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之薯蓣。
溫土之附子。
制水以利小便。
似乎單治本條諸症。
不知三焦之妙。
其先天之溫胃暖胸者。
以腎陽為釜底之炊。
其後天之上蒸下被者。
以胃陽為分照之耀。
夫此淋既為上虛中寒所緻。
故用辛鹹走腎之附子。
納其熱于下焦。
所以扶腎陽。
而為溫胃暖胸之地。
即治小腹之弦急者。
實在其中矣。
用甘溫走胃之薯蓣。
提其熱于中焦。
所以溫胃陽。
而為上蒸下被之地。
即治臍中之痛引者。
實在其中矣。
夫腎陽複。
而先天之氣從夾脊而上熏。
胃陽複。
而後天之氣由脾肺而上貯。
則上焦之神氣自充。
而提挈有力分布有神。
亦何虛淋之不愈哉。
況以薯茯之滲洩者。
去水以利小便。
栝蒌之生津者。
止渴以杜積水乎。
小丸吞服。
欲其化于下焦。
從下溫中。
又從中溫上也。
三丸漸增。
恐虛寒者。
不勝暴溫。
而益膀胱之假熱也。
曰小便利。
腹中溫為知。
其用意于中下二焦者可見矣。
十二條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滑石(二分)白魚(二分)亂發(二分燒)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半錢匕。
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茯苓(半斤)戎鹽(彈丸大一枚)白術(二兩)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煎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淫火停閣。
濁淋之治例也。
言病淋而小便不利。
又有一種欲火流于兩腎。
不得有其事以下洩。
因而腎絡以火氣貫之。
而腫重閉塞者。
夫膀胱為腎之腑。
腎移熱于其中。
故小便不利。
腎精内動而不得下洩。
又傳其精氣于膀胱。
而漸化為白淫以下注。
故淋濁也。
然則此火不散。
而零星腐化。
經年累月。
其濁終不可止。
蒲草行根水中。
具發生之性以洩水氣。
則為直至腎家而瀉其火者也。
又因此火。
來自少陰心主。
燒以為灰。
色黑味鹹。
黑入腎髒。
鹹則所以瀉心火之留寄腎中也。
配以甘寒分利之滑石。
則直從水道而下散矣。
故主之。
若此症經久失治。
其陰精陰血。
一則傷于邪火之内燔。
再則耗于淋濁之下洩。
則潤槁逐瘀。
為不可少。
故又主滑石白魚散焉。
滑石甘寒以瀉邪火。
分利以通小便。
白魚扁窄而長尾。
故其激水之捷。
為魚中之最。
以之入散。
欲其引滑石之速于走腎。
而并用其分水之力以利小便也。
發為血之餘。
既取其有潤槁之功。
亂發為敗血之餘。
複取其有逐瘀之性。
燒灰則其味苦鹹。
所以敗心火之下流腎部者。
與蒲灰同義也。
至若淋濁而小便不利。
以緻積飲聚水。
而水飲之害。
較之淋症為尤急。
故以淡滲之茯苓為主。
燥土之白術為佐。
先利其小便以去水。
加鹹以潤下。
而并能洩心火之戎鹽以治淋。
則淋與小便不利。
同愈矣。
況腎為髒。
髒無瀉法。
利水以瀉其腑者瀉髒。
則茯術亦未始非治淋之藥也。
曰并主之者。
蓋言總為濁淋之主方。
而其所以應用者。
又自各有區别也。
十三條渴欲飲水。
口幹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方别見) 此條當冠淋之為病。
小便不利二句。
否則。
不當入本門淋症之末矣。
蓋胸中熱極。
充塞中下。
氣機不行。
故小便不利。
又胸中熱極。
呵噓真陰逼迫下注。
故淋也。
白虎湯為金風蕩熱之劑。
加人參為金液潤枯之藥。
已詳傷寒本湯注。
主此而膈中熱解。
則真氣得以展舒。
而小便自利。
又膈中熱解。
則真陰得以上滋。
而渴淋俱除也。
此因熱而小便不利。
因小便不利。
則愈熱而病淋者。
故解熱之外。
而淋與小便不利。
可不責而自愈矣。
十四條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去滓。
内下阿膠烊盡。
溫服七合。
此條當冠淋之為病一句。
與上條同。
夫脈浮發熱。
似屬表症。
渴欲飲水。
似屬裡症。
因其淋而小便不利。
則知渴飲為積水内熱。
因而燙膈所緻。
而浮熱為熱水内蒸。
因而外鼓所緻也。
主本湯者。
重用豬茯澤瀉。
以利小便為主。
随便加鎮重甘寒之滑石。
以降斂浮熱。
加滋陰補血之阿膠。
以上止渴飲也。
是此條又因小便不利。
故緻上渴外熱而下淋者。
此利小便之外。
兼止熱渴。
而淋症可不責而自愈矣。
二條俱言熱淋之治例也。
溫土之附子。
制水以利小便。
似乎單治本條諸症。
不知三焦之妙。
其先天之溫胃暖胸者。
以腎陽為釜底之炊。
其後天之上蒸下被者。
以胃陽為分照之耀。
夫此淋既為上虛中寒所緻。
故用辛鹹走腎之附子。
納其熱于下焦。
所以扶腎陽。
而為溫胃暖胸之地。
即治小腹之弦急者。
實在其中矣。
用甘溫走胃之薯蓣。
提其熱于中焦。
所以溫胃陽。
而為上蒸下被之地。
即治臍中之痛引者。
實在其中矣。
夫腎陽複。
而先天之氣從夾脊而上熏。
胃陽複。
而後天之氣由脾肺而上貯。
則上焦之神氣自充。
而提挈有力分布有神。
亦何虛淋之不愈哉。
況以薯茯之滲洩者。
去水以利小便。
栝蒌之生津者。
止渴以杜積水乎。
小丸吞服。
欲其化于下焦。
從下溫中。
又從中溫上也。
三丸漸增。
恐虛寒者。
不勝暴溫。
而益膀胱之假熱也。
曰小便利。
腹中溫為知。
其用意于中下二焦者可見矣。
十二條小便不利。
蒲灰散主之。
滑石白魚散。
茯苓戎鹽湯并主之。
蒲灰散方蒲灰(七分)滑石(三分) 上二味。
杵為散。
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滑石白魚散方滑石(二分)白魚(二分)亂發(二分燒) 上三味。
杵為散。
飲服半錢匕。
日三服。
茯苓戎鹽湯方茯苓(半斤)戎鹽(彈丸大一枚)白術(二兩) 上三味。
以水六升。
煎取三升。
分溫三服。
此淫火停閣。
濁淋之治例也。
言病淋而小便不利。
又有一種欲火流于兩腎。
不得有其事以下洩。
因而腎絡以火氣貫之。
而腫重閉塞者。
夫膀胱為腎之腑。
腎移熱于其中。
故小便不利。
腎精内動而不得下洩。
又傳其精氣于膀胱。
而漸化為白淫以下注。
故淋濁也。
然則此火不散。
而零星腐化。
經年累月。
其濁終不可止。
蒲草行根水中。
具發生之性以洩水氣。
則為直至腎家而瀉其火者也。
又因此火。
來自少陰心主。
燒以為灰。
色黑味鹹。
黑入腎髒。
鹹則所以瀉心火之留寄腎中也。
配以甘寒分利之滑石。
則直從水道而下散矣。
故主之。
若此症經久失治。
其陰精陰血。
一則傷于邪火之内燔。
再則耗于淋濁之下洩。
則潤槁逐瘀。
為不可少。
故又主滑石白魚散焉。
滑石甘寒以瀉邪火。
分利以通小便。
白魚扁窄而長尾。
故其激水之捷。
為魚中之最。
以之入散。
欲其引滑石之速于走腎。
而并用其分水之力以利小便也。
發為血之餘。
既取其有潤槁之功。
亂發為敗血之餘。
複取其有逐瘀之性。
燒灰則其味苦鹹。
所以敗心火之下流腎部者。
與蒲灰同義也。
至若淋濁而小便不利。
以緻積飲聚水。
而水飲之害。
較之淋症為尤急。
故以淡滲之茯苓為主。
燥土之白術為佐。
先利其小便以去水。
加鹹以潤下。
而并能洩心火之戎鹽以治淋。
則淋與小便不利。
同愈矣。
況腎為髒。
髒無瀉法。
利水以瀉其腑者瀉髒。
則茯術亦未始非治淋之藥也。
曰并主之者。
蓋言總為濁淋之主方。
而其所以應用者。
又自各有區别也。
十三條渴欲飲水。
口幹舌燥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方别見) 此條當冠淋之為病。
小便不利二句。
否則。
不當入本門淋症之末矣。
蓋胸中熱極。
充塞中下。
氣機不行。
故小便不利。
又胸中熱極。
呵噓真陰逼迫下注。
故淋也。
白虎湯為金風蕩熱之劑。
加人參為金液潤枯之藥。
已詳傷寒本湯注。
主此而膈中熱解。
則真氣得以展舒。
而小便自利。
又膈中熱解。
則真陰得以上滋。
而渴淋俱除也。
此因熱而小便不利。
因小便不利。
則愈熱而病淋者。
故解熱之外。
而淋與小便不利。
可不責而自愈矣。
十四條脈浮發熱。
渴欲飲水。
小便不利者。
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豬苓(去皮)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去滓。
内下阿膠烊盡。
溫服七合。
此條當冠淋之為病一句。
與上條同。
夫脈浮發熱。
似屬表症。
渴欲飲水。
似屬裡症。
因其淋而小便不利。
則知渴飲為積水内熱。
因而燙膈所緻。
而浮熱為熱水内蒸。
因而外鼓所緻也。
主本湯者。
重用豬茯澤瀉。
以利小便為主。
随便加鎮重甘寒之滑石。
以降斂浮熱。
加滋陰補血之阿膠。
以上止渴飲也。
是此條又因小便不利。
故緻上渴外熱而下淋者。
此利小便之外。
兼止熱渴。
而淋症可不責而自愈矣。
二條俱言熱淋之治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