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關燈
脅苦痛。

    象若奔豚。

    其水揚溢。

    則浮咳喘逆。

    當先攻擊沖氣、令止。

    乃治咳。

    咳止。

    其喘自瘥。

    先治新病。

    病當在後。

     問語中之症。

    凡三層。

    水腫。

    一也。

    沖氣。

    二也。

    咳喘。

    三也。

    答語中之症。

    亦是三層。

    水寒伏結關元。

    一也。

    腎氣上沖胸分。

    二也。

    胃陽虛于誤下、誤吐。

    外病水腫。

    内病咳喘。

    三也。

    是則結寒結水。

    為積久之舊病。

    沖氣為年衰之新病。

    水腫咳喘。

    為誤行吐下之變病。

    當看條端十句之問案。

    次看層層推測之微妙。

    庶可悟其診法之例矣。

     仲景設為問答而曰。

    今有病者。

    以水為苦。

    其面目身體四肢皆腫。

    是水之外症可據矣。

    小便不利。

    是水之内症又可據矣。

    脈之是望聞問之大概。

    非持其脈之謂。

    乃對醫者不言水腫之苦。

    反言胸中痛。

    氣上沖咽。

    是二症者。

    必更苦于水。

    故不言彼而言此也。

    當微咳喘。

    猶言當下且見微微咳喘二候。

    審如師言二句。

    蓋承二十及二十一兩條。

    因脈而知其症。

    故此條即症以窮其脈耳。

    師曰。

    此症而欲逆推其脈。

    當于寸口。

    先見沉緊。

    沉為水而緊為寒。

    又沉為在裡。

    寸。

    主氣。

    而氣之裡為關元。

    故沉滑相搏于寸口。

    而知其石水。

    寒氣之兩結于關元。

    久矣。

    但始時病微年盛。

    多不自覺。

    四八之後。

    陽氣漸衰。

    而胃中營衛之源。

    相幹于陽氣之盛衰。

    故陽衰者。

     則精悍薄而陽愈損。

    陽不足以禦陰。

    而陰以淩犯而愈盛。

    陽損。

    則關元中所結之寒微動。

    陰盛。

    則腎中之氣上沖。

    夫結寒與腎氣之陰邪。

    犯咽喉。

    則嘔不可出。

    咽不得下。

    故有塞噎炙肉之狀。

    犯胸膈。

    則既似切責。

    複同拘急。

    故反言胸中痛也。

    但水寒之隐邪。

    雖同結于關元。

    陽衰而寒氣上沖。

    于理可憑。

    安得驟然水腫。

    而緻咳喘乎。

    是知醫以數行誤治所緻矣。

    蓋誤以塞噎急痛為留飲。

    而大下之。

    不知氣急為沖氣而非飲。

    故氣急不去。

    而其痛噎之病不除也。

    又誤以其氣在上焦。

    下之不除。

    或吐之而有合于高者越之之旨乎。

    不知吐則胃家虛而煩。

    液幹而咽燥飲水。

    氣提而小便不利。

    前後兩行吐下。

    則胃陽幾冷。

    而水谷不化。

    夫咽燥飲水。

    則入水既多。

    小便不利。

    則出水複少。

    加之水谷不化。

    則悍氣内空。

    而衛陽外薄。

    欲其面目手足之不浮腫也得乎。

     然水症初起。

    或上或下。

    必由漸及。

    以至周身。

    此陽氣有關隘。

    水性具盈科後進之道也。

    今上而面目。

    下而身體。

    遠而四肢皆腫。

    苟非誤中之誤。

    安得至此。

    故知醫家見水治水。

    又曾以葶苈丸下過。

    雖似相近。

    終屬倒治。

     故小瘥後。

    必當于飲食過度。

    氣阻而腫複如前也。

    且愈誤則陽氣愈虛。

    故胸脅苦痛。

    水勢洋溢。

    而渾身皆腫。

     于是沖氣水氣。

    兩争胸分。

    而浮咳喘逆。

    如所言之症者宜矣。

    是此症以水寒之結于關元者。

    為舊病。

    而以沖氣為新病。

    當先攻擊沖氣。

    令其止伏。

    乃治其水邪寒邪之咳。

    咳止。

    則水寒去而喘自瘥耳。

    先治新病。

    病當在後。

    言舊病當放在後治也。

    二語為凡屬治病之要訣。

    故引此以實之耳。

    或問曰。

    沖氣在關元結邪之後。

    則沖氣原為新病。

    若以誤行吐下後之水腫咳喘較之。

    則沖氣不又為舊病乎。

    既曰先治新病。

    而以水腫咳喘為後治者。

    何也。

    答曰。

    水腫咳喘。

    雖成于沖後之誤治。

    而其水病之根。

    實伏于早年之沉緊相搏時。

    故終以沖氣為新病矣。

     二十四條風水。

    脈浮身重。

    汗出惡風者。

    防己黃湯主之。

    腹痛加芍藥。

    (方見濕門。

    ) 此與風濕之症盡同。

    故其方治亦一也。

    蓋汗出惡風兩症。

    并無少别。

    惟水與濕。

    略有分辨者。

    以濕為汗氣内留。

    就地所化。

    水為小便不利。

    從下所蒸。

    一也。

    且濕則有氣而無水形。

    水則已從氣而見陰象者。

    又一也。

    然皆在經表。

    皆因汗出衛虛。

    又水濕之邪。

    皆為陰性。

    故脈症略無差别。

    而方治亦何容更改也。

    症詳風水諸條下。

     方論雖見濕門。

    其實注意在氣。

    以防術去水。

    以甘草浮之在上在外。

    使水氣趁汗而盡出也。

    君黃者。

    先則助防術之力以驅水。

    後則蜜衛表之氣以扶正也。

    不兼治風者。

    因風邪以水為根據輔。

    且觀天道之郁風化雨。

     則風邪或從水化。

    此責水而不責風之意耶。

    此與下條俱言風因輕而水因重之治例也。

     二十五條風水。

    惡風。

    一身悉腫。

    脈浮。

    不渴。

    續自汗出。

    無大熱。

    越婢湯主之。

     越婢湯方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

    以水六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惡風。

    加附子一枚炮。

    (方後惡風二字。

     當是惡寒之訛。

    蓋四條惡寒者。

    此為極虛發汗得之之候也。

    況本文已有惡風一症。

    何必于方後重提。

    且何不于原方中列附子。

    而曰不惡風者。

    去附子耶。

    ) 惡風身腫。

    脈浮不渴。

    詳已見。

    此條當重看續自汗出。

    無大熱二語。

    蓋四條曰汗出即愈。

    是水濕二候。

    輕易不得見汗。

    故有腫脹沉重等症。

    見汗。

    則風邪有欲散之機。

    故無大熱也。

    風邪欲散。

    故不必責風。

    但以鎮重之石膏。

    監麻黃之發越。

    而托以甘浮之甘草者。

    令趁其自汗之機。

    而微助之。

    則陽氣動而送水外出者。

    正使水氣載風而盡去。

    其兵家用賊以驅賊之義乎。

     二十六條皮水為病。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

    防己茯苓湯主之。

     防己茯苓湯方防己(三兩)茯苓(六兩)黃桂枝(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四肢于人身。

    有邊鄙之象。

    其陽氣為少薄。

    故水先犯之而腫也。

    風水之水。

    在衛分。

    皮水之水。

    在皮裡膜外。

    故曰在皮膚中。

    聶聶。

    蟲行之貌。

    水氣與虛陽互相勝負故其皮中之動機有如此也。

    防己逐水。

    故尊之為主病之君。

    茯苓兩膺上滲下洩之任。

    故倍用之。

    以為防己之伊芳霍也。

    本以衛氣虛而緻水。

    故佐甘溫實表之黃。

     本以四肢虛而先腫。

    故佐辛溫外達之桂枝也。

    夫治風水皮水之例。

    利小便之功十之三。

    而發汗之功十之七。

    以水邪在上與外故也。

    則甘浮之甘草。

    從中托之者。

    其可已乎。

     二十七條裡水。

    越婢加術湯主之。

    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甘草麻黃湯方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上二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黃去上沫。

    内甘草。

    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重覆汗出。

    不汗再服。

     裡水。

    主越婢加術湯。

    注詳五條。

    下水大而上注。

    且衛氣自密。

    包水而不汗者。

    則可徑情任麻黃。

    而不必以石膏鎮其發越。

    但用甘草托之、緩之。

    而已足矣。

    故亦主之也。

    但此條重在甘草麻黃湯一邊。

    言病裡水而衛氣少衰者。

    因當主彼湯。

    若衛氣自密者。

    又當主此湯也。

     二十八條水之為病。

    其脈沉小。

    屬少陰。

    浮者。

    為風。

    無水虛脹者。

    為氣。

    水病發其汗即已。

    脈沉者。

    宜麻黃附子湯。

    浮者。

    宜杏子湯。

     麻黃附子湯方麻黃(三兩)附子(一兩炮)甘草(二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

     杏子湯方麻黃(四兩)杏仁(五十個)甘草(二兩炙) 上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

    去上沫。

    内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溫服一升。

    得汗止服。

    (林億謂此湯未見。

     恐是麻黃杏子甘石湯。

    愚按湯後諸語。

    與仲景之方微别。

    或後賢之所綴補者乎。

    ) 此總言風水、皮水、裡水之治例。

    故不列名。

    而但曰水之為病也。

    脈沉為水。

    脈小為無陽。

    少陰屬水髒。

    而又為諸陽之根蒂今脈沉小。

    則其為水髒無陽。

    而聚水可知。

    故曰此水屬少陰也。

    風為陽邪。

    其性上揚外鼓。

    故病水而脈浮者為風水。

    若不渴而小便自利。

    及面無光亮者為無水。

    則此脹系虛脹。

    虛脹為氣。

    除此症不在例内。

    餘則凡屬病水。

    俱以發汗為正治。

    而水自已。

    但脈沉為發根于正石之裡水。

    故宜同用麻黃發汗以去水之外。

    配附子以壯火之源者。

    所以消陰翳也。

    脈浮為風水。

    風為木邪。

    肺氣起而能勝之。

    故于麻黃發汗之外。

     配杏仁以利肺者。

    是欲以金勝木。

    而尤欲以燥化勝水也。

    諸方俱佐甘草者。

    不特取甘浮為汗劑之助。

    且所以濃土力而障狂瀾之意雲爾。

     二十九條厥而皮水者。

    蒲灰散主之。

    (方見消渴。

    ) 厥、詳傷寒及寒疝門。

    但此厥。

    既非四逆、白通等湯。

    宜溫之寒厥。

    亦非大承氣湯。

    宜下之熱厥。

    雖與四逆散之邪實陽明。

    治宜通散之滞厥頗同。

    而實異者也。

    蓋因胃中先屯正水。

    水久化熱。

    熱水閉塞胃陽。

    不與經表之氣順接。

    故厥。

    然厥則皮氣外虛。

    正水乘虛蒸冒。

    而成皮水之症矣。

    故曰厥而皮水者。

    是正水為本病。

    因正水而緻厥者為标病。

    因厥而漸成皮水者。

    又标中之标病也。

    厥愈而皮水之後病。

    仍從汗例可矣。

    蒲草行根水中。

    善洩土氣。

    燒灰。

    則味鹹性寒。

    鹹則滲水。

    寒能清熱。

    與甘寒而分理陰陽之滑石相配。

    是欲騰空胃中之正水。

    行為小便。

    而使胃陽寬展。

    出與經氣相接。

    則厥當自愈。

    若夫因厥緻水。

    其皮氣原非虛以吸水之比。

    今厥愈而胃陽複起。

    則皮水亦當散于自汗。

    而可以不必治矣。

    此蒲灰散之另一方義。

    與淋門之用意迥别者也。

     三十條問曰。

    黃汗之為病。

    身體腫。

    發熱。

    汗出而渴。

    狀如風水。

    汗沾衣。

    色正黃。

    如汁。

    脈自沉。

    從何得之。

    師曰。

    以汗出入水中浴。

    水從汗孔入得之。

    宜黃芍桂苦酒湯主之。

     黃芍桂苦酒湯方黃(五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

    以苦酒一升。

    水七升。

    相和煮取三升。

    溫服一升。

    當心煩服至六七日。

    乃解。

    若心煩不止者。

    以苦酒阻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