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關燈
吐者。

    言因病痰。

    所以胸滿而喘。

    咳嗽而吐也。

    二句是主。

    以其為上工之診竅故也。

    發者。

    言有時而甚之謂。

     發字直貫下文五症。

    目泣。

    眼淚也。

    振振劇。

    陽虛而上奔之象。

    詳傷寒并别注。

    言寒熱等五症。

    一時發作。

    大似陽虛而外中寒邪之候。

    但其膈上素病痰氣。

    而為滿喘咳吐者之所發。

    則知其非一時之暴病。

    而為腎中必有伏飲所緻也。

    蓋水飲雖伏于下。

    而其水寒之氣。

    必憑虛而射于上。

    肺性惡濕而忌寒。

    故膈上病寒濕之痰。

    濕氣上逆。

    故滿而喘。

    寒氣上逆。

    故咳而吐也。

    有時而發者。

    肺病寒濕。

    寒則持于丙丁。

    濕則持于戊己。

    而伏飲惟張于壬癸故也。

    寒熱者。

    寒為飲之本氣。

    飲氣上張故寒。

    寒起而格微陽于外。

    故寒而且熱也。

    背者。

    胸之府。

    胸滿而咳。

    故其氣徹于背而痛。

    腰為腎之府。

    腎中微陽。

    為飲寒所迫而外鼓。

    故腰疼也。

    目泣雖為肝液。

    飲寒上擗而不能攝。

    故自出也。

    寒氣上浮。

    而諸陽奔避。

    故振振自戰而劇也。

    十八條之苓桂術甘湯。

    并腎氣丸二方。

    其可緩乎。

    蓋苓桂術甘湯。

    所以去伏飲。

    而腎氣一丸。

    又所以補腎陽而不使飲之再伏耳。

    門人問曰。

    六條注雲。

    此四飲之外。

    另是一症。

    即此條之伏飲是也。

    夫自二條至六條。

    明似列言四飲之傳五髒者。

    何以知水在腎一條。

    獨為四飲之外者。

    一也。

    又六條但曰水在腎。

    并無伏飲字樣。

    此條言伏飲。

    并無在腎字樣。

     何以知腎水即伏飲者。

    二也。

    且四飲傳變。

    各有灌注道路。

    自腸胃而遞及胸脅經絡。

    皆飲湯飲水。

    從口而入者也。

    即如夫子之言。

    腎水便是伏飲。

    而謂在四飲之外。

    倘為亦從口入。

    則安得謂之四飲之外。

    敢問此飲是從何道而入伏腎中者。

    三也。

    又痰飲傳變。

    其名則有懸飲、溢飲、支飲、留飲之不同。

    其症則有胸中、心下、脅下、四肢之各别。

    伏飲之傳變。

    長沙并不詳論。

    而夫子以為急而尤烈。

    将終伏而為病、僅如本條者。

    即謂之急烈乎。

    抑别有所為變症者乎。

    四也。

    請得而各聞其義。

    答曰。

    此問自不可少。

    夫水在心肺肝脾。

    俱是從四飲以後。

     傳射入髒之重症。

    獨水在腎家。

    是四飲以前之輕症。

    即後文十八條之微飲也。

    以腎為水髒。

    腎陽一微。

    即召水而伏飲。

    故曰在四飲之外也。

    凡伏而不見者謂之伏。

    髒腑中不特心肺肝脾四髒。

    即上中二焦諸腑。

    俱不能容伏飲。

    非無飲也。

    以有飲則必明見外症。

    而不得謂之伏故也。

    惟腎與膀胱。

    一髒一腑。

    有河海之象。

    飲伏其中。

    頗能隐藏得住。

    而少耽時日。

    故知水在腎。

    即所謂伏飲也。

    四飲皆從口入。

    伏飲亦何曾不從口入乎。

    但四飲之病。

    是因上中二焦。

    陽氣不能分運。

    故其水氣。

    漸積漸高。

    愈滿愈鼓之候。

    伏飲之病。

    上中無恙。

    惟腎氣衰冷。

    而腑化寒停。

    膀胱之絡通于髒。

    則水寒之氣。

    由腑絡而入伏腎中者也。

    痰飲之變。

    至溢飲、支飲。

    而其勢已劇。

    若再傳腎則死。

    蓋水源從海出。

    而其橫流。

    複淹沒于海。

    為大地失陷之象也。

    若夫伏飲之變。

    大概不越三症。

    一則伏而未發。

    每遇羽水之運。

    寒水之氣。

    及壬癸月日。

    間發而如本條之症。

    一則飲伏黃泉之下。

    而其寒氣每上幹太虛。

    俾肺氣縮而不能運布。

    則水積腸間。

    而即為痰飲之症。

    我故曰。

    是四飲以前之輕症。

    及水源從海出者此也。

    一則伏飲上射。

    而脾肺之陽交困。

    以緻不能傳送。

    而小便不行。

    飲從上突。

    日腫一日。

    皮肉青紫而死之症。

    即六條所注怒潮直決。

    其症急而尤烈者是矣。

     十二條夫病患飲水多。

    必暴喘滿。

    凡食少飲多。

    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

    微者短氣。

     此暴飲也。

    與前懸飲支飲之留飲不同。

    此暴飲之在上者。

    與前伏飲。

    并十八條之微飲又不同。

    凡兩段。

    前二句為一段。

    言病患胸膈熱而飲水多。

    則水不及滲而停于心下。

    于是水迫肺氣而喘。

    水浮胸分而滿。

    雖非四飲之已成者。

    而其為病亦暫與支飲同也。

    後四句為一段。

    言不必病患。

    凡屬胃虛而食少。

    膈熱而飲多者。

    俱能病此。

    悸及短氣。

    詳已見。

    其意以為雖屬暴飲。

    倘不主豬苓五苓等湯以止渴除飲。

    則漸成四飲等候矣。

     十三條脈雙弦者寒也。

    皆大下後裡虛。

    脈偏弦者。

    飲也。

     此及下文共三條。

    總言四飲之脈。

    而本條當是言懸飲也。

    夫弦為陽虛氣削之診。

    飲以陽氣不能呵噓下滲所緻。

    故飲脈必弦。

    但兩手雙弦。

    陽氣當虛于中。

    又另為中寒之脈。

    蓋因大下後裡虛。

    而其氣中餒之故。

    不可誤認為飲脈。

    唯一手偏弦。

    則左見為左脅之懸飲。

    右見為右脅之懸飲也。

    然以十二篇積脈之例準之。

    則左右雙見。

    飲在中央。

    支飲之在胸膈心下者。

    其脈未嘗不雙弦也。

    第以其症辨之耳。

    蓋飲症則有喘渴短氣等候。

    而下後裡虛者無此也。

    十條言留飲之脈曰沉。

    此條言懸飲之脈曰弦。

    則飲脈其沉弦兼見者乎。

    然愚嘗試之。

    大概飲之初病。

    其脈多弦。

    飲之久病。

    其脈多沉。

    長沙分别言之。

    豈無意耶。

     十四條肺飲不弦。

    但苦喘。

    短氣。

     肺飲者。

    支飲之上浮胸膈。

    而肺已受傷者是。

    弦為氣削之脈。

    水飲屯胸膈。

    則其氣不得下展。

    而自聚于飲上。

     故氣削之弦脈不見也。

    喘與短氣。

    詳已見。

    言飲脈弦。

    而肺飲獨不可以不弦自誤。

    但憑其外症為合。

    與胃有宿食而脈見滑者同義。

     十五條支飲亦喘。

    不能卧。

    加短氣。

    其脈平也。

     支飲者。

    就支飲之在心下而言。

    蓋謂同是支飲。

    卻有高下。

    高者逼肺。

    故為肺飲。

    下者在心下。

    與肺較遠。

    故以支飲概之。

    但胃脘聚飲。

    氣機便艱于下引。

    故亦喘。

    不能卧者。

    卧則胃脘橫。

    而注飲迫肺故也。

    短氣一症。

    為肺飲之候。

    言飲支心下。

    其脈還弦。

    飲略高而見短氣一症。

    則氣亦高而聚于肺。

    氣聚。

    故其脈平而不弦削也。

     十六條痰病者。

    當以溫藥和之。

     此總言用藥之治例。

    病痰飲者。

    當合四飲而言。

    以諸飲俱由痰飲傳變。

    故以痰飲統之耳。

    夫飲之由來。

    大概起于腎及脾肺之髒陽衰冷。

    成于三焦之腑化虛寒。

    溫藥和之。

    則陽回氣化而飲自去矣。

    蓋指後文苓桂術甘、腎氣、及大小青龍等劑也。

     十七條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

    目眩。

    苓桂術甘湯主之。

     苓桂術甘湯方茯苓(四兩)桂枝白術(各三兩)甘草(二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此言諸飲。

    除溢飲之外。

    俱以苓桂術甘湯為主方。

    蓋痰飲是其總名。

    心下及胸支滿。

    為支飲之症。

    脅下支滿。

     為懸飲之症。

    目眩者。

    飲高而水載木氣以浮也。

    以淡滲去飲之茯苓為君。

    佐辛甘之桂枝以行陽。

    甘溫之白術以培土。

    然後用甘浮平緩之甘草為使。

    所以高托諸藥。

    而令其徐徐下滲之意。

    此苓桂術甘。

    為諸飲之要劑也。

     十八條夫短氣。

    有微飲。

    當從小便去之。

    苓桂術甘湯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

     此承上文苓桂術甘湯。

    而補言腎中微有伏飲。

    以緻上幹肺氣者。

    亦主此湯也。

    蓋腎有微飲。

    則其氣上射于肺。

    而見短氣之候。

    故短氣者即知有微飲也。

    微飲即伏飲。

    以其在腎髒。

    故更當利其腑而從小便去也。

    苓桂術甘為利水之劑。

    故主之。

    腎氣丸亦主之者。

    蓋苓桂術甘。

    溫上以禦下。

    而化機下被。

    故小便利。

    腎氣丸。

    溫下以蒸上。

    而化機亦下被。

    故小便亦利也。

    方論見虛勞。

     十九條病者脈伏。

    其人欲自利。

    利反快。

    雖利。

    心下續堅滿。

    此為留飲欲去故也。

    甘遂半夏湯主之。

     甘遂半夏湯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渣)芍藥(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