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髒風寒積聚病脈證治第十一

關燈
死脈中之漸變者也。

    按。

    非重按至骨。

    但比浮而輕取者。

    略略沉按之之謂。

    不來者。

    不特按時斷絕。

    即再浮之。

    而亦不能乍還。

    殘陽不勝六菽九菽之重也。

    曲如蛇行者。

    伏而不鼓。

    但左右彎曲。

    如蛇之行走。

    即俗稱屋漏痕者是。

    真氣之有去而不複返之象也。

    故皆主死。

    然斷期之法。

    大概浮弱而按之如索者。

    以月計。

    浮弱而按之不來者。

    以日計。

     浮弱而按之曲如蛇行者。

    惟以時計而已矣。

     七條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時。

    但欲飲熱。

    旋複花湯主之。

    (方佚) 肝以陽氣為貴。

    木得春而枝葉融和。

    性情舒暢之理也。

    着者。

    留滞之義。

    髒中陽虛。

    而陰寒之氣。

    不能融和舒暢。

    且肝絡從少陽之脅而上貫于胸。

    故其粘滞之氣。

    留着于胸也。

    夫肝之陰氣。

    既着于胸。

    則其胸中。

    常有似闆似緊之候。

    重按之少可者。

    其理有三。

    蓋按則以動而微開肝氣之郁者。

    一也。

    按則以實而下驅着氣之浮者。

    二也。

    又按則以他人手足之陽熱借溫至陰之寒逆者。

    三也。

    曰常欲蹈其胸上。

    甚言其欲得重按之意。

    苦。

     即胸中所謂扳緊者是。

    先未苦時。

    常欲飲熱者。

    熱乃陽類。

    胸将着而求救于外火也。

    不言食熱而曰飲熱。

    從木性之喜水。

    而尤宜伏雨也。

    旋複花從春以及秋杪。

    叢生而繁花。

    得陰陽之氣最勝。

    故為肝經之氣藥。

    且體輕(體輕、就其瓣落。

    而花蒂如耳撚之狀而言。

    )味鹽。

    體輕、則盤旋于上焦。

    味鹽、則終覆為下潤。

    故又為胸中之降藥。

    以之主胸上之肝着宜矣。

    獨是名存方缺。

    深為恨惜。

    以愚鄙拟之。

    或合桂甘姜半。

    及細辛等味。

    以為佐使乎。

    或問肝在下焦。

    何以病肝着者。

    其症卻在上焦耶。

    答曰。

    肝木藏精汁于下。

    而浮神氣于上。

    胸中者。

    神氣之所榮也。

    木衰而巅頂之枝柯。

    先見枯勁。

    此肝着之象也。

     八條心中風者。

    翕翕發熱。

    不能起。

    心中饑。

    食即嘔吐。

     手少陰經脈。

    外見于手内之下側。

    又口鼻之息道。

    内絡心包。

    故心中風寒也。

    心為火髒。

    以善于化熱之陽邪中之。

    則風從火化。

    而髒中之真陰。

    不足以勝之。

    故浮而發為表熱也。

    翕翕。

    見傷寒桂枝症注。

    風火交煽之象。

    風木之邪。

    實于君火之髒。

    則飄忽如運樞。

    故不能起矣。

    饑出于胃。

    曰心中饑者。

    真陰受傷。

    幹熱之燥化。

    而非真饑也。

    邪熱剝心血于上。

    而中焦之陰。

    在悉索上供。

    而猶不敷之候。

    則連渣帶汁以上奔。

    故食即嘔吐也。

     條中凡四症。

    前發熱等三症。

    應下文四條浮之實之脈。

    食即嘔吐一症。

    應按之益躁疾之脈。

    蓋風火之邪上盛。

    故浮之實如麻豆。

    真陰之液下竭。

    故按之益加躁疾。

    亦死候也。

     九條心中寒者。

    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狀。

    劇者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譬如蠱注。

    其脈浮者。

    自吐乃愈。

     心為君火之髒。

    體陰而用陽者也。

    中寒則陰邪剝陽。

    其一種陰沁克削之候。

    常有似疼非疼。

    似空非空。

    令人愦愦然無奈。

    而莫可名狀者。

    蒜性辛辣耗削。

    多啖、則心中之非疼非空者似之。

    故以之為喻也。

    然此猶苦之未甚者。

    若劇、則寒邪已中于心。

    因從心而痛徹于背。

    或寒邪先中于背。

    因從背而痛徹于心。

    此中寒之最重。

     又非啖蒜之比。

    竟如蠱毒之蟲。

    連心及背。

    走注穿齧之象。

    夫心部之脈。

    浮主心氣。

    按主心血。

    心氣中寒則邪實。

    故浮之實如麻豆。

    心血無陽則拘急。

    故按之益躁疾。

    與上條同為死症。

    但上條為心中真陰先死。

    此條為心中真陽先死之異耳。

    脈浮二句。

    又就中寒者之活症而抽言之也。

    蓋謂中寒之症既具。

    倘其脈得上浮。

    則浮為陽熱未服之應。

    又為大氣上轉之應。

    夫陽熱未服。

    則能自振以驅寒。

    大氣上轉。

    則能高越而提氣。

    故自吐而愈可必也。

    其曰脈浮者。

    自吐乃愈。

    則不浮者之不能愈。

    已在言外矣。

     十條心傷者。

    其人勞倦。

    即頭面赤而下重。

    心中痛而自煩。

    發熱。

    當臍跳。

    其脈弦。

    此為心髒傷所緻也。

     此條當與虛勞及驚悸門參看。

    心傷者。

    指心氣、心血、兩傷而言也。

    勞倦、因勞而倦。

    凡外而勞形。

    内而勞神者皆是。

    頭面赤者。

    勞則生熱。

    心血虛而不足以勝之。

    故浮其熱于頭面也。

    下重者。

    因勞而心氣愈餒。

    不能上提。

     而有下脫之機緻也。

    氣削則不能自溫。

    故心中塞痛。

    血虛則不能内潤。

    故幹煩也。

    發熱者。

    即頭面赤之理。

    而外發為表熱也。

    當臍跳者。

    心氣虛于陽位。

    将下招濁陰之上乘。

    而當臍之氣自動也。

    脈指左寸而言。

    弦者。

    氣虛脈削。

    (從橫處而言其減瘦)氣寒脈急(從直處而言其拘緊)之應。

    夫症則陰陽兩虧。

    脈則神氣頓減。

    豈非心髒受傷之所緻乎。

    細按此條。

    俱系活症。

    其不出方者。

    或以虛勞中已詳之也。

    今援虛勞之例。

    拟之以小建中。

    而加參歸麥。

    其庶幾耶。

     十一條心死髒。

    浮之實。

    如麻豆。

    按之益躁疾者。

    死。

     心之為髒。

    于卦屬離。

    常外陽而内陰。

    外陽則為氣為火。

    其象有光焰而無形質。

    故其脈浮而舉之。

    常似大而且散者。

    以心中陽氣之充周也。

    内陰則為精為水。

    其性宜流利而尤喜安頓。

    故其脈沉而按之。

    常似滑而且緩者。

    以心中陰血之靜鎮也。

    若浮之實而如芝麻小豆之狀。

    是火無光焰。

    而形質代呈。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