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關燈
也。

    若夫攻下之理。

    顯而易見。

    苦寒趨下。

    鹹寒破結。

    醫雖以苦寒下之。

    而遺鹹寒之性。

    故結者未下耳。

    此長沙獨用芒硝之精意也。

    語未及終。

    客唯唯而退。

     二十五條心下有支飲。

    其人苦眩冒。

    澤瀉湯主之。

     澤瀉湯方澤瀉(五兩)白術(二兩) 上二味。

    以水二升。

    煮取一升。

    分溫再服。

     此言支飲在心下之病症治例也。

    眩者。

    暈眩。

    冒者。

    蒸冒。

    皆虛氣上沖外鼓之候。

    心下支飲離膈不遠。

    而水飲漸迫。

    以緻氣高氣郁。

    故苦眩冒也。

    澤瀉利水。

    而決之于溝渠。

    白術培土。

    而防之于堤岸。

    則水飲下注。

    而浮鼓之氣自平矣。

    故主之。

     二十六條支飲胸滿者。

    濃樸大黃湯主之。

     濃樸大黃湯方濃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

    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

    分溫再服。

     此條支飲。

    另有來路。

    與諸條之所謂支飲之由于痰飲者不同。

    故其治法。

    亦與溫藥和之之例自别也。

    蓋心肺間之膈氣虛者。

    不能鼓努傳送而便難。

    便難既久。

    則腸胃液短而幹結。

    漸緻胃實矣。

    液短。

    則借資于外水而飲積心下。

    胃實。

    則不能通過結硬而下滲小腸。

    與寒飲之上支心下者同。

    故亦謂之支飲也。

    然支飲雖同。

     而其所以緻飲者。

    因胃實胸滿之故。

    則攻胃實之大黃。

    開胸滿之枳樸。

    其可緩乎。

    此開壅水之地以治水之道也。

     二十七條支飲不得息。

    葶苈大棗瀉肺湯主之。

     支飲不得息。

    見首條倚息下。

    主本湯者。

    瀉其水飲上射之氣也。

    方論見肺癰。

     二十八條嘔家本渴。

    渴者為欲解。

    今反不渴。

    心下有支飲故也。

    小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上二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半。

    分溫再服。

     胸寒緻嘔。

    然嘔能提氣。

    嘔則陽起而善渴者常也。

    故渴為嘔家欲解之候。

    今雖嘔而反不渴。

    是嘔為寒飲上逆。

    而不渴為内飲拒水之故。

    豈非心下之胃脘。

    有支飲乎。

    半夏辛燥而降逆。

    生姜溫膈以祛寒。

    俾胸陽一展。

     則飲去而嘔将自平矣。

    此亦暴飲之少留者也。

     二十九條腹滿。

    口舌幹燥。

    此腸間有水氣。

    己椒苈黃丸主之。

     己椒苈黃丸方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

    末之。

    蜜丸如梧子大。

    先食飲。

    服一丸。

    日三服。

    稍增。

    口中有津液。

    渴者加芒硝半兩。

    (李氏曰。

    服一丸疑有誤) 此言素盛今瘦。

    腸間痰飲之治例也。

    蓋瘦則液短。

    而其便必幹。

    故積聚停滞而腹滿。

    又瘦則液短。

    而外水必積。

    故飲熱而口舌幹燥也。

    夫宿垢下瘀而腹滿。

    積飲上燙而幹燥。

    豈非腸間有水氣乎。

    主本方者。

    大黃苦寒逐瘀。

    用之治腹滿者。

    實所以開行飲之道路也。

    然後以去水三将。

    同心合力。

    而共收犄角之全效矣。

    蓋水在腸間。

    防己蔓生中通。

    具大小腸之象。

    而利水性悍。

    以之治腸間之水。

    允為确當。

    但恐性悍之品。

    迫水妄行。

    以緻上激旁滲。

    故又以辛溫納下之椒目。

    引之順流。

    苦寒利氣之葶苈。

    押為殿後。

    而水飲甯複有留遺者乎。

    先食而服。

    取其直下腸間。

    而不使飲食中隔也。

    日三服而逐漸稍增者。

    但徐試之。

    而以中病為度。

    不使峻藥過劑以傷正氣也。

    口中有津液者。

    飲去而真氣上通。

    得蒸被之化也。

    渴者以下。

    非指服丸以後而言。

    猶雲若腹滿口舌幹燥之外。

    更加渴者。

    于本方中加芒硝半兩。

    夫渴與幹燥有辨。

    幹燥是内飲拒水。

    而飲久化熱之氣。

     上熏廉泉。

    故不渴而但覺幹燥也。

    渴則腸胃中已有結糞。

    而真陰短少。

    故求救于水而作渴。

    此正将作支飲溢飲之漸。

    故加軟堅破結之芒硝。

    佐大黃之逐瘀。

    即前二十四條木防己湯加芒硝之義也。

     三十條卒嘔吐。

    心下痞。

    膈間有水。

    眩悸者。

    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斤)生姜(半斤)茯苓(六兩) 上三味、以水七升。

    煮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此支飲暴停之症治。

    從卒嘔吐、心下痞二症。

    診其有水也。

    卒然嘔吐者。

    膈寒而上湧也。

    心下痞者。

    膈虛而下逆也。

    夫嘔家必渴。

    而其所飲之水。

    又因膈氣虛寒而不能下運。

    則膈間之有水可必矣。

    眩者。

    暈眩。

    水擡氣浮之應。

    悸者。

    驚悸。

    水淩心火之應。

    與六條心下悸同。

    非虛悸也。

    姜、半溫膈降逆。

    故能成止嘔開痞之功。

    茯苓滲水去飲。

    故能收伏氣安神之效。

    與前二十八條相為發明。

    蓋嘔而不渴。

    是因先有寒飲而緻嘔者。

    卒嘔而痞。

     是因先見寒嘔而緻水者。

    症雖颠倒不同。

    而其能成支飲則一。

    故皆主此湯。

    而特為加減焉耳。

     三十一條假令瘦人。

    臍下有悸。

    吐涎沫而癫眩。

    此水也。

    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茯苓(三分)豬苓(三分去皮)澤瀉(一兩一分)白術(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

    為末。

    白飲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飲暖水。

    汗出愈。

     臍下悸。

    與上文之驚悸。

    及他處之虛悸。

    俱不同。

    殆指臍下之左右。

    如彈指跳動之狀。

    蓋因胸膈之氣上虛。

    而少腹之氣。

    将奔迫赴之。

    故其動機如此。

    與奔豚同候。

    癫。

    當作巅。

    巅眩。

    言巅頂上眩也。

    蓋謂瘦人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者。

    理也。

    陽有餘。

    則臍下不應動悸。

    巅頂不應上眩矣。

    陰不足。

    則津液不應上泛而吐涎沫矣。

    今其人臍下有悸。

    則知其氣虛于胸膈。

    而有以招之上逆者。

    吐涎沫而巅眩。

    則知其邪實于腸間。

    而有以擡之上浮者。

    夫上虛而緻臍下動悸。

    其不能運飲可知。

    下實而緻涎上泛。

    且緻巅眩。

    其已經積飲又可知。

    故曰此水也。

     五苓散方意。

    詳傷寒本湯。

    以之主此條之症。

    另有奧義。

    蓋去水固其本治。

    至去水以瀉膀胱。

    而少腹不得以有餘者上乘胸膈。

    其治臍下之悸者。

    一也。

    水去而無飲氣上射。

    則涎沫下攝者。

    二也。

    水去而浮鼓之氣下伏。

     則巅眩可除者。

    三也。

    且苓術桂枝。

    又能填在天之清氣。

    以禦臍下之上乘。

    四也。

    多服暖水以取汗。

    既恐腸間之水。

    溢于經絡。

    複恐浮鼓之氣。

    未得盡平。

    而以微汗散之者。

    五也。

    長沙之診法方意。

    入微入妙。

    大率如斯。

     三十二條咳家。

    其脈弦。

    為有水。

    十棗湯主之。

     此言懸飲之未及逼肺。

    而但以飲氣上射而咳者。

    其脈症治例如此也。

    弦脈為陽虛外削之診。

    陽虛外削。

    則不能運飲。

    故弦為水脈。

    久咳成家者而見此。

    則知其咳為懸飲在脅下。

    而水氣上射之應。

    故曰為有水。

    十棗湯治懸飲。

    已詳二十二條。

    并傷寒注。

    其主之也宜矣。

     三十三條夫有支飲家。

    咳煩。

    胸中痛者。

    不卒死。

    至一百日。

    或一歲。

    宜十棗湯。

     此言支飲日久。

    必從中脘而旁滲為懸飲。

    故其治同懸飲之例也。

    支飲從腸而積滿至胃。

    從胃而積滿至脘。

     以緻從脘外滲而至胸。

    支架撐鼓。

    故謂之支飲。

    支飲留久成家。

    其氣上射于肺。

    則咳。

    且水飲化熱。

    則煩。

    又胸中孫絡。

    灌滿脹滿者。

    多緻飲高氣絕而卒死。

    若不卒死。

    延至百日。

    或一歲。

    是其中路之支飲旁滲。

    于脅下而為懸飲。

    故支飲之勢中衰、而不死也。

    因其機而治從懸飲之例。

    則主十棗湯為的對矣。

     三十四條久咳數歲。

    其脈弱者可治。

    實大數者死。

    其脈虛者。

    必苦冒。

    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

    治屬飲家。

     咳者百脈振動。

    故勞咳、熱咳、寒咳等症。

    久則多死。

    必無至數歲者。

    惟寒飲之氣上射。

    因而緻咳者有之。

    蓋胸中之陽氣有起伏。

    而火土之月日有平持故也。

    脈。

    指右寸而言。

    脈弱者。

    是肺與胸中之陽氣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