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膽病脈證治第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與谷疸相似。
而實非者也。
十三條黃膽之病。
當以十八日為期。
治之十日以上瘥。
反劇者。
為難治。
黃膽為火土病。
期者。
生死之期也。
土氣分旺各十八日。
官旺之時。
真氣猶在。
故可乘其勝而攻去其亢熱。
則愈。
否則至其所不勝而死之理也。
故以之為期。
火生于二。
而成于七。
是九為火之合數也。
治之十日以上。
則火為退氣之候。
故當瘥。
反劇。
則邪火成燎原之勢。
而反常矣。
且真陰有不支之懼。
故難治。
然則中宮之土氣。
惟恐其或衰。
而亢烈之火威。
但虞其不熄。
是為治疸之要義也。
十四條疸而渴者。
其疸難治。
疸而不渴者。
其疸可治。
發于陰部。
其人必嘔。
陽部。
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疸而渴者。
熱甚。
一也。
陰虛。
二也。
濕重。
三也。
故難治。
不渴之可治者。
可想見矣。
陰部。
指中焦脾髒及下焦腎髒而言。
陽部。
指上焦胸中而言。
發于脾腎。
則熱邪從中下而上沖胃脘。
故其人必嘔。
發于胸中。
則熱邪從胸膈而外犯衛氣。
故其人先振寒。
而後發熱也。
此與上文二條。
統論三疸之死生微甚。
及其所發之上下不同也。
十五條谷疸之為病。
寒熱、不食。
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
為谷疸。
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栀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
先煮茵陳。
減六升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小盒飯利。
尿如皂角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黃從小便去也。
(以栀子大黃利小便。
真是奇制。
) 此申言谷疸之症候治例也。
寒熱。
注見上條。
發于陽部。
蓋中焦胃濁。
蒸于胸分。
故其邪熱先發于此。
夫宗氣與衛外之氣相貫。
邪熱逼傷宗氣。
則其衛氣有自敗之象。
故寒。
繼則衛從熱化。
故寒而複熱也。
不食及食即頭眩。
詳二條注。
心胸不安。
即六條酒疸心下熱之義。
茵陳味苦性涼。
而氣最重。
味苦。
入心胸。
性涼、除邪熱。
氣重。
則為氣分專藥。
以之主陽部之疸。
是欲其走心肺之夾空。
而消散其氣分之瘀熱也。
但因熱從膻中而上蒸。
故配苦寒降潤之栀子。
又因熱從脾胃而中發。
故加苦寒攻下之大黃。
至栀子、大黃。
本為溏瀉之品。
得茵陳之走氣分者。
重用而先煮之。
則栀黃俱從茵陳之性。
而以清涼之氣為化矣。
故不利大便。
而黃從小便去。
三味藥中。
恍如一天酷熱。
恰逢秋氣半空。
金風翼翼。
玉露垂垂。
而煩襟頓滌之象也。
方藥雲乎哉。
十六條黃家。
日晡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滿。
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疸。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
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
硝礬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方硝石礬石(燒各等分) 上二味。
為散。
以大麥粥汁。
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從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
是其候也。
此申言女勞疸之症候治例也。
言發黃之家。
但凡薄暮而日将晡時。
便發熱者。
大似陽明胃實之症。
然胃實者。
法當惡熱。
而此則反惡寒者。
此為陰虛于陰分。
至其時而相火以無附而充熾。
真陰不支亢烈。
故發熱。
衛氣不勝邪火。
故惡寒。
謂非得之女勞。
不至此也。
膀胱急十二句。
所言諸症。
見三條注。
硝石鹹寒降潤。
礬石酸涼斂抑。
以之主火氣飛揚之候。
允為至當。
但酸鹹之性。
易于趨下。
故以填心益氣之大麥。
作粥汁而和服之。
欲其少為留戀。
俾礬石刮垢磨光之性。
徐徐澄徹而下。
則熱随黃黑。
從大小便而俱去矣。
但三條曰腹如水狀不治。
此條曰腹滿者難治。
是女勞疸病。
諸症具而腹不滿者。
生。
滿甚而如水腫狀者。
死。
腹若已滿。
雖不甚。
而生死即相半矣。
此仲景論女勞疸之深意也。
十七條酒黃膽。
心中懊。
或熱痛。
栀子大黃湯主之。
栀子大黃湯方栀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此申言酒疸之症候治例也。
心中懊而熱。
見四條注。
痛則熱氣炙。
而腔内懸強拘急之應。
然即六條注中。
所謂熱從浮見。
浮則上炎之應。
故以苦寒之栀子。
降膻中之熱。
苦寒之枳實。
散胸中之滞。
重用香豉者。
所以滋胃液也。
佐以大黃者。
所以下胃熱也。
但亦憑高潤下之劑。
熱黃從大小便去者居多。
舊注。
謂為吐劑。
則失之遠矣。
按前人誤謂栀豉湯能吐者。
因瓜蒂散中重用香豉。
遂認吐為香豉之性。
殊不知吐由瓜蒂。
赤小豆特引瓜蒂。
少為下行之使。
香豉。
用以滋陰安胃。
恐吐後緻煩。
故預為伏案耳。
詳瓜蒂散本注。
願天下同志。
留神試用。
同為剝正。
不令仲景叫冤。
栀豉抱屈。
則幸甚矣。
十八條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湯主之。
(方見水門。
) 自此。
至篇終。
凡七條。
因疸、而廣論諸黃之治例也。
諸病黃家。
皆系濕熱。
小便利。
則濕去而熱亦随之。
故以利小便為法也。
假令脈浮。
則濕熱在上在表。
又當以汗解之。
為便道矣。
蓋桂枝本湯。
洩汗以解熱。
加黃、以助衛氣。
而送濕出表。
故宜主之。
利小便。
不特十五條之茵陳蒿湯。
十九條之膏發煎。
二十條之茵陳五苓散。
凡水飲門之滲洩諸方。
俱在其中。
門人
而實非者也。
十三條黃膽之病。
當以十八日為期。
治之十日以上瘥。
反劇者。
為難治。
黃膽為火土病。
期者。
生死之期也。
土氣分旺各十八日。
官旺之時。
真氣猶在。
故可乘其勝而攻去其亢熱。
則愈。
否則至其所不勝而死之理也。
故以之為期。
火生于二。
而成于七。
是九為火之合數也。
治之十日以上。
則火為退氣之候。
故當瘥。
反劇。
則邪火成燎原之勢。
而反常矣。
且真陰有不支之懼。
故難治。
然則中宮之土氣。
惟恐其或衰。
而亢烈之火威。
但虞其不熄。
是為治疸之要義也。
十四條疸而渴者。
其疸難治。
疸而不渴者。
其疸可治。
發于陰部。
其人必嘔。
陽部。
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疸而渴者。
熱甚。
一也。
陰虛。
二也。
濕重。
三也。
故難治。
不渴之可治者。
可想見矣。
陰部。
指中焦脾髒及下焦腎髒而言。
陽部。
指上焦胸中而言。
發于脾腎。
則熱邪從中下而上沖胃脘。
故其人必嘔。
發于胸中。
則熱邪從胸膈而外犯衛氣。
故其人先振寒。
而後發熱也。
此與上文二條。
統論三疸之死生微甚。
及其所發之上下不同也。
十五條谷疸之為病。
寒熱、不食。
食即頭眩。
心胸不安。
久久發黃。
為谷疸。
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茵陳蒿(六兩)栀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一鬥。
先煮茵陳。
減六升内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溫三服。
小盒飯利。
尿如皂角汁狀。
色正赤。
一宿腹減。
黃從小便去也。
(以栀子大黃利小便。
真是奇制。
) 此申言谷疸之症候治例也。
寒熱。
注見上條。
發于陽部。
蓋中焦胃濁。
蒸于胸分。
故其邪熱先發于此。
夫宗氣與衛外之氣相貫。
邪熱逼傷宗氣。
則其衛氣有自敗之象。
故寒。
繼則衛從熱化。
故寒而複熱也。
不食及食即頭眩。
詳二條注。
心胸不安。
即六條酒疸心下熱之義。
茵陳味苦性涼。
而氣最重。
味苦。
入心胸。
性涼、除邪熱。
氣重。
則為氣分專藥。
以之主陽部之疸。
是欲其走心肺之夾空。
而消散其氣分之瘀熱也。
但因熱從膻中而上蒸。
故配苦寒降潤之栀子。
又因熱從脾胃而中發。
故加苦寒攻下之大黃。
至栀子、大黃。
本為溏瀉之品。
得茵陳之走氣分者。
重用而先煮之。
則栀黃俱從茵陳之性。
而以清涼之氣為化矣。
故不利大便。
而黃從小便去。
三味藥中。
恍如一天酷熱。
恰逢秋氣半空。
金風翼翼。
玉露垂垂。
而煩襟頓滌之象也。
方藥雲乎哉。
十六條黃家。
日晡所發熱。
而反惡寒。
此為女勞得之。
膀胱急。
少腹滿。
身盡黃。
額上黑。
足下熱。
因作黑疸。
其腹脹如水狀。
大便必黑。
時溏。
此女勞之病。
非水也。
腹滿者難治。
硝礬散主之。
硝石礬石散方硝石礬石(燒各等分) 上二味。
為散。
以大麥粥汁。
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病從大小便去。
小便正黃。
大便正黑。
是其候也。
此申言女勞疸之症候治例也。
言發黃之家。
但凡薄暮而日将晡時。
便發熱者。
大似陽明胃實之症。
然胃實者。
法當惡熱。
而此則反惡寒者。
此為陰虛于陰分。
至其時而相火以無附而充熾。
真陰不支亢烈。
故發熱。
衛氣不勝邪火。
故惡寒。
謂非得之女勞。
不至此也。
膀胱急十二句。
所言諸症。
見三條注。
硝石鹹寒降潤。
礬石酸涼斂抑。
以之主火氣飛揚之候。
允為至當。
但酸鹹之性。
易于趨下。
故以填心益氣之大麥。
作粥汁而和服之。
欲其少為留戀。
俾礬石刮垢磨光之性。
徐徐澄徹而下。
則熱随黃黑。
從大小便而俱去矣。
但三條曰腹如水狀不治。
此條曰腹滿者難治。
是女勞疸病。
諸症具而腹不滿者。
生。
滿甚而如水腫狀者。
死。
腹若已滿。
雖不甚。
而生死即相半矣。
此仲景論女勞疸之深意也。
十七條酒黃膽。
心中懊。
或熱痛。
栀子大黃湯主之。
栀子大黃湯方栀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豉(一升)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此申言酒疸之症候治例也。
心中懊而熱。
見四條注。
痛則熱氣炙。
而腔内懸強拘急之應。
然即六條注中。
所謂熱從浮見。
浮則上炎之應。
故以苦寒之栀子。
降膻中之熱。
苦寒之枳實。
散胸中之滞。
重用香豉者。
所以滋胃液也。
佐以大黃者。
所以下胃熱也。
但亦憑高潤下之劑。
熱黃從大小便去者居多。
舊注。
謂為吐劑。
則失之遠矣。
按前人誤謂栀豉湯能吐者。
因瓜蒂散中重用香豉。
遂認吐為香豉之性。
殊不知吐由瓜蒂。
赤小豆特引瓜蒂。
少為下行之使。
香豉。
用以滋陰安胃。
恐吐後緻煩。
故預為伏案耳。
詳瓜蒂散本注。
願天下同志。
留神試用。
同為剝正。
不令仲景叫冤。
栀豉抱屈。
則幸甚矣。
十八條諸病黃家。
但利其小便。
假令脈浮。
當以汗解之。
宜桂枝加黃湯主之。
(方見水門。
) 自此。
至篇終。
凡七條。
因疸、而廣論諸黃之治例也。
諸病黃家。
皆系濕熱。
小便利。
則濕去而熱亦随之。
故以利小便為法也。
假令脈浮。
則濕熱在上在表。
又當以汗解之。
為便道矣。
蓋桂枝本湯。
洩汗以解熱。
加黃、以助衛氣。
而送濕出表。
故宜主之。
利小便。
不特十五條之茵陳蒿湯。
十九條之膏發煎。
二十條之茵陳五苓散。
凡水飲門之滲洩諸方。
俱在其中。
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