水氣。

    水久化熱。

    熱水上燙胸膈。

    故其人苦渴。

    主本丸者。

    以生津之栝蒌根止渴。

    以瀉血分之瞿麥。

    瀉氣分之茯苓去水氣。

    以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