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病脈證治第十四

關燈
其不可棄也。

    意者其主木防己湯。

    或加芒硝者是耶。

     十三條問曰。

    病下利後。

    渴飲水。

    小便不利。

    腹滿陰腫者。

    何也。

    答曰。

    此法當病水。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自當愈。

     此設為問答。

    而言陰陽乍虛者。

    能緻正水也。

    蓋下利後。

    則陰傷而借資于水。

    故渴飲水。

    又下利後。

    則陽虛而不能運水。

    故小便不利。

    腹滿陰腫。

    水積于腸胃而滲于陰器。

    故曰法當病水。

    然水病終以陽氣為重。

    若小便自利。

    及汗出者。

    為陽氣複而水邪自去之應。

    故當愈。

     十四條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氣。

    不得卧。

    煩而躁。

    其人陰腫。

     心為火髒。

    水入髒中即猝死。

    此言心水者。

    水在心之系。

    系終屬心。

    故曰心水。

    四髒同義。

    後十九條。

    緊承五髒之水。

    而曰諸有水者。

    利小便、發汗、乃愈者。

    此也。

    心藏神。

    神為氣之主。

    神郁于水。

    而氣自滞。

    故身重而少氣。

    不得卧者。

    靈道為水所阻。

    而不得下伏故也。

    水從火髒之化而熱。

    故煩。

    腎不得心陽之下交。

    而其氣自寒。

    故躁也。

    心腎同治少陰。

    而腎尤為水髒。

    心有水而腎更可知。

    故其人陰腫也。

     十五條肝水者。

    其腹大。

    不能自轉側。

    脅下腹痛。

    時時津液微生。

    小便續通。

     肝水者。

    水亦在肝之系。

    并肝外之部位。

    如少腹者是也。

    腹大。

    即下文脅下少腹大之謂。

    與脾水腎水之腹大各不同。

    詳十七八兩條下。

    脅下腹痛。

    言正對脅下之少腹邊旁痛也。

    三句一意。

    猶雲肝偏在脅下之少腹。

    少腹積水以浸肝葉。

    故大而内痛。

    内痛。

    故不能自轉側也。

    又厥陰為三陰之樞。

    而性複疏洩。

    故其氣上升。

    則有時而津液微生。

    其氣下降。

    故有時而小便續通。

    與他髒之病水。

    口長幹而小便長難者。

    不同。

     十六條肺水者。

    其身腫。

    小便難。

    時時鴨溏。

     肺水者。

    水亦在肺之系。

    并當肺位之胸分。

    貯水而蒸肺葉者皆是。

    肺水身腫。

    有二義。

    肺主氣。

    得水則氣壅而腫者。

    一也。

    又水乘氣化。

    淫而身腫者。

    二也。

    肺氣壅而不能呵運水道。

    故小便難。

    夫溫暖肺金者。

    胃中之陽土也。

    肺病水。

    則胃陽可知。

    故其所飲食者。

    因中上之化寒。

    而瀉下者。

    色常青黑。

    而水谷不融。

    狀若鴨之溏糞矣。

     十七條脾水者。

    其腹大。

    四肢苦重。

    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

    小便難。

     脾水。

    及下條腎水。

    俱與前三髒。

    同是系中水氣。

    并其髒外之貼近處聚水也。

    若以為髒中之水。

    則脾形薄小。

     腎形貼脊。

    縱然腫脹。

    安得腹大耶。

    但脾懸胃外。

    為扇動而化食者。

    則脾水當在胃脘之外及臍下寸許而已。

     故其腹大亦當在此。

    與肝水之大在少腹旁。

    腎水之大在當臍者。

    各不同也。

    四肢為陽氣之末。

    脾病水、而陽氣不能遠充。

    且陽衰而水先犯之。

    故苦重也。

    津液者。

    脾輸胃中之精汁于肺。

    而遊溢于廉泉者也。

    又氣者。

    脾輸胃中之悍氣于肺。

    而充暢于息道者也。

    脾困于水。

    而精悍不能上行。

    故津液不生。

    但苦少氣矣。

    脾肺合德于上中二焦。

    則下焦之化機自利。

    此小便之所以清長也。

    脾陽阻于水。

    而上不交光于肺。

    下不布化于小腸。

     故小便難也。

     十八條腎水者。

    其腹大。

    臍腫。

    腰痛。

    不得溺。

    陰下濕如牛鼻上汗。

    其足逆冷。

    面反瘦。

     腎水之腹大、在圍臍。

    以腎位當臍故也。

    下文即曰臍腫者。

    此耳。

    腰為腎之府。

    腎系得水。

    而以脹急為痛也。

    不得溺。

    與小便難不同。

    小便難者。

    并無痛楚。

    但因氣不下化、而出自艱難之義。

    不得溺。

    謂因腰痛而欲便不得也。

    蓋溺者以氣實少腹而送之。

    而實則還逼腎系。

    故其腰之脹痛益甚耳。

    陰下。

    通指腎囊及兩腿縫而言。

    蓋膀胱積水。

    氣不下通。

    而旁滲于外。

    則入于睾丸陰器中。

    故外濕如牛鼻上汗者。

    即名脬滲者。

    是也。

    腎病水。

    而腎陽不下貫。

    故其足遂冷。

    以腎氣下主于足。

    而以逆冷呈腎水之象也。

    面者。

    諸陽之位。

    陽為水氣所浮。

    而上聚于面。

    則水氣不得上侵。

    故瘦。

    曰反瘦者。

    以周身之腫。

    有似于不瘦之意也。

     十九條師曰。

    諸有水者。

    腰以下腫。

    當利小便。

    腰以上腫。

    當發汗。

    乃愈。

     此承上文而總言髒腑經絡。

    其病水治例之大法也。

    諸有水。

    不特單指五髒。

    即風水。

    皮水、正水、石水、裡水。

    俱在其中。

    腰以下、為地之象。

    腫則江河溝渎之瘀塞。

    非決導不足以息其橫流。

    故當利小便。

    腰以上。

    為天之象。

     腫則陰雲濕霧之彌漫。

    非風雨不足以散其郁冒。

    故當發汗。

    而皆愈也。

    夫髒中貯水。

    真氣阻絕。

    各緻暴亡。

    豈俟利小便發汗。

    而且能複愈哉。

    我故曰。

    五髒之水。

    但在髒系。

    或在髒外之逼髒處者。

    此也。

     二十條師曰。

    寸口脈沉而遲。

    沉則為水。

    遲則為寒。

    水寒相搏。

    趺陽脈伏。

    水谷不化。

    脾氣衰。

    則溏。

    胃氣衰。

    則身腫。

    少陽脈卑。

    少陰脈細。

    男子。

    則小便不利。

    婦人。

    則經水不通。

    經為血。

    血不利。

    則為水。

    名曰血分。

     此合下文二十一二凡三條。

    言婦人血分之水病也。

    但此條。

    系陽虛而經血不行。

    久之而敗血化水。

    下條。

    為陽實而胞血燒幹。

    久之而血枯吸水之别耳。

    至按兩條經旨。

    言脈。

    則從右寸。

    而遞及趺陽。

    延至少陽少陰。

    言症。

    則從胸膈。

    而遞及脾胃。

    延至經水胞門。

    則知人身以胸膈間在天之陰陽。

    為有生之大寶。

    譬之太陽。

    照耀九州。

    鴻鑄萬物。

    譬之甘雨。

    滋潤大地。

    脈絡重泉之象。

    苟業醫者而不知此。

    則适以殺人。

    養生者而不知此。

    則還以自殺而已矣。

    況婦人女子。

    得坤地之道。

    更以心肺為根蒂。

    其寸口猶所貴重雲乎哉。

    此仲景于脈機、必先言寸口。

    于病機、必先言胸膈之深意也。

    蓋謂右手寸口。

    内應胸中。

    脈沉而遲。

    沉為水脈。

    遲為寒診。

    是水寒之氣。

    聚于胸中。

    而太虛之陽光。

    無照臨化被之用。

    則土性之溫暖靈醒者漸自冷寂。

    而趺陽脈伏。

    于是不能運水熟谷。

    而水谷不化。

    脾陽衰。

    則變化不純而溏。

    胃陽衰。

    則水寒薄衛而身腫。

    夫脾胃為後天之大倉庫。

    氣衰。

    則自顧不暇。

    猶能生精悍以及其他髒腑乎。

    少陽少陰。

    當指手經而言。

    蓋手少陽三焦。

    嘗以元真司運化之權。

    而手少陰心主。

    又以離德統營血之總。

    後天脾胃之氣衰。

    則三焦之火漸寒。

    而少陽之脈。

    卑而不起。

    心主之火漸熄。

    而少陰之脈。

    細而不充。

    三焦脈卑。

    則運化無神。

    而男子之小便不利。

    此症與男子同。

    故并及之。

    非專言男子也。

    心主脈細。

    則營血失禦。

    而婦人之經水不通。

    夫經者。

    血也。

    血不流利。

    久則敗死以化黑水。

    又血不流利。

    久則幹枯以招外水。

    故曰則為水也。

    名曰血分。

    言水在血分中。

    當以治血為本。

    治水為标。

    斯稱合法耳。

    寸口。

    指右寸。

    趺陽。

    指右關。

    少陰。

    指左寸。

    少陽。

    指右尺。

    餘診此症多矣。

    其脈絲毫不爽。

    他注以此條少陰。

    謂言腎脈。

    大誤。

    以細非腎部之病診。

    惟心為夏脈。

    宜洪而細。

    故為陽氣瘦削之候也。

     二十一條師曰。

    寸口脈沉而數。

    數則為出。

    沉則為入。

    出則為陽實。

    入則為陰結。

    趺陽脈微而弦。

    微則無胃氣。

     弦則不得息。

    少陰脈沉而滑。

    沉則為在裡。

    滑則為實。

    沉滑相搏。

    血結胞門。

    其瘕不瀉。

    經絡不通。

    名曰血分。

     其又有右手寸口。

    脈沉而數。

    數為有餘。

    而其勢欲出以外傳。

    沉為不足。

    而其機欲入以内伏。

    蓋欲出者。

    為陽火邪實之應。

    而欲入者。

    為真陰内結之征。

    是胸分中亢陽剝陰。

    殘膏投焰之象。

    夫五六月間。

    酷熱在太空。

    逼傷大地之生意。

    俾草尖苗葉垂頭委頓。

    而失其生鮮之氣。

    故趺陽脈微而弦。

    微則精悍不生。

    而無胃氣。

    弦則少氣不足供呼吸。

    而不得息。

    胃既無陰陽以上行。

    而少陰心主。

    因失後天之養。

    而流行之氣遂結。

    故脈沉而滑。

    沉為在裡之應。

    滑為結實之應。

    少陰之裡。

    下系胞門。

    又少陰統血。

    故沉滑相搏于左寸。

    而知其血結胞門矣。

    瘕、死血也。

    經絡、與他處不同。

    言行經之血絡也。

    蓋謂死血不瀉下。

    則經水之絡不通。

    舊血以不去而枯。

    新血遂不生而竭。

    于是幹以召水。

    而成水症。

    亦名水在血分者。

    又一也。

    臍下同身寸之三寸。

    為關元穴。

    關元左二寸為胞門。

    右二寸為子戶。

    胞門閉塞。

    氣不得通。

    惡血不瀉。

    血以留止。

    狀如妊娠。

    皆生于女子。

    可導而下。

     少陰。

    俗注亦作足經。

    誤。

    蓋沉滑為腎部之善脈。

    惟心主沉滑。

    始為裡血結聚之診故也。

     二十二條問曰。

    病有血分水分。

    何也。

    師曰。

    經水前斷。

    後病水。

    名曰血分。

    此病難治。

    先病水。

    後經水斷。

     名曰水分。

    此病易治。

    何以故。

    水去。

    其經自下。

     經水前斷。

    後病水。

    即前二條之症。

    先病水。

    後經水斷。

    言先病正水及脾水。

    則脾胃寒而營血無資始之源。

    即經所謂二陽之病發心脾。

    女子不月者是也。

    名曰水分。

    見同一經斷之病。

    然水分症。

    不得誤以為血分。

    而責及無辜之意。

    但在血分者。

    血行而猶當責水。

    且行血頗難。

    而血後之水為尤難。

    在水分者。

    水去而其經自通。

     且去水易。

    而水後之血可不問。

    此難易之所由别也。

     二十三條問曰。

    病者苦水。

    面目、身體、四肢、皆腫。

    小便不利。

    脈之不言水。

    反言胸中痛。

    氣上沖咽。

    狀如炙肉。

    當微咳喘。

    審如師言。

    其脈何類。

    師曰。

    寸口脈沉而緊。

    沉則為水。

    緊則為寒。

    沉緊相搏。

    結在關元。

    始時當微。

    年盛不覺。

     陽衰之後。

    營衛相幹。

    陽損陰盛。

    結寒微動。

    腎氣上沖。

    喉咽塞噎。

    脅下急痛。

    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

    氣急不去。

     其病不除。

    後重吐之。

    胃家虛煩。

    咽燥欲飲水。

    小便不利。

    水谷不化。

    面目手足浮腫。

    又與葶苈丸下水。

    當時如小瘥。

    飲食過度。

    腫複如前。

    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