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關燈
烏頭煎之用蜜二斤準之。

    當亦用五枚耶。

    或問不仁字。

    醫經之言手足皮膚不等。

    古人何不從痹重闆滞等名。

    取其一而狀之。

    而獨曰不仁者。

    是何義也。

    前賢既無确解。

    子又雲似有捍格。

    而為頑濃之狀。

    則與俗所雲麻木者近似。

    而于不仁何取乎。

    答曰。

    少陰君主之官。

    深藏奧府。

    而其所發之陽神。

    充周遍滿中。

    複餘靈醒昭覺之用。

    故雖麥芒隐刺。

    識痛楚于刀針。

    而蚤虱微蹤。

    辨馳驅于車馬。

    此心君之陽德。

    仁被要荒之象。

    譬之天地陽春無迹。

    而草根樹杪皆通。

    譬之父母慈愛中懸。

    而兒隐女微必洞。

    此皆仁之為用也。

    若其素夙無病。

    而手足皮膚。

    一時但覺格頑濃之狀。

    則是心陽不貫。

    如人君之不能以仁遠被。

    而天地父母之陽春慈愛。

    于此獨薄者然。

    故曰不仁。

    是則不特痹重闆滞。

    不可以名此。

    即麻木之似是者。

    亦不得取以相代。

    以痹重闆滞及麻木等。

    皆一枝一體之自為病。

    故就病者一邊言之。

    此則手足皮膚。

    本自無病。

    蓋就心陽不貫一邊而言也。

    古人狀病之細密類如此。

     二十條其脈數而緊。

    乃弦。

    狀如弓弦。

    按之不移。

    脈數弦者。

    當下其寒。

    脈緊大而遲者。

    必心下堅。

     脈大而緊者。

    陽中有陰。

    可下之。

     若病疝之人。

    診其陽明之脈。

    舉之見數。

    沉之則如兩頭繃急而緊。

    此乃弦脈。

    名雖同緊。

    而非如轉索之謂也。

     弦脈狀如弓弦。

    往下按之而不下移。

    如兩頭繃急之象。

    故亦名為緊。

    其實是數而弦也。

    下文兩緊字同義。

    蓋形如奪索之緊。

    為真正陰寒。

    微明将熄之應。

    大溫大灸。

    九死一生。

    況敢下乎。

    凡言弦緊緊弦。

    俱緊急之緊。

    弦脈之勁疾者是也。

    其謂數弦之脈。

    皆因陰寒之疝。

    上沖陽位。

    經久不消。

    以緻微陽失下運之用。

    而大便不去。

     一則積成假熱。

    再則胃液亦枯。

    故數也。

    又弦為肝脈。

    弦而如弓弦之不可下按。

    則又木得寒而枝勁之象。

    夫熱而液枯者當下。

    陰木之邪上乘而至勁急者。

    又非合溫藥以下其寒不可也。

    下文兩脈。

    又從數弦而推展之。

    凡陽明之脈。

    實弦而似緊。

    又大而遲者。

    弦緊為肝氣上乘之診。

    大則中空而液短。

    遲則鼓謾而陽虛。

    心下為胃之脘。

    胃中陰陽俱虛。

    而肝木以寒疝乘之。

    謂非心下堅硬而何。

    又大為陽明之本脈。

    按之而見實弦似緊之緊。

    則陽腑中有陰髒之客氣顯然矣。

    曰可下者。

    猶言皆可以溫藥下其寒之謂。

     二十一條問曰。

    人病有宿食。

    何以别之。

    師曰。

    寸口脈浮而大。

    按之反澀。

    尺中亦微而澀。

    故知有宿食。

     大承氣湯主之。

     此下三條。

    承前十三條之腹滿不減。

    設為問答。

    而申言内實宜下之脈症也。

    胃為水谷之海。

    其所化之津液。

     上之從脾以滋肺。

    下之從肺以灌肝腎者也。

    寸口為心肺之應。

    若其脈舉之見浮大。

    按之見澀。

    夫浮為氣機上郁之診。

    大為陽明本脈。

    澀則津液不滋之象。

    且浮又底虛。

    大又中芤。

    以浮大之反面。

    與無陰之澀脈正合。

     則是陽明之氣不下通。

    而上郁心肺之夾空。

    并無胃液上滋之應矣。

    尺中為肝腎之診。

    浮之見微。

    而沉之亦澀。

    則是胃中無悍氣下充。

    故微無精汁下潤。

    故澀。

    即經所謂二陽發病。

    有不得隐曲。

    女子不月之理也。

    夫寸口。

    則逆熱浮而土液不蒸。

    尺中。

    則悍氣衰而精汁不灌。

    謂非宿食内結胃腑。

    陽液不暇自救。

    焉得有此幹浮虛燥之脈乎。

    此從胃之上下兩頭。

    而知宜主大承之脈者。

    一也。

     二十二條脈數而滑者。

    實也。

    此有宿食。

    可下之。

    宜大承氣湯。

     不言部位而但曰脈。

    蓋亦指陽明而言。

    末後兩言脈緊同義。

    數為在腑。

    又數為熱。

    滑者。

    谷氣自結。

    而不灌注四旁之象。

    夫在腑有熱。

    而谷氣自結。

    非胃實而何。

    此從胃之本位。

    而知宜主大承之脈者。

    又一也。

    既曰實而又曰有宿食者、非複也。

    蓋以實言症。

    而以宿食句。

    還答問語耳。

     二十三條下利。

    不欲食者。

    有宿食也。

    當下之。

    宜大承氣湯。

     此緊承上文脈數而滑句。

    蓋脈不數滑。

    則下利不欲食。

    便不得斷以宿食故也。

    言陽明之脈。

    數而且滑。

    倘然下利。

    則數為胃火自盛。

    而滑為谷氣自還之應。

    盒飯能食。

    今不欲食。

    則系宿食占其胃分。

    而其所以下利者。

     為氣滞旁流之故。

    猶雲但不欲食。

    雖已經下利。

    亦不得為數滑者。

    寬其下也。

    此從消息飲食而知宜主大承之症者。

    又一也。

     二十四條宿食在上脘。

    當吐之。

    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

    杵為散。

    以香豉七合。

    煮取汁。

    和散一錢匕。

    溫服之。

    不吐者。

    少加之。

    以快吐為度而止。

    亡血及諸虛者。

    不可與之。

     脘。

    即胃之管。

    自喉嗓下至胃。

    作三分。

    故有上中下脘之别。

    任脈之經穴以當之而外得名者。

    李氏援以注此。

     未是。

    若宿食在胃之上脘。

    而未入胃腑者。

    大承下之。

    則宿食高。

    而攻下之藥。

    低不能及。

    且徒傷其胃氣。

    不如越而吐之之便矣。

    瓜蒂蔓生。

    氣味苦寒。

    且其性屬上提。

    而不容下墜者。

    蔓生則走胃絡。

    味苦則能使胃系急而自拳。

    凡氣寒者。

    俱為胃之所惡。

    其性上提而不容下墜。

    故能令胃氣上湧而緻吐也。

    但吐則傷陰。

    而火氣自浮。

    此吐家必生煩熱懊之症。

    香豉滋陰降氣。

    故煮汁和服者。

    蓋為預防之計。

    以濟其偏者也。

     二十五條脈緊如轉索無常者。

    有宿食也。

     緊為寒。

    緊如轉索。

    蓋索具堅收。

    轉呈短縮之象。

    夫陽明胃腑中。

    因寒斂而見堅收短縮者。

    非宿食而何哉。

     二十六條脈緊。

    頭痛。

    惡風寒。

    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脈緊緊承上文轉索而言。

    頭痛。

    胃中結氣上沖之應。

    惡風寒者。

    無精悍以行其衛氣故也。

    故知有宿食不化。

     此與上條。

    俱當着眼在脈緊二字。

    尤當着眼在陽明部中之脈緊。

    蓋緊如轉索。

    即是胃陽虛冷。

    不能運化。

     以緻宿食停滞。

    與二十一等三條之下症大異。

    故前條但曰有宿食。

    此條亦曰宿食不化。

    而俱不出方。

    則其為宜溫胃陽。

    而資其自化。

    與不欲攻下之意。

    已在言外。

    即或不得已而用下。

    其亦宜大黃、附子之溫藥耶。

    又本文脈症。

    全是傷寒。

    而獨斷為宿食不化。

    以脈緊為陽明部中之脈緊。

    而頭痛惡風寒等之外症。

    又為陽明風寒症中之所絕無者。

    從兩經經腑。

    其脈症之交錯處看出。

    故知表非太陽傷寒之症。

    而裡為陽明宿食之脈矣。

    以此二者。

    故曰當着眼在脈緊。

    尤當着眼在陽明部中之脈緊也。