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甘草幹姜茯苓白術湯方(亦名腎着湯。
) 甘草(二兩)幹姜(四兩)茯苓(四兩)白術(二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腰中即溫。
腎着者。
寒濕之邪。
着于腎而不去之義。
蓋腎為水髒。
其氣多寒。
常與寒濕之外邪相召。
故入則直着于腎者。
從其類也。
腎中之真氣。
上貫周身。
而輕便幹健者。
以先天之丙火胎于水。
而庚金亦伏于水故也。
寒濕着之。
寒則陽微。
濕則氣滞而不上貫。
則失其輕便幹健之用。
故身體重也。
腰為腎之府。
腎着寒。
故腰中冷。
濕為水之漸。
腎着濕。
故腰以下如坐水中。
三句。
言病患之自覺者。
可從問診而得之也。
陽虛而寒着之。
則浮腫如水狀。
氣虛而濕着之。
則黃潤如水狀。
故曰如水。
而非真水也。
夫如水而知其非水者。
蓋因不渴。
則水之入者既少。
小便自利。
則水之出者又多。
而中無所蓄矣。
三句。
言旁人之共見者。
又可從望診而得之也。
髒腑之陽虛者。
俱能病積滞痹着等候。
身重如水。
上焦之肺與膻中。
不能呵噓水道。
及中焦之脾胃。
不能分理。
俱能病此。
而何獨知為腎着乎。
蓋以其人之飲如故。
故知非屬上焦。
食如故。
故知非屬中焦。
而屬下焦之腎髒矣。
二句。
言辨腎着之确切處。
裡字。
當是裹字之訛。
腎為強力之官。
所以任勞者也。
身勞汗出。
則腎虛矣。
衣冷裹濕。
則冷濕之邪。
乘虛而着之。
況擔延久久乎。
二句。
推言腎着之病因也。
冷痛者。
陰沁切責。
冷氣逼陽之象。
腹重者。
堅癖沉墜。
濕氣下注之象。
如五千錢者。
正氣不能上提。
故着久而愈覺其重耳。
二症。
就上文之腰中冷。
身體重。
而甚言之耳。
主本湯者。
原為腎中冷濕。
而所以溫之、燥之者。
其用藥注意。
卻又在中焦之脾胃。
故君辛熱之幹姜。
以除冷。
淡滲之茯苓、以除濕。
而以甘溫守中之甘草、白術佐之。
蓋因暖土。
可以祛寒。
而燥土。
尤能勝濕故也。
觀夫陽春回于大地。
而幽壑冰消。
堤岸固于江鄉。
而浸淫患息。
仲景制方之意。
概可知矣。
他髒之例。
先言風寒。
次及死髒。
此獨缺之者。
以詳少陰傷寒之直中也。
十七條腎死髒。
浮之堅。
按之亂如轉丸。
益下入尺中者死。
萬物以陽火為綿軟。
膠饧糕餅之屬于蒸烙。
可證也。
浮之堅。
是水無陽而冰凍之象。
按之如轉丸者。
按處仍見堅硬。
更加無來無去。
而形圓體滾。
即脾髒如覆杯而微較數小之狀。
但彼則如兩邊動搖。
故曰搖。
此則如上下圓轉。
故曰亂、曰轉。
是水泡上泛。
水氣底散之象。
下入尺中。
則其氣已盡。
不能遠出。
常有就地渙散之義。
故死。
第他髒之死。
俱合陰陽而兩言之。
腎髒獨言陽絕者。
以腎為水寒之髒。
其陽氣尤為貴重故也。
十八條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善噫。
何謂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氣。
未和。
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
下焦竭。
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
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
久則愈。
竭者。
非竭盡之謂。
蓋指一時虛乏而言。
觀下文未和。
及不須治自見。
噫。
嗳氣也。
三焦竭部。
當是古醫經之篇目。
長沙借為問答。
以發其奧。
曰。
三焦竭之篇部中。
有雲上焦竭則善噫者。
夫噫出于脾胃。
似在中焦矣。
而謂由于上焦者何也。
不知谷食之在中焦。
雖由脾胃之運化。
而實成于上焦之呵噓蒸被。
二便之在下焦。
雖由脾胃之提挈。
而實成于下焦之關鍵縱送者也。
故曰上焦氤氲之氣。
雖受之于中焦腐化中。
而其下炎之用。
複能運飲熟谷。
以為中焦之助。
譬之太陽。
聚萬物之晶光。
而還以照臨萬物。
譬之人主。
總萬民之推奉。
而還以君臨萬民之道也。
若此氣一時虛乏而未和。
則不能助理消谷。
而谷停于胃。
谷停則敗。
敗氣上熏心主。
故能噫耳。
三焦竭部之所謂上焦竭而善噫者此也。
夫胃腑如漚。
化臭腐為神奇之氣。
從脾曆肺而達于胸者。
純是一種溫暖輕靈。
虛無恬淡之妙。
故上焦喜之。
若谷停未化。
其直從胃脘而上逆者。
惟渣質滞濁之氣。
為清甯靈府之所見惡者。
此噫而出之之所由來也。
答語止此。
推之下焦受中焦氣。
而以禁制助中焦之提挈者。
與上焦同義。
倘下焦一時虛乏。
則前陰遺溺。
後陰失便者。
亦非單責之中焦也。
當知因下焦之氣。
不與中上相和。
故不能自禁制耳。
禁制合守送兩邊而言。
不禁。
如熱急後重之類。
不制。
謂傳送不暢快也。
不須治兩句。
是雙承上文。
非單指下焦也。
蓋上焦之氣。
如遇驚恐嗔怒等類。
則一時上虛下乘而不和。
下焦之氣。
如遇洩瀉熱淋等類。
則一時後墜前結而不和。
二者。
俱常有之症。
久則中氣分貫之。
而上下之不和者複和矣。
故久則愈也。
十九條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為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令淋閉不通。
大腸有寒者多溏。
有熱者便腸垢。
小腸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
有熱者必痔。
篇首至腎死髒。
言五髒病。
自上條及此。
言六腑病。
言六腑而獨詳三焦者。
小便自利。
飲食如故。
病屬下焦。
身勞汗出。
衣裡冷濕。
久久得之。
腰以下冷痛。
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姜苓術湯主之。
甘草幹姜茯苓白術湯方(亦名腎着湯。
) 甘草(二兩)幹姜(四兩)茯苓(四兩)白術(二兩) 上四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腰中即溫。
腎着者。
寒濕之邪。
着于腎而不去之義。
蓋腎為水髒。
其氣多寒。
常與寒濕之外邪相召。
故入則直着于腎者。
從其類也。
腎中之真氣。
上貫周身。
而輕便幹健者。
以先天之丙火胎于水。
而庚金亦伏于水故也。
寒濕着之。
寒則陽微。
濕則氣滞而不上貫。
則失其輕便幹健之用。
故身體重也。
腰為腎之府。
腎着寒。
故腰中冷。
濕為水之漸。
腎着濕。
故腰以下如坐水中。
三句。
言病患之自覺者。
可從問診而得之也。
陽虛而寒着之。
則浮腫如水狀。
氣虛而濕着之。
則黃潤如水狀。
故曰如水。
而非真水也。
夫如水而知其非水者。
蓋因不渴。
則水之入者既少。
小便自利。
則水之出者又多。
而中無所蓄矣。
三句。
言旁人之共見者。
又可從望診而得之也。
髒腑之陽虛者。
俱能病積滞痹着等候。
身重如水。
上焦之肺與膻中。
不能呵噓水道。
及中焦之脾胃。
不能分理。
俱能病此。
而何獨知為腎着乎。
蓋以其人之飲如故。
故知非屬上焦。
食如故。
故知非屬中焦。
而屬下焦之腎髒矣。
二句。
言辨腎着之确切處。
裡字。
當是裹字之訛。
腎為強力之官。
所以任勞者也。
身勞汗出。
則腎虛矣。
衣冷裹濕。
則冷濕之邪。
乘虛而着之。
況擔延久久乎。
二句。
推言腎着之病因也。
冷痛者。
陰沁切責。
冷氣逼陽之象。
腹重者。
堅癖沉墜。
濕氣下注之象。
如五千錢者。
正氣不能上提。
故着久而愈覺其重耳。
二症。
就上文之腰中冷。
身體重。
而甚言之耳。
主本湯者。
原為腎中冷濕。
而所以溫之、燥之者。
其用藥注意。
卻又在中焦之脾胃。
故君辛熱之幹姜。
以除冷。
淡滲之茯苓、以除濕。
而以甘溫守中之甘草、白術佐之。
蓋因暖土。
可以祛寒。
而燥土。
尤能勝濕故也。
觀夫陽春回于大地。
而幽壑冰消。
堤岸固于江鄉。
而浸淫患息。
仲景制方之意。
概可知矣。
他髒之例。
先言風寒。
次及死髒。
此獨缺之者。
以詳少陰傷寒之直中也。
十七條腎死髒。
浮之堅。
按之亂如轉丸。
益下入尺中者死。
萬物以陽火為綿軟。
膠饧糕餅之屬于蒸烙。
可證也。
浮之堅。
是水無陽而冰凍之象。
按之如轉丸者。
按處仍見堅硬。
更加無來無去。
而形圓體滾。
即脾髒如覆杯而微較數小之狀。
但彼則如兩邊動搖。
故曰搖。
此則如上下圓轉。
故曰亂、曰轉。
是水泡上泛。
水氣底散之象。
下入尺中。
則其氣已盡。
不能遠出。
常有就地渙散之義。
故死。
第他髒之死。
俱合陰陽而兩言之。
腎髒獨言陽絕者。
以腎為水寒之髒。
其陽氣尤為貴重故也。
十八條問曰。
三焦竭部。
上焦竭善噫。
何謂也。
師曰。
上焦受中焦氣。
未和。
不能消谷。
故能噫耳。
下焦竭。
即遺溺失便。
其氣不和。
不能自禁制。
不須治。
久則愈。
竭者。
非竭盡之謂。
蓋指一時虛乏而言。
觀下文未和。
及不須治自見。
噫。
嗳氣也。
三焦竭部。
當是古醫經之篇目。
長沙借為問答。
以發其奧。
曰。
三焦竭之篇部中。
有雲上焦竭則善噫者。
夫噫出于脾胃。
似在中焦矣。
而謂由于上焦者何也。
不知谷食之在中焦。
雖由脾胃之運化。
而實成于上焦之呵噓蒸被。
二便之在下焦。
雖由脾胃之提挈。
而實成于下焦之關鍵縱送者也。
故曰上焦氤氲之氣。
雖受之于中焦腐化中。
而其下炎之用。
複能運飲熟谷。
以為中焦之助。
譬之太陽。
聚萬物之晶光。
而還以照臨萬物。
譬之人主。
總萬民之推奉。
而還以君臨萬民之道也。
若此氣一時虛乏而未和。
則不能助理消谷。
而谷停于胃。
谷停則敗。
敗氣上熏心主。
故能噫耳。
三焦竭部之所謂上焦竭而善噫者此也。
夫胃腑如漚。
化臭腐為神奇之氣。
從脾曆肺而達于胸者。
純是一種溫暖輕靈。
虛無恬淡之妙。
故上焦喜之。
若谷停未化。
其直從胃脘而上逆者。
惟渣質滞濁之氣。
為清甯靈府之所見惡者。
此噫而出之之所由來也。
答語止此。
推之下焦受中焦氣。
而以禁制助中焦之提挈者。
與上焦同義。
倘下焦一時虛乏。
則前陰遺溺。
後陰失便者。
亦非單責之中焦也。
當知因下焦之氣。
不與中上相和。
故不能自禁制耳。
禁制合守送兩邊而言。
不禁。
如熱急後重之類。
不制。
謂傳送不暢快也。
不須治兩句。
是雙承上文。
非單指下焦也。
蓋上焦之氣。
如遇驚恐嗔怒等類。
則一時上虛下乘而不和。
下焦之氣。
如遇洩瀉熱淋等類。
則一時後墜前結而不和。
二者。
俱常有之症。
久則中氣分貫之。
而上下之不和者複和矣。
故久則愈也。
十九條師曰。
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痿。
熱在中焦者。
則為堅。
熱在下焦者。
則尿血。
亦令淋閉不通。
大腸有寒者多溏。
有熱者便腸垢。
小腸有寒者。
其人下重便血。
有熱者必痔。
篇首至腎死髒。
言五髒病。
自上條及此。
言六腑病。
言六腑而獨詳三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